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以XML框架發展開放性財務報表之系統模型劉展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際網路的快速成長不僅改變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也改變了企業間的溝通方式。早期的EDI由於高成本與封閉性,構築起極高的進入障礙。1998年2月,美國W3C組織正式公佈XML的Recommendation 1.0版語法標準。XML搭配起網際網路的開放性,提供各專業機構、不同產業界、學術界和特定應用領域發展各自標準的文件和訊息,以利資訊的交換、處理和相關衍生性資料加值服務。
因此,本研究期望能根據財務報告的格式制定出一個以XML為基礎的文件結構(Schema),並提出一個中介(Middleware)系統模型,以轉換企業資訊系統內之財務資訊為XML-Based的財務報告。
|
22 |
以整合觀點分析台灣主辦國際管樂節慶活動之策略 / The strategy analysis of Taiwan's hosting of international wind music festivals via an integration perspective黃國峰, Huang, Kuo 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過去十年當中,台灣分別成功爭取到三次大型國際管樂節慶活動的主辦權,包括「2000年亞太管樂節」、「2008年亞太管樂節」以及「2011年世界管樂年會」。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台灣無論是在資源、外交地位、或是管樂的發展上,均是處於相對弱勢的狀態。所以,台灣要在這些參與競爭的會員國當中勝出成為主辦國,必須先在內部整合「中央與地方政府」、「民間組織與個人」等各方的目標與資源,並在國際管樂協會的規範下,於適當時機提出有力的方案,才能成功爭取到這些大型國際管樂節慶活動的主辦權。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居中負責策動整個爭辦過程的個人或是組織,其整合的工作非常重要也非常複雜,而且直接影響爭辦的成功與否,實有深入探究之價值。
|
23 |
從亞太金融改革經驗-探討台灣金融整合路程林恩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隨著世界潮流的趨勢,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以及金融國際化、自由化,造成金融改革的合併不斷,世界主要國家的金融業者已掀起整合的風潮,冀望能藉由龐大的資金以及提供多樣化的金融商品服務來提高其經營績效。我國銀行體系代表性銀行之市場佔有率偏低。另外保險業、證券及期貨之規模亦均太小,以致於難達成規模經濟。著眼於此,亞太地區已有多國著手進行金融整合,本文就以馬來西亞、 新加坡、日本 、南韓、香港五國之金融整合,來探討我國政府未來金融改革之方向。
本研究目的在於從亞洲其他各國,在金融產業的改善方向及扮演的角色,來探討我國政府應站在何種地位幫助我國金融產業持續發展,在世界金融產業國際化、資本龐大化的趨勢下,如何與其他各國競爭。
|
24 |
我國父母管教方式之整合分析研究 / A Meta-analysis of Parenting Styles of Taiwan藍宇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影響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中介變項,經運用質性整合分析,獲得所需資料,分別說明如下:
一、幕後推手1號為情緒
二、幕後推手2號為溝通
三、幕後推手3號為自我控制
四、幕後推手4號為自我概念
五、幕後推手5號為完美主義
六、幕後推手6號為文化
七、幕後推手7號為其他,包含子女滿意度、挫折感、人際智能、同儕關係、同理心、父母社經地位、人格特質、尊重等。
本研究並根據上述發現進一步發展『幕後推手概念圖』,最後,提出未來研究發展之建議。
|
25 |
以流程分析方法進行系統整合之研究-以某事業單位為例黃鈺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各企業單位無不尋求資訊系統的幫助,來提升組織之作業績效或是協助決策分析,而這些資訊系統的來源可能是自製、外包或是直接購買套裝軟體。而過去企業在開發資訊系統時,大多以功能導向為出發點,導致企業內產生許多零散的資訊系統,不同的作業均建立於不同的資訊系統上,如果企業內的資訊系統無法有效整合,將產生系統間資料重複輸入、資料無法共享、資料不一致、資料不正確、無法產生統計性資料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即是提供一系統整合之方法-建立企業之整合性資料庫,以達到系統整合之目標。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之方式,選定某一事業單位,實地訪談個案單位,建立個案單位之作業流程模型及分析個案單位之流程模型,並同時考量個案單位之流程模型、舊有資訊系統、未來資訊系統架構,推導出個案單位之整合資料庫。而藉由此整合資料庫,個案單位現在及未來之資訊系統,均可有效的交換資料,並提供主管決策性統計資料。
|
26 |
從全球整合行銷觀點檢視台灣觀光行銷溝通 / Examining the tourism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program of Taiwan from the globally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林珮君, Lin, Pei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ourism industry, one of the most rapid growing economic activities around the world, brings countries foreign exchange and creates million jobs. Due to the huge profit involved,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tourism marketing and start to include it into their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so does Taiwan.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in the academic field to Taiwan’s tourism promotions on a global basi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aims at analyzing how Taiwan manages and integrates its tourism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its three main target regions—Northeast Asia, Southeast Asia, and Europe and Americ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ly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GIMC), and uses the current campaign “Tour Taiwan Years 2008-2009” as the subject.
Following the IMC Audit proposed by Duncan (2002), this case study conducts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ourism Bureau to investigate how Taiwan integrates its global communication either vertically across marketing disciplines or horizontally across countries. In addition, the level of standardization across marketing disciplines is compared, and suggestions for employing GIMC model are also provided. The finding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points:
1. Either within each region or across regions, the strategies Tourism Bureau employs are close to globally integrated strategy, but with different level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tegrations.
2. The proposition, which suggests that public relation, sales promotion, and direct marketing are more difficult to standardize compared to advertising, is not supported in the case of “Tour Taiwan Years 2008-2009.”
3. The application of GIMC to tourism marketing in this case suggests that strategy should be the guiding principle for integra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GIMC strategy should be adjusted and made based on a continuum approach.
|
27 |
專案管理與知識管理架構之研究宋麗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知識管理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許多企業已投入鉅資決心要建立一個知識管理系統以因應於多變的環境下仍具有競爭力。政府機關同樣身處於競爭的時代,提升行政效率、加強服務品質、提供優質的決策成果,有賴知識管理系統的輔助。惟過量的知識內容增加知識管理與應用的困難,知識管理的內容應該有哪些?如何去分辨應該要納入管理的範圍?本研究從工作流程角度分析知識的來源與性質,確定員工於執行此作業時的知識需求,並累積流程資訊作為量化、改善的基礎。
本研究以政府行政機關為例,挑選一知識密集之作業流程(資訊系統委外專案管理),採用IDEF0方法論分析其作業流程,了解作業之關聯性及所需花費的時間,並從中整理每一作業中所需要的知識、所產出的知識與誰需要這些知識。分類歸納這些知識的型態與管理現況,找出流程的關鍵步驟,以CMMI Level 2評估其流程並提出改進建議,進而導出知識管理與資訊系統委外專案管理作業流程之架構。
|
28 |
台灣國際傳播機構整合之初探研究--以中央社,中央廣播電台,宏觀電視為例陳惠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 摘 要 》
當今傳播科技發展速度日新月異,衛星電視、網際網路、廣播、印刷媒介、通訊社等互相結合,擴充效果的情況愈加明顯與頻繁。全球化的風潮促使世界各國的依存度與競爭態勢升高,這股資訊浪潮對傳播工具的改革與傳播媒體的再造,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環顧全球眾多國際傳播媒體,如美國的VOA,德國的德國之聲,英國的BBC,日本的NHK等機構,都結合廣播、電視與網路全球服務,擴大其傳播與影響範圍,也造就他們在國際傳播領域上的重要地位。更有透過全球傳播機構的結盟主張,使自家的廣電節目得以透過衛星或其他國家的當地有線、無線業者做轉播(rebroadcast)服務,以便達到更清楚有效、影響範圍更廣的傳播目的。
不過,檢視台灣的國際傳播機構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與宏觀電視發現,雖然他們也都致力開發新的電子媒介服務內容,但仍舊處於單打獨鬥局面,較之時下國際多媒體合併經營的方式大有不同。尤其陳水扁總統亦曾發表「為協助中國推動民主化,應整合中央廣播電台、中央通訊社等公共媒體資源,成為台灣向國際及中國大陸推廣民主經驗的『台灣之音』,一如美國之音所扮演的國際宣傳角色」的說法。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就是希望以國際上知名傳播機構的經驗並與台灣國際傳媒的現實狀況比較分析,藉以探討適合台灣發展的國際傳播模式,提供未來參考與建議。
本論文架構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文獻回顧與相關理論;第三章研究方法;第四章國內外國際傳播機構現況分析;第五章台灣國際傳播機構整合之綜合分析;第六章結論與建議。為了能深入瞭解國內外國際傳播產業的經營型態與現況,並評估台灣國際傳播機構追隨國際趨勢進行整合的可行性,本研究採取四種研究方法,分別為文獻回顧、個案比較、深入訪談與參與觀察等方式進行研究。
在文獻回顧部分,第一節「國際傳播的形貌」係針對國際傳播的發展、型態、目的與呈現方式作綜合整理;第二節「全球化下的媒體經營規模與趨勢」係探討在全球化的風潮下,傳播產業所產生的改變與結構調整;第三節「非營利傳播機構的經營與管理」係針對非營利性質的傳播機構經營做探討;第四節相關理論則是選擇與傳播相關之宣傳理論、依附理論以及本研究題目相關之企業購併與組織變革理論探討。
而個案比較與深入訪談的對象,國際部分包括知名的國際傳播機構美國之音、德國之聲、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與日本放送協會,台灣方面則是有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宏觀電視與新聞局。除對以上機構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外,並透過以上機構之工作人員實際訪談,對他們的機構組織、服務型態與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其次再以台灣之情況與之對照,分析台灣傳媒機構與其之差異性,探討可以改變的空間與未來之規劃。至於參與觀察對象設定為中央廣播電台,除因研究者本身參與國際傳播工作外,亦因今日許多國際重要傳媒,最初皆是先由廣播發展,再漸次擴展至電視、網路領域。故鎖定中央廣播電台為實際觀察對象,主要以觀察電台內部之運作、成員認知、組織認同與營運策略方向。
第四章係針對國際上純粹從事國際廣播與國際電視業務的美國之音、德國之聲以及包括兼具國內外廣播與電視服務的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與日本放送協會NHK以及台灣的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與宏觀電視予以個別介紹。除針對個別媒體詳述外,並分別從制度面與運作面比較對照上述媒體的國際廣播與電視服務內容,得知國外媒體不僅忠於使命,更有許多獨到經營特色,除在體質、使命與結構上與台灣不盡相同外,資源運用也有一大段差距,但是他山之石的成功營運經驗,亦可做為台灣國際傳播機構現階段與未來營運規劃的參考。該部份分別在第三和第四節中詳述。
第五章係整理在深入訪談中,接受訪問之台灣主要國際傳播機構與主管單位在機構整合議題上的看法,並從不同角度與層面探討如何擴大台灣國際傳播工作的效能。最後在第六章將研究所得做成結論並提出建議。
本研究共獲致下列結論,首先在國際傳播機構的經營現況上:
l 科技匯流時代來臨,傳媒界線愈加模糊,單打獨鬥的經營型態無法與合縱連橫模式競爭。
l 建立人力與節目資源分享平台,節省人力與經費支出,將有限的人力、經費、設備做最有效的分配與利用。
l 政府扮演全力支持的角色,但少有政治干預與政黨的操作,以維持個別機構的獨立性與確保報導內容的公正客觀。
l 加強行銷,時下國際傳播機構極力擴充合作與行銷對象,包括與海內外同業結盟以及進行跨業聯盟。
l 重視與加強對國際社會的回饋與公共服務。
l 確切掌握人才、資金、行銷、服務、技術研發、政府法令與管理等若干問題,培養永續經營能力。
至於在台灣整合現有機構成立綜合性國際傳播媒體所獲致的結論為:
l 新聞局對台灣之音的現階段規劃傾向資源整合平台的建立,而非機構整合。
l 欠缺相關法源支持機構整合。且相關立法還必須兼顧到土地、機器、資金、財產與人員的合併等問題。
l 台灣國際傳播機構整合問題,牽涉到各單位本位主義,以及組織中的專業人士,對既有權力與既有資源分配產生威脅的抗拒,因此現階段各機構與新聞局仍以維持各機構現狀運作,從事資源整合為目標。
另外本研究亦提出若干建議,首先在未來台灣的綜合傳播機構「台灣之音」方面:
l 機構定位宜清楚明確。
l 強化品牌,建立階段性努力目標。可自我期許成為國際社會裡華人傳播圈的BBC、VOA、DW與NHK,同時亦成為國際中接收台灣資訊、華人訊息的不二管道。亦即建立起「台灣之音」的品牌代表性。
l 節目與實質服務內容的加強。為讓台灣在世界發聲、提高台灣能見度,應加強外語節目的播送,尤其應加重英語節目的製播,方能達到國際宣傳,讓台灣在國際曝光的目的。
l 重視未來發展,應重視技術研發與專業管理、媒體人才的培養,以厚植永續經營的基礎。
l 經營成效應公開,取之於國家,用之於國家,應對社會公佈資金運用與經營成效的年報資料以昭公信。
l 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機制與經營團隊,有專業的媒體人負責規劃管理,去除不必要的人事酬庸與政治任命,更要拋卻私人情誼之人事任用,建立媒體與人事的績效評核制度,達到組織再造的功能。
l 加強溝通減低組織變革抗拒力,而組織文化的融合與新精神再造則有賴組織變革後新管理領導階層的能力加以溝通疏導。
另外也針對政府提出若干建議與看法:
l 短期內以各國際傳播機構的資源整合為目標,但其功能要確切落實,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否則這項資源整合平台很可能只是成為延遲進行機構整合的託辭罷了。
l 資源整合非長久之計,長期而言,宜謀求設置常態性之綜合國際傳播機構。以追求節省人力、擴大規模、擴大機會與提昇資金配置效益,並減少疊床架屋、單打獨鬥之資源浪費,才能提昇傳播機構之影響力與知名度。
l 宜積極進行同質公營電台整合,但過程應予透明。但其過程勢必遭遇各種抗拒與各方角力,因此整合過程亦應予透明公開,以昭社會公信。
l 法令的修訂速度宜加快。有關傳播機構整合、國內與國際播出方向、公營媒體的頻道調整分配、媒體經營模式等,甚至政府組織再造後與媒體產業相關業務,事權該如何統籌或分配,皆有賴法源依據方可進行。
l 政府應全力支援台灣國際傳播工作進行。其次,結合跨部會合作,積極促成台灣影音媒體在海外的播出機會。第三,建立與國際傳播機構良好的溝通管道與機制,秉持關心但不干預,支持但不左右的立場,協助台灣國際傳播機構建立永續經營的良好基礎。
|
29 |
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經營績效的決定因素:海、內外整合所扮演的角色 / The Performance Determinants of Taiw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vesting in China: the Role of Integration between Parent Company and Overseas Subsidiaries王小慈, Wang, Hsiao Tz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經濟部2007年「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問卷資料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採垂直整合及水平整合共計1, 194家廠商為研究對象,利用OLS多元計量模型進行實證分析,並以勞動生產力作為衡量經營績效的指標,首先欲探討「廠商特性」、「投資動機」與「整合模式」對勞動生產力的決定因素,進而分析不同整合模式下的「廠商特性」與「投資動機」對勞動生產力的影響。整體實證結果發現「垂直整合」對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勞動生產力具有顯著影響,「資本密集度」、「國際化程度」與「政策因素」之垂直整合廠商,亦均對勞動生產力具有顯著影響。就廠商特性而言,「廠商規模」、「研發密集度」、「資本密集度」是影響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勞動生產力的決定因素;當廠商不考慮「研發密集度」因素時,「資訊電子工業」及「國際化程度」方為影響勞動生產力的重要因素。而投資動機方面,僅「政策因素」是影響勞動生產力的決定因素。
|
30 |
從整合理論分析反分裂法對兩岸統一之影響江敏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民政府遷台後,兩岸分治五十幾年是客觀的事實,長期以來各自發展不同的政治體系,經濟行為,意識形態。台灣早期的威權時期,對大陸政策固然保守,大陸方面尤其毛澤東時代更是封閉,兩岸關係在動員戡亂時期是全然隔離,軍事的敵對,影響了經濟、人文的聯繫。兩岸關係解凍後,政治緊張的現象依然存在,國際上互相拉扯,舉世皆知,外交競爭更是激烈。
二十一世紀開始,中國大陸累積實力,國家生產力大增,經濟發展向前跨越,外貿吸引各國,外匯增加速度實不容小視,不論是和平崛起還是霸權抬頭,已足以影響世局。兩岸關係也因而突顯其重要性,政界、國內學者莫不投入精力研究。
從整合理論的角度切入,探討兩岸發展,應有其意義。雖然整合理論最初被運用在1950年代,主要涉及對象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而南、北韓交流的互動模式來看也頗類似。整合理論具有規範性,它是以國家的統合作為目標,和分裂國家有很大的相似點。
而中共的反分裂國家法出爐後,引起國際間的關切,儘管事後加以解釋,世界各國大都抱著存疑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到「反分裂國家法」對兩岸政治爭議問題,依然沒有理性科學的解構和整合。「反分裂國家法」的訂立,對台灣人民的感情期待與實質認同,究竟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甚或是否直接影響到台灣人民的感情,及是否會產生不利因素?都是非常值得關注問題。
雖然反分裂國家法橫立兩岸之間,我們是否可以試著從整合理論分析兩岸統合策略及面臨的困難。兩岸關係又具有相當錯綜複雜的特性,分歧問題甚多,如何找出一個平衡點,努力以新的觀念思維和智慧來化解的對立衝突危機,是我們應該深思的。
關鍵詞:整合理論、歐盟整合、德國統一、反分裂國家法、兩岸統一 / Upon the relocation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o Taiwan, the separate governance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for over fifty years were an objective fact. For decades,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economic behaviors, and ideologies had been separately developed. For the authoritative period in Taiwan at the early stage, although a conservative stance was instituted by Taiwan on the Cross-Strait policies, it was a much more explicitly closed society on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 Mao Tse-Dong Period.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were thoroughly frozen during the Communist Rebellion Period. The military antagonism toward one another had impacted the economic and human contacts. Upon the liberation of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unsettling political struggles are still observed to be in existence. The political wrangling between both parties at the global stage is well known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diplomatic competitions are even far more sever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Mainland China has been accumulating competencies and increasing the national productivity profoundly. Many forward stride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s; the foreign trade has attracted other countries, with the foreign reserve increasing at a staggering rate that cannot be easily ignored. Whether China is rising peacefully or as a super power, it is already capable of influencing the world. It has thus projected explicitl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Politicians and domestic scholars are unable to not to devote any energy and efforts in this area of discipline.
Investigating the Cross-Strait develop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theori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with the relevant implications. Although the integration theories were initially applied in the 1950’s, with the post-World-War-II Europe as the main entity involved. Further, the interactive exchange model adopted by North and South Koreas also exhibits a certain degree of similarity. The integration theor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normality, which positions the integra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as the objective and exhibits points of profound similarity with the secession of the country.
The disclosure of the Anti-Secession Law enacted by Communist China caused concer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lthough further elaborations were instituted afterwards, a majority of the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till exhibit suspicious attitude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Anti-Secession Law still lacks the rational scientific de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controversial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Whether the enactment of the Anti-Secession Law, in terms of Taiwanese people’s expectations for and substantial identifications with Mainland China, would indeed be a positive or negative impact or even directly affect the feelings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or generate any disadvantageous factor is a relatively critical issue for concern.
Although the Anti-Secession Law has been laid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we may consider whether we could attempt to analyze the integration strategies and existing obstacles for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theories.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moreover, exhibit relatively intertwined, complicated characteristics and myriad issues of difference. How to find a balance point to resolve the standoff, conflicts, and crises by applying the new concepts, thoughts, and wisdom is what we shall consider with profoundness.
Key Word: Integration Theory, European Union Integration, German Unification, Anti-Secession Law, Unific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
Page generated in 0.02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