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972
  • 2706
  • 582
  • 261
  • 107
  • 30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Tagged with
  • 3694
  • 1913
  • 759
  • 705
  • 566
  • 561
  • 559
  • 544
  • 441
  • 413
  • 402
  • 389
  • 387
  • 383
  • 37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81

都市特性與產業生產效率關係之研究

江珮玉, Chiang, Pei-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都市發展與產業發展具有相互影響之關係,不同之都市型態會吸引不同的產業,且不同的產業結構也將影響都市的發展,因此在探討經濟發展時,需要同時考慮都市與產業條件,以符合相互影響之關係。 早期台灣的製造業,或可稱為「勞力密集傳統產業」的潛力來自於低廉的勞動力,一旦優勢不再,廠商關廠、外移,對於都市發展的產業需求將有所衝擊,依據當地的產業發展條件,可能因此而沒落,或是轉型成不同的產業發展。此外,當政府有鑑於勞力密集產業的競爭力不再,提倡產業升級,發展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業,雖然能夠創造國家整體的經濟成長,但是也因其所需的高技術,並無法吸收原傳統產業過剩的勞力。再者,因早期產業政策、地方資源與歷史因素等有不同的產業發展型態,使各都市的產業發展條件與產業優勢不一,因此,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功,並無法完全的移植到全部的地方發展,在生產條件無法配合的情況下,不僅產業發展困難,更會影響都市的整體發展。因此在台灣經濟轉型時期,各都市應如何尋找自己優勢之產業,為本研究的重點。因此本研究將從都市的產業條件與發展優勢來分析,以做為都市發展其有利產業之依據,進而提升其生產效率,並促進都市發展。 在考量都市與產業交互關係屬於多投入與多產出的特性,將利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依據生產要素與產出,來評估都市內產業發展的效率,期望得出都市內發展相對有效率的產業。 本研究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份從都市產業發展理論與相關文獻,以及生產理論與相關文獻的探討,選取衡量生產效率的相關變數,以作為實證的依據;第二部份為研究方法之設計,包括資料包絡分析法(DEA)之基本理論與應用模式內容與模型之建立;第三部份則依據研究目的所選取之模型變數,評估各都市之產業生產效率,以及利用DEA分析法所估計出之效率值,為被解釋變數,利用迴歸模型衡量外生變數對其的邊際效果;最後針對本研究進行之實證分析,作一綜合性的概述,配合都市產業發展提出建議。 根據實證結果與分析,歸納出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依據都市產業效率評估分析,製造業中的傳統產業類、基礎(重化)工業類與技術密集產業類均普遍在北部區域的生產效率表現較理想,這與製造業現況中,北部區域的製造業員工數與產值均為全區域最高之情況顯示,北部區域不僅是產業的集中地區,其生產情況也較理想。誰然依據比較利益原則,產業集中於北部區域,對於台灣整體的產業發展有利,但卻不利於區域的發展,只會更加促使人口往北部區域的集中,長期將影響區域均衡與國家成長。 二、由都市規模因素普遍對產業生產效率,反映出大都市對於傳統產業的負面影響,但卻有利於基礎(重化)工業與技術密集產業的生產效率的結果,符合聚集經濟的相關文獻中對於近來的都市產業發展,有傳統產業朝向小都市而高科技產業卻朝向大都市發展的趨勢。 三、根據都市產業結構的多樣化對於產業生產的技術效率是呈現負面影響,與早期學者出台灣製造業呈現地方化經濟的情況相符合。 四、從產業專業化(集中度)能夠提升產業生產效率。符合MAR與Porter對都市產業的專業化將加速都市產業成長的預測,顯示產業生產應該要朝向較大規模與專業化發展。 因為各產業與各都市的發展條件不同,應有不同的產業政策,因此本文在瞭解都市特性對於都市產業發展效率所造成之影響,俾以藉此提供相關決策者在進行都市產業發展政策時的參考依據。
82

潛在群體分析與對應分析關係之探討

林錦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潛在群體分析及對應分析是在探討多個類別變數間關係常用的兩種分析方法,因其運用之領域不同,解說之方式不一,以致過去常被認為是兩種不相關的分析方法,然而實際卻非如此。本研究之目的係就雙變數及多變數的情況,針對這兩種分析方法間之關係作詳細的探討,並說明其對等及不對等的時機。 / Latent class analysis an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re two well-known methods that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tegorical variables. Since the two were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two different fields in the past, they were never thought to be related.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 more details. We further point out the situations where they are equivalent, and where they are not.
83

都市土地變更為商業區方式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 The Modification of Urban Land into Business District - a Study of Taipei City as the example

沈維華, Shan, Wei Haw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由於經濟快速成長,人口大量集中於都市地區,至民國八十年底止,全台灣已實施都市計畫地區計有425處,都市計畫地區內人口數高達15,713,800人,占全台灣地區總人口之76.4%。在都市發展與成長快速的情況下,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之實施成果與管制目標,往往與實際土地使用情形產生明顯差距,政府在辦理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經常會面臨土地使用分區變更的問題與壓力,目前都市計畫法中雖有規範變更方式,但僅係原則性之規定,對於實際之運作方式並沒有詳細及具體標準,因而造成諸多困擾。   商業用地是各種使用分區中使用強度最高的一類,因此在各類使用分區變更案中,所產生的爭議亦最大,本論文以台北市為例,探討土地使用變更為商業用地方式,及其實際運作之可行性。   本論文計有六章二十二節,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研究動機、研究內容、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研究流程。   第二章:本章先藉相關文獻回顧與整理,確立解決都市土地使用分區變更問題之著眼點,並結合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及變更理論、商業區位論、平均地權理論,建立本論文之理論基礎。   第三章:本章分析美國、英國、日本等三國,採行之市地使用管制制度,並與我國現行之管制制度加以比較,探討值得借鏡之處。   第四章:分析台北市面臨之商業用地不足問題,及未來都市整體發展下,商業用地供需與調整之原則。   第五章:以個案分析方式,探討台北市非商業區變更商業區之各種方式及其實際運作可能衍生問題,並提出改進方向。   第六章:提出本論文之結論與建議。
84

以多個國家輔助單一國家建構死亡率模型—主成分分析之應用 / Construct mortality model for a country with deficient data by multi-countries data —applic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王慧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於人口數不多的國家及地區,因為樣本數較少,死亡率的震盪較大,導致死亡率的估計值較不穩定。為解決此種問題,本研究以其他國家的死亡率資料輔助台灣,建構死亡率模型。首先,以群集分析方式選擇適合輔助台灣的國家,也就是死亡率性質相近之國家,本研究建議以死亡改善率做為主要的考量;其次,以主成分分析的方式分解多個國家死亡率,以負荷做為多個國家的共有係數,分數則是隨著資料和時間改變的變數,在研究結果中,5~6個成分個數即會有不錯的配適和預測效果,以五齡組死亡率配適模型為例,成分個數為6時,男性配適Lee-Carter模型全部國家的平均MAPE為5.40%,主成分分析則為4.13%,下降幅度將近24%,而Lee-Carter模型預測的整體MAPE為14.72%,主成分分析為12.22%,下降幅度約17%,因此主成分分析模型確實有明顯改善Lee-Carter模型。 而和台灣死亡率性質相近的國家,主要選入歐洲國家,像是奧地利、法國、愛爾蘭、挪威和西班牙,除了法國和西班牙人口數分別為六千多萬和四千多萬的國家外,其餘三個國家人口數皆不超過一千萬,這說明人口數多寡或許不是輔助小地區建構死亡率模型的唯一重點,應選取適合的國家作為輔助用途。
85

影響海內、外投資事業製程分工的決定因素 / The determinants of division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 between home and host country in Taiwan FDI manufacturing industry

吳景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在1970年代經濟成長每年10%奠定了產業發展基礎,國民所得隨之提升,使台灣生產型態逐漸轉型,從勞力密集國家轉為資本密集國家,生產不再以低廉工資作為對外優勢,取而代之的是提升研發能量,而勞力密集產業轉向其他開發中國家進行生產的分工,台灣在1992年開放赴大陸投資以來,累計至2009年總投資金額已達8,270億元,顯然中國已成為台灣對外投資進行生產分工的重要地區,依據2007年經濟部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亦顯示投資於開發中國家的比例約7成,但對外投資目的各家廠商背後動機不一,有生產成本、拓展市場、原料取得、策略結盟等各種原因,但對外投資進行海內、外分工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增加利潤,提高國際競爭力,各國學者在分工理論的探討從企業內人與人分工,再到國內產業間分工,再進一步探討國際間分工,然而這些分工模式套用在台灣廠商對外投資模式仍有進一步探究的空間,本研究即是運用Probit Model進行迴歸分析,探討影響海內、外製程分工的決定因素,經實證結果發現勞動生產力、費用承擔能力、客戶要求及原料取得為主要影響因素。
86

我國記憶體產業重整策略評析 / Dram industry rebuilding strategy analysis in Taiwan

楊智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製程微縮、晶圓面積擴大,記憶體晶片製造廠所需投入的設備支出金額也越來越高,因此記憶體廠商經營的風險與管理能力備受考驗。台灣在記憶體產業發展過程中,技術多仰賴國外技術的母廠,缺乏技術自主獨立之能力。擅長的生產製造與銷售端的台灣記憶體廠商,在市場波動巨大的情況下,往往虧損連連。因此對於該產業的探討焦點恐怕必須從過去的進入策略和競爭力分析,轉變至探討廠商如何維持生存或是其退出策略。   在過去的文獻裡,談到記憶體產業,大多的研究焦點都鎖定在供需分析、價格預測模型建立、記憶體晶片價格波動與股價相關性分析,或是探討個別記憶體廠商之競爭力。較少的研究能夠延伸另一個層次去以國家的角度來探討產業與國家政策應當如何因應快速變動的市場以及釐清台灣整體的戰略地位。 透過理論與產業現況分析,本研究希望能辨明台灣記憶體產業競爭力之強弱、了解台灣記憶體產業發展之根本缺陷並尋找出台灣記憶體產業下一步路。本論文屬於探索式研究,過程將以記憶體產業相關文獻、競爭優勢理論與著名的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等相關文獻來進行探討,並將分析結果結合記憶體產業現況來做為本研究之基礎。希望能為這個已在台灣運營二十多年的高科技產業,思索下一步活棋。
87

集群分析於臺灣期貨交易資料--以個案公司為例 / The Application of Cluster Analysis on Taiwan Futures Exchange Data-A Case Study

康景泰, Kang, Ching T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現今的臺灣期貨市場,已有多種期貨、選擇權相關商品,投資人下單之方式也有人工及電子之分,故以期貨商之角度,如何增加投資者交易之口數、找出不同屬性客戶購買不同商品之偏好,進而開發新客群抑或節省成本來增加公司之利潤便是增加公司營收之重要方法。故本研究希望能以臺灣某期貨個案公司之交易資料,針對不同地區之分公司在臺股指數期貨、小臺股指數期貨、股票期貨及臺指選擇權之交易口數,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交易資料,探討不同地區、不同交易方式、不同商品之交易口數差異以及不同地區之購買偏好,以期在未來能針對各地區之特性提供行銷策略以供學術界、業界經營管理之參考。本研究於第四章實證分析使用了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集群分析等統計方法來探討個案公司在不同狀況下之交易口數差異以及分公司、縣市的交易行為集群分析,研究結果簡述如下。 1. 個案公司之期貨商品的業績量在2011年上半年成逐漸成長,2011年下半年持平。 2. 期貨商品以電子下單之交易口數顯著多於人工下單之交易口數。 3. 居住區域對於小台指期貨之交易口數有顯著影響。 4. 集群分析之結果與二維統計概述結論相似。
88

血管と気管支の空間的配置特徴に基づく胸部X線CT像からの肺動脈・肺静脈自動分類

目加田, 慶人, 田中, 友章, 村瀬, 洋, 長谷川, 純一, 鳥脇, 純一郎, 尾辻, 秀章 01 August 2005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89

台灣經濟景氣循環指標之建立-貿易加權與混頻資料之研析

趙元祥, Jhao, Yuan-S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基於傳統經濟領先指標的編製方法與受限於資料不完整性,大都以過往統計數列較為完整與根據經驗法則來決定其採用與否,包含其權重的決定方式,如此往往造成指標在特定期間後,皆必須考慮其適當性與領先性的功能是否表現良好。在總體經濟情勢日益複雜與快速變遷下,使相關研究所需要考慮之變數更多而且更複雜,大多企業與政府單位等使用分析模型或資料庫,也都面臨需要修正或可能有代表性不足的問題,故針對特定變量的經濟特性,提供適當的變數篩選機制、萃取資訊的方法來簡化模型設定與操作上的困難,值得進一步研究,以期對資料有更好的刻畫與預測能力。故在可以預期其影響力將會日益增加的情況下。本研究之重點包括有以下兩點: (1)重新建構總體指標的適切性與運用效率 (2)強化貿易與金融指標權數之篩選與運用 在總體變數眾多且單位等特性不一的情況下,如何能簡化維度有不失其表現總體經濟的狀態情況,則是本研究最主要的目的。
90

中國大陸檢察監督制度研究--以中華民國監察權為比較對象 / Research on Procuratorial Supervision System in China---monitoring power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comparative target

楊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檢察監督,是中國大陸承襲蘇聯體制而制定的,非常特殊的監督體制。從中國大陸的憲法文本出發,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應該針對其他的國家機關進行監督,從而規範其行為,限制其權力,進而保障公民權利以及國家法制的統一。然而目前的檢察機制,由於歷史原因和立法的偏差,導致檢察機關職能集中于刑事訴訟領域,雖然符合一般檢察概念的認知,但與中國大陸憲法所定位的法律監督機關相去甚遠。 本文通過歷史解釋的方法,梳理出檢察機關在目前中國大陸窘迫現狀的由來,以及法律監督的含義和歷史淵源。并通過體系解釋和文本解釋,進一步強化對法律監督概念的核心認識,將中國大陸的檢察概念和一般檢察概念區分開來,指出中國大陸憲法所指之檢察監督,其範圍絕非今日限縮於刑事訴訟這一小塊。 同時,通過與台灣監察院的對比,進一步強調,國家監督機關的制度設計,與其所扎根的憲法背景息息相關。兩岸國家監督機關而今都陷入了尷尬境地,雖然這種境遇的成因不同,但卻殊途同歸。而這種不同,背後反映出來的,都是監督制度的發展和憲法整體理念不適應的後果。因此,這種對比也才有了其價值。 最後,通過對法律監督的正名,在尊重憲法現有文本的前提之下,本文提出了較為簡單但相對完整的檢察監督制度新的架構設計。

Page generated in 0.02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