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
  • 8
  • Tagged with
  • 8
  • 8
  • 8
  • 8
  • 4
  • 4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以企業特區觀點探討都市再發展策略

吳淑滿, WU,SHU-M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1980年代,英、美二國為解決二次世界大戰後所面臨的都市衰敗問題,遂選定符合條件之衰敗地區劃為「企業特區」(Enterprise Zone)。由政府於該區域內,在特定時間內降低政府管制標準及採用非直接性援助方式(如:稅賦減免、簡化規劃管制…等)來鼓勵投資開發,消除對經濟成長的障礙,藉此塑造良好投資環境,以減少廠商運作成本,吸引廠商與人口進駐,再以此帶動都市發展。 以我國都市發展而言,政府採用許多都市政策來增加都市的吸引力以促進都市成長,然而卻無企業特區的實施。就台南市發展現況來看,早期的商業空間-中西區-受到歷史變遷與全球化所造成的後工業化都市空間再結構影響,開始面臨沒落的危機,人口、產業呈現負成長的趨勢,連帶造成都市發展緩慢停滯。爰此,本研究試圖引進國外企業特區制度,以作為我國擬定中西區再發展政策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首先由政府角色與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探討政府政策、區域經濟與都市發展之關連並回顧相關文獻,作為政府劃設企業特區之理論基礎。其次,進行英、美二國實施企業特區之分析,包含實施背景、方式、效益等,再檢視台南市都市發展之歷程,探討中西區發展現況,並藉由層級分析法(AHP)來建構出以企業特區推動台南市中西區再發展之目標體系,包含3個主目標、11個次目標、33個策略。 本研究結果發現,企業特區以尊重市場機制及政府最小管制為核心概念,英、美二國對於企業特區有不同的發展定位與實施目標,就實施成效而言,英國認為該項計畫是有用的,但屬於不確定性之經濟發展計畫,美國則認為企業特區可為地區帶來正向的發展。經由層級分析法來分析專家問卷,本研究認為以企業特區推動台南市中西區再發展之策略可從以下方式著手:1.應以建構經濟環境為優先考量,並強調此一層面策略之重要性,其次再配合提升環境品質、解決社會發展問題。2.經濟發展以強化實質條件作為地區發展之基礎,再藉此擬訂鼓勵優勢產業進駐特區之相關策略。3.解決社會問題應優先增加在地居民就業機會。4.提升環境品質,以改善居住環境為優先項目。5.須從組織、法令、執行、監督層面,擬訂相關配套措施,使特區達到預期目標。
2

中國大陸全球城市建構之政治分析-以上海市為例

毛奕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中國大陸「全球城市」建構的政治分析。在中國大陸,上海市是一個具有全球城市雛形的城市。然而,上海市卻直至1992年浦東計畫後才開始發展,那麼上海市如何在短時間內崛起,且具有全球城市雛形?政府的介入成為上海發展的關鍵點。因此,本研究立基於全球城市相關研究上,透過國家官僚為中心的「全球城市」建構模式,以政府介入上海城市發展為切入點,進一步分析中央政府與上海市地方政府的互動。最後以透過湯臣集團作一個案研究,將其背後政治的影響因素與實例相結合。
3

技術移轉之比較研究-以我國及日本為例 / The Comparative Reasearch of Technology Transfer - ex. Taiwan and Japan

林筱雯, Lin,Hsiao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發展的動力來自於資本的累積及技術進步。經濟學家熊彼得 (J. A. Schumpeter) 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梭羅 ( Robert M. Solow)指出:一國的經濟成長,「質」的增加比「量」更重要,而質的增 加便需依賴技術水準的提高。一般而言,技術發展為一國經濟發展最重要 的因素。而新技術的獲取與創新之間的聯繫可分成兩類,一者是透過本國 研究發展活動,由「內部」實現創新;另一類為透過技術移轉,由「外部 」實現創新 臺灣在缺乏自然資源的情況下,技術的引進及自行開發有其 絕對的必要性。近年來我國企業面對國際競爭的衝擊下,對技術的需求更 加迫切,有限的自行研究開發,在時效上不足以應付市場的需求,而依據 先進國家經驗,在高經濟成長期,技術引進可補開發之不足,不僅減少不 必要的人力、財力浪費,更能加速提昇技術層次,分享先進國家的成果。 為突破技術瓶頸,技術移轉之問題顯得日益重要。 就學理言,一般對 技術移轉所探討的主題,包括:一. 技術移轉對特殊產業所作貢獻之實證 研究。二. 技術移轉契約之制定、研究。三. 多國籍企業之技術移轉策略 。四. 國際技術移轉方式的探討。 其中對本國政府在技術移轉過程中 所扮演的角色及技術移轉體制很少探討,因此本文嚐試以政府在技術移轉 中所扮演的角色、本國技術移轉之過程、相關法規加以探討,,研究目的 如下:一.嚐試著對我國現行有關技術移轉法規及週邊制度做一探討。二 .討論我國現今法規之適用性及相關建議。三.針對日本技術移轉的過程 及經驗作一介紹。四.以日本成功之經驗,針對國內技術移轉的限制,及 技術移轉的過程中之瑕庛,提出改進之道及建議。經由本文的整理,可對 我國現行體制有一了解,同時藉由日本的經驗對我國提出建議。
4

政府角色與經濟部發展關係之研究--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之探討

馮國豪, FENG,GUO-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久以來政治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係,即不斷為學者研究的主題,而光復後臺灣 地區的經濟發展成果被世人譽為「奇蹟」,有學者認為政府的政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 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此一角色究竟是如何扮演的呢?而近兩年琰政治局勢的開 放,是否與經濟發展有關呢?換言之,經濟發展是否對政府角色也產生影響呢?這是 本研究所討論的主要論題。 本研究修正國家中心論的論點與阿圖色 (L. Althusser) 的泛層決定的假設及金觀濤 的「功能耦合原則」,認為政府角色扮演中對經濟社會導出汲取性、生產性及保護性 三項功能,而這些功能恰好形成經濟發展的條件,而經濟發展過程中導出的經濟成長 ,所得分配和經濟結構變遷的結果,又恰好形成政府角色的某些條件,本文擬就臺灣 地區發展現象驗證這組假設。 準此,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有下列幾點: 一、政府角色與經濟成長在臺灣地區發展經濟中是否有功能耦合現象?如果沒有那是 前者影響後者或後者影響前者或沒有關係? 二、政府角色與所得分配在臺灣地區發展經驗中是否有功能耦合現象?如果沒有那么 其互動關係為何?亦或沒有任何關係? 三、政府角色與經濟結構變遷在臺灣地區發展經驗中是否功能耦合現象?如果沒有那 么其互動關係如何?或毫無關係? 四、在臺灣地區發展經驗中有那些轉型期,政府角色與經濟發展在功能耦合模型中, 有何含意? 最後本研究將指出在發展過程中功能耦合是一種動態,而非常態,是吾人欲求之目的 ,如果脫離達到此一目的的軌跡,那麼政府在角色上必須作某些調整,才能使政經社 會維持相當的穩定。
5

勞資爭議中政府角色之分析──以台灣為例

劉國瑛, LIU,GUO-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自民國76年7 月15日解嚴之後, 勞工意識不斷抬頭, 勞工運動如脫疆野馬, 勞資 爭議頻頻發生,爭議手段更是五花八門,一時之間,政府、企業主、一般社會大眾, 根本來不及適應,直指為社會脫序現象。過去,台灣在意識型態上強調勞資和諧的觀 念,無形中,勞資爭議被視為洪水猛獸,勞工們的不滿情緒也遭強制壓抑,由於未有 正當管道疏解,表面上維持勞資的和諧局面,暗地里,則是波濤洶涌,蓄勢待發。因 此建立勞資爭議制度化是當務之急,唯有將爭議納入制度化管理,減低爭議所產生的 暴力緊張強度,勞工運動可正常發展,社會正義的目標才能完成。 台灣的經濟發展被世界各國喻為「奇慫」,其中政府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主導角色。政 府為培育國內資產階級,直接介入生產領域,另一方面,加強抑制勞工運動的發展以 利資本累積。勞工的基本權益也就在這三十年來的經濟發展中被完全犧牲。在勞資關 系系統中,勞方、資方、政府形成三角權力關係,彼此互為影響因素,因此在探討勞 資爭議問題時,政府角色實不可忽略。因此本文以勞資爭議為主要範圍,先就爭議的 原因及背影作一概述,再分析現行政府的相關法律制度與執行情況。最後,著以個案 分析來檢討政府的缺失及提出建議。 本文的章節安排如下: 第壹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以及分析架構。 第貳章理論基楚,將勞資爭議的意義,工會運動的掘起及政府與勞資關係作一簡單的 闡術。 第□章台灣勞資爭議的本質,探討勞資爭議之所以產生的歷史、社會、政治、法律、 法律背景。 第肆章台灣勞資爭議處理制度,說明現行法令體系,及行政機關的執行概況。 第伍章結論及建議。
6

社會保險醫療給付之研究─兼論我國全民健康保險財務之原則與策略

王偉玲, WANG,WE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響應世界衛生組織「人人健康」之倡言,我國全民健康保險在全國各界鵠望和種種政 治因素運作之下,經調整擬提前于民國八十四年全面實施。唯從目前的公勞農保醫療 給付走向社會性、強制性的全民健康保險,其方向與步驟為何? 本文試從醫療試從醫 療給付的範圍,由特定職業被保險人擴及至全民,在資源分配、財務調度,特別是在 醫療費用高漲、人口高齡化趨勢下,探討如何能自原有建構順利的拓展,并作因應對 策剖析。 第一章緒論,標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及研究內容等。 第二章藉由對先進國家醫療給付方向,即從醫療社會化論及制度、財源,醫療給付方 式、內容,診療報酬合理化與費用控制策略等之探討,作為我國全民健康保險組織體 制大略型模的參考。 第三章,全民健康保險最需要未雨綢繆的就是財源及連帶的財務問題。本章從理論面 的財源籌措、資金運用、費用支出等財務流程,予以闡述。 第四章,就我國現行社會保險醫療給付之概況、財務收支情形、及給付結構、費用償 付等加以分析,并對實施現況提出檢討。 第五章,迎接全民健康何險時代所面臨的轉型難題,分別就政府角色的界定──福祉 與財政的兩難、醫療費用高漲之因應,老人、低收入戶與弱勢團轉的特別考量等各方 面加以討論,并兼及保險體制規劃之分合討論。 第六章結論,根據以上各章之分析,提出對全民健康保險政策性原則,及執行策略上 的建議。期望本文所作分析與建議,對我國全民健保之實施,特別是財務規劃仍多所 裨益。
7

兩岸都市更新政策方法比較研究 / Comparative researches on policies and methods of urban renewal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鄭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世紀初期,以新城建設為特徵的發展形式對大陸地區的農地資源造成極大破壞,在經歷了「空間大躍進」的失敗之後,都市更新成為大陸地區新時期城市建設的的重點方向。台灣地區之都市更新事業早在日治時期就已起步,1998年《都市更新條例》頒布以來已具備完善的制度架構以及豐富的實施經驗。在相似的文化背景之下,作為都市更新的先行者,台灣地區是否能夠給尚處於起步階段的大陸地區提供借鏡意義,大陸地區又能否後來居上為台灣地區的都更困境提供良方?這便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課題。 本研究從法令政策及實施效果兩個面向切入,以制度面與執行面對兩岸之都市更新政策與方法進行比較分析。法令政策方面,通過台灣地區都市更新制度以及大陸地區土地產權制度變遷過程之梳理,釐清當前兩岸都市更新的基本流程。本研究認為兩岸都更流程雖然在某些細節存在差別,但總體來說仍十分相似。實施效果方面,本研究選取台北市、上海市以及深圳市三個城市之案例進行分析。在相似的都市更新流程下,兩岸在具體案例的實施過程則表現出政府角色的差異,形成了台灣地區民間主導更新、大陸地區政府主導更新的局面,而這也是兩岸都市更新的主要差異。 本研究認為,土地產權制度的差異是造成兩岸都市更新中政府角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換言之,台灣地區土地私有制使得民間成為都市更新的主導者;相對地,大陸地區土地公有制下的土地財政則使得地方政府主導了都市更新。在產權差異的大背景下,兩岸都更在操作方法上並無足夠的相互借鏡意義,因此本研究僅從更新理念上對兩岸之都更事業提出了一定的建議。
8

政府在電動車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與定位 /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

李淑冠, Lee, Vick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全球氣候暖化問題嚴重,造成地球環境的變遷,加上能源安全威脅與經濟、環境永續發展的考量,世界各國對於節能減碳的議題日漸重視。車輛電動化即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生活環境、加強能源安全及掌握產業發展轉型契機等因素驅動下,成為全球車輛發展的重要趨勢,全球電動車產業結構與產業網絡正在逐漸成形中。 本研究係針對全球主要國家政府在面對電動車這個新興產業發展時,所採取的政策進行分析與探討,並且以日本、美國、中國、德國政府政策為探討目標,從文獻回顧及專業機構報告中整理分析各國政府的產業政策,試圖探討政府的角色與定位,進一步描繪出台灣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並且提出建議,作為政府於制定產業政策時之參考,期能對電動車產業做出貢獻,讓台灣電動車產業在此波革命浪潮中,創造出更高的價值及競爭力。 本研究發現,電動車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充滿許多經濟面、市場面、環境面以及技術面的發展限制,本研究在羅列出的十六項發展限制中,有高達十一項限制與政府的政策息息相關。汽車百年產業革命成功與否,業界對於政府是否能創造具有競爭優勢的發展環境要求殷切,於是在電池研發技術未臻成熟、產業各項標準尚未建立之際,各國政府紛紛伸出<看得見的那隻手>,從產業研究發展獎勵、消費市場購車、用車以及充電基礎建設普及的促成與補助,配合業者在關鍵技術發展的努力、商業模式的發展、產業群聚的形成、充電基礎建設的普及、維修體系的建置、社會大眾對於環境品質的需求、用車習慣的改變、電動車節能形象的認同……等種種助力,形成產業能量面的推升力量以及市場需求的拉力,形塑出電動車未來發展的良性循環,試圖在此領域內創造出比較優勢,促使這一波新的汽車產業革命形成。   值此關鍵時期,台灣政府如何提供本國產業一臂之力,期於未來世界汽車產業佔有一席之地?這是許多業者關心的議題。目前,各國政府紛紛制訂獎勵政策協助業者以及消費者對於電動車發展與使用的認同;尤其德國政府作法積極,從保持人民生活品質、解決石油倚賴問題、強化經濟傳統命脈的汽車工業,從環境結構、基礎設施到社會大眾的消費習慣宣導著手,具體規劃國家新經濟遠景,將德國塑造成世界電動車大國,這是非常值得台灣政府參考的典範。 本研究建議,電動車產業處發展初階段,眾家車廠以及各國政府皆在摸索前行中,台灣政府應參考各國政府政策後,了解台灣產業的優勢與機會,從基礎設施到新能源政策、基本軟硬體投資環境的建置著手,協助業者發展創造出友善的投資環境並且積極發展國內電動車運行,累積出屬於台灣自己的<台灣EV經驗>,協助業者強化電動車相關技術,除藉由電動車的普及來降低國內對於石油的依賴外,倘若能成功推行電動車成為國際典範,讓世界看到台灣先進的科技與環保觀念,提升國際形象,在時機成熟時,提供關鍵零件技術,利用中國的潛在市場,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創造出台灣電動車產業的發展空間。 / The worsening problem of global warming in recent years has led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Earth. This fact, along with the emerging threats to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call for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has drawn increasing worldwide attention on the issues of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As a result, the EV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 is gaining increasing importance in the global automobile market, driven by various motives including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mproving living environment, safeguarding energy security and seizing the opportunitie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of the global EV market is gradually taking shap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policies adopted by the governments of the world’s leading countries on the emerging EV industry, focusing on Japan, the USA, China and Germany. By review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professional reports, the author has probed the industrial policies of these countries, endeavoring to identify the roles of the governments in this process and, furthermore, to depict the roles and positions of the government of Taiwan. The author has also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government for developing industrial policies, with the hope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growth of the EV industry in Taiwan and the creation of higher valu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this revolutionary process. It is discovered in this research that a great deal of development restrictions are involved in the growing process of the emerging EV industry, respectively in the economic, market, environmental and technological fields. Among the sixteen development restrictions outlined in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as many as eleven items which are closely bound up with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success of this unprecedente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refore, relies on whether the government can create a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with sufficient competitive advantages, which is anxiously longed for by the EV industry. Given the facts that the R&D technologies for the battery industry are not fully mature and various industrial benchmarks are yet to be established, the “visible hands” are offered by governments, one after another, to support the industry. These government initiatives include: providing incentives for industrial R&D, stimulating the consumer market, as well as facilitating and subsidizing the EV car use and recharging infrastructure. Other supportive policies include assisting the EV industry in developing key technologies, building up business models, shaping industrial clusters, expanding recharging infrastructure, establishing the maintenance/repair systems, accommodating to the public demand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 changes in car-using habits, promoting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energy-saving image of EV’s, etc. All these measures have turned into a pushing force that gives momentum to the industry, as well as a pulling force that booms the market. They contribute to forming a virtuous development cycle for the EV industry in future; help to creat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this specific field; and make impossible this new wave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for automobiles. At this critical stage, how would the Taiwan government lend a helping hand so that the local EV industry could gain a stake in the international automobile market in future? This is an issue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industry. Now, many countries are offering incentive policies to hel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build up consumer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electric cars. The German government, particularly, has taken aggressive actions. Apart from the efforts in maintaining/improving the life quality of its people, the government also endeavors to reduce the dependency on imported oil and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ts automobile industry, which is vital 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country. To realize the new economic vision of the country, the German government has developed specific plans, covering various initiative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structur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consumer education, etc. The purpose is to make Germany a leading country for the EV industry. These we believe are the “best practices” to be considered by the Taiwan government. The EV industry is yet at its prelimin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Governments, as well as EV manufacturers around the world, are all endeavoring to find the right path ahead. It is recommended, therefore, that the government of Taiwan should firstly study the policie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understand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 of local industries. The initial efforts should be focused on constructing infrastructures, setting up new energy policies and installing the fundamental software/hardware for a friendly investment environment, so as to support the growth of the industry.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 the meantime, actively promote the electric vehicles in the domestic market, build up the unique “EV Experience of Taiwan” to help improving the relevant EV technology for the local industry. Apart from reducing the country’s dependency on imported oil, the successful popularization of EV in Taiwan will also become one of the best practices in the world and contribute to the elevation of Taiwan’s international image, having showcased its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stro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With increasing sophistication, Taiwan’s EV industry also has the capabilities to provide critical spare parts technologies and to play a role, through the potential China market, i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etting process, thereby creating further expanding possibilities for the industry.

Page generated in 0.083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