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論有價證券處分行為之準據法伍偉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法律衝突係國際私法之主要研究對象,凡涉外法律關係所應適用之法律,必與兩個以上之國家法律發生牽連,究應適用何國法律以為解決,此乃國際私法所欲研究之課題,因此,尋求妥適之準據法,應為國際私法學研究重心之一。而不同之法律關係,例如:結婚之方式、夫妻財產、監護、遺囑、侵權行為、契約等等,在尋求連結因素(Connecting Factors, Points of Contact)之際,均有其各自考量,或與主體(Subject)有關,或與客體(Object)有關,或與行為(Action)有關,或與當事人之意思有關。
就有價證券處分行為之準據法而言,因跨國金融業務之蓬勃發展、有價證券之無實體化發行、集中保管及帳簿劃撥交易之普及運用,或有價證券之實體權利證書由集中保管機構統一保管,交易時不必實際移轉有價證券權利證書之實體,甚至發行人發行有價證券,並不發行實體證書,有價證券係直接在網際網路上,以虛擬之數字交易,直至有價證券賣出變現,並且投資人至金融機構或提款機提領現金之那一刻,該財產始轉變為有形之實體鈔票,此致傳統與「客體」及「行為」有關之「物之所在地」或「權利成立地」連結因素,面臨空前挑戰,從而在國際金融需求下,不得不有所調整,以尋求更為妥適之準據法。本論文即在說明有價證券處分行為之傳統準據法為何?其有何缺失?在現代有價證券之交易架構下,哪些有價證券不宜再適用傳統之準據法,而宜採取如何之新準據法?
本論文於第一章敘述所欲解決之問題、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後,即依下列順序鋪陳分析,以求獲致研究成果。
本論文之第二章,擬先敘述有價證券處分行為之傳統準據法,包括有價證券之概念、處分行為之意義、有價證券處分行為傳統之準據法為何,以及在實務上,傳統之準據法有何窒礙難行之處,並藉此釐清需重新探詢其準據法之有價證券有哪些,或符合何種特徵之有價證券,係有必要重新檢討並特別另行規定其準據法者,復接續於第三章中,說明當代跨國有價證券之交易架構,以及可能做為新準據法有哪些,以便後面各章之論述,能針對不再適合適用傳統準據法之有價證券,提出新準據法之立法論。
在理解具有何種特徵之有價證券,始有特別規定其處分行為準據法之必要後,本論文於第四章開始探究應如何獲致妥適之準據法?在探討何為妥適之準據法前,其先決問題,係究竟應以何種原則或態度,來找尋妥適之準據法?申言之,即究竟應採行剛性或彈性之選法規則?因此本論文擬於此章中,將特別說明時下流行之彈性或開放性選法規則,似無法全面適用於所有國際私法領域,其中特別注重預見可能性,以保障交易安全之案件,尤需適用剛性選法規則,而需單一而固定之準據法,基於同一原理,反致理論亦不適用於有價證券之處分行為。此際準據法之規定,並非實現實體法規之價值判斷與利益衡量,而係金融政策之工具或手段,因此亦需附帶論述國際私法之工具論,並彰顯「選法規則實體法化」之論點有時而窮。
承接本論文第四章,在理解為達金融政策及交易安全之目的,致有價證券之處分行為,需單一而固定之準據法,並排除反致之適用後,本論文第五章開始尋找究竟採用何準據法較為適合?首先應觀察相關學說、先進國家立法例及國際公約,俾明瞭國際走勢趨向。
分析國際趨勢及相關學說後,本論文於第六章檢討我國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之草案條文,並於第七章總結論點,並提出能與國際接軌,且符合我國法制之立法論供參。
|
12 |
證券商辦理離境證券業務OSU之研究 / The Study of Offshore Securities Unit Business to Taiwanese Securities Brokers劉金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擴大我國資本市場版圖,提昇證券商國際競爭力,金管會於2012年12月與中央銀行會銜擬具「國際金融業務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業經立法院2013年5月底三讀通過,並於同年6月19日公布施行。本次修正重點為特許符合一定規模、財務健全與完整內部控制制度之綜合證券商得在中華民國境內申請設立會計獨立之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OSU,並參照現行銀行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相關稅制規定訂定租稅優惠規範,開放經營證券商專業之業務範圍,例如「外幣有價證券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金融商品買賣之行紀、居間及代理業務」、「外幣有價證券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外幣金融商品之買賣」、「境外之有價證券承銷業務」、「資產配置或財務規劃之顧問諮詢、外幣有價證券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外幣金融商品之銷售服務」及「經主管機關核准辦理之其他與證券相關外匯業務」等。
證券商設立OSU分公司將有助於吸引海外資金回流,並有效運用本國證券母公司之資本及信用,以擴大國際金融及證券業務參與者之規模,對於台灣經濟成長,增加金融人才的就業機會,擴大境外金融中心業務版圖,提昇證券商國際證券業務競爭力等,均有助益。後續金管會與中央銀行仍需研議修正及訂定「國際金融業務條例」相關施行細則及「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管理辦法」,以利證券商及早開辦國際證券業務。
台灣境外金融中心係參考新加坡ACU之發展模式,但成效大幅落後,本次開放證券商從事OSU業務,面向的是新加坡及香港的競爭,建議必須跳脫DSU框架,負面表列OSU金融商品,以興利取代防弊之監督管理思維,衡平金融監理與證券商OSU產業發展,始能提升台灣國際金融競爭力。
|
13 |
公股銀行合併後分行經營績效之探討-以合作金庫銀行與農民銀行為個案之研究 / The branches performance of the public owned bank after merger - a case study on TCB and FBC魏美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合庫與農銀的合併是國內首宗公股銀行的合併案,國內一些學者從銀行的的相關財務比率來探討本案是否有合併綜效。但是銀行的經營動能來自於分行,合併後分行是否能有效提升其經營績效,才是關係著合併綜效是否能持續發揮的關鍵。因此,本研究試圖比較兩家公股銀行合併後分行績效是否提升,來檢視合併的成果。
本研究係以合庫與農銀合併前後三年即民國92年至民國98年間的分行做為研究樣本,實證結果發現合併後分行的整體技術效率、純粹技術效率及規模技術效率均較合併前高,合庫端分行的整體技術效率、純粹技術效率及規模技術效率均較農銀端分行高,顯示合併確實有合併綜效效果。在各項影響分行經營績效的變數中,區域是影響分行經營績效的最主要因素,次要的影響變數是業務類型、城鄉、營業規模及壞帳率。 / The merger of Taiwan Corporative Bank (TCB) and Farmers Bank of China (FBC) was the first consolidation case of public owned banking industry in Taiwan. Many studies used financial ratios to analyze the consociation synergy of the merger.For banking industry, however, the branch offices' operatings are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for the bank. Therefore, the key factor to evaluate the success of the consolidation i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change of branches after merger. This study tries to compare the branches performace change to evaluate the synergy effect of the consolidation on two public owned banks.
The sample of the branches came from 3 years before and after TCB and FBC from 2003 to 2009. The study applies Data Enveloping Analysis (DEA) and grand frontier approaches to measure the trend of efficiency for overall technical efficiency(OT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PTE), and scale efficiency(SE). The empiric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average OTE, PTE and SE of the branches after merger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before merger, and the branches of TCB indicate better efficiencies than FBC, which implies that the consoliation indeed create a synergy effect. The branches location is the major factor that affect the efficiencies of the branches and other factors include the type of operating, city or rural area, the scale of the operating and the bad debt ratio.
|
Page generated in 0.016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