1 |
中国都市における余暇空間に関する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石田, 曜 26 March 2018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1185号 / 人博第857号 / 新制||人||205(附属図書館) / 29||人博||857(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文明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小島 泰雄, 教授 小方 登, 准教授 山村 亜希, 教授 太田 出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2 |
權力與空間形塑之研究-以台北市都市公園為例廖淑婷, Liao Shu-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權力為主軸,來探討權力在公共空間中的運作。在權力部分,以「文化霸權」及「權力三面向」為理論基礎,闡述權力最高面向是如何以「意識型態」來運作,其又如何透過公共空間來展現。案例部分以台北市都市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中正紀念堂及大安森林公園公園為分析對象。最後則總結前述研究成果,並提出公共空間規劃的省思。
首先,本研究以葛蘭西(Gramsci)的文化霸權(Hegemony)及路克斯(Lukes)的權力第三面向來分析權力如何及為何透過意識型態來運作。指出權力以意識型態來展現時,會被視為一種比之武力較不殘忍的手段,能收編被統治者,使其成為一個無權力者。另外,在意識型態方面,則回顧台灣主流政治意識型態—「台灣意識」及「中國意識」,說明二種意識型態的歷史背景和發展,進而表示政治認同時常以文化認同為基礎。
其次,回顧都市公園的發展,從都市公園的歷史中尋找都市公園的功能及意義。說明由私園到公園的演變及從改善都市環境衛生到強調美化再到強調市民參與的過程,其實就是貴族或政府權力慢慢下放的過程。
接著,本研究以政府特質將時間分為日本殖民時期、國民政府接收日本政權至解嚴前、解嚴後民主時期等三個時期,透過二二八和平公園、中正紀念堂、大安森林公園的案例分析,來解析這些都市公園空間形式背後所呈現的意識型態及政治運作。在二二八和平公園案例中,不同時期分別擁有當時政治背景下的產物:日本殖民時期的總督府博物館、後藤新平銅像、廣播放送台;國民政府接收日本政權至解嚴前的五座北方官式亭閣;解嚴後民主時期的二二八紀念碑、二二八紀念館。這些空間的變遷充滿濃厚的政治意識型態。在中正紀念堂案例中,從建堂過程到空間設計,都充滿「中國意識」,可謂中國意識型態下的產物。而大安森林公園案例中,從體育館與森林公園之爭及觀音像去留問題分析中發現:公園空間形塑過程裡,由政府所賦予的政治色彩不再那麼濃厚,市民已能透過動員來改變政府的既定決策。
最後,對於前述研究發現總結出:要體現公共空間的公共性,可透過系統的組織、公開的資訊及智識的提升,以讓反霸權的機制來制衡霸權、且從權力的第三面向回歸到權力的第一面向。而更具體的作法將有待制度上衡平的設計,以走向民主化的常軌。
|
Page generated in 0.017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