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漢娜˙阿蓮政治行動論之解析李培元, LI, PE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行動(或政治實踐)這個觀念,自希臘至今,經濟眾多思想家以各種不同的基礎
、途徑與關懷在探討著,也獲得了眾說紛云的成果,並被引用作為政治的抗爭(在政
治史與思想史這兩方面,都同時呈現出政治行動在理論與實際、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
係)。本論文便是在解析當代最受爭議的政治哲學家--漢娜•阿蓮(Hannah Aren-
dt,1906-75)--的最主要課題--政治行動論。
本論文的處理方式,是將探討主題安置在整個政治哲學的發展歷程中,來拆解漢娜•
阿蓮政治行動論的繼承、誤解、混淆與特色,也就是試圖對漢娜•阿蓮作一政治哲學
意義上的評價。它的處理內容是:一、政治哲學(傳統-現代-當代)在理論與實踐
的對比關係;二、政治實踐在傳統(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現代(以康德為代表)
及當代(以馬克斯為代表)的意義及其差異,並作為漢娜•阿蓮政治行動論的比較基
礎;三、漢娜•阿蓮政治行動論所包含的三項課題:政治行動的內容,政治行動的異
化,以及政治行動的當代意義;四、比較前兩項結果,來探討漢娜•阿蓮政治行動論
的繼承,誤解特色與混淆,並以當代政治哲學在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之研究成果,作為
對漢娜•阿蓮的最後評價與定位。
|
2 |
退出、呼籲、忠誠: 中國城市基層選舉參與的效能與行動 / Exit, voice, and loyalty: how grassroots elections reshape urban Chinese citizens' political efficacy and political actions蔡儀儂, Tsai, Yi N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於比較政治領域,威權政體的「選舉」開放,是否真的會使公民出現自主性參與,一直是學界極為關注的命題。檢視當前中國城市基層選舉,可以發現,參與帶動的「有限政治改革」,其效果仍難以預料。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轉型中政權選舉的制度效應,會對選民個體的「政治功效意識」與政治行動帶來何種影響。我們並嘗試從政治功效意識的研究範疇,提出「防禦性」與「認同性」兩種概念分類,「防禦性」功效意識是由於選民的維權心態激發的投票參與意願,「認同性」效能感是由選舉動員浮現的群體認同投票意識。我們假設,個體同時經歷過「認同性」與「防禦性」兩種功效意識的形塑過程,但又受到個人的「政權支持」程度影響,不可能出現兩種功效意識同時上升的情形。而個別心態傾向會影響後續的政治行動,會有「退出」、「呼籲」、「忠誠」三種行動抉擇。「退出」是不再進場參與投票,「呼籲」走向過激的政治反抗,「忠誠」則是向黨國輸誠。
針對上述假定,本研究以上海2006、2009年兩次居委會換屆選舉為研究個案。根據作者田野調查發現,經過選後,防禦性功效意意識較高的選民,最終採取「抗議」的政治行動;認同性功效意識較高的選民,雖部分仍表態黨國「忠誠」,但多數參與者卻由於選舉過程無法滿足,浮現「失望」,呈現參與「退出」的情況。因此,「『高認同性』功效意識選民退出-『高防禦性』功效意識選民呼籲」,構成了社區基層選舉存在著普遍的「集體行動困境」,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選舉失望走向從「退出」的行動選擇,卻也可能最終又走回「呼籲」的過激行動。就此觀之,中國的基層民主發展,或許會是面臨集體行動困境之後,走向突發轉折的非預期性後果。
|
Page generated in 0.01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