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學校對大學生政治態度與行為的影響─社會化觀點與分配觀點的分析 / The influence of schools on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 the analyses of socialization perspective and allocation perspective.張經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學校因素對於大學生政治態度與行為的影響,兼採「社會化觀點」與「分配觀點」,並比較兩者解釋力的大小。
社會化觀點認為學生在學校當中所學習到的各種知識與價值影響其政治態度與行為,本研究以學生的學習經驗作為測量變項,包含「討論公共事務」、「學校民主模式」、「學校功效意識」、「參與校園活動」與「修習政治課程」這五個面向。分配觀點則認為學校在外部社會系絡中的評價與地位引導了學生的政治態度與行為,本研究即以隱含社會定義的大學類型作為測量變項,包含「公立/私立、「研究型/非研究型」、「地理區域」與「創校年代」這四種類型。研究變項包含「民主價值取向」、「政治功效意識」與「政治參與」。
本研究所運用的資料為陳義彥教授主持的「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二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的變遷」國科會研究計畫。資料分析包含兩個部分,首先運用相關分析、t檢定與變異數分析,探討學校因素以及諸項政治態度與行為兩兩之間的關聯性,其次建立迴歸模型,比較兩項學校因素對於大學生政治態度與行為的相對影響力。主要發現如下:
1、在學習經驗方面,大學生平均修習近五個學分的政治相關課程,然而討論公共事務的頻率偏低、學校民主模式偏低、學校功效意識偏低、參與校園活動亦偏低。
2、在政治態度與行為方面,大學生的民主價值取向偏高,且較為一致,而政治功效意識偏低,政治參與亦是偏低。
3、相關分析的結果顯示,除了學校功效意識與政治參與呈現反向相關之外,大學生五項學習經驗與其三項政治態度與行為兩兩之間具有正向的相關。
4、t檢定與變異數分析顯示,就讀於不同類型大學的學生在多項學習經驗以及政治態度與行為上呈現出差異。其中大學創校年代的不同,在所有項目上呈現出差異。
5、在迴歸模型當中,多項的學習經驗構成民主價值取向、政治功效意識、政治參與的重要影響因素,然而只有「創校年代早於一九四九年」構成民主價值取向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有關學校因素對大學生政治態度與行為的影響,社會化觀點為主要的解釋,而分配觀點只提供有限的解釋。
6、t檢定與迴歸模型均顯示,大學類型對學習經驗的影響較多,而大學類型對政治態度與行為的影響較少,且學習經驗以及政治態度與行為兩兩之間多數具有顯著相關,因此推論大學類型對於政治態度與行為具有較多間接的影響。亦即大學類型先影響到大學生部份的學習經驗,學習經驗再影響到學生的政治態度與行為。換言之,學校本身的招牌提供一個框架,框架引導學生的學習情況,然而真正直接影響學生政治態度與行為的主要因素還是學習經驗。因此,分配觀點在整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仍有其價值。
綜上所述,在學校對大學生政治態度與行為發揮影響力的整個過程當中,社會化觀點與分配觀點的解釋各自佔據不同的位置。社會化觀點直接解釋學習經驗對於學生政治態度與行為的影響。而分配觀點說明學校框架引導學生具體的學習內容,然後間接影響學生的政治態度與行為。
|
2 |
轉變中的臺灣公民社會與公民教育-有關學校公民教育問題面向及其發展趨勢之研究 / Civil Society and Civic Education in Changing Taiwan:Concerning the Analysis of School Civic Educational Problem Dimensions and Developmental Tendencies莊富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一九八Ο年代威權體制開始解體以來,臺灣的公民教育已然進入另一個新的蛻變階段,而其所賦予的積極意義,乃在於反映並凸顯出對以往整體公民教育的價值取向、概念論述、典範遞移、課程內涵、以及課程決定等有關問題面向所作的一種審視與反思,從而標舉一個能以「公民社會」理念作為建構總體教育目標時代的正式來臨。影響所及,值此一轉變關鍵的時刻,國人如何循由對「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文化本土化、以及意識主體化」等五大價值取向的認知與涵養,結合民主教育、法治教育、倫理道德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四大核心課程內涵的深化與落實,並在致力於涵蘊「公民社會」為其學科典範遞移最高指標的同時,能進一步以強調「差異的(或多元的)公民資格觀」的概念論述及推動「公民參與」的課程決定方式,藉以充實及強化公民教育的運作機制和功能,業已成為今後公民教育責無旁貸的重要發展趨勢所在。
關鍵詞:公民教育、公民社會、價值取向、課程內涵、概念論述、典範遞移、
課程決定、公民資格、科際整合、顯著課程。 / Since the authoritarian system was began to fall apart during 1980’s in R.O.C.(Taiwan), civic education at school has gone into an another new transformation stage and bestowed a progressive meaning too, it is so necessary as to make a review and self-examination that reflect or manifest the totality of problem dimensions about value orientation, conceptual discourse, paradigm shift,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for the past. Thus much to construct and mark a period of “civil society” concept of the macro educational goal is coming formally. Due to the impact, especially it happened just changing time, we need how to recognize and nourish the five value orientations of “democratization to politics, freedom to economics, plural to societies, localization to culture, and subjectivity to conscious”. Combine with the four codes of curriculum content about democracy of education, law-related education,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experiential education that must be deepened and practiced for the citizen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devoted to cherish the conceptual of “civil society” to be the highest characteristic of a paradigm shift of the civic education course. Moreover, it is obliged to emphasize the “differential or plural citizenship” and push the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model of the “civic participation” that its operational machinery and functions could be fulfilled and competent. In summary, there is no passing buck to these important developmental tendencies of civic education in the changing future.
Key Words: civic education, civil society, value orientation, curriculum content,conceptual discourse, paradigm shift,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citizenship,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evident curriculum.
|
Page generated in 0.02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