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共黨基層組織之研究余新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任何問題,首應把握其主題,方能抽絲剝繭,析其真象。共產黨素以「組織」見長,以「組織」為武器,組織之於共產黨,實具重要意義。本論文為「中共黨基層組織之研究」,旨在研究中共黨基層組織的理論基礎及其作為方法,進而對中共黨組織有整體性、全盤性的認識。
激發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是:
一、筆者在大學時期,對於「組織」問題,較為偏好;嗣入東亞,所對共產黨組織的理論與運作,頗感興趣,乃有深入研究之志。
二、洎自馬克思揭櫫共產主義思想,列寧繼之發揮用為實際後,共產黨勢力發展甚,速到處滲透,儼已成為今日人類社會之巨大壓力;析其原因,乃是共產黨一切活動皆賴「組織」為基礎,並藉以為擴張發展之工具。
三、中共的黨師承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對「組織」亦格外重視。在中共黨組織中,基層組織數量極多,散佈各地,是推動一切工作的起點,為中共政權的基楚。
四、有關研究中共黨組織之文章,多偏重中央與地方組織,而研究基層組織者則較少,本論文或可有助於吾人對中共黨基層組織的廣泛認識。
本論文研究涵蓋的範疇,就空間言,是以中共黨的地方組織(省、直轄市、自治區、縣、市、區等)之下的黨組織為研究對象,就時間言,是以中共黨的臨時中央至「十一全大會」為研究歷程。
縱事中共問題的研究,至今並無固定方法,常視研究主題及資料狀況而異。本論文主要係以「組織」觀念為本,試圖縱角色、形式、結構、功能諸層面作客觀的分析,儘量排除個人的好惡。
本論文除序言外計分六章十七節,共約十萬餘字。內容提要為:
第一章主要係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與毛澤東等人之政黨思想及建黨組織理論,追溯分析中共建黨組織理論的基礎與內涵。
第二章為黨基層組織的角色,首先闡釋中共黨的產生及其組織系統,並進而探討黨基層組織的成形,及其所具地位。
第三章為黨基層組織的形式,分為黨組織成立前、「六全大會」前、「七全大會」至「九全大會」期間及「九全大會」後四個階段,詳述黨基層組織形式的演變與發展。
第四章為黨基層組織的結構,從組織任務、組織原則、組織層級、組織分工的觀點,分析黨基層組織的內部架構。
第五章為黨基層組織的功能,由第四章的分析,進而探討黨基層組織具有:執行、領導與戰鬥三種功能類型,並闡釋支部建設、幹部問題、群眾路線、黨的紀律、批評與自我批評五項因素,為促成功能的動力。
第六章結論,對全篇論文作一總結與評析。
本論文承蒙吾師曹所長伯一博士於繁忙之際,無論在題目商榷、大綱擬訂、觀念啟發、方法指引及文稿匡正上,均悉心指導,獲益良多,並在工作、生活上多所敦勉與關注,始克完成,謹致崇高的敬意和謝忱。
選寫期間,資料蒐集甚感困難,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政大中正圓書館及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等機構惠賜借閱、研究上的便利,至為感激。所內韓昌洙、趙建民、陳建勳、吳樂道諸君時加關照,或提供珍貴意見,或研析理論架構,亦併此致謝。
摯友張雯小姐時予鼓勵,關照生活,並協助抄繕,謹致衷心之謝忱。
筆者資質駑鈍,學淺識疏,初習論文寫作,深感惶恐,兼以資料匱乏,蒐羅非易,以致掛漏謬誤之處,自所難免,尚祈諸位師長、先進惠予匡斧指正,無任感禱。
選寫期間,慟遭父喪,哀傷之情,幾不能提筆。幸賴慈母策勵照顧,始克成篇。憶思先父撫育教誨,親情至深,欲報之德,吳天罔極!謹以本論文獻給最敬愛的先父與慈母,以報親思於遇一。
余新明 謹識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
2 |
論俄國革命性質陳墇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俄羅斯,作為一個民族,事實上並不比世界上任何民族更加崇尚極權的生活方式,它有其滄桑歷史的一面。在歷史的過程中,這民族的奮斗和其他世界任何民族一樣,當初它也具有其理想崇高的方向。無可厚非的,任何一個民族都希望自己的這民族強大、安寧和生活合理;這是民族自尊心的驅使,任何民族亦然,俄羅斯民族絕無例外。
這篇論文,正是試圖從歷史的角度,探討其革命最初的誘因、為何是取後理想被歪曲與利用、和革命最後的性質是什麼。它的方向,是以解析革命理論鬥爭發展的方式著手。它的動,無非是想說明俄國革命的本質和其最後的性質,從而提供俄羅斯民族一個歷史真正應走的方向的參考。
這篇論文,主題是由列寧主義一部份的論題擴充而來。作為一種研究論文,它也許是大了一些,但對於俄國革命本質上的瞭解,它卻大有幫助。當初試圖接近它時,筆者曾再三的鼓勵自己,才有勇氣這樣作。接受它,著實不太容易。在筆者三年求學於研究所期間,它就花費了筆者足足二年的光陰,並犧牲了大半的娛樂和應有的休息時間。
在寫作的這兩年,是一段艱苦的歷程。有一半時間,筆者必須咬盡腦汁去思考和理解各種概念;這對於一個剛涉獵馬列主義思想者,的確是件困擾的事情。因為他唯一能做的,只是反芻他第一年所學的極為簡單的基本觀念,他沒有能力在這一年極少的時間內,探討深奧的思想和理論問題。其次,另一半的時間,筆者必須費盡心機地去搜羅各種資料,原因是國內關於這方面的參考圖書猶如沙漠中的水源,極為缺乏,對於資料的散亂和缺失不全,曾使筆者這項工作進行的相當懊喪;國內的各主要圖書館的收藏數量,太使他失望了。不過,關於這方面的不足,幸賴曹師但一及吾友 Dan, mi1ler先生於百忙中概予援助,尚能彌補一二。當然在此,特別感謝曹師的厚愛和mi1ller 先生在資料上的援手。
本篇論文的寫作,曾積欠鄭學稼老師思想上的債務。在研究學習期間,筆者每有疑難請教,鄭師總不厭其煩的予以解惑;尤其在筆者思想的啟蒙階段,鄭師所賜良多,這是筆者難以忘懷的。
最後,筆者要首先感謝郭華倫老師給予這篇論文一個主題和精神上的鼓勵。而在寫作期間,筆者有幸能在蔡維屏先生主持的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實習,提供筆者一個安心寫作的環境,筆者至為感激。又本論文的寫作,曾蒙曹師和 miller 先生、黃天健先生和陳克偉學長對資料的提供,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政治作戰學校敵情系、遜逸仙圖書館、政治大學圖書館總館等圖書館予以資料借閱的方便,紀清寅先生在克服語言障礎上的幫助,棄桂美同學於課餘義不容辭幫助本篇論文的辛苦膳寫,特此深致謝意。
當然,筆者能如期完成這篇論文,還賴吾師關素質先生的悉心指導和督促,沒有他,筆者的寫作,將更加困難。
本文如有什麼意見不周之處,尚析諸位師長先進不吝賜教,俾使筆者能有所改進。
|
3 |
列寧主義意識型態之研究吳玉山, Wu, Yu-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對列寧主義意識型態做一整體性的論述;第二章「意識型態與人類目的行為」
是由人類思想與其目的行為的一般關係出發,歸納到意識型態的功能性定義,這固定
義,是做為以後各章分析列寧主義的基本架構,由第二章到第五章,是具體地分析組
成列寧主義的四固最重要的部份:其中第二章是「列寧主義國家論」,第三章是「列
寧主義帝國主義論」,第四章是「列寧主義黨的理論」,第五章是「列寧主義策略論
」,這四章要分別闡明,列寧主義的各部分具有如何的意識型態功能。
在第六章的結論那分,一方面要歸結前面各章分析的結果,指出列寧主義是一固典型
的政治意識型態,一方面要表明由意識型態的角度來了解列寧主義,不僅可以充分明
白其內容,更可以掌握到列寧主義對共產主義國家的決策者可能會產生的影響。
|
4 |
葛蘭西的霸權與民主理論黃富國, HUANG,FU-G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是對葛蘭西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作一分析, 并進而提出他對民主理論的詮釋。
資料來源以他的獄中札記, 另外配合他早期在新秩序團體所寫的文章為輔, 寫作順序
如下:
第一章概論, 談到有關整個論文的研究架構及葛蘭西的生平與著作。
第二章葛蘭西理論基礎, 包括批判經濟決定論, 批判馬克思主義中有關實證主義的論
點, 葛蘭西歸結本身理論在求主客合一的實踐。
第三章霸權理論, 由於崩潰理論與列寧主義無法分析及面對資本主義社會, 於是葛蘭
西辟出新的領域, 以詮釋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 說明霸權內涵概念在
於同意, 并以義大利本身的具體實例來剝析布爾喬亞的形式霸權。
第四章民主理論, 有關人性潛能的闡明并尋求意識自覺以解放, 并將之落實於教育與
民主化的過程之中。
第五章結論, 有關葛蘭西的歷史地位, 包括其理論得失, 并說明他在政治社會化理論
中的現代意識。
|
5 |
日治時期台灣共同體意識與台灣民族獨立論述產生之研究陳昭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針對一九二○年代台灣人在政治社會運動中所培養形成的「台灣共同體意識」,以及列寧主義的「殖民地解放」論述的分析,來解釋日治時期台灣共產黨之所以會提出「台灣民族獨立」論述的原因,以及該論述主張的內涵與意義。
台共之所以會提出「台灣民族獨立」論述,是因為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台灣人逐漸形成了「台灣共同體意識」。而為了實現脫離日本帝國的統治,達成「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目的,運用了符合台灣當時情況的列寧主義的「殖民地解放」論述,所形成的一套「台灣獨立」的主張。
在一九二一年開始推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打出了「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響亮口號之後,台灣人逐漸開始覺醒,慢慢的凝聚了台灣人的「台灣共同體意識」。然而,雖然同樣是出於「台灣共同體意識」,但透過對社會主義的信仰、透過對國際共產主義的「殖民地解放」論述的期待,使得台灣的左派產生與右派保守主義完全不同的思維,使左派他們更勇於、更大膽的去想像台灣的未來。而左派這種對台灣未來想像的具體呈現,就是一九二八年台共成立時所提出的「台灣民族獨立」論述。
隨著一九二○年代台灣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台灣人努力著多方嘗試為當時的台灣尋找出路。而由於台灣人所具有的台灣共同體意識,使得台灣人產生強烈脫離日本帝國統治的願望,而列寧主義的「殖民地解放」論述就是提供台灣人一個似乎可行的出路。
|
Page generated in 0.017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