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荀子的君道思想---兼論稷下黃老的道法思想

我國古代政治體制是君主政治,所以對於「政治正當性」的討論,主要以君主為中心,這也是先秦諸子政治思想思辯的共通點。本文以君道思想作為研究中心,即在討論君主政治之「正當性」;換言之,即在討論「內聖外王」的古道術。荀子作為先秦最晚出的儒家學者,他提倡尊君、隆禮,重視禮義之治的落實,並且以禮義之統作為其學說之最終目的。荀子在「天人之分」、「性惡」以及「道」的討論,顯示出他與孔孟對君道問題的思辯重點並不相同,簡單的說:孔孟重「內聖」,而荀子重「外王」。
同時,荀子在天、道的討論上,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當時流行在稷下學宮的道家,主要是黃老學派,所以透過荀子禮法與稷下黃老道法思想的比較研究,發現兩者最大的共通點在追求道或者禮義以法的強制力展現,並將道法或禮法向社會制約的力量發展。也可以說延續老子的學說,從「道」向實際的「術」上面落實。同時為了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性,在君臣關係的討論,兩者都提倡「君無為而臣有為」的尚賢思想,並且在民本思想上所發揮,故荀子與稷下黃老的政治思想,不僅可以視為法家思想的過渡形式,更是儒道法三家的思想融合的先聲。
而荀子所討論的君主不可以片刻離開群體,即不可以離開群道、禮義之道,君主之所以被尊崇,就在於其「明分使群」的功能,荀子學說的討論也充滿目的論。荀子學說具有兩面性格,君主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考量必須是有所取捨,荀子企圖兼顧「道貫」與「應變」,卻也使得他的政治觀點產生衝突矛盾,例如在放伐暴君、義利、王霸、禪讓、法後王等問題上,由於政治的觀點有時相互矛盾,也增加荀子研究的困難。不過,由於荀子將君主與禮義之道二者合一,故所有的政治衝突最終的標準或裁判當是禮義與君主,但是,君主的權威是禮義施行之必然保證,增加君主的權威性以達治亂之效果,可以說是荀子在君道思想上最大的特色。

緒論
第一章 荀子生平及時代背景
第一節 荀子生平
第二節 荀子與稷下學宮
第三節 國大君威的時代
第二章 君道思想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天 論
第二節 性惡論
第三節 道 論
小 結
第三章 禮法與道法的距離
---稷下黃老道法思想之影響
第一節 道論之比較
第二節 道法概念的差異
第三節 禮法與道法的共同目的性
小 結
第四章 君道思想的內涵
第一節 禮治思想與內聖外王
第二節 群的觀念與尊君思想
第三節 尚賢思想與君臣關係
第四節 民本思想與君民關係
第五節 國家理論與富國強兵
小 結
第五章 君道思想輻議
第一節 君德與君位
第二節 禪讓與擅讓
第三節 禮治與法治
第四節 兼利與功利
第五節 王霸與統一
小 結
結論
參考資料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1450
Creators張世明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