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歷代京都賦的文化審視 / A culture review of Chinese Fu on capitals throughout the Dynasties

王欣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將京都賦作一歷時性的考察,主要想探究的是:構成賦家迭代書寫京都的動力是什麼?除了是大一統王朝的禮儀所需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據此加以檢視京都賦的產生,發現京都賦的興起,起因於東漢的定都之爭。順此一脈絡檢示其他朝代,遷都爭議愈多、愈激烈的時代,京都賦的數量也相對較多。由此可知,定都之爭是促使賦家書寫京都的主要動能之一。 既然京都賦的生成與定都論述有關,於是在賦中便可見到各朝代關於建都、擇都的思維。歸納而言,不外乎「居中」與「恃險」。只不過原本由東漢開啟的非「居中」即「恃險」的對立書寫,到了宋代以後,即演變為必須「居中」與「恃險」兩者兼具,方可成為理想的國都所在。時至明代,則又開創出南面而王的新觀點。 以上是就歷代的考察而言,若再就分代的研究而論,一部文學作品的產生,是在各種各樣的協力關係交互影響下,所製作而成的。因此,本文除了探討歷代賦家書寫京都的動力外,也亟欲深究京都賦在不同時代的社會語境下,所呈顯出的意義。以這個部分的研究結果而言,本文確實有一些小發現,以下略舉數例: 如曹魏時期徐幹的〈齊都賦〉、劉楨的〈魯都賦〉、劉劭的〈趙都賦〉,學者一致認為是賦家躲避漢末動亂,避居故里時所作。但根據史料對於三人行跡的記載,以及從三人賦作結構、內容的一致性來看,極有可能是同題共作下的古都競寫。 又如左思〈三都賦〉,一般認為是頌揚晉的大一統,或者是北方士人挾著勝利姿態對南方文化加以輕蔑。但如果從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士庶之隔,以及左思在《世說》的記載中被「群嫗共唾」、〈三都賦〉初成時,時人互有譏訾的情況來看,〈三都賦〉是否真為歌頌晉的一統,消解晉人對統一的疑惑,尚有討論空間。此外,如果說左思是為挑起南北文化之爭,那麼賦成後身為吳國世家大族的陸機怎麼反而大加嘆服?如果再進一步細讀〈三都賦〉文本,其實是揚蜀、魏而抑吳國,其中對蜀、魏的贊揚,又集中在拔擢人才一事,而對吳的貶抑則多集中在世族侈靡豪奢。換句話說,〈三都賦〉有可能是為寒門庶族發聲,希望晉武帝打破「必尚閥閱」的取士原則,拔擢寒素。可惜終究沒能成功,因此〈三都賦〉即使造成洛陽紙貴,左思仍然未能獲得一官半職。 再如唐代李庾〈兩都賦〉末言及:「所都者,在東在西可也。」學者據以認為此賦已跳脫兩都相爭議題。但考之史料,代宗曾有意遷都洛陽,卻在郭子儀等人的反對下作罷。隔年,河南洛陽人賈至即提出兩都分試,十一年後,陜西京兆人常衮則奏請取消洛陽貢舉,雖然史料並無記載此事與兩地士人相爭有無關係,但從賈至、常衮的出身地而言,很難不令人聯想到當中隱含地域之爭的可能。若再根據時人所作的〈東都父老望幸詩〉、〈上陽宮望幸賦〉、〈兩都不并建文〉,以及《唐書》中兩都士人因地域郡望不同而相爭的記載,可知當時的確存在東西都之爭。而李庾賦中東都里人所作的〈望幸賡歌〉,就是當時社會現象的反映,只是在西都里人的勸說下,才改口說「所都者,在東在西可也。」因此,我們不能據以斷定李庾〈兩都賦〉無涉定都爭議。 又如中晚明出現的幾篇鴻幅鉅製大賦,除了與賦家多出身於吳中,本身具備博學、好古的學術特質有關外,從一些筆記中也發現,寫有〈兩都賦〉及〈兩京賦〉的桑悅、盛時泰,皆有賣文潤筆以求生計的習慣。可以說當時的詩賦作品,已成為市場中交易的商品之一。既然京都賦已成為市場商品,其銷售的對象就不再只是帝王,還包括一般的文人、雅士,甚至有錢的市民階級,當然更加要競衍侈麗之詞,才能提供消費者更廣博的想像空間,一如中晚明大量出現的長卷軸城市圖,也因其篇幅之長、之大,才能讓觀看者隨著圖卷的展開,獲得彷彿行走於城市中的效果。 此外,中晚明京都賦中出現的「崇奢黜儉」觀,也是前此京都賦中未曾出現過的論點,若從當時士大夫進奏的奏疏來看,亦可得知是當時部分社會語境的反映。 以上的發現,自然是透過文學與文化、歷史的整合及觀照,才能得到的結果。是以,本文除了試圖在縱向脈絡的尋繹中,找出迭代書寫京都賦的動力外,更著重在橫向剖面的分析中,挖掘出各朝代書寫京都賦的時代意義。
2

太平廣記引書考

盧錦堂, LU, JIN-T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古籍流傳迄今,散亡者多,汲古雅士,莫不興歎。若太平廣記者,宋太宗敕修之書也 ,姑不論其修書意在羈縻降國舊臣,抑或欲獲右文令名,其書於稗官野史實徵引浩博 ,不特久佚者賴以存其鱗爪,即今傳而非完帙者亦可據以增補,堪稱古今說部之淵藪 ,無怪乎後之輯收唐以前小說者,多取資於是,其有功於來學,信不可滅。茲考證其 所引書,庶幾為關心吾國典籍者以獻一得之愚。 在凡例中,嘗揭示本文大綱:首為所據廣記諸本簡介(附述未見諸本);蓋廣記久經 傳鈔,今所見諸本皆一免訛誤,吾人據以研究,實不可不先審辨。其次即為正文,並 檢討廣記引書之得失,為作結論。末有附錄三篇,即「太平廣記卷首匠列引用書目」 、「太平廣記未注出處條目表」及「太平廣記有目無文條目表」;而以參考書目及論 文篇目繼之。又編製書名索引,置於最末,以便檢閱。 茲就「本文所據太平廣記諸本簡介(附述未見諸本)」、「正文」、「結論」三者提 要說明如下: 本文所據太平廣記諸本簡介 太平廣記五百卷目錄十卷,宋太宗於太平興國二年三月十七日,詔儒臣篡修,與太平 御覽同時,篡者亦略相同,而廣記於翌年八月十三日書成進呈,較御覽為先。今據明 談愷刻本廣記卷首所附李昉等進書表結銜題名後書云:「八月二十五日奉勒送史館, 六年正月奉旨雕印板」雖非進書表文,要為實錄;可見廣記成書後,兩年餘即行雕板 。然玉海卷五四云:「廣記鏤板頒天下,言者以為非學者所急,收墨板藏太清樓。」 是廣記雕板固早,似猶未即印行。北宋末,蔡蕃嘗節太平廣記故事成鹿革事類,復節 其詩文成鹿革文類;據,此謂廣記在北宋末已流傳則可,謂蔡氏所取為刻本則未必是 ,蓋當時伙妨以鈔本相傳也。又,清孫潛嘗以舊鈔宋本校正明談愷刻本;所謂舊鈔宋 本,今不詳流落何,方試就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圖書館所藏談刻之孫氏校語觀之,舊鈔 本遇「構」、「構」,李皆書作「御名」(按高宗名構),可證南宋高宗時有傳本, 唯亦未敢遽定為刻本。所可知者,清陳鱣嘗據宋板為吳騫所藏許刻手校一過(見藏園 群書題記初集卷四校宋本太平廣記跋),依此,則宋代誠有刻本行世,惜其板未傳, 今僅就陳氏校語(汪紹楹點校本引之)略知一二而已,無由詳其刊行年月。迨明、清 以來,有談愷、許自昌、黃晟等先後校刻之本,始使是書印行漸廣。 引書考正文 本文分廣記引書為四項,隸屬兩大類,即: 壹太平廣記引書之見於歷代書志者 一卷首所列弔用書目有其名者 二卷首所列引用書目無其名者 貳太平廣記引書之未見於歷代書志者 一卷首所列引用書目有其名者 二卷首所列引用書目無其名者 且為便於編制,各項弔書依四庫全書總目所分部類順序彙列。然芋書於芋部芋類,諸 家書志實有出入;況廣記引書,以小說居多,雖引及其他,要亦取其近乎小說性質之 條文,似不必拘泥於部類之區分。是以芋部芋類引書之,前不復明標部類名稱,僅於 相鄰部類間隔兩行書寫以示區別。 結論 傳本廣記卷首所列引用書目,姑不論其真偽,但其於廣記引書遺漏頗多,則為事實。 然宋本不傳,未得其實,本文姑就考證所得,重為引書總數作一估計: 引書之見於歷代書志而引用書目復有其名者,凡二百五十五種 引書之見於歷代書志而引用書目無其名者,凡四十八種 引書之未見於歷代書志而引用書目有其名者,凡五十八種 引書之未見於歷代書志而引用書目亦無其名者,凡五十八種 合計四百一十九種 此外,廣記引書尚「有引書名稱雜亂不統一」、「捨早出而引晚出之書」、「濫注出 處而末能徵實」、「複出或文異而事同之篇章不□」、「不注出處篇章頗多」、「任 意竄改原文」諸失,然瑕不掩瑜,未可輕之。 /

Page generated in 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