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3
  • 1
  • Tagged with
  • 8
  • 8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国山水画史研究 -奥行き表現を中心に- / The Representation of Depth in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河野, 道房 26 November 2018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文学) / 乙第13212号 / 論文博第642号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美学美術史学 / (主査)教授 根立 研介, 教授 宇佐美 文理, 教授 稲本 泰生, 准教授 竹浪 遠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2

清代乾嘉時期山水詩之知識性研究

查蕙琳, Cha, Hui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山水詩以知識性最能展現其獨特的風貌,所謂知識性主要根源於乾嘉時期重視知識學問的學術思想,具體而言則可析為兩端,一是對應於實事求是的方法,採取歷險考察山水的觀點,二是對應於博學多識的涵養,融入富厚的山水知識。清人重智崇學的傾向在乾嘉時期達到高峰,山水詩之知識性也以此時最為光采耀目,故本論文以乾嘉時期山水詩為研究對象,分別從知識背景、觀點、知識內涵、藝術特色等方面探討其知識性。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對山水詩及知識性提出明確定義,並且說明研究旨趣、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從學術風尚、詩學流派與社會背景三方面,探究清代乾嘉時期山水詩富涵知識性的原因。 第三章為清代乾嘉時期山水詩的知識性觀看。第一節分析乾嘉詩人如何以親歷、探險、求真的心態與方式來觀看山水。第二、三節分別探討清代乾嘉詩人觀看山水的特殊面向:第二節著重於乾嘉詩人如何以帝國知識分子的視野觀看山水,第三節則著重於詩人如何在圖書典籍與現實山水之間相互印證。 第四章為清代乾嘉時期山水詩的知識內涵。第一、二節分別從山水的空間知識與時間知識兩方面,分析乾嘉詩人如何將自然地理知識與人文地理知識融入山水詩中,並且運用史地掌故與人物故實,營造與古人古事同遊山水的情境。第三節為山水紀實,探討乾嘉詩人如何透過名山大川與僻遠山水的辨證,展現其為山水紀實的企圖,呼應前述空間、時間知識的運用。 第五章為清代乾嘉時期山水詩的知識藝術特色。乾嘉山水詩在背景、觀點、內涵皆具有知識性特點,更有一套相應的藝術表現方法,具體而言,則為長篇組詩的形式、客觀精細的描繪、典故逸事的融入、類比映襯的運用。 第六章為結論,歸納清代乾嘉時期山水詩知識性的因緣背景,與清代乾嘉時期富涵知識性的山水詩之內涵旨趣與藝術特色。
3

徐霞客遊記之文學研究

梁秀鴻, LIANG, XIU-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重點在研究徐霞客遊記之文學。全一冊,除前言外,凡七章,約十萬言各章大 要如下: 第一章:徐霞客其人。簡介徐霞客之家世、生平、性情、交遊等,以認識其人。 第二章:徐霞客遊記概述。首敘遊記之成書、整理及刊刻,次敘霞客之旅遊概況與遊 跡,三敘遊記之內容、形式等,期能對遊記本身有一大體之瞭解。 第三章:徐霞客所處時代之文學背景與所受影響。此章擬自晚明文風、晚明文人之寫 作態度、小品文之興起三方面,見霞客寫作之背景。 第四章:徐霞客之寫作技巧分析。本章從構語造句,修辭用字,譬喻三方面,探論其 寫作技巧。 第五章:徐霞客遊記文學所常見之主題試探。由山之屬、岩溶洞穴、天象氣候、人物 、植物等,見其文學風貌。 第六章:往霞客遊記與我國山水名家比較。茲舉酈道元、柳宗元、袁宏道三家之山水 文學與霞客之遊記比較,以見各家於山水文學寫作之異同。 第七章:結論。論霞客遊記文學之評價及其成就。
4

雪舟絵画に見られる太湖石のモチーフとその意味―雪舟筆「四季山水図巻」を中心―

Agnese, Haijima 31 March 2008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

袁中道山水書寫及其文類視界 / Stylistic Differences of the Landscape Literature on Yuan Zhong-dao

賴慧融, Lai, Hui 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來對於袁中道的研究課題,多是傾向於探討其修正公安派文風的內容以及相關思想,對於其文學之研究,相較之下則是略顯不足的。學界對於袁中道文學研究多是集中在日記《遊居杮錄》相關研究以及整體文學的探究,整體文學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根據劃分時期為研究脈絡,僅有少數篇章有運用文體差異來探究之,但透過整理學界目前的學位論文,發現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那就是尚未出現以文體差異來全面探究其山水文學的學位論文。   因此,本論文所要研究的是公安三袁之一袁中道的山水書寫模式與內涵,首要處理的問題是袁中道山水主題在不同文體之間所呈現出的書寫取向及其價值選擇,並試圖研究其中文體差異所呈現出的山水書寫特色及其內涵異同。除了文體差異所產生的文學、思想變化外,山水等自然景物是山水文學的寫作主角,因此,如何描寫和選擇景物亦是一大研究重點,此處將從晚明山水美學風氣和美學技巧分析袁中道的審美視角。本論文即是針對上述所提出之議題做出整理分析,試圖將袁中道之山水文學建構的更加全面。   本論文主要是以袁中道的詩文集《珂雪齋集》和日記《遊居杮錄》為研究底本,透過整理上述兩種文本而歸納出以下相關文體類別,主要可以區分為詩歌、遊記、日記和其他文體這四類,而這四類文體就是本論文最主要的研究架構。透過研究袁中道在諸種不同文體之下,其山水書寫所呈現出的景物描繪、審美風格、寫作筆法和思想呈現等面向有何差異,進而歸結出袁中道透過各文體所表現出的書寫異同與特色呈現,同時亦可知諸文體在袁中道心中所代表的文學承載面向。
6

宋代小景画研究

林, 慧怡 25 November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2109号 / 文博第813号 / 新制||文||681(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思想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根立 研介, 教授 宇佐美 文理, 准教授 筒井 忠仁, 教授 河野 道房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7

謝靈運與鮑照山水詩研究

李海元, LI, HA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研究立旨,在探詩謝靈運山水詩與鮑照山水詩之異同關係,並試為南朝山水 詩之發展重新整理出一個途徑來,就討論謝靈運與鮑照二家山水詩之特色。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十七節,約十萬字,大致內容如下: 第一章:謝靈運與鮑照之生平。 讀其詩,知其人。于章探討謝靈運與鮑照二家先先世及家境懸殊,仕宦生涯不同。 第二章:謝靈運與絇照詩之淵源。 本章考察謝靈運所受曹植與張協的影響,以及鮑照所受張協與張華的影響。 第三章:以六朝「形似」觀點來看謝、鮑山水詩。 本章分為共四節:(一)「形似」觀之演變及文學背景,(二)「形似」之意義與語 言特質,(三)「形似」與山水詩之關係,(四)「形式」觀在謝、鮑山水詩中表現 。 第四章:謝、鮑山水詩之修辭技巧比較。 本章分謝、鮑山水詩欠修辭技巧為五項比較之:(一)數彩設色,(二)鍊字儷句, (三)疊字摹神,(四善用雙聲韻,(五)蟬聯緊湊。 第五章:謝靈運與鮑照山水詩之特色比較。 本章首先探討魏晉時代的莊園經濟與山水詩的興起,攘著比較謝、鮑山水詩之特色。 第六章:結論
8

L'idéal extra-mondain et la valeur des montagnes-eaux : sur l'invention de shanshui et le naturalisme dans les milieux lettrés en Chine des Wei-Jin (220-420) / Yearning for the Otherworld and Value of Mountains-Waters : emerging of Chinese Landscape and Naturalism in Literate Milieus under the Wei-Jin (220-420) / 世外理想與山水之境 : 中國魏晉時代的山水生成與自然主義

Liu, Nan 21 February 2018 (has links)
Considéré généralement comme objet de l’art, sujet de la littérature et catégorie de l’esthétique chinoise, shanshui, les « montagnes-eaux », est censé relever d’un sentiment et d’une conception de la nature relativement différente de celle de l’Occident. Or la construction moderne de shanshui au prisme de la nature n’intègre la multiple pratique paysagère historiquement fondée dans la tradition lettrée, inextricablement liée à l’invention des montagnes-eaux : l’érémitisme, la recherche d’immortalité, l’excursion, la réunion littéraire lettrée, la création poétique, picturale et du jardin. Centrée sur l’histoire tri-séculaire après la chute de la Dynastie Han, en exposant les conjonctures particulières, analysant la notion ‘ziran’ dans l’étude du Mystère, rassemblant et traduisant les écrits et poèmes thématiques qui témoignent des mouvements et tendances extra-mondains dans les milieux lettrés sous les Wei-Jin (220-420), cette thèse vise à montrer que shanshui, plutôt que d’être constitué par la dualité nature/art, est inventé comme un paradigme confrontant, dans une bipolarisation de la réalité lettrée à cette époque, l’espace confucéen et l’espace taoïste, le service et la retraite, les affaires mondaines et la recherche de l’idéal par-delà la société. Autour de shanshui se cristallisent les idées-valeurs comme l’authenticité, la dévotion, la vertu, la liberté, le naturalisme, le mysticisme, la créativité et la transcendance immanente, en cela, nous supposons la co-naissance des montagnes-eaux et d’un idéal-type de l’humanisme classique chinois. /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object of art, the subject of literature and Chinese aesthetic category, Shanshui (mountains-waters) is believed to be relevant to aesthetical feelings as well as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 natur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est. However,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Shanshui through the prism of nature does not integrate the multiple landscape practices historically founded in the gentry's tradition, which had contributed to the invention of mountains-waters: eremitism, immortality seeking, excursion, gathering of literary circles, and the creation of poetry, paintings and gardens. Focusing on the history of Wei-Jin (220-420) after the fall of the Han dynasty, exposing the particular contexts, analyzing the notion of 'Ziran' in the Xuanxue school, gathering and translating the writings and thematic poems showing the extra-mundane movements and tendencies in literate milieus under this time, this thesis aims to show that Shanshui, rather than being constituted by the duality of nature and art, has been invented as a cultural paradigm to confront, in a bipolarization of the reality of ruling gentry class, the Confucian space and the Taoist space, service and disengagement, mundane concerns and pursuit of the Ideal beyond society. Around Shanshui the ideas and values such as authenticity, deep affection, virtue, liberty, naturalism, mysticism, creativity and immanent transcendence are crystallized, in this way, we may assume the co-birth of mountains-waters and an ideal type of Chinese classical humanism. / 山水研究以往側重于詩歌,繪畫與哲學分析,并普遍將山水視為自然再現,自然情感與某種不同於西方自然觀的審美表達。然而,“相對不同”的判定卻是建立在自然/文化兩分的現代二元范式的“普世應用”上的。因為僅僅強調山水源於“發現自然”並不能整合與山水緊密相關且貫穿於士傳統中的文化實踐:如隱逸,遊仙,遊覽,雅集,以及對世外理想之境的不懈書寫,描畫與營造。本論文考察了魏晉時期(220-420)的社會,政治與文化背景:名教自然的對立,隱逸遊仙的結合,魏晉風度,衣冠南渡,僑立,宗教興起,道釋義理在文化士族內部經由玄學促生的思想轉向等;通過分析魏晉玄學中的自然概念,整理翻譯相關的歷史文本與詩歌,試圖說明,與其說山水是自然/藝術的二元構建,毋寧說山水是士階層在仕與隱,經世與玄遠,世表與塵外的現實兩極化中所創建的一種文化範式。圍繞山水,凝聚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文化特徵的理念与價值——保真,養身,自足,逍遙,自然主義,暢神玄覽,內在超越與審美理想。這意味著與山水共生的是一種中國古典人文主義的理想型。

Page generated in 0.02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