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香港、澳門在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對條約和政府間國際組織權限的變化

雷震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香港和澳門為非國家行為者,在英國和葡萄牙的統治下都享有部分的對外事務權限。兩地分別確定在1997年和1999年重新回到中國的統治下,然在過渡期間,中英、中葡都瞭解到國際聯繫對香港、澳門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在「聯合聲明」與「基本法」中明確規範在回歸中國統治下的對外事務權限。整體而言,香港、澳門特區的國際地位在過渡期間有所提昇,但日後應會在框架內穩定發展。 / 中華民國台灣的國際空間本質上不同於香港、澳門的對外事務權限,但都有深深受北京影響這個共通處,特別是在馬英九政府主張和對岸談判解決國際空間的情況下,香港、澳門的對外事務權限對我國有其參考價值。本文試著去分析和北京協商解決我國國際空間的利弊得失和預測將來可能的發展,期望能為這領域帶來一點建樹。 / Being non-state actors, Hong Kong and Macau enjoyed some degree of external autonomy under British rule and Portuguese rule respectively. The PRC Government resumed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in 1997 and over Macau in 1999.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the PRC along with Great Britain and Portugal realized the international links were crucial to Hong Kong and Macau. And both “Joint Declarations” and “ Basic Laws” provided that the 2 SARS ‘will enjoy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except in foreign and defense affairs which ar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verall,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2 SARS expanded amid this process and would be stabilized in the future. / ROC (Taiwan)’s international affairs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Hong Kong’s and Macau’s external affairs. However, they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which is that they are all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PRC. Ma administration advocates expanding ROC (Taiwan)’s international status via compromising with the PRC on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In this case, I think we can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2 SARS’s experience. In this thesis, I managed to analyze the positive and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the negotiation with Beijing and predict the likely development of ROC (Taiwan)’s international affairs. I hoped I can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this field of research.
2

《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統獨偏向與立論觀點之比較-以中共1993年與2000年兩次對台白皮書為例

林毓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在1993年8月31日與2000年2月21日,由大陸國台辦與新聞辦發表了兩篇對台白皮書,台灣的輿論界掀起一陣對於中共對台白皮書的討論與報導,兩岸關係的議題也倍受關注。在此,本研究希望能藉由中共發表兩次對台白皮書為研究時間始點,並使用內容分析法,研究《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三大報社論針對兩岸關係的篇數、標題、立論觀點、統獨偏向及稱呼兩岸用語之差異。 研究發現,對兩岸議題著墨較多的報業,統獨偏向的立場也較為明顯。《自由時報》社論的篇數一直是最多的,甚至是其他兩報的兩倍,《自由時報》的統獨偏向也是最偏獨立。至於,《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兩報的統獨立場相近,社論篇數也相近。 社論標題方面,從1993年到2000年,社論標題主角都回歸以「台灣」優先,只有最偏統一的《中國時報》還以「兩岸」優先。由於2000年新政府執政,因此三大報提及「新政府」的比例大幅增加。標題主題方面,2000年三大報對於兩岸議題較少以國際觀點來談,也較少以兩岸歷史淵源來談,而較關注主權議題、國家安全以及台灣人民自決。 社論立論觀點方面,1993年,「兩岸經貿交流」、「兩岸主權議題」是三大報社論常用的立論觀點,然而在比例上,《聯合報》、《中國時報》比較偏統一的報業最關注「兩岸經貿交流」,《自由時報》比較偏獨立的報業卻最關注「兩岸主權議題」。2000年,「兩岸經貿交流」、「兩岸主權議題」還是三大報社論常用的立論觀點,然而在比例上,統獨偏向是中立稍偏獨立的《中國時報》還是最關注「兩岸經貿交流」,而統獨偏向中立較偏獨立的《聯合報》以及最偏獨立的《自由時報》卻最關注「兩岸主權議題」。更值得關注的是,當比較偏獨立的《聯合報》、《自由時報》都關注「台海安全情勢」的同時,立場最不偏獨立的《中國時報》卻關切「兩岸歷史淵源」。 社論稱呼兩岸用語,2000年,三大報的統獨偏向都往獨立移動,因此,稱呼「中共」的比例減少。《聯合報》、《自由時報》常稱對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時報》則常稱對岸為「中國」。三大報在2000年還是最常稱呼「台灣」,但是其次就是稱呼「中華民國」、「我國」以及「台灣共和國」,可以發現國與國的思維更加明顯,而國共關係的思維較為減少。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聯合報》社論的統獨偏向與《中國時報》相近,《中國時報》不論在1993年或2000年都比《聯合報》偏統一。《聯合報》、《中國時報》與當權者的關係,由於《中國時報》與當權派的關係較《聯合報》良好,雖然《中國時報》的統獨立場比《聯合報》還偏統一,《中國時報》卻不像《聯合報》被貼上「親中共」的標籤。若硬要貼上統派標籤只要《聯合報》被歸類至統派媒體,《中國時報》也應該在列。但是在1992年底大規模的退報運動當中,《聯合報》、《中國時報》都同樣報導大陸官方談話,卻只有《聯合報》遭抨擊是「中共的傳聲筒」。本研究發現《聯合報》與《中國時報》有相近的兩岸統獨立場、同樣的報導卻有不同的際遇,極重要的關鍵是報社與當權者的關係。

Page generated in 0.01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