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76
  • 348
  • 28
  • 2
  • 1
  • Tagged with
  • 379
  • 379
  • 96
  • 85
  • 75
  • 75
  • 72
  • 71
  • 69
  • 68
  • 57
  • 52
  • 52
  • 51
  • 5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以整合觀點分析《白色巨塔》之管理行為

陳泰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文本分析法,以《白色巨塔》此文本做為研究個案,並以司徒達賢提出之整合觀點,輔以管理矩陣作為工具,對此文本進行分析;希望藉由上述方式對文本作縝密之分析後,可提出適用於企業實務作參考的管理意涵。
2

台灣創意市集發展與價值—以整合平台觀點分析

吳佩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台灣創意市集2004至2008年前半近三年來此新興平台的發展演變,主要以不同主辦單位的角度切入,探討各創意市集之經營模式以及主辦單位運作與整合過程,並討論創意市集該平台的存在所創造的價值。 本研究以七位活動主辦者、三位參與市集擺攤的創作者與一位參與民眾,作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運用深度訪談與觀察法進行資料收集。全文論述依次橫斷面介紹創意市集該平台內容,再以時間軸說明各市集籌辦先後關係,並介紹至今仍持續營運的主要創意市集活動,包含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吵年獸立春音樂季、來尬創意市集、愛+玩市集、小紅豆創意市集與天母在地市集。 綜合文獻與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 一、創意市集對於加入其中的創作者效益主要為一個草創發跡的舞台,並與其他通路管道(如:格子店、寄賣點、百貨設櫃與自有店面等)存在互補與替代關係。 二、主辦單位整合過程與發現 A.在市集籌辦整合過程中,參與其中的成員單位組成複雜,整合過程中主辦單位則必須考量多方的目標、限制條件與成果分配等才能順利整合各方,然而整合過程中對於考量不同成員立場的先後順序與重要性則依主辦單位(整合者)核心目的與目標而異。 B.主辦單位在有形資源有限與草創情況下,多以無形資源著手,仰賴過去所建立非正式關係的成員作為首先整合對象。 C.主辦單位於過去籌辦所累積的信譽與口碑,將成為後續新的資源,後續攤位募集時,更容易吸引創作者加入,並且與活動籌辦所累積的經驗、與創作者、與其他合作對象所建立的合作關係,皆為後續活動整合的有利因素。 D.穩健經營的主辦單位逐漸成為創意市集之窗口,成為創意市集的整合者,當其他層級合作單位考量相關活動,市集主辦者將直接被納入另一個整合機制下。並且主辦單位會基於資源的投注而必須尋求其他合作單位,公部門往往為主辦者一個重要必須進行整合的合作機構,不論是在場地取得、法規限制、資金資源注入等問題之克服,有重要的支援。是故可以發現許多民間團體主辦者與公部門之合作。主辦單位尋求結合其他合作單位籌辦市集活動,但當資源提供者之參與涉入影響原整合者之目的,將形成新的限制前提。 三、創意市集所具備之開放特質,為市集的價值但也是威脅,以經濟學角度台灣創意市集不論是對主辦單位或創作者進入障礙低,提供該平台無限可能性與發展空間。 關鍵字:創意市集、整合平台
3

從訊息整合面向探討整合性廣告之整合傳播效果

廖明瑜, Liao, Mi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整合行銷傳播的概念在學術界和實務界皆蔚為風潮。廣告業者和公關業者紛紛改變、或整合其原有的組織和資源運用方式,提供企業整合行銷傳播服務。但企業界對整合行銷傳播的效用一直抱持懷疑的態度;本研究期望透過對整合行銷傳播的研討,一方面深入了解整合行銷傳播的概念和執行重點;一方面提供給實務界在執行整合行銷傳播時的參考價值。 本研究目的主要為探討整合性廣告是否有達到其整合傳播效果;以及整合性廣告中的行銷溝通要素應該如何搭配與運用會達到較佳之效果。本研究主要引用Nowak & Phelps所提出的觀念性架構,以其中之「整合溝通」層次作實驗驗證,而以"廣告"作為研究標的。其對整合性廣告的定義為同時使用形象取向溝通要素與行為取向溝通要素者,當一則廣告中同時擁有這兩種取向的訊息,即表示此廣告達到此層次的整合。在整合傳播的效果評估上,以「形象面」效果與「行為面」效果作為衡量整合性廣告效果的依據。 本研究結果證明「整合」在整合傳播層次是有效的,整合性廣告的效果的確較非整合性廣告為佳。這或可提供給企業界對執行整合性廣告或者實施整合行銷傳播之信心。而在執行整合性廣告時,所整合的訊息不要太多,太多的訊息反而會造成消費者接收上的困擾。本研究結果顯示,較適當的整合數量為兩個-即一個行為取向溝通要素加上一個形象取向溝通要素,即可達到最佳的效果。而非整合性廣告在增加另一取向之溝通要素時,會在不影響原有之效果下增加另一取向的效果,造成整體傳播效果的提升,同時達到形象建立與影響行為反應的目的。而在行銷溝通要素的搭配使用上,本研究並未找出可依循的原則。若由成立的假設檢定來作粗淺的判斷,「品牌╱促銷廣告」在形象面效果、行為面效果、與整體溝通效果的表現上都是最好的。而「公關╱促銷廣告」在行為面效果與整體溝通效果上的表現良好;「公關╱直接反應廣告」在形象面效果的表現亦可。
4

台灣進口組成所得與相對價格彈性之探討

徐宏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自八○年代起我國經濟起飛,我國賺取大量的外匯,貿易順差不斷的擴大造成會我國與其他貿易國之間的紛爭。導致他國紛紛要求我國更進一步的取消許多貿易限制、更進一步的開放市場。我國於2002年正式加入WTO後,開放進口、降低關稅及非關稅的障礙等措施是勢在必行。隨著所得的成長,我們對於進口的需求會改變,進而導致所得彈性與價格彈性也會隨之改變。而政府對於進口的政策常會以所得彈性與價格彈性來作為調整的依據。我國對於探討進口的文獻,大部分是以總合進口需求函數或細分為各種商品的進口需求函數。由於以總和進口為分析對象可能無法瞭解各重要組成的訊息;若是區分的很細卻會缺乏相對應的資料,則所得到的資訊亦可能有所偏誤。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將進口分為農工原料、資本設備及消費品三類, 探討各分類進口函數的特性,分析各類進口是否與所得及相對價格有共整合關係,更進而估計其長短期的所得彈性與相對價格彈性,並與其他文獻比較之。 由於使用資料期間的差異,許日和(1975)與本文的比較,可以獲得在不同經濟成長之下的所得彈性與價格彈性變化。所以政府當局可以瞭解不同類別進口的特性及不同期間的所得彈性與價格彈性變化,來作為調整進口政策的依據。
5

購併後整合與管理-以高科技公司為例

徐碩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全球的購併案有增無減,購併對企業的生存地位與競爭優勢越顯重要,且隨著關鍵資源越趨珍貴,以及市場競爭態勢越趨劇烈,許多企業僅藉由內部成長已難以因應環境的變遷或是股東對公司成長的期待,故越來越多公司轉向採取外部成長—購併的方式。近年新興市場的崛起,更讓許多跨國企業於全球市場積極尋找購併目標,加緊攻城掠地。然而,當眾多企業汲汲營營搜尋良好的購併標的,試著獲取競爭資源與擴張營運版圖的同時,往往忽略購併最根本的管理問題,亦即被併公司進入主併公司後之整合。企業欲從購併中獲得經營績效的改善、營收利潤的提升或其他營運綜效的產生,購併合約的完成僅是開端,真正能為主併公司帶來實際價值的是合約完成後之各項整合工作。 本研究透過產學合作的方式,進行論文之撰寫,同時,在公司經營企畫室實習期間,一方面瞭解個案公司提供購併案例的營運模式、組織規劃、購併策略與整合流程,另一方面舉辦個案研討會,協助個案公司改善策略方向與行動方案。 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發展一購併後整合與管理之初步架構,藉由該架構逐步分析個案公司購併的三個案例,以瞭解個案公司過去購併後整合與管理的過程與內容,並提出適當的策略建議;接著,個案公司在改善己身購併整合流程後,將新的策略與制度實際執行於另一收購案例公司。本研究在瞭解個案公司實務操作過程後,結合文獻探討的諸項管理重點,重新修正與完成購併後整合與管理之架構,做為個案公司日後進行購併後整合與管理的基礎。 本研究結果有二。其一,瞭解企業如何進行與優化購併後整合之管理;其二,透過分析個案公司之購併整合流程,瞭解「較無購併整合經驗之主併公司採取的購併後管理內容」,並完成購併後整合與管理之架構。本研究有兩項重要的實務意涵。首先,提供購併經驗較為缺乏的工業電腦產業或相似企業,欲執行購併後整合之策略制定與方案規劃的思考架構;其次,公司應檢視己身資源與條件,對購併後整合的管理項目予以適當地修正。 /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enterprises to survive, gain advantages, and extend territories 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While resources are getting more precious and competition within markets is fiercer, it’s more difficult for a company to deal with variant challenges or high expectations from shareholders through internal growth. As a result, companies turn to external growth engine—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However, most companies might ignore or und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on aft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hile they focus on target searching, territory expanding, and resources acquiring. Companies want to secure much more profits and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rough merging or acquiring another company should understand that accomplishment of contract is just the beginning. The following integration is the ultimately fundamental. The case company is an industrial computer company. Three M&A cases the case company executed ar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by the initial research structure developed after studying documents and references. The research held two case workshops. Executives and managers from case company participated in the first workshop to discuss and improve the current process of integration management. After the first workshop, the case company ameliorated its post M&A integration strategies and procedures, and applied it in another M&A case. The case is presented in detail. The second workshop focused on reviewing the change of management and enhancing the integration procedures and organizations. The structure of post-merger or post-acquisition management is modified combining former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se company. The research leads to two main results. First, the research examines how an enterprise implements and optimizes the process and management of post-mergers and post-acquisitions. Second, the research constructs a structure of post merger and acquisition management through analyzing and studying a case company not taking M&A as principal growth engine. The structure provides an initial framework of post merger and post acquisition for companies to establish systematical procedures and integration organizations.
6

兩岸傳播媒體交流之研究

楊以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播媒體一向被視為大眾感官的延伸,也被視為大眾與社會之間的橋樑角色,就是意味著傳播媒體應只是傳播資訊,而不做主觀的介入。新聞傳播旨在反應社會動態,使大眾得以認知其所生存的環境,故需保持客觀。而新聞傳播媒體如僅強調傳播新聞,而不顧新聞價值對閱聽大眾的感染影響,會使得新聞傳播成為惡質傳播,而導至社會品質的墮落和惡化;傳播媒體會受制於用以展現客觀事實的資源,例如篇幅、傳播技術、播出時段與傳播工作者的素質。兩岸傳播媒體只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次系統,常會受制於其他更強勢的次系統,例如政治、經濟與社會體制,本文所指兩岸傳播媒體交流係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政治實體的傳播媒體交流往來互動的狀況。 台灣政府為推展兩岸傳播媒體交流,自1989年起採取一系列開放媒體採訪之措施 來彰顯新聞自由,並作種種努力,希望藉由傳播媒體交流來加強兩岸人民的認識與了解。本研究試圖以文獻分析法了解兩岸傳播媒體交流的過去、現在,進而描述、預測未來的願景,並藉以達到(一)將兩岸傳播媒體交流之重大事件依發生時序進行文獻之閱讀與分析,以了解事件發生之背景、過程與後續發展。(二)對兩岸政府決策之層級、機制與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分別從政策面與制度面研究雙方對於傳播媒體交流事件之決策機制運作模式。(三)對兩岸傳播媒體交流所產生之正、負影響進行評估,以探討對於國家安全之影響。等三項研究目的。 中共「國務院」在1989年9月頒布「關於台灣記者來大陸採訪的管理辦法」對台灣記者到大陸採訪的申請、管理、接待等事項,規定得極為詳細。從這份對兩岸傳播媒體交流的法規限制,即可看出中共方面對台灣記者在大陸的採訪視為一項極富政治色彩的工作,而台灣政府在兩岸傳播媒體交流的管理方向就顯得較為寬鬆,行政院新聞局及大陸工作會報所訂定的管理辦法,是以規範台灣新聞從業人員前往大陸之採訪為主,注意事先的申請、報備。對於大陸新聞從業人員的來訪,則較偏重技術性、實質性的問題。 兩岸傳播媒體交流的過程中,因政治理念與意識形態落差太大,故相互指責對方阻撓的時間和精力,遠大於去突破和充分利用已經可以交流的管道和機會來發揮其最大的交流功能,因此多次、大量、不斷的申請就是打通管道的最好方法,如果不能來就多去,如果不能來也不能去就到第三地交流。總之以現階段而言,交流本身就是目的,兩岸的文化人士不應該放棄任何交流的機會,如此才能使傳播媒體交流中「政治因素」的干擾降到最低,然而不可否認雙方的媒體都無法跳脫內在與外在政治面的影響,但更値得強調的是,在政治的影響下,兩岸的媒體卻都經營出一塊「非政治的空間」。不過,大陸媒體所謂的「非政治空間」,其實政治上的作用還是占極重要的部分。而就台灣媒體而言,新聞工作者的文字則呈現多樣化的面貌,不論媒體立場如何,多數的論點都希望台海兩岸能維持一個安全理性與和諧的關係。 全球區域整合與競爭已是世界潮流,拋開政治議題不談,兩岸經濟、社會發展的整合,已成大勢所趨。本文從整合作為研究途徑,發現兩岸傳播媒體交流,亦在兩岸經濟社會的整合發展下,尤其是經由兩岸人民及第三部門的推動下,正在快速密切交流,某些事務還走在兩岸主管機關之前。從純傳播媒體交流角度來看,實屬審慎樂觀的好現象,但從統獨議題或國家安全角度觀之,兩岸政府從中所做的規範,卻相對制約兩岸傳播媒體的交流,對海峽兩岸民眾互動了解,彼此觀摩學習均有負面的影響,如何適時扭轉政治氣氛,持續順利推展傳播媒體交流活動,正考驗著兩岸主管機關及決策高層的智慧。
7

資訊系統整合業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

賴志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内資訊系統整合服務業之廠商大大小小數百家,由於高度競爭的結果,資訊業的購併與因經營不善而退出市場的狀況不斷發生,其競爭之激烈與無情可見一般。面對今日的產業環境,如何擬定策略、永續經營,是資訊系統整合服務廠商所面臨的一大課題。本論文以個案公司為例,對於資訊系統整合服務廠商面對目前日趨複雜的市場環境與競爭壓力,試圖找出該產業的關鍵成功因素,並思考該如何建立本身企業的核心能力,於眾多競爭廠商中脫頴而出。 經由對國內產業環境變化相關資料之分析,與系統整合相關廠商現狀的了解,選擇以個案公司為例,以訪談方式收集個案公司相關資料分析、研究,探討個案公司面對產業環境變化之因應策略與具體作法,並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以供個案公司對於未來經營規劃與運作之參考。 本研究之架構,採用Aaker的理論架構來進行內外在分析;分析在於外在環境中的機會與威脅,以及該產業關鍵成功因素,並了解個案公司所具備之優劣勢。接著做策略制定與評估;擬定個案公司未來的可行策略方向,發展根本策略,再於根本策略之下發展營運策略。最後是策略執行與行動計畫;根據選擇的營運策略方案,擬定出個案公司功能性政策,由相關單位落實執行。 透過Porter五項競爭力的分析,瞭解產業環境中的競爭態勢,認清楚企業目前所身處的競爭環境,並找出產業中競爭的關鍵因素。透過司徒達賢之策略架構,說明個案公司之經營策略。配合從關鍵成功因素與外在環境分析得出的後向推論,將有助於我們修正目前的策略,制訂出適合個案公司在面對未來變化可因應的較佳策略。 本研究除了對個案公司的經營策略,提出相關的建議以外,並且詳細闡述策略的型態以及對應之功能性政策。對於個案公司與其他同業,以及對本產業有研究興趣的學者,希望有所助益。
8

分立與整合併購之策略分析 / Strategy analysis of Spin-off and M&A

張舒晴, Chang, Shu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專注筆記型電腦代工製造的個案公司,於2000年組織分立,以企業複製方式,成立多家子公司,其中之一的子公司,於2011年時,被個案公司選擇作為整合併購之對象。 本論文採個案分析法,利用筆記型電腦行業之產業分析、波特五力分析、個案公司SWOT分析、及杜邦方程式比率分析、分析資本結構與WACC變化等,探討英業達選擇同一家子公司,進行組織分立又整合併購,其策略變化的原因,及財務績效表現狀況。 ODM代工廠商的機會,在於不斷地有新產業代工出現,但商機短暫,廠商激烈競爭,壓縮代工利潤,微利經營態勢無法避免,因此建立通路及市場相當重要,逐漸提升產業地位,才能獲得應有的報酬。適當的運用併購策略,擴展營運面,從取得製造資源,轉向以品牌與通路為重,將有助於提升股東價值,達到永續經營之目標。 透過個案分析,歸納彙整出分析項目表,作為企業執行分立或整合併購策略時,必須關注的議題,做好各項目分析,以利企業發展能兼顧成長及適當地規避風險。
9

系統整合產業之市場行銷策略研究-以台灣系統整合公司為例

董純和, Tung,Osca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台灣資訊服務-系統整合產業所面臨之困境與挑戰,及面對政府資訊預算縮減與企業對資訊系統投資預算緊縮下,國內各主要系統整合廠商營收狀況皆大幅衰退,甚至許多明星公司產生虧損狀況,依商業周刊95年第964期調查國內94年資訊服務與系統整合廠商之營收統計資料顯示,竟有高達75%資訊服務廠商營收衰退或虧損,由此可見國內資訊服務業與系統整合業獲利能力已大不如前。歸咎原因,是否網路泡沫化仍在持續發生?是否原本經營模式已陷入瓶頸?是否獲利模式與成本結構已不再適用?是否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系統整合廠商已無利可圖? 筆者認為,除了外在環境因素,如技術演進、產品更新、市場需求、價值鏈轉變等不可抗拒因素外,如能夠再強化企業獲利模式,或發展行銷策略以產生附加價值,亦能實踐提升企業競爭力與價值創新。然而以傳統STP或4P行銷法則與策略架構也許適用於實體市場,但對於資訊服務與系統整合的交易與獲利模式是否適用?尚無文獻可供參考。故選擇一合適之理論為基礎架構,發展資訊服務業與系統整合業適用之行銷策略,並能結合市場運作機制,實有其價值與必要性。 筆者認為(邱志聖,2001)所倡交易四個效益成本:外顯單位效益成本、資訊搜尋成本、道德危機成本、以及專屬陷入成本,突破傳統4P情境行銷理論框架,其中行銷效益成本理論,可對應市場買賣雙方供需交易價值,因此筆者嘗試以4C效益成本理論為基礎,對系統整合產業其所屬之供應鏈、交易模式、網絡資源及客戶群,分別加以研究探討,並以筆者所服務之系統整合公司為個案研究對象,期能更深入瞭 解國內系統整合業營運型態與市場供需關係。 本論文針對系統整合業對於外顯單位效益成本、資訊搜尋成本、道德危機成本、專屬陷入成本四個構面,發展適用資訊服務業之成本效益架構與行銷策略,以提昇系統整合業者交易成本效益,並可提高在市場上競爭優勢,為本論文目的與主要貢獻。
10

資訊系統整合之影響探討-以電子零件通路產業之電子流程與ERP整合為例

謝加川, Hsieh Chia-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流程整合,透過資訊系統,結合人員、組織及資訊科技技術,使企業能夠產生協調作用,以滿足企業各種不同層級的需求。過去許多資訊流程整合的研究,廣泛探討系統整合技術與執行效益,卻很少著墨資訊流程整合可能引發的缺失。對於企業來說,導入資訊系統的流程整合並非改造企業的萬靈丹,不該輕忽資訊流程整合所帶來的負面傷害。本研究以縱觀的角度探索資訊流程整合對企業所帶來的影響,並以資訊流程整合的缺失為本研究的重心。 本研究從策略面、作業面、組織面、功能面、資訊與技術面等五大方向,探討資訊流程整合的影響,期望藉由全方位之檢視,找出企業可能忽視的資訊流程整合缺失。進一步從企業的商業流程設計、使用者意願和能力及系統設計者能力三方面,著手研究整合缺失的來源。 藉由實際個案探討,本研究驗證資訊流程整合的缺失項目與缺失來源之關聯性。探討過程中,有四項新發現。 第一、不同階段的資訊流程整合,產生不同的缺失與來源。不同的資訊流程整合階段,企業所面臨的環境及考量的因素不相同,因而產出不同的缺失。 第二、資訊流程整合缺失可區分為相對不可避免性與可避免性兩類。企業資訊流程整合過程中,有許多效益是其他成本替換(Trade-off) 的結果,因而相對不可避免其他層面的缺失。然而,有些相對可避免的缺失,實際上是可以預防與避免的。 第三、資訊整合的效益與缺失,經常是於不同環境或條件下同時出現。無論是節省成本或是效率提升都有此現象,也就是說,效益或缺失會依資訊整合內容不同,而有不同結果。 第四、全面整合的流程可能消減有效的人性溝通。資訊流程整合後,變成機器與機器的螢幕溝通,減少或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深度溝通,終將影響到整個企業的敏感度、判斷力與即時反應力。也就是說,整合的科技無法完全取代人與人的溝通與互動。

Page generated in 0.02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