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5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創意市集發展與價值—以整合平台觀點分析

吳佩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台灣創意市集2004至2008年前半近三年來此新興平台的發展演變,主要以不同主辦單位的角度切入,探討各創意市集之經營模式以及主辦單位運作與整合過程,並討論創意市集該平台的存在所創造的價值。 本研究以七位活動主辦者、三位參與市集擺攤的創作者與一位參與民眾,作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運用深度訪談與觀察法進行資料收集。全文論述依次橫斷面介紹創意市集該平台內容,再以時間軸說明各市集籌辦先後關係,並介紹至今仍持續營運的主要創意市集活動,包含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吵年獸立春音樂季、來尬創意市集、愛+玩市集、小紅豆創意市集與天母在地市集。 綜合文獻與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 一、創意市集對於加入其中的創作者效益主要為一個草創發跡的舞台,並與其他通路管道(如:格子店、寄賣點、百貨設櫃與自有店面等)存在互補與替代關係。 二、主辦單位整合過程與發現 A.在市集籌辦整合過程中,參與其中的成員單位組成複雜,整合過程中主辦單位則必須考量多方的目標、限制條件與成果分配等才能順利整合各方,然而整合過程中對於考量不同成員立場的先後順序與重要性則依主辦單位(整合者)核心目的與目標而異。 B.主辦單位在有形資源有限與草創情況下,多以無形資源著手,仰賴過去所建立非正式關係的成員作為首先整合對象。 C.主辦單位於過去籌辦所累積的信譽與口碑,將成為後續新的資源,後續攤位募集時,更容易吸引創作者加入,並且與活動籌辦所累積的經驗、與創作者、與其他合作對象所建立的合作關係,皆為後續活動整合的有利因素。 D.穩健經營的主辦單位逐漸成為創意市集之窗口,成為創意市集的整合者,當其他層級合作單位考量相關活動,市集主辦者將直接被納入另一個整合機制下。並且主辦單位會基於資源的投注而必須尋求其他合作單位,公部門往往為主辦者一個重要必須進行整合的合作機構,不論是在場地取得、法規限制、資金資源注入等問題之克服,有重要的支援。是故可以發現許多民間團體主辦者與公部門之合作。主辦單位尋求結合其他合作單位籌辦市集活動,但當資源提供者之參與涉入影響原整合者之目的,將形成新的限制前提。 三、創意市集所具備之開放特質,為市集的價值但也是威脅,以經濟學角度台灣創意市集不論是對主辦單位或創作者進入障礙低,提供該平台無限可能性與發展空間。 關鍵字:創意市集、整合平台
2

文化創意商品如何跨越創新採用的鴻溝-以創意市集品牌為例

洪佳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兩年來在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最熱門的關鍵字之一「創意市集」,集合了眾多台灣年輕創作者獨立創辦的小型創意品牌,以及文化創意商品愛好者的創意市集聚落,構成了一個文化創意產業早期市場的縮影。   在創意市集中販售原創商品的獨立創作者,一旦希望擴大經營範圍、朝品牌之路發展,便得面臨脫離早期市場、邁向主流市場的課題。由於目前尚無針對文化創意產業之創新採用為題的學術文獻,因此本研究援引Geoffrey A. Moore(2000)之跨越鴻溝理論為架構,探討市場對於創意品牌的創新採用狀況。   本研究結論為,在早期市場中獲得採用的文化創意商品,在發展的路徑上,其一是在遭遇鴻溝前轉向,不走向以量產方式獲利的大眾主流市場,例如藝術市場;其二則是進入以早期大眾為主要消費族群的主流市場,並會面臨「跨越鴻溝」的問題。鴻溝的主要成因來自於:早期採用者較主流市場消費者具備理解文化創意產品核心價值之文化符號意涵及其利益之能力;此外,早期採用者較願意對文創商品在產品品質或實用性上的缺陷,抱持較為寬容友善的態度,而注重商品實用性的主流市場消費者,則對完整商品的需求較高。   文化創意商品跨越創新採用鴻溝的關鍵因素包括: 1.文化創意產品核心價值所提供的文化符號或圖像內涵,能被主流市場消費者理解與認同。 2.產品的產能與利潤結構,必須能因應主流市場分銷管道的制度。因此,手工程度高、不具量產可能的商品,較難跨越鴻溝。 3.必須克服主流市場消費者對品質以及服務可靠度的疑慮,並且能與屬性相近的一般性商品進行競爭。 4.創作者必須具備跨越鴻溝的主觀意願,並將品牌的經營目標設定為「獲利」。
3

台灣手創品牌行銷及推廣研究-以部落格為例

陳映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內近年興起美感經濟以及手創商品的風潮,根據行政院青輔會在2006年的統計,文化創意產業首次擠身年輕人熱門創業行業的前三名,而這些投入創作的手創者也藉台灣各大小型的創意市集擺攤而有了讓自製作品顯露頭角的機會,並更進一步發展自創品牌並讓自製作品躍上創意市集的龍頭老大。 網路行銷工具部落格同時兼備「通路」與「媒體」功能,無論是從「功能面」、「使用面」、「傳播面」、「行銷面」或是「需求面」等不同面向探討部落格的特性,部落格的特性都可以化約為以下八大特性:「交流/互動性」、「知識累積性」、「主觀性」、「易被搜尋性」、「多媒體性」、「時間性」、「低門檻性」及「分眾性」,這些特性讓行銷資源不足的手創者可以藉由部落格作為整合行銷¬¬進行宣傳商品以及販賣商品的管道和平台,這些都是傳統行銷工具無法達到的行銷特性。 因此本研究從行銷與整合行銷的觀點探討最能代表Web 2.0精神之一的部落格,並以消費者焦點團體訪談與質化個案研究深度訪談方式初探部落格如何協助手創者進行行銷及推廣,並進行手創者運用部落格與社群交流互動、推廣宣傳品牌以及銷售販賣的描述性研究。 / Recently, aesthetics economy and hand-made products have became a trend in Taiwan society, and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National Youth Commission, Executive Yuan in 2006, for the first time Creativity Industry became the most popular industry for youth to start their business. Moreover the Creativity Markets have provided creators both the chances and places to show their own talents, works, and established their own brands. Blog played both the place and media roles, from its function, usage, media, marketing or needs aspects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og, we found blog has the following eight characteristics: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 accumulation, subjectivity, easy for searching, multi-media, instantaneity, low-threshold and community divides. These characteristics can help hand-made creators who have inadequate marketing resources to promote and sell their products by applying these functions.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marketing and IMC point of view and by FGD and Case study trying to find out and illustrate how blog help hand-made creators to communicate their consumers, to promote their brands and to sell their hand-made products.
4

閃現的城市地景與遊牧者:創意市集中的行動者 / Flashing urban landscape and nomads: actors in the creative bazaar

翁芷雲, Wong, Tzu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Michel de Certeau所說的日常實踐之視角出發,檢視了2010年以後創意市集的發展與變化,以及市集組織者和擺攤者的重要性。時序上以2010年作為活動的分界,創意市集的樣貌有了顯著的轉變,這除了反映台灣社會環境的時代變化外,同時也勾勒出在後工業城市之中的空間理性的展現。首先,本文從創意市集中,行動者之一的組織者開始談起,以台北與台南各自起家的創意市集——「邊緣人市集」和「手_手市集」為例,從中可以看到創意市集分化出不同的樣態,而這樣的變化使得創意市集變成一種工具、手段或媒介,並能以一種軟性的方式來達到其目的。接著,延續對創意市集中的行動者之討論,從市集擺攤者的面向切入,透過擺攤者跟他們販售物的關係中,我們得以一窺他們如何藉由其所販賣的商品來彰顯自身對於勞動的想像和生活的態度,並藉由創意市集和行動者,在面對難以撼動的社會環境與產業結構,我們能夠看到他們如何展現自身的能動性,並藉由其所學的技術與能力,試圖在結構限制下找尋新的可能。最後,將創意市集作為城市地景的角度分析,談及它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空間彈性、以及其美學特性之實踐。 / In the perspective of Michel de Certeau’s 'practices of everyday lif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bazaar (market)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organizers and vendors in the market after 2010.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of creative bazaar since 2010 have shown current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forms of spatial rationality of post-industrial cities in Taiwan. First, by taking two pioneer creative bazaars, “The Edge Man Market” and “Hand-in-hand Market”, as examples, it displays multiple modals of creative bazaar which are able to be considered as a soft approach for engendering urban community capacity and promoting socio-cultural events. Then, it turns to young vendors, examining how they express their imaginary for labor and life style through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things they make and sale. In particular, in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hard social circumstance and rigid industrial structure, how do the organizers and vendors show their capability of business craftsmanship and cultural taste for beyond structural limits? Finally, this thesis aims to understand how creative bazaar can be adaptively and flexibly located in the urban landscape.
5

策略行銷分析架構探討手作食品品牌從創意市集發跡的商業模式 / Strategic Marketing Analysis of Handmade Food's Business Model

陳亞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創產業近年來在台灣受到重視,其中,孕育許多設計師的搖籃「創意市集」從2004年即在台灣各地逐漸萌芽,對沒有雄厚資本的設計師或創作者而言,從創意市集起步是常見的做法。隨著市集發展,市集裡的商品已經不再限於設計或創作類商品,自2009年起,以手工食品為主的創作者也開始在市集大放異彩。 許多設計類創作者在市集曝光後,被品牌或通路看中,進而成名或擁有自己的店面。然而,手工食品類的創作者卻無法直接複製設計類創作者的成功模式。產品有保存期限、運送不易以及台灣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和對食物習慣的口味等等的限制,皆使手工食品品牌經營相當不易。筆者自身也於2013年7月加入創意市集,持續維持半年的手工食品品牌創業計畫,透過親身體驗發現許多問題和難處。在沒有足夠行銷預算的情況下,手作食品品牌往往透過口碑行銷拓展客源,也會面臨理念難以傳達或消費者難以接受商品等問題。 因此,本研究選擇四個手工食品品牌,以質化訪談了解其品牌發展歷程,再透過策略行銷分析架構解析其創業路上遇到的各種策略成本-外顯單位效益成本(C1)、資訊搜尋成本(C2)、道德危機成本(C3)、專屬陷入成本(C4),企圖了解消費者在創意市集購買手作食品時考量的成本以及影響其購買動機的因素,歸納手作食品品牌透過創意市集創業的經營模式,以提供後續想進入市集發展的創業者參考。 以策略行銷分析架構分析後,本研究認為手工食品品牌創業時首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降低消費者的C2及C3,因為消費者需要先知道且信任品牌,才會進入評估C1的階段。左右C1的重要因素為商品特色,手作食品的特色不可以僅僅是手工製作,而應該要有獨特的產品口味或用料,才能帶給消費者別於一般食品的效益。最後,經營者與消費者的互動除了有助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C4之外,也能透過消費者的人脈為品牌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Page generated in 0.02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