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2
  • 2
  • Tagged with
  • 5
  • 5
  • 5
  • 3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

黃淑祺, Huang ,Shu-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安憶是大陸文革結束後,新時期崛起的作家,其作品以其質量之豐,在當代大陸文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本論文試圖勾勒王安憶小說作品的文學時代與社會背景,並藉助敘事學的相關理論分析王安憶在不同時期的作品裡所呈現的最主要的敘事特色。 王安憶早期小說主題與作者本人的文革經驗有相當大的關係。論文中借用Erik H. Erikson在《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的認同理論,探討具備「知青作家」身份的王安憶對於自身的文革記憶以及面向轉型社會的價值選擇。1980年代中期,大陸文學界興起的一股「文化尋根」風潮,王安憶也在此風潮中找到了日後創作中的重要主題——尋根。到了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發生體現了大陸社會的民間與中央統治集團之間所存在強烈矛盾與問題。文學╱小說的主體性問題在此時被提出,而王安憶在〈叔叔的故事〉之後所發表的一系列「後設小說」,則使得小說在王安憶的文學世界中,得到了主體性的地位。90年代以後,以《長恨歌》為代表的一系列上海故事產生了豐富的內涵。此外由於王安憶的小說具有不同時期,對某一相同或相類的主題採取不同切入角度來加以書寫成篇的特點,因此她的小說往往隨著不同的時期而有不同的著重方向,例如:知青及農村題材小說曾分別在她80年代初以及90年代末出現,但早期的知青小說旨在描寫文革的傷痕,而90年代末的一系列知青與農村小說,卻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加上王安憶寫作風格的日益明顯,對於她的敘事風格的軌跡描述以及寫作的審美選擇,都是論文中釐清與討論的重點。
2

文革後大陸文學的新主題--以莫言、李銳、王安憶的作品為例

孫國華, Sun, Kuo Hw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中國在文革結束之後,文學出現完全不同的發展狀態,相較於文革前政治要求決定文學發展的情況,有了極大程度的轉變。本論文透過對三位大陸作家李銳、莫言、王安憶作品中,有關於女性、家族、民間層面的驗證,來說明中國文學在文革結束之後的新發展樣貌。在女性的層面,將針對三位作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轉變,來分析中國新時期文學中,女性角色在作家筆下形象的大幅轉變;家族的層面,則主要探討家族神話的建構與作家本身、甚至是與國家社會間的關係聯繫;民間層面則透過新時期文學中崛起的嶄新主題-民間寫作,來觀察作家與其筆下作品,在文革結束後,所呈現出來的不同之處。希望透過這三位知名作家筆下有關女性、家族、民間層面的分析,來驗證中國文學在文革結束之後的嶄新發展。 關鍵詞:李銳、莫言、王安憶、女性、家族、民間
3

王安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 / Wang Anyi xiao shuo zhong de nü xing yi shi.

January 1995 (has links)
余婉兒. / 論文(碩士) -- 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言文學系, 1995. / 參考文獻: leaves 6-27 (4th group) / Yu Wan'er. / Chapter 第一章 --- 緖言 --- p.1 / 論文硏究的目的、範圍和方法 / 註釋 --- p.6 / Chapter 第二章 --- 生平和作品 / Chapter 第一節 --- 王安憶傳 --- p.7 / Chapter 第二節 --- 王安憶的理論及其創作 --- p.35 / 註釋 --- p.52 / Chapter 第三章 --- 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 p.57 / Chapter 第一節 --- 純潔善良的天使 --- p.59 / Chapter 第二節 --- 自尊自重的人格 --- p.64 / Chapter 第三節 --- 堅韌的力行者 --- p.70 / Chapter 第四節 --- 母性的行使者 --- p.78 / 註釋 --- p.88 / Chapter 第四章 --- 女性的追求 --- p.93 / Chapter 第一節 --- 透過愛情顯示對理想的追求 --- p.94 / Chapter 第二節 --- 生命意義的追求 --- p.101 / Chapter 第三節 --- 追求的態度 --- p.104 / 註釋 --- p.109 / Chapter 第五章 --- 女性與男性的關係 --- p.111 / Chapter 第一節 --- 男性的理性英雄形象 --- p.113 / Chapter 第二節 --- 男性的弱化 --- p.119 / Chapter 第三節 --- 男性的鏡子意義 --- p.129 / Chapter 第四節 --- 女性對男性的背叛 --- p.135 / 註釋 --- p.139 / Chapter 第六章 --- 女性的超越 --- p.143 / Chapter 第一節 --- 人格的超越 --- p.145 / Chapter 第二節 --- 愛情的超越 --- p.149 / Chapter 第三節 --- 性愛的超越 --- p.155 / Chapter 第四節 --- 女性英雄歷史的建立 --- p.163 / 註釋 --- p.173 / Chapter 第七章 --- 女性的出路 --- p.177 / Chapter 第一節 --- 弱者意識 --- p.179 / Chapter 第二節 --- 找尋男性能力不能抵達的空間 --- p.183 / Chapter 第三節 --- 建立私人的空間一一家庭 --- p.186 / Chapter 第四節 --- 內心世界的開拓一一追求內心世界的完善 --- p.192 / 註釋 --- p.198 / Chapter 第八章 --- 女性的困境 --- p.200 / Chapter 第一節 --- 空中樓閣式的世界 --- p.202 / Chapter 第二節 --- 男性的背叛 --- p.206 / Chapter 第三節 --- 女性強大愛情的後果 --- p.214 / Chapter 第四節 --- 傳統意識的積澱 --- p.217 / 註釋 --- p.232 / Chapter 第九章 --- 總結 --- p.236 / Chapter 第一節 --- 重建女性的王國 --- p.237 / Chapter 第二節 --- 不是「女性主義者」的女性意識 --- p.245 / Chapter 第三節 --- 王安憶的世界 --- p.250 / 後記 --- p.252 / 註釋 --- p.253 / 附錄: / Chapter 【一】 --- 王安憶作品目錄 --- p.1 / Chapter 【二】 --- 參考書目 --- p.6 / Chapter 【三】 --- 參考期刊及論文目錄 --- p.11 / Chapter 【四】 --- 王安憶小說編年 --- p.28 / Chapter 【五】 --- 王安憶年譜 --- p.32
4

論王安憶小說中的上海文化意涵. / Lun Wang Anyi xiao shuo zhong de Shanghai wen hua yi han.

January 1997 (has links)
林綺雯. / 論文(碩士) -- 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 1997. / 參考文獻: leaves 214-259. / Lin Qiwen. / Chapter 第一章: --- 緖論 --- p.1-16 / Chapter 1.1 --- 引言 --- p.2 / Chapter 1.2 --- 文中重要概念的闡釋 --- p.3-8 / Chapter 1.2.1 --- 上海人的含義 / Chapter 1.2.2 --- 上海文化的含義 / Chapter 1.2.2.1 --- 上海文化與上海味 / Chapter 1.2.2.2 --- 兩種含義的上海文化 / Chapter 1.2.2.3 --- 上海文化與海派 / Chapter 1.3 --- 研究目的及範圍 --- p.9-10 / Chapter 1.4 --- 研究方法 --- p.11 / Chapter 1.5 --- 小結 --- p.12 / 註釋 --- p.13-16 / Chapter 第二章: --- 王安憶小傳、創作理論及作品分期 --- p.17-47 / Chapter 2.1 --- 引言 --- p.18 / Chapter 2.2 --- 王安憶小傳 --- p.19-25 / Chapter 2.2.1 --- 童年及成長時期 / Chapter 2.2.2 --- 插隊及文工團時期 / Chapter 2.2.3 --- 回城後的日子 / Chapter 2.2.4 --- 美國之行後的日子 / Chapter 2.2.5 --- 創作上的轉折期 / Chapter 2.3 --- 創作理論 --- p.26-33 / Chapter 2.3.1 --- 早期創作理論 / Chapter 2.3.1.1 --- 生活與小¨®Ơ的關係 / Chapter 2.3.1.2 --- 藝術感覺與修練 / Chapter 2.3.1.3 --- 把筆觸伸向人的心靈 / Chapter 2.3.2 --- 後期創作理論 / Chapter 2.3.2.1 --- 小¨®Ơ敘述形式 / Chapter 2.3.2.2 --- 小¨®Ơ敘述語言 / Chapter 2.3.2.3 --- 紀實和虛構的關係 / Chapter 2.4 --- 作品分期 --- p.34-38 / Chapter 2.4.1 --- 預備期 / Chapter 2.4.2 --- 探索期 / Chapter 2.4.3 --- 轉折期 / Chapter 2.4.4 --- 成熟期 / Chapter 2.5 --- 小結 --- p.39 / 註釋 --- p.40-47 / Chapter 第三章: --- 預備期´ؤ´ؤ文革對上海人生活的影響 --- p.48-84 / Chapter 3.1 --- 引言 --- p.49 / Chapter 3.2 --- 文革造成精神文化的流失 --- p.50-55 / Chapter 3.2.1 --- 市民盲目追隨革命 / Chapter 3.2.2 --- 文革強制改造社會 / Chapter 3.3 --- 從亂世狀況反省上海人面對生活的態度 --- p.56-64 / Chapter 3.3.1 --- 亂世裏的生存智慧 / Chapter 3.3.2 --- 保留私人精神空間 / Chapter 3.3.3 --- 精神家園的寄托 / Chapter 3.4 --- 撥亂反正後上海人如何重新適應生活的轉變 --- p.65-74 / Chapter 3.4.1 --- 樂觀的生活態度 / Chapter 3.4.2 --- 認眞的生活態度 / Chapter 3.4.3 --- 失去人生目標的迷惘 / Chapter 3.4.4 --- 及時行樂的思想 / Chapter 3.5 --- 小結 --- p.75-76 / 註釋 --- p.77-84 / Chapter 第四章: --- 探索期一一從不同角度探討上海生活的狀態 --- p.85-123 / Chapter 4.1 --- 引言 --- p.86 / Chapter 4.2 --- 從人際關係的角度探討上海生活狀態 --- p.87-94 / Chapter 4.2.1 --- 疏離的人際關係 / Chapter 4.2.3 --- 扭曲的男女關係 / Chapter 4.2.4 --- 扭曲的家庭關係 / Chapter 4.3 --- 從個人與地域的關係探討上海生活狀態 --- p.95-109 / Chapter 4.3.1 --- 上海人對自我身份的驕傲感 / Chapter 4.3.2 --- 新移民追尋身份的確認 / Chapter 4.3.3 --- 冒險家的「樂園」 / Chapter 4.3.4 --- 城市人理想的失落 / Chapter 4.4 --- 小結 --- p.110-111 / 註釋 --- p.112-123 / Chapter 第五章: --- 轉折期一一從身份確認問題看上海人與上海的關係 --- p.124-163 / Chapter 5.1 --- 引言 --- p.125-126 / Chapter 5.2 --- 確認身份的原因 --- p.127-136 / Chapter 5.2.1 --- 城市人缺乏歷史意識 / Chapter 5.2.1.1 --- 現實的價値觀念 / Chapter 5.2.1.2 --- 遷徙流動的性質 / Chapter 5.2.2 --- 城市人缺乏深刻的社會關係 / Chapter 5.2.2.1 --- 城市流動生活造成的障礙 / Chapter 5.2.2.2 --- 個人複雜身份造成的障礙 / Chapter 5.3 --- 確認身份的方法 --- p.137-149 / Chapter 5.3.1 --- 上溯歷史確認身份 / Chapter 5.3.1.1 --- 憑借正史創造家族神話 / Chapter 5.3.1.2 --- 憑借野史傳¨®Ơ創造家族神話 / Chapter 5.3.2 --- 積極融入上海社會 / Chapter 5.4 --- 小結 --- p.150-151 / 註釋 --- p.152-163 / Chapter 第六章: --- 成熟期´ؤ´ؤ從上海人的生活狀態重構上海歷史 --- p.164-205 / Chapter 6.1 --- 引言 --- p.165-166 / Chapter 6.2 --- 從個人與政治的關係重構上海歷史 --- p.167-172 / Chapter 6.2.1 --- 個人迴避政治事件對生活的影響 / Chapter 6.2.2 --- 個人對政治思想的嘲弄態度 / Chapter 6.3 --- 從個人對日常生活重構上海歷史 --- p.173-187 / Chapter 6.3.1 --- 個人日常生活的細節 / Chapter 6.3.1.1 --- 聲色之娛 / Chapter 6.3.1.2 --- 吃喝之樂 / Chapter 6.3.1.3 --- 穿衣 / Chapter 6.3.2 --- 個人生活文化的記憶 / Chapter 6.3.2.1 --- 電影及攝影 / Chapter 6.3.2.2 --- 時裝 / Chapter 6.3.2.3 --- 舞會 / Chapter 6.4 --- 從小¨®Ơ呈現的男女關係重構上海歷史 --- p.188-193 / Chapter 6.4.1 --- 亂世中相濡以沫的感情 / Chapter 6.4.2 --- 共同文化記憶下產生的感情 / Chapter 6.5 --- 小結 --- p.194-195 / 註釋 --- p.196-204 / Chapter 第七章: --- 總結 --- p.205-213 / Chapter 7.1 --- 上海文化在王安憶小說裏的重要性 --- p.206-207 / Chapter 7.2 --- 王安憶小¨®Ơ對書寫上海的重要性 --- p.208-209 / Chapter 7.3 --- 王安憶的未來創作路向 --- p.210-211 / 註釋 --- p.212-213 / 與王安憶有關的參考資料 --- p.214-251 / 凡例 --- p.214 / Chapter (一) --- 王安憶著作 --- p.215-226 / Chapter (1) --- 個人別集 / Chapter 甲、 --- 小¨®Ơ集 / Chapter 乙、 --- 散文集、游記及其他 / Chapter (2 ) --- 未收入集的作品 / Chapter (二) --- 與王安憶有關的參考文章 --- p.227-251 / Chapter (1) --- 發表地區:中國大陸 / Chapter (2) --- 發表地區:香港 / Chapter (3) --- 發表地區:台灣 / 其他參考書目及論文 --- p.252-259 / 凡例 --- p.252 / Chapter (一) --- 參考書目 --- p.253-256 / Chapter (二) --- 參考論文 --- p.257-259 / 附錄一:《紀實和虛構》的敘述手法 --- p.260-275 / Chapter (一) --- 引言 --- p.260 / Chapter (二) --- 間線叙述結構 --- p.261 / Chapter (三) --- 素材的運用一一紀實和虛構互滲的手法 --- p.262-268 / Chapter (1) --- 紀實素材 / Chapter (2) --- 紀實和虛構互滲 / Chapter (甲) --- 如何揭示小¨®Ơ的虛構性質 / Chapter (乙) --- 眞實作者與敘事者的關係 / Chapter (四) --- 視點的運用 --- p.269-270 / Chapter (五) --- 小結 --- p.271 / 註釋 --- p.272-275 / 附錄二:王安憶小說編年 --- p.276-281 / 後記 --- p.282
5

王安憶與張愛玲的小說藝術比較研究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ovelistic aethetics of Wang Anyi and Eileen Chang /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ovelistic aethetics of Wang Anyi and Eileen Chang

別業青 January 2010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Page generated in 0.01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