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Tagged with
  • 7
  • 7
  • 7
  • 7
  • 7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德性與政治社群--亞里斯多德城邦理論之研究

莊國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

柏格森對亞里斯多德場所觀的批判 / Bergson’s critics on Aristotlian idea of place

吳佳惠, Wu, Chia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亞里斯多德場所觀》一文是柏格森在1889年寫作的論文,筆者會以此文為題,一方面是由於對柏格森哲學的興趣,一方面乃是對強調綿延和時間的柏格森,會在早期著作中對亞里斯多德的場所觀進行討論的原因產生好奇。因此,本文由探討柏格森如何討論亞里斯多德的場所開始,企圖了解柏格森為何如此討論亞里斯多德的場所、有何看法及其批評背後的理由。 為了解柏格森討論亞里斯多德背後的理由,本論文分為五個部分討論:第一個部分為導論,先介紹柏拉圖的空間 ( chôra ) 觀,而後陳述亞里斯多德的場所 ( topos ) ,對空間與場所議題作一個概略式的理解。從第一章開始,會隨著柏格森對亞里斯多德場所的分析,一步步分析出亞里斯多德的場所觀。首先,討論柏格森對亞里斯多德場所設定的討論,排除一些不屬於場所的東西。而在排除不屬於場所的東西後,第二章討論柏格森所推導出的亞里斯多德的場所的定義,以及柏格森所提出的問題和批評,而後,柏格森認為亞里斯多德的場所就是空間的結論。接著,筆者參考柏格森在1990年寫的《意識的直接與料》、《物質與記憶》、《形上學導論》,以及康德與萊布尼茲的說法,在第三章進一步對柏格森所理解的空間進行探討與再思考。最後,在結論的部分,說明筆者認為柏格森討論亞里斯多德的場所的理由,並引入德勒茲的詮釋,初探在德勒茲的詮釋下,柏格森哲學的另一種面向。 / “Aristotle’s concept of place” is an essay that Bergson wrote in 1889. I take this article as the theme of my essay, partly to my interest in the philosophy of Bergson; on the other hand, to my curious about Bergson’s reason to wrote this article. Why Bergson discussed Aristotle’s concept of place in the early work?So, I start from the way how Bergson discussed Aristotle’s concept of place, attempt to realize Bergson’s view of it, and the reason why Bergson discussed it. For realizing the reason, I will discuss it in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in which I introduce Plato’s concept of “space” ( chôra ), and discuss Aristotle’s concept of “place” ( topos ). Then, start from the Chapter Ι, I will follow to Bergson’s analyze to the concept of Aristotle’ place, and I will inference the place of Aristotle step by step. First, I will discuss the hypothesis of Aristotle’s place, and exclude some characters which not belong to Aristotle’s place. Then, in the Chapter Ⅱ, I will discuss the definition of Aristotle’s place which inference by Bergson, and the problem and critic of Bergson. And, Bergson thought Aristotle’s concept of place is space. Again, I refer to Bergson’ work like Time and Free Will, Matter and Memor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Metaphysics. And otherwise, I will refer to the openion of Kant and Leibniz, too, in order to discuss and reflect the further means of Bergson’s space in the Chapter Ⅲ. Finally, in the conclusion, I will return to my curious about why Bergson discussed Aristotle’s concept of place. Then, I will sketch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eleuze, in order to see another feature of Bergson’s philosophy.
3

漢娜˙阿蓮政治行動論之解析

李培元, LI, PE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行動(或政治實踐)這個觀念,自希臘至今,經濟眾多思想家以各種不同的基礎 、途徑與關懷在探討著,也獲得了眾說紛云的成果,並被引用作為政治的抗爭(在政 治史與思想史這兩方面,都同時呈現出政治行動在理論與實際、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 係)。本論文便是在解析當代最受爭議的政治哲學家--漢娜•阿蓮(Hannah Aren- dt,1906-75)--的最主要課題--政治行動論。 本論文的處理方式,是將探討主題安置在整個政治哲學的發展歷程中,來拆解漢娜• 阿蓮政治行動論的繼承、誤解、混淆與特色,也就是試圖對漢娜•阿蓮作一政治哲學 意義上的評價。它的處理內容是:一、政治哲學(傳統-現代-當代)在理論與實踐 的對比關係;二、政治實踐在傳統(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現代(以康德為代表) 及當代(以馬克斯為代表)的意義及其差異,並作為漢娜•阿蓮政治行動論的比較基 礎;三、漢娜•阿蓮政治行動論所包含的三項課題:政治行動的內容,政治行動的異 化,以及政治行動的當代意義;四、比較前兩項結果,來探討漢娜•阿蓮政治行動論 的繼承,誤解特色與混淆,並以當代政治哲學在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之研究成果,作為 對漢娜•阿蓮的最後評價與定位。
4

麥金泰爾論德性的社群 / MacIntyre on Virtuous Community

黃昭榮, Huang, Chao-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主旨在於探討當代美國哲學家麥金泰爾(1929-)的政治思想。麥金泰爾以亞里斯多德的理論來構築他心中理想的政治社群。並據此批駁自由主義所建構的政治社群。本研究擬藉此論爭以深入討論政治社群的本質。而整個研究是奠基在麥金泰爾後期(1981-)的著作。全文共分四章,分別略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旨在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概述麥金泰爾政治思想的 背景以及他的哲學研究方法。 第二章 麥金泰爾對現代性的批判麥金泰爾以亞里斯多德傳統的目的論觀點,批判啟蒙以來整個現代性的發展。本章討論麥金泰爾對現代性獨特的理解。 第三章 麥金泰爾的德性理論構築一個德性的社群是麥金泰爾思想的中心。因此對德性的探討成為他理論的基礎。本章討論麥金泰爾的古典德性理論以及德性的三個核心環節,進而論述此一德性理論的政治社會基礎。 第四章 政治社群的重建主導現帶社會的自由主義所引發的問題是麥金泰爾批評的重心所在。因此本章藉由麥金泰爾與自由主義之間的爭論來探討政治社群的重建問題。並且對麥金泰爾的理論部分與實踐部分作一評估。 結論 筆者綜合前面討論提出三個值得注意的論點
5

從背景因素探討我國孔、孟與希臘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主要政治思想之涵義,並比較其本質上之基本差異

江澄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全文共約二十五萬字,分為五章。 第一章研究旨趣與寫作方法,對就本文研究之旨趣、重點、性質、與寫作方法、寫作態度等,提出說明。 第二章緒論,首先闡明,從背景因素探討思想涵義之意義與重要性。重點在強調欲瞭解政治思想家之思想旳本 質及其時空意義,必先瞭解產生或孕育思想之各種背景。大其是對與吾人處於不同時空之思想家的思想,對其 思想背之瞭解,更屬瞭解其思想本身之先決條件。 第三章討論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對我國先秦時期與希臘古代政治思想之影響。共分二節:第一節從地理環境與 自然條件探討我國先秦政治思想的本質;第二節從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探討希臘古代政治思想旳本質。 第四章研究分析我國孔、孟與古希臘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政治思想之歷史、文化、與時代背景。本章實為本文 中之本論。全章共分四節:第一節從歷史與文化背景探討我國孔、孟政治思想之本質和涵義:第二節從時代背 景與思想家之身世探討孔、孟政治思想之本質和涵義;第三節從歷史與文化背景探討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政治 思想的本質與涵義;第四節從時代背景與思想家之身世探討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政治思想的本質與涵義。 第五章為比較與結論,係就第三、四章所述之內容分別作一結論,並加以比較。本文結論之所以分為二部分, 乃因第三章所述內容性質與第四章所述者不同。第三章所述自然環境對思想發展之影響,乃是對整個思想之本 質或屬性方面的,與思想之具體內容方面較少關聯;第四章所述之歷史文化與時化背景諸因素對個別思想家之 思想內容的影響,則有其個別之關聯性。故前半部之比較與結論,係就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對整個先秦與古希 臘思想之基本本屬性方面之影響,作一概述,而不分別細述其與孔、孟或柏、亞政治思想內容之關係;反之, 後半部之比較與結論則分別列述孔、孟與柏、亞之政治思想內容之涵義與本質之相異處。 本文之準備與撰寫時間,雖長達七、八年之久,所蒐集、研閱、參考之資料達五百種以上,舉凡中國先秦以前 之典籍史料,與古希臘自荷馬史詩至紀元前四世紀思想家之論著及有關史書,無不句句研閱詳讀數遍以上。 /
6

追尋共同體-回顧古典哲學的啟示

洪世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7

利益團體的源起及維持-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之個案研究

陳靜芝, CHEN, JING-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亞里斯多德問題,團體就成為學者研究的焦點之一。歷來有關利益團體的研究即備 受爭議,特別是在利益團體的源起部分,學說層出不窮,至今仍未有定論。公益性團 體的興起,更使得團體理論愈加複雜。 近年來,我國政治情勢及社會環境的變遷,人們參與團體活動的趨勢有增無減,特別 是一些新興的公益性團體,除了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另外最惹人注目的該是一些以環 境保護為訴求反公害團體了。我們所感興趣的是,用什麼理論來解釋這些團體的發展 呢? 本文企圖由複雜的團體理論分析中,歸納出一個適合解釋反污染團體源起及維持的分 析架構,並以彰化縣公害妨治協會為個案分析對象,希望獲得一個初步的了解。 全文共分五章,計六萬餘言。 第一章緒論部分,將就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名詞界定分別闡述。 第二章理論探討,抱括杜魯門(David Truman),奧爾森(Mancur Olscn),哈定( Russell hardin),薩利伯瑞(Rcbert H.Salisbury )等人的理論要點闡述,並就 各項之優劣點予以評估而提出本文之研究架構。 第三章源起分析,就整體社會變遷、政治企業家,約定俗成及道德理性等因素探討彰 化縣公害防治協會的源起。 第四章維持分析,就組織目標、向心力、資源等方面探討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的維持 狀況。 第五章結論。檢討及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1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