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韓民流移東北之研究( 一八六○∼一九一○)

金澤中, JIN, ZE-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六萬字、分四章十四節。 本文旨在探究自咸豐十年至宜統二年間,韓民流移中國東北之情形,冀得進窺此時中 韓關係。 首章三節探索韓民流移東北之起源及咸豐十年後流入東北之原因與時代背景。次章兩 節分析奉天和吉林兩省韓民總數與分佈定居之大概。 第三章五節分析中、韓、日本對流移韓民的收留、驅逐,及歸化、管理等問題之政策 演變及交涉過程。第四章敘述在東北韓民之墾地、教育、宗教以及方俗等情形。 最後為結論,探討東北韓民對中韓兩國之影響及貢獻。
2

中韓縣郡制度之比較研究

申占湜, SHEN, ZHAN-S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例如兩國國土均遭遇分裂的命運,兩國皆以開發中國家的資格,向先進國家的門檻積極地邁進中。 兩國地方自治的開始年代也很接近,但大韓民國過了十年因為政治上的原因而解散地方議會,直到1990年都維持著大陸系中央集權體制,可是到1991年四月,市、郡議會再度恢復。 就中華民國的地方自治,言自開始以來到現在繼續維持不曾間斷,但省、縣自治法源的省縣自治通則,則尚未制定,故對地方政府的組織功能方面不無影響。 故而,本論文研究之目的,乃就中、韓兩國之地方自治制度作比較研究,俾使讀者能窺知中、韓兩國縣郡地方自治制度之全貌,並供有關單位作研究改進之參考。 本文章節編排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以及本論文之章節。 第二章為中華民國縣制之探討,先說明縣之地位,其次論述縣之體制,並就縣之體制分別說明:第一,縣為何是地方自治團體﹖第二,縣為何要實施地方自治﹖第三,縣自治區域;第四,縣人民;第五,縣之自治權;第六,縣議會;第七,縣政府;第八,自治財政;第九,中央或上級自治團體對縣的監督;第十,對縣制之檢討。 第三章為大韓民國之郡制,其說明方式與前章同。 第四章為中韓兩國之比較分析,檢討分析中、韓兩國現行制度之異同點及缺失,並提供改進意見。 第五章為結論及建議,總結本論文的中心論點,並提出對兩國政府的建議。
3

中韓貿易關係的研究

李丙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最近大韓民國的報章雜誌上常有關於中華民國各方面快速進步的報導,尤其在經濟建設方面,大規模工廠的創設,對外貿易的推進都有令人驚訝的長足進展。 中華民國是韓國的近鄰,也是我們反共的堅強盟友,對於中華民國的發展,自為我國人士所樂聞,而中華民國工商貿易的發展,其實際情形如何,對於我國經濟發展會有什麼影響,也為我國政府人士所關切。 然而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因為歷年來兩國的貿易統計數目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存在著許多困難的問題,如有不夠詳細與完美的地方尚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此論文顧名思義以中韓貿易關係的研究為主題,並加以詳細分析與討論。 由於科學昌明,促成了經濟的迅速發展,由於交通發達,促進了國際間交往的頻繁。再加上三種生產費差異的作用,促成了經濟上的國際分工,中韓兩國的貿易也因而更見繁盛,為了有助於積極並順利地發展中韓國際貿易與共同從事於國際市場的開發,促成我在企業管理研究所專攻行銷學研究及作此論文的動機。 其目的在將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七O年間中韓經濟發展及對外貿易的情形加以描述,以供中華民國政府人士及學術界做為參考資料,如果能在增進中韓貿易和貿易均衡上有萬分之一的助益,將是我最高的榮幸。 中韓貿易額近生來呈現增加的趨勢,就中華民國對大韓民國的輸出而言,雖各年互有增減,但長期觀之,則有增加的趨勢。至去年(一九七O年)已經至三千萬美元以上,就對大韓民國之輸入而言,仍呈現增加的趨勢,但如果我們從輸出輸入所佔比率上觀之,則中華民國對大韓民國的輸出,佔輸出總值的比率顯示不穩定的變動,也就是說,對韓國的輸出並沒有比例增加,並且所佔比值很小,約僅百分之二。中華民國對大韓民國之輸入比值更小,約僅佔輸入總值的千分之五。 如從貿易額所佔之席位觀之,則中華民國對大韓民國之輸出至一九七0生佔對大韓民國輸出的第九位,而大韓民國對中華民國之輸出佔第十位。 從上述分析可知;中韓雙方雖努力於貿易的促進,然而其成果卻不大。其原因乃是中韓工商業發展的方向極為相似,並且市場狹小,國內市場極易飽和,怎能夠容許國外廠商進入。故近年來,主要貿易項目乃局限於自然氣候影饗較大的農產品。 結論:(1)市場共享:以兩國市場為對象,設立較大而合乎經濟規模之各項工業,促使兩國經建順利發展,且可互增輸出。 (2)截長補短:兩國政府成業者,並該預先做市場調查,使過多或不足之產品以國際合理的價格相互購售,避免貨物滯銷造成浪費現象。 (3)捷足先登:視中韓市場需要而生產最必要的物品,以物美價廉與他國競爭。 (4)互易有無:中韓兩國地理因素完全不同,生產品也隨之有異,應該藉國際貿易互通有無。 (5)先洽後展:雙方經營貿易者應該先彼此獲得了解與信任,經由有關單位發展貿易,裨使解除彼此間對日貨的依賴。
4

韓國歷史電視劇的虛與實:當代韓民族的歷史圖像 / Fiction and reality in Korean historical drama: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contemporary Korean

邵磊, Shao, L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史電視劇雖取材於某些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但其表現內容並非忠實於歷史記載。歷史電視劇的展現內容、寓含精神、表達手法等皆是今日的思考方式與意識形態。本文以韓國歷史電視劇為文本,通過與歷史記載相對照,觀察到其今日的歷史圖像,發現史劇背後貫徹著當代的民族理念與民族意識。本文正文共計五章十六節,其中,第二、三、四章在論述過程中,每節又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以史書所記載的歷史樣貌與時人觀念為考察對象,後部分則對相關主題史劇中所呈現的歷史樣貌與今人觀念進行分析,以此形成古今對照,窺其歷史觀念變化與現代元素融入的部分。 第一章宏觀回顧了有關史劇的性質、史劇研究以及韓國史劇的發展狀況。首先是有關歷史電視劇的性質部分,由於史劇是歷史與戲劇的結合,因此同時兼具歷史性與戲劇性。史劇的戲劇性時期具有虛構性與娛樂性,但其歷史性又要求其一定程度符合真實性並起到教育作用。不過即使是歷史記載,也是當時人以當時的理念和意識記錄的,因此認識論中的歷史也是具有主觀性的詮釋行為。這就使史劇也具備歷史記錄的性質,只不過其理念和意識皆為當代和藝術加工過的。雖然史劇中的歷史意識有相當部分與流傳下來的歷史記載有所差異,但這正是古今史觀變化的部分。由此,不僅可以透過史劇看到歷史的影像,更可以看到今天的意識。其次是對韓國史劇研究的回顧,本文選取44部(篇)或具有開創性的、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史劇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並依照不同時段的研究特徵對史劇研究進行了分期。再次,回顧了韓國歷史電視劇的發展歷程,並透過補充前人研究成果,將發展到目前階段的韓國史劇進行了階段分期。 第二章「傳統思維的重新解釋」共分為三節,以韓國史劇中常見的三種題材:「女人、階級、君主」為切入點,分析這些題材下相同主題的劇目,在不同的拍攝時代,所反映出的具有當時特色的歷史詮釋與社會反映。 第三章「傳統文化之近代的解釋」共分為四節,以韓流時代下新興的四種題材:「醫學、商業、飲食、文字」為考察對象,分析了史劇是如何以古代事物與傳統文化為本體,以近代的方法技藝、近代的觀念意識為精神,用「近代的」包裝「傳統」的。1990年代韓流之前,韓國影視劇作品在世界各國乏人問津。韓流興起的十年內,韓國史劇也未成為世界的關注點。但2003年播放的《大長今》一炮而紅,讓韓國史劇打響聲譽,成為世界各國熱捧的新寵。在韓國本土,史劇的再次興起始於稍早播放的《許浚》(1999)和《商道》(2001)。這三部高收視率史劇皆由李丙勳導演、崔完圭及其助手金榮昡作家聯袂創作。李丙勳導演的特色是以「人民史觀」創造「平民成功記」,而崔完圭作家則是「專業電視劇」與「專業史劇」的開拓者,兩人的結合成了韓流時代下韓國史劇最大的特色。因此本章將以韓國史劇最初涉及的三個專業領域:醫學、商業、飲食為切入點,再加上韓國特殊的專業進程——文字創造等四方面進行考察,探求其背後的現代手法與現代意識。 第四章「從事大主義到主體思想」共分為三節,以韓國民族主義的三個面向:「去中、反日、建立主體」為考察對象,分析了史劇是如何區別他者與我者、建構民族主體性的。由於韓國尚處於國家分裂狀態,導致韓國始終無法解除民族危機感,因此韓國人仍保持著強烈的敵我意識。敵我意識實踐的基礎,便是區分孰為敵(他者),孰為我(我者)。而中、日佔據了韓半島對外交流史的幾乎全部,因此韓國史劇中不斷出現中國與日本作為他者的形象。而韓半島上曾經出現過的古代民族與政權,則是韓劇中企圖收編為我者的對象。 第五章「古代的皮與現代的骨」,從韓國史劇的現代表現手法、現代價值觀念、以及現代民族意識三個切面審視史劇歷史故事外衣下的現代精神。歷史是在不斷的詮釋中存在的,歷史學家在詮釋歷史,影視作家也是在詮釋歷史,只不過他們詮釋的方式和途徑不同而已。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這就是賦予歷史文化以新的理念價值。史劇縱然以歷史為題材,但無論在表現的手法上,或背後蘊涵的社會觀念和民族意識上,無不是今日精神的折射。若把史劇比作一體肉身,那麼歷史故事不過是包裝肉身的披衣而已,今日之精神才是真正的精髓。本章第一節,從敘事的表現手法出發,發現韓國史劇以懸疑推理、外國文學、改寫歷史的現代表現手法出現古代故事。第二節從價值理念角度,發現當今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社會公益以及文化獨特的價值理念貫徹史劇之中。第三節從民族主義角度,發現韓國有著強烈的欲求建立民族主體性的民族意識。史劇中建立民族主體性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確立中國與日本為他者,第二是確立韓半島所有古代民族為我者,第三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疆域等方面堅固主體性,建構一個強大的民族主體。 歷史電視劇好比一面鏡子:以歷史記載的真實,照出戲劇故事的虛幻;但同時也以現實真實的意識,照出史劇虛幻的史事。歷史電視劇是一個敘事的場域,韓國人看似透過這個場域展現著本民族的歷史故事與傳統文化,實際上卻藉助這個場域暗度著今日的民族理念與民族意識。歷史上的韓民族,在經濟上是抑商的,政治上是從屬的,技藝上是粗糙的,文化上是攀附的,認同上是分裂的。但史劇中所展現的韓民族,經濟是貿易頻繁的,政治是自主且民主的,技藝是精湛而發達的,文化不僅具有獨特性,民族也是萬世一系而統一的。前者是韓民族原本的歷史圖像,後者則是當代韓民族所盼望的歷史圖像,也是韓民族對今日理念與意識的堅守和對未來的期待。

Page generated in 0.03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