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文章道弊」から「文章三變」へ――初・盛唐における文學復古の思潮金, 鑫 23 March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3628号 / 文博第885号 / 新制||文||713(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准教授 緑川 英樹, 教授 木津 祐子, 准教授 成田 健太郎, 教授 道坂 昭廣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12 |
江戸漢詩における和漢同情胡, 正怡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19423号 / 文博第701号 / 新制||文||627(附属図書館) / 32459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大谷 雅夫, 教授 大槻 信, 准教授 金光 桂子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13 |
蘇轍古文研究 /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of Su, Che王素琴, Wang, Su-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學是人類思想最真誠的反應,故文學之作用,固不得僅以詞章視之。唐宋古文,在中國散文史上,居於承先起後的階段,而宋文承唐代韓柳古文運動之後而健康發展,以平易流暢之體開啟新途,影響元明清文風甚巨。因此,研究宋文,不僅有助於吾等對古典文學的承繼與了解,更可加強充實新文學創作的內涵。宋六家中,蘇軾的文學魅力,使他有廣大的讀者群,其父其弟的光芒,是難以與之匹敵的。但因有父親的著意栽培,才能灌溉長養蘇軾這株文學的巨樹,因有弟弟蘇轍的羽翼之功,才能使蘇軾的影響更深更遠。可以說,老蘇和小蘇是使蘇軾更突顯其價值的人。其中小蘇因與蘇軾相隨之歲月久,更具有他重要的地位。本於欲對蘇軾之認識更深入,更基於對蘇轍其文其人的好奇,而有此論文之作。
本論文除緒論和結論外,共分三大章:第一章、蘇轍的古文淵源:蘇轍的古文,受他本身稟賦與學習的影響最深,其次是父親的用心培植,母親的身教,及兄長的終身肯定、支持。師長中影響他較多的是歐陽修與張方平。歐陽修較偏於文學方面,張方平則文學、政治、為人處世等均對他起了相當作用。
第二章、蘇轍的古文寫作藝術:第一節、議論之文:蘇轍的議論文,數量多且精,並深受歷來選文家的青睞,尤以茅坤,更是推崇備至。他的議論文,早年洋洋灑灑,氣勢豪縱,中晚期轉而內斂深沉,重人生事理的闡發。第二節、敘記之文:他的敘記文,數量雖不多,但篇篇精妙,其優點,可由六方面來談,即:一、寄寓深遠。二、敘事簡鍊。三、融入議論。四、寫景逼真。五、運用對答法。六、謀篇富變化。第三節、傳記之文:蘇轍的傳記文,最特殊是他的自傳<潁濱遺老傳>,此文是古人罕見的長篇自傳,內容豐富,對研究他的文學或北宋的政治、民生、軍事?等,均…有重要價值。其他關於小人物的傳記,篇篇都能塑造特殊的類型。寫墓誌、碑銘等,都能切合事理,對傳主作最恰當的描寫。第四節、書信之文:蘇轍的書信,「上書」類寫得氣勢非凡,而一般書信則溫婉莊重,二者均能因人立言,態度懇摯。
第三章、古文評價:蘇轍之古文,宋明清時期尚多有好者。近代以來,研究者較寡,但不影響他存在的價值。他的古文價值,可從四方面來談。一、具有獨創性。二、「穩」的文學風格。三、有得於養氣的文學家。四、古文藝術之繼承者張耒。經過對蘇轍古文之研究,可得到以下結論:蘇轍之文學,雖不如其兄發展全面,乍看也不似他光彩耀人,但若仔細品味,則他的古文意蘊深、用筆老,自有風貌,又非其兄所能籠罩。
|
14 |
1.高1古文指導の試み(国語科)(教科研究)長谷川, 弘 15 August 1993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
15 |
漢代の官文書簡牘と郡縣屬吏の硏究章, 瀟逸 23 May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4820号 / 人博第1085号 / 新制||人||254(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文明学専攻 / (主査)教授 辻 正博, 教授 道坂 昭廣, 教授 太田 出, 教授 鷹取 祐司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16 |
南宋古文評點研究張秀惠, ZHANG, XIU-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南宋古文評點之批評方法及其價值,全文共一冊,約十四萬字。分七
章:
第一章:緒論。分三節,依次為:何謂評點、評點源流概述、研究旨趣與方法。
第二章:呂祖謙與《古文關鍵》、分五節,第一節:呂祖謙生平及《古文關鍵》庂作
成年代。第二、三、四節,依次論述《古文關鍵》之版本、選文特色、評點內容及其
標準。第五節:小結。
第三章:樓昉與《崇古文訣》。第四章:真德秀與《文章正宗》、第五章:謝枋得與
《文章軌範》。亦各分五節,體例與第二章同。
第六章:呂、樓、真、謝四家評點之比較、分三節,依次就編篡目的、選文特色、評
點標準加以比較研究。
第七章:結論。綜述南宋古文評點之特笆與價值。
|
17 |
古代「雜文」的演變─從《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到《文苑英華》 / The Change Of Ancient 〝Tza-Wen〞 ─From Wen Xin Diau Lung 、 Jau Ming Wen Shiuan To Wen Yuan Ying Hua郭章裕, Kuo, Zha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雜文」作為一種切確的文類,可以溯源自劉勰《文心雕龍》,其中有〈雜文〉一篇,明確劃定出範圍,及其所含之體類,與體類之特性。
劉勰「雜文」範圍內體類繁多,兼有「文」、「筆」性質,但以「問答(含設論)」、「七」、「連珠」三者為主要,此三者其實賦體,但不以賦為名的體類,我們可以後設稱之為「賦體雜文」。整體說來,「雜文」中的各種對象,它們是在文學史上較為新出,由「詩」、「賦」、「章」、「奏」等各種主要體類,所流衍派生的對象,當然重要性也就不如其主要體類,且實際功能或政教意義,也較為淡薄。總之,「雜文」文類的劃定,其實本於劉勰的文學觀念,是一種對於文學體類發展演變的詮釋。
下及宋初《文苑英華》,雖然在整體體類的編目上,大抵上承《昭明文選》,但其中卻也出現「雜文」一類。單就此文類看來,應該與《文心雕龍》淵源更深,但內容更趨複雜,下分「問答」、「騷」、「帝道」、「明道」、「雜說」、「辯論」、「贈送」、「箴誡」、「諫刺雜說」、「記述」、「諷喻」、「論事」、「雜製作」、「征伐」、「識行」、「紀事」共十六類目。而其中體類對象,除「賦體雜文」,另外還有箴體、論體、記體但不以箴、論、記為名的「箴體雜文」(「誡」)、「論體雜文」(「說」、
「辯」、「解」、「原」、「題跋」)、「記體雜文」(「志」、「述」),及「雜著」(不具體類名稱的篇章)與少數「越界文體」(有其體類之名,但無其體類之實的篇章)之作,分佈在其中。
「賦體雜文」體類,集中於「問答」、「騷」、「帝道」三子目,「箴體雜文」體類,則集中在「箴誡」;此外,「論體雜文」、「記體雜文」、「雜著」及「越界文體」則分佈於其他十二目。進一步發現,「問答」目中,合併了傳統「對問(含設論)」、「七」二種體類;「騷」雖自六朝總集中有之,但廣泛包含擬騷之作,非往昔《楚辭》篇章專屬;「帝道」其實為六朝「符命(封禪)」之文。「箴誡」目中,主要為「誡」,而「誡」又分有韻、無韻,前者似「箴」,後者則近於「論」、「記」。「明道」、「贈送」、「諫刺雜說」、「記述」、「諷喻」、「論事」、「征伐」、「識行」、「紀事」是
依照文章題材與主旨所劃分的類目。「雜說」、「辯論」、「雜製作」分類依據不明,但目中分別以「說」、「辯」與「原」、「題跋」篇章較為偏多,所以推測有凸顯這些體類的意義。
可見「雜文」的內容,前後差異極大。從原本「賦體雜文」為重心,後來則各種對象紛呈。這種現象的轉變,一來與六朝至唐代,「文」之觀念與範圍演變相關,二來也與唐代散文風氣及務實文學觀的興盛,造成文學創作方式的改變相關。
《文苑英華》「雜文」直接影響《唐文粹》「古文」的形成,然則後人對於「古文」;以及後來總集中「雜文」、「雜著」之類,在文類的觀念及內涵上,我們當不能忽略《文苑英華》「雜文」對於後代的影響。而這是本論文結束之後,即將在拓進的研究方向。
|
Page generated in 0.026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