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改革中的行動者邏輯:以2002年溫州利率市場化為例 / The Logic of Actors in the Reform-Finding From the Marketization Reform of Interest Rates in Wenzhou in 2002

張斯涵, Chang, Sih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問題是,為何2002年溫州金融改革方案中,僅有利率市場化政策失敗?在中國大陸威權體制下,由中央政府主導的改革為何會在地方失敗?金融體制改革被視為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改革的重心之一,利率市場化更是討論的焦點。而溫州早於1980年代,即自行於農村信用合作社(農信社)推動利率市場化,2002年更被中央列為全國唯一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其中一項改革內容即為農信社利率浮動改革,但改革最終於2004年被中央宣佈停止。本文以斷裂式威權體制的框架,分析中央、省、市三個層次中,不同行動者面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邏輯,探究支持與反對改革的行動者邏輯交織下,如何影響改革結果。本文認為,由於中央考量其他行動者利益,未能貫徹改革,地方亦缺乏足夠誘因提出相關政策配合,兩者邏輯互動下使改革成效有限,未達目標,迫使中央停止改革。
2

組織文化研究之辯證與發展 / On the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Studies

張信文, Chang, Shinn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組織文化觀點是組織理論中對組織的一種新的思考方式,主要是因因反抗傳統結構或系統學派組織理論而產生。但許多組織文化文獻又落入傳統「技術旨趣」以及將文化視為「變項」的思考方式,使得組織文化觀點變得了無新意。因此在本論文中,首先將文化定義為一種隱喻的方式,即認為「組織就是文化」,而不僅是為了管理或控制方便,或為了提高生產力、增加承諾感等因素而控制的變項。同時認為文化研究本身就是一種「質的研究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因此文化研究必須依循質的研究系絡來進行,進入現場,感同身受,建立個例式的研究成果,而非如量化研究般的通則建立,因為那無法了解組織文化的全貌。   其後本論文提出整合性、分化性、斷裂性的組織文化觀點,並將整合性與分化性觀點置於現代性系絡下,斷裂性觀點則置於後現代性系絡下加以思考,企圖產生一種組織文化的新思維。現代性系絡強調的是整體性的訴求,理性的運用,並企圖建立後設理論以統攝其研究領域,整合性觀點強調文化的整體性、一致性、清晰性與共享性;分化性觀點則強調次文化團體共識與文化的不一致性,分化性觀點是對比整合性觀點而產生的,雖然已有後現代性的轉向,但仍將其列入現代性思考中。斷裂性觀點則強調模糊性,認為這才是組織文化的本質,並以分延、解構、擬象等後現代語彙來詮釋組織文化的內涵,反對共識的建立,強調對差異的尊重與模糊性思考方式,使組織文化一詞產生新的詮釋。   結論中除針對本論文中強調的重點再加以闡釋外,亦認為組織文化對公共行政學術與實務上而言,是一種「意義的追尋」,透過此種體認,使組織成員對組織生活與自身(self)之存在有新的體認。
3

台灣晶圓代工產業的斷裂性創新初步研究

蔡政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既有廠商面對技術改變時為何會失去領導地位,現有文獻多以技術和廠商能耐互動的供給面切入討論,其原因可能是領導廠商無法及時轉換技術、調整能耐或組織惰性等因素;對於少數新興國家的後進廠商成功挑戰既有領導廠商,成為全球領導廠商的研究,也大多依循這種供給面觀點,認為建立並不斷提升技術能耐是成功的關鍵。 深入檢視既有廠商面對技術改變失去領導地位的原因,不完全是來自供給面的問題,市場需求面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在討論市場需求面的相關理論中,斷裂性創新架構是最典型的觀點,該觀點認為新興廠商推動斷裂性創新會持續破壞現有市場遊戲規則,造成競爭基礎的改變與產業結構的變化,此觀點主要在說明市場顧客需求的變化對新舊廠商競爭的影響,並據以補充說明技術供給面的不足。 至今斷裂性創新研究並未發展出一個有系統的架構來檢測某種創新情境是否為斷裂性創新?因而,本研究根據斷裂性創新架構觀點及個案研究法中描述性理論架構的要求,發展出斷裂性創新描述架構的相關特性要件,並用此架構來檢測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及其所促進高度發展的全球晶圓代工產業,檢測結果發現過程符合斷裂性創新的特性。後續研究將可由斷裂性創新的觀點切入,重新詮釋台積電成功成為全球領導廠商的原因。 本研究發展出來的描述架構是一個檢測斷裂性創新的良好基礎,可以作為測試其他產業是否存在斷裂性創新的參考。 / Why established incumbents loosed their leading positions facing the disruptive technology, explanation of current literatures tended to focus on the supply-side interaction of technologies and firms’ capabilities. The research on latecomer firms catching up technological gap in newly development countries also focused on the supply-side perspective and argued that consecutive advanc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was the key to success. Closer examination of technology competition, however, reveals that technology or market transitions are not necessarily due to the supply-side difficulties, like incumbent technology’s inherent limit, incumbents’ inability to master new skill, or organizational inertness. The market demand-side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offering a complementary set of explanations that highlight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s’ need on technology trajectory. The most influential expression of a demand side role in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s the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at will break the market rule, shift the bases of competition and change the industry structure. Current researches, however, did not develop systematically analytical tool or framework to identify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is study followed the major perspectiv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and the rules of case study to develop the descriptive framework for testifying the phenomenon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aiwan was identified and describ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is framework. This descriptive framework is a systematic tool for test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 in any industry.
4

廣告創意-語文層面的探析

趙曉南, Chiao, Hsiao-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廣告創意究竟要怎麼研究呢?本文欲藉由分析廣告的語言文字層面,得到創意背後的運作機制。 過去關於「廣告創意」的研究多從表象著手,只討論廣告的相關要件,例如:要多蒐集市場資訊、注意消費者的反應與效果…等,這些外圍的要件都沒有直指核心問題,就是「廣告創意的運作機制為何?」這也是本研究想要問的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廣告創意的運作機制如何將創意特質顯現在廣告文本上」我們認為,廣告文本上必然有創意機制的痕跡可循,我們將這個外顯創意的痕跡鎖定在「語言文字」,想要藉由語言文字的分析來發現創告的創意機制。 為了發展廣告創意的理論架構,研究者採用Boden的「概念空間」(1994)的觀念,說明創意的內心運作過程。「概念空間」是創作者學習到領域知識、或經歷過的創作過程,所得到的創作基礎。這個「概念空間」也同時提供了個人創作的材料,同時引導並限制了創意的產生,因為概念空間包含了領域的專業知識,所以引導了個人的創作,也提示了個人各種可能的創作形式。 本研究認為創作者組合概念空間的各種形式,就可能展現了創意。我們據此從廣告的語言文字層面出發,發展出五個概念空間的創意機制,分別為:概念轉移、概念合併、概念斷裂、概念擴張、概念衝突。

Page generated in 0.016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