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3
  • 3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二拍」勸懲書寫研究 / The Study of the Moral Narrations of Erpai

黃至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三言」、「二拍」經常並稱,被共同標舉為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代表之作。然而統計現今的研究成果,將會發現「二拍」的專書研究相對於「三言」仍顯匱乏。我認為這是受限於過去對「二拍」藝術價值之貶低,致使相關研究至今仍多停留在人物類型的整理、故事種類的分析等基本的層面。 這樣的研究方式固然有其貢獻和價值,但是當我們欲進一步追索「二拍」在擬話本小說發展上的作用和存在意義,這些研究成果恐怕就無法提供完整的線索。肇因於此,「二拍」的研究仍屬必要。 從過去對「二拍」的相關評論,以及個人閱讀感受,都可以證明「二拍」最具特色之處在於它的勸懲文字。關於這一點,許多明清小說的研究者都已經針對此提出各自的觀察,然而這些研究的呈現仍停留在單篇期刊論文、或者整本論文的其中一個小章節,至今尚欠缺一個較為整體、詳細的觀察整理。 期望能藉由「二拍」勸懲書寫的研究,補充「二拍」專書討論之匱乏。除此之外,個人也抱持更大的企圖,我在閱讀「三言」、「二拍」時,發現兩者在敘事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別。這些差別在過往的研究中極少被關注、討論,希望能夠藉這個機會將「三言」、「二拍」的敘事差異講得更為明白,同時藉此了解擬話本小說的發展歷史。 本文採用敘事學的概念,關注敘事者話語之呈顯和故事情節之安排。通過比較、統計、整理、分析,找出文本和文本間的差異。以此歸納出擬話本小說的歷史衍變。「二拍」的勸懲內容有一個完整的框架、模式,最大的限制即「命定」的觀念。作者確立了「巧合」和「因果」共構的敘事模式,意圖兼顧「勸善」、「娛心」之兩面。據此闡述「安時處順」的道理。強調個人可以在自己合理的範圍內多行善事、具體實踐倫理道德,如此一來,或許會因此而有翻轉命運的機會。 「二拍」的勸懲書寫與過去的文本所呈顯之現象有密切關連性,凌濛初從傳統取材,轉出新的作法,因而導致擬話本小說充滿勸誡話語的特色。而從《六十家小說》、「三言」、「二拍」的生產原因和各自的差異,可以窺見通俗短篇小說如何通過模擬繼承之前作品的特色,又如何因為編創者想法之差異,而產生新的特徵。「二拍」對忠孝節義等傳統倫理之論述,有別於傳統文人之想法,而更貼近市井百姓之理解,是以論及「孝悌」、「貞節」之話語最多。尤其是對「義」的理解,與《水滸傳》稱頌梁山好漢的評論十分接近,所體現出的是對通俗受眾的迎合心理。 相信通過這些分析,足以理解「二拍」充斥勸懲書寫卻能夠暢銷的原因,並且知曉其在擬話本小說發展過程如何發揮承先啟後的作用。隨著明清小說之發展,這樣的過程也重複出現在後來的文本。例如晚於「二拍」出版的擬話本小說《型世言》,在出版形式就延續了「三言」、「二拍」的作法,並在主題上有所延伸和創新。礙於篇幅,本論文未能再對晚出之文本進行考察,釐清勸懲書寫在後來的作品有什麼樣的變化。期待本論文能對擬話本小說之研究提供新的視角,更能作為未來研究之基石。
2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黃惠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三言》、《二拍》故事題材來源多元而豐富,其描寫的觸角深入民間:優妓女子、工商業者、三姑六婆、尼姑道士等市井小民,在文學的舞台各展姿態。尤其是文本所描繪的時代,商品經濟逐漸走向繁榮發展,商人階層的興起與壯大,對於社會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馮夢龍、凌濛初關注到此現象,並反映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不管是婚戀、友誼、遇仙、發跡變泰等各種題材,均可發現商人的身影。看文學如何表現商人?不僅是文學上的課題,往往也有社會學的義涵牽涉其中,因此《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探究,更顯得具有開發的意義與價值。 / 本論文共分六章,各章章旨要義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論文的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論《三言》、《二拍》的商業經營。本章將《三言》、《二拍》中所提及的商人及其商業相關的經營分為行商、海商、串街走巷的生意人、兼營手工業的商人、地主,牙行、當鋪、茶坊酒肆等幾大類別,就歷史上的考察,探討該行業在當時社會上的經營運作概況,試圖進一步了解文本中商業描寫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更藉由評析文本中有關商業經營以及商業空間的描寫,進而探究其在文本敘事結構中的意涵和作用。 第三章論《三言》、《二拍》中商人的精神世界。本章將研究的觸角由外延伸至內,以探討文本中商人的價值體系為主軸,試著挖掘《三言》、《二拍》中商人較為深層的內心世界,以及當中可能呈顯的社會意涵;並從商人在經商與出仕、道德與財利的兩端間,如何權衡取捨、安身立命的課題切入。 第四章論《三言》、《二拍》商人在愛情與婚姻中的形象。愛情與婚姻一直是文學永恆的主題,唐傳奇中才子佳人的婚戀模式,因著明代以來商人勢力的興起而起了變化。在《三言》、《二拍》的某些篇章中,商人越位為婚戀題材的主角,其中有以浪漫筆觸寫追求、結合的過程,也有以寫實的筆法關懷商人特殊生活型態下所遭遇的諸如外遇、嫖妓等婚姻問題。因此,本章乃就上述所言,探討商人的愛情與婚姻,並試圖探析商業元素在愛情故事當中是否發生了某些作用。 第五章論《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的藝術手法。不同於早期口頭說書藝人的話本,《三言》、《二拍》是由文人潤飾編纂和獨立創作的結果,其敘事的藝術方法與效果與宋元舊作必定大異其趣。因此,本章將焦點置於文本中商人形象的命名、形貌、行動、言語、心理……等藝術描寫手法,試圖由文字敘述上掌握商人的形象樣貌。 第六章為結論,歸納本論文的研究成果,簡要說明《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的意義,以及本論文有待發揮之處。
3

「二拍」中發跡變泰故事的重寫研究 / The Study of rewriting to “Er-pai” from Fajibiantai

洪佩伶, Hung, Pei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初刻拍案驚奇》與《二刻拍案驚奇》前後共費時六年刊刻完成,作品中,可見凌濛初慘澹的獨立創作歷程,因而成就了「『二拍』是中國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之貢獻,雖然內容素材仍然諸多是建構在前人故事文本基礎之上,但經過凌氏的整理、加工、重寫與再創造之後,無不自出機杼,展現驚奇、獨特之處。其中,以「發跡變泰」為主題的故事,與當時明代的繁榮經濟相互結合、影響,進而反映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備受壓抑的市民階層如何在精神上尋求解脫,如何傳達內心底層對於發家致富的想望與豔羨,又如何努力於透過自己的頑強奮鬥,在經濟上得富、在政治上得貴,最終掙脫封建枷鎖的羈絆,走向通暢安寧的「變泰」生活。因此筆者以「重寫」為切入視角,聚焦於「二拍」中「發跡變泰」的故事,透過分析、比較前文本與凌氏加工、敷演而成的重寫本,探究兩者間的同異之處,並以情節、人物刻畫、市民意識的呈顯為要。首先,梳理凌氏在情節重寫時,是以白話載體為主要敘述模式,並善用前人或自撰的詩詞、韻文和散文套語來簡練、豐富故事情節,且將情節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藉由巧合、偶然的寫作手法,達到曲折離奇、合理有趣的審美效果。其次,探究人物刻畫重寫時,所塑造的主角、配角的內、外在形象,動作、語言的描摹,及人物對比手法的運用,進而呈顯人物性格突出之處,及在性格引導、推進情節發展後,使故事不同於前文本的光彩煥發處。最後,探析故事所體現的市民意識,展現市民階層在商業觀、愛情觀、政治觀的態度及價值取向,從而瞭解故事背後所映照、流露出市民獨有的心理特質和思想感情。
4

「三言二拍」中的士人處境

劉樹斌, Liu, Shu 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所探討的,是明代小說「三言二拍」之中,所描繪的士人處境。明中葉以後,由於工商階級的興起,商人子弟大量為官入仕,打破了傳統士、商的界線。但是另一方面,工商階級的興起,並沒有創造出一個足以和官僚─士人抗衡的資產階級。官僚在社會上,仍擁有最大的權威,在不公正的司法環境下,這個權威,往往以「特權」的方式呈現。商人們為了享受這些特權,或是保障自己的財產,競相投入科舉,如此一來,傳統出身的士人便受到莫大的競爭壓力,若無足夠的經濟基礎為後盾,他們將很難在科舉場上,保持優勢。在「三言二拍」系列小說裡,很明顯的透露出上述的信息。 競爭(暫時)失敗的讀書人,處境變得十分尷尬,人格也受到扭曲。小說中特別喜歡描述一類「窮酸秀才」,他們在科場上屢屢失意,漸漸失去了人們的尊敬。世人對其百般嘲諷,他們卻仍努力不懈。作者對這類人寄予特別的同情,因為他們儘管酸態畢露,但「志行不移」,不失君子美德。   作者雖對科舉有所批判,亦對世人勢利的眼光採取譴責,但程度均屬有限。在小說裡,這些窮酸秀才,最後仍需靠著功成名就,方能揚眉吐氣。科舉作為他們唯一的發跡路徑,地位只有更加重要。這樣的故事模式,亦說明了個別士人,的確因為商人的競爭而處境艱難,但作為一個整體,士人階級的地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因為競爭趨於激烈,更得到鞏固。這樣的競爭環競,及此一環境下所造成的心理壓力,亦是促成明代社會階級流動的原動力。
5

三言二拍中的游民探析 / The Research in the Your-Mirn in the San-Yen Er-Pai

賴文華, Lai, Wen-Hw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學與社會的關係,一向為眾人所注目,本文亦是從這層關係著眼,欲以三言二拍這幾部話本集子,來探索其中所呈顯的游民現象,冀此來了解長期存在於社會中的游民。首先,我們必須先知道游民是什麼,什麼樣的人算是游民呢?又在什麼狀況下,會導致游民的產生呢?這就是本文第二章所討論的問題,接著,在第三章中,將游民分為「游冶型」、「游惰型」、「游業型」、「游乞型」四種類型,分別探索他們的生活情形,以此了解不同游民的不同形象,要之,游冶型游民是具有豐富的生活資源,為享樂而游的游民;游惰型游民,是因怠惰而不願安份從事生產,四處游蕩而倚靠他人為生的游民;游業型游民,是因受限於自身的條件,或一時困窘,或有目標的從事不穩定生產工作的游民;游乞型游民,是四處游走,求乞他人施予財物為生或修行的游民。接下來,在第四章裡,是針對「游民」與社會上的「富豪」、「官府」、「文士」、「一般平民」、「妓家」等其他階層的互動關係,加以分析探討,冀從其中明白「游民」階層的組成狀況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和所扮演的角色地位。在第五章中,所探討的是「游民」在故事中的運用情形,及其顯現的意涵。因為,故事中往往會利用游民的特殊性質而有不同的運用情形,而這樣的運用,通常是說書人為迎合群眾而足以反映出群眾意志,或是說書人刻意安排以達到教化目的,因此,游民角色在故事中的出現樣貌及扮演角色,就不容我們忽視。在第六章中,是探討說書人對游民的評價,以此可看到故事主題的再次強調及游民形象的再次突顯印證。總而言之,希望經由本文對「三言二拍」所顯現的游民現象,及其中所蘊含的意義、透露出來的訊息的探索檢討,能得到一些觀察中國社會文化的思考面向及角度,如此,便不枉由文學看社會的功能了。

Page generated in 0.013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