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民眾參與政策議程建立過程之研究──宜蘭縣反六輕個案之分析

林聖慧, LIN,SHE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數十年,台灣地區在有計畫的建設之下,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尤其是經濟上的 成就,已普遍得到國際上的肯定與讚譽。但是在蓬勃快速的發展過程中,漸漸呈現出 許多政策失調的現象。尤其是近年來,環境保護成為一項熱門的議題,各地反對公害 污染的地區性自力救濟活動層出不窮,在在顯示決決策當局擬定的政策,無法有效反 應民眾利益,以致發生政府立場與民眾利益相互衝突與對立的現象,陷入所謂「政策 窘境」的情形。一方面可能是政策內容未畫周延充實,致使政策標的團體持疑;另一 方面可能是因為決策過程不畫符合民主程序,缺乏民眾參與管道,導致衝突抗議事件 不斷發生。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政策的決定已不是由以往個人的知識思考而來,而是經由政策相 關者彼此互動、衝突與妥協而形成。「參與民主」的觀點也認為,民眾是政府政策的 直接消費者,對於本身的需求比政府決策者來得敏感,所以民眾參與決策過程應可增 進公共政策的品質,並充分反應民眾的需求。因此,決策過程的適當性往往影響標的 團體的順服,亦是一重要的研究課題。 綜觀近年來環保運動中,參與反對活動的民眾大多是污染的直接受害者,透過有組織 的活動,有計畫、有系統的表達需求、匯集力量、擴散議題,最後進入議程。因此, 許多具有潛在污染性的建廠投資計畫多遭遇到建廠預定地民眾的劇烈反對,而紛紛撤 銷原計畫。本文即針對這種現象,以宜蘭縣反對台塑在利澤工業區舋建第六輕油裂解 廠的計畫,作為分析個案,探討政策議程建立過程中,民眾參與的程度、扮演的角色 、運用的策略、發揮的功能,及所造成的影響。 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括題目界說、研究現況、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理論探討;探討議題產生的動態關係、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及符號以擴散議題 的策略,並檢視三種建立議程的模型,發展本文的分析架構。 第三章:參與過程分析;主要參與者在各階段的參與情形。 第四章:策略運用分析;民眾所使用的參與策略分析。 第五章:互動分析;除民眾以外其他參與者,使用策略及互動關係的分析。 第六章:結論;針對主要發現,加以檢討,提出展望與建議。
2

台灣石化產業環境影響評估報導之分析—以國光石化及六輕為例 / News coverage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in Taiwanes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Kuo-Kuang Petrochemical Project and Formosa Plastics Crop’s Sixth Naphtha Cracker Project

林佳弘, Lin, Jia 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近年重大環境開發爭議多與環境影響評估有關,這套政府用於管制環境風險的審查決策機制,因專業門檻高和參與管道有限,非專家之社會大眾難以直接進入環評場域,往往需仰賴新聞媒體的報導得知其中的審查內容、討論情形及決策結果等。有鑑於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探討國內媒體如何報導環評這一類環境風險議題,瞭解其呈現形式與訊息內容有何特色。 本研究以國內主流與非主流媒體為對象,包括《蘋果日報》、《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台灣立報》、《環資電子報》、《環境報導》及《新頭殼》等八家媒體,蒐集2009 年6 月1 日至2014 年3 月31 日有關「國光石化」與「六輕」之環評報導文章,採取內容分析法檢視各媒體的報導量、文章形式、報導版面、報導主題、消息來源、風險知識訊息及參與訊息等項目,並比較不同風險性質之個案差異。 主要研究結果顯示,主流與非主流媒體在環評議題中各有其報導特色:非主流媒體報導量多且普遍關注未發生之環境風險個案(如國光石化),重視審查過程及結果的報導,在環評議題有較強的處理能力,提供較多專題性文章,幫助讀者深入瞭解環評議題及相關風險爭議,達到風險預警的目的;相較之下,主流媒體報導雖多寡不一,關注的個案也不完全偏向未發生之環境風險,卻有較多從法規或政策面向切入討論的報導,也有較多評論性文章,呈現社會各界對環評議題 的意見與討論情形。 關於消息來源的引述,主流媒體的環評報導相對倚重官方消息來源(如非環評主管機關之政府單位及官員及環評主管機關等),反映在上位者或管理者的風險觀給讀者;非主流媒體新聞中的消息來源除了「環評主管機關」和「專家學者」,「公民團體」被引述的情形甚高,代表非主流媒體重視環評議題中的公眾立場,能將非官方或具在地性質的風險論述納入報導內容。此點亦反映在環評新聞中的公眾觀點呈現,非主流媒體較常透過「實證資料」、「過去案例」、「經驗常識」及「價值觀」等,陳述或討論公眾所感知到的環境風險。 在增進公眾理解及參與方面,非主流媒體在「個案與風險資訊」和「批評、爭辯與建議」兩大類訊息呈現普遍比主流媒體多,顯示對環評關注程度較高的非主流媒體在報導這類議題時,能較能兼顧各面向重要資訊,提供讀者較詳細的報導內容。不過在「促進參與近用」訊息項目上,國內環評新聞提及的情況甚少,可知無論是主流或非主流媒體,在增進公眾參與環評的報導表現都不明顯。 另外,經由個案比較可知,國光石化和六輕的環評報導特色及訊息內容呈現存在差異。整體而言,媒體在報導未發生風險之環評個案(如國光石化)時,除了會在新聞中強調誰將受風險所害,也提供較多風險案例當作參考,並告知讀者參與環評的相關資訊。而在風險未被完全掌握、具有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媒體不只會依賴專家系統,大量引述專家學者的言論,公眾根據其經驗常識、價值觀等提出的意見亦透過媒體反映在風險爭議的討論過程中。若是已發生風險的個案類 型(如六輕),媒體會有較多關於風險成因及後果的報導內容,並向公眾說明風險的可接受程度或容許情形。在風險及其影響已知的狀態下,監管環境風險的政府單位及熟悉地方環境現況成為媒體主要的消息來源,新聞中也較常引述以科學研究結果或統計數據為主的公眾言論。以上分析結果顯示,媒體對不同性質的環境風險議題有不同的強調面向和報導表現,不應一概而論。 由於本研究僅以石化產業為例,其他個案未列入討論範圍,日後可再針對環評議題進行跨個案與歷時性的實證研究,分析項目亦可擴及至新聞圖表和報導框架等,甚至進一步檢視消息來源(如公民團體)的議題操作手法和媒體使用情形,或公眾對環評的認知情形以作為媒體報導內容的參考依據。 最後,根據國內媒體的環評新聞報導表現,本研究建議記者應致力提供讀者較詳細的風險背景訊息,試圖針對環評中具衝突性或爭議性的資訊內容進行解釋分析,並善用圖表或新聞小檔案等方式,將有利促進公眾參與環評的資訊項目整合於新聞報導當中;記者另應設法再自我進修,充實科學相關背景知識,報社則可提供教育訓練或資源,強化記者處理科學議題的能力,進而提升環評新聞的報導品質。

Page generated in 0.02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