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報業記者勞工意識的建構與轉變(1984~2002年)朱若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本文目的在以階級形成的觀點,透過文獻收集與深度訪談,詮釋1984至2002年之間,經驗過衝突和集體行動的台灣報業記者勞工意識的建構過程與內涵轉變。
研究發現,隨著報業自動化、政治解嚴、報禁解除,以及九○年代以後,有線電視、網路科技興盛以及閱報率下降,報業市場萎縮,報社因倒閉、停刊的裁員案例漸增,工作權不保的危機由印務部擴展至編輯部。過去強調新聞自由、專業的記者編輯,因工作內容特殊性,多不認同勞工身份,更遑論有勞工意識,但隨著自早停刊、自晚經營權轉移以及中時無預警裁撤中南編事件的勞資爭議事件,少數記者編輯卻在勞資爭議的抗爭過程,體認到「勞資關係不平等」,感覺到或有意的結合勞方共同利益,以實際行動對抗資方,激發勞工意識,意識的轉變由以往認知印刷廠工人才是勞工,轉變為只要是受僱者便和一般勞工無異,並體認作為勞工團結象徵的工會之重要性。
然而,至今報社工會且仍在運作者不到10家,除了工會法--廠場工會的限制削弱勞工集體力量的結構性因素外,報業藍、白領勞工工作利益的分歧,形成行動的斷裂,亦為長期報業工會力量弱化的主因。不過,即使在缺乏集體行動的文化傳統下,中國時報產業工會卻能多次以行動挑戰客觀條件的限制,展現強烈的工會性格,與具有工人關懷的知識份子有意識地組織強調集體主義、激發工人意識的工會有關,成為勞工對抗資方的背後支柱。
|
2 |
勞資爭議中政府角色之分析──以台灣為例劉國瑛, LIU,GUO-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自民國76年7 月15日解嚴之後, 勞工意識不斷抬頭, 勞工運動如脫疆野馬, 勞資
爭議頻頻發生,爭議手段更是五花八門,一時之間,政府、企業主、一般社會大眾,
根本來不及適應,直指為社會脫序現象。過去,台灣在意識型態上強調勞資和諧的觀
念,無形中,勞資爭議被視為洪水猛獸,勞工們的不滿情緒也遭強制壓抑,由於未有
正當管道疏解,表面上維持勞資的和諧局面,暗地里,則是波濤洶涌,蓄勢待發。因
此建立勞資爭議制度化是當務之急,唯有將爭議納入制度化管理,減低爭議所產生的
暴力緊張強度,勞工運動可正常發展,社會正義的目標才能完成。
台灣的經濟發展被世界各國喻為「奇慫」,其中政府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主導角色。政
府為培育國內資產階級,直接介入生產領域,另一方面,加強抑制勞工運動的發展以
利資本累積。勞工的基本權益也就在這三十年來的經濟發展中被完全犧牲。在勞資關
系系統中,勞方、資方、政府形成三角權力關係,彼此互為影響因素,因此在探討勞
資爭議問題時,政府角色實不可忽略。因此本文以勞資爭議為主要範圍,先就爭議的
原因及背影作一概述,再分析現行政府的相關法律制度與執行情況。最後,著以個案
分析來檢討政府的缺失及提出建議。
本文的章節安排如下:
第壹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以及分析架構。
第貳章理論基楚,將勞資爭議的意義,工會運動的掘起及政府與勞資關係作一簡單的
闡術。
第□章台灣勞資爭議的本質,探討勞資爭議之所以產生的歷史、社會、政治、法律、
法律背景。
第肆章台灣勞資爭議處理制度,說明現行法令體系,及行政機關的執行概況。
第伍章結論及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2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