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科普書與讀者關係之研究

江欣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前的出版市場中,一種科普書流行的現象儼然成形。科普書是普及科學的管道之一,但科普書流行是否表示科學普及了!本研究從科學傳播的角度,試圖了解讀者如何閱讀、購買科普書,以及對於科普書的看法。另外,由於形塑這個科普書現象的環節還有科學專家以及出版社,本研究也針對這兩種身份進行研究。本研究是國內科學傳播中第一次探討科普書的研究,將有助於未來科學普及工作。 本研究採用多重方法進行研究。多重方法的優點在於避兔單一方法所帶來的單一立場、觀點,以了解同一現象的不同立場。本研究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進行讀者問卷調查,調查時間從民國87年6月24日至7月20日,有效樣本共135份。第二階段則是以深度訪談獲取資料,深度訪談分為三部分,其中讀者深度訪談從民國87年7月28日至9月4日進行,科學專家深度訪談從民國87年10月21日至11月5日進行,而出版社深度訪談從民國87年10月12日至11月2日進行。 至於資料分析方面,在讀者問卷資料上,主要是了解各項資料的分配情形,以及了解各變項間的關聯性,而讀者、專家與出版社的深度訪談資料分析,則根據紮根理論中的登錄方式進行分析並詮釋之。 研究結果發現,科普書讀者以男性居多,年齡以二十一歲到三十歲的學生為主,而這些人真正是科學專長的仍是少數。另外,也從收入、開銷以及自認為的社會階層中.,發現大多數的受訪者都是社經地位較高者。至於科普書讀者的閱讀與購買科普書的習慣並不固定,大多數的讀者只對主題有興趣,或是經由親友推薦才會去閱讀購買。讀者閱讀與購買科普書的原因多是為了增加新知、滿足好奇心等等。至於閱讀與購買的種類,則以軟性科普書為主,而較少閱讀、購買硬性科普書。 另外,具有科學背景與不具有科學背景的讀者也有所差別。科學背景的讀者對科學知識比較有興趣,因而傾向閱讀硬科普書,也比較容易理解科普書中的科學知識。反觀非科學背景的讀者(人文背景)則因不易理解科普書中的科學知識,所以對科普書中的非科學部分較感興趣,因而閱讀軟性科普書。 針對目前的科普書市場,在與出版社深度訪談中發現,不同時期創立的科普出版社有相當迥異的看法與出版作法。普遍來說,早期的科普出版杜比較注重傳播科普書中的科學知識,而近期的科普出版社則認為科普書可以多元化的發展。不過,出版社多是以推廣科學,或是看到現行教育體制的缺失,因此興起出版科普書的念頭。 在專家的訪談中發現,專家普遍抱持樂觀的態度面對現今的科普書出版市場,而對於目前科普書的看法,專家認為應注重翻譯科普書所產生的問題,例如正確性、文字通順等等。另外,專家也針對科普出版環境、推廣科學環境以及寫作等面向,提出不同的看法。至於對普及科學的作法,專家認為基本上並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同一種方法。如果真要找出一種可以放諸四海的方法,就是內容儘量要與讀者相關否則就是根據不同學科的特性而用不同的方式普及給大眾。 讀者、專家與出版杜也提出對未來科普書以及科學普及工作的幾點建議。首先,出版社應培養特色,避兔炒作,多出版一些講述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的書籍或是注重內容簡單明瞭、容易理解,尤其應注意一本書應只介紹一個重點,避免過多的重點而變得複雜。另外,由於現在出版市場中大多為翻譯科普書,應注意翻譯中的正確性、文字問題。從翻譯引伸出應重視本土性科普創作,培養本土科學寫作人才,對本土科學教育才會有幫助。至於寫作上,應注意寫作方式與生活結合,避兔過於理論。除了以上幾點外,有讀者特別表示,應在內容中呈現研究結果。 至於專家特別著重在科普書應培養新的科學觀念、政府或民間應自發地成立科普協會等面向上。另外針對讀者的部分,專家也提供讀者在閱讀科普書時一些建議,譬如讀者應該常做功課,比較不同科普書的內容,才能了解書中傳達的科學知識的正確性。 除了上述研究的結果外,筆者認為,現今整個科普書出版市場還是有盲點存在,而非讀者、出版商以及科學專家所稱科普書只要改進了某些要素,就能讓讀者接受,甚至達到科學普及的目標。從問卷調查申發現,讀者大致能接受現在出版的科普書,但從讀者訪談中發現,讀者仍未能徹底理解科普書中的科學知識,更難以何況從中體驗並應用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現今科普出版社似乎忽略了這個問題,也不認為科普書應該達到怎樣的科學普及,反而相當看好台灣科學普及的前景。推究出版商這樣的出版方向,可能又與專家之間的共生關係有關。因為許多科學專家在整個出版市場中,扮演審定者的角色,因此,他們的看法將會影響出版社的方針,如果有特用獨斷的專家掌控出版社,則會主導整個出版市場,而嚴重影響讀者獲取科學知識。這是現今專家與出版社共生關係中,尤其應該注意的。
2

收視率之有效解讀與應用研究 —以科普傳播影片、節目與新聞為例

郭俞彣, Kuit, Yee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多元頻道及多元類型的媒介環境中,收視率的數字被瓜分為微量收視,因此電視收視率調查不能再只是數據的高低,而是數字背後所蘊含的意義。眾多專家學者皆表示收視率並非表面數字的呈現,而是透過專業人員的解讀,解開數字背後的意義,剖析節目收視率的樣貌,了解觀眾收視行為與偏好,以作為了解自身所處於的觀眾市場環境,尋找合適的市場利基。然而目前大部分關於收視率的研究多以分析收視率調查該如何與「閱聽眾」、「節目編排」與「頻道經營策略」等扣連為主,強調收視率調查數據的應用是頻道經營如「節目規劃」及「廣告業務銷售」的重要關鍵;但收視率調查數據該如何正確的被解讀、被詮釋及分析,則鮮少被討論。因此,本研究將以「台灣科普傳播事業催生計畫」主軸計畫之一的「補助內容產製刊播」所產製的科普影視節目為分析對象,旨在透過分析這些節目的收視率數據,探究收視率調查資料的有效解讀與應用,解構其數字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以作為日後非營利媒介組織或教育類節目在確立市場利基及擬定節目策略的前饋參考。
3

全球暖化科普出版品的視覺再現 /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Publications of Global Warming

鄧宗聖, Deng, Tzong 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透過對全球暖化科普出版品的圖像再現分析,研究圖像與公眾溝通暖化議題時的角色、功能與意義,進而討論圖像設計與公眾參與間的關係發展。圖像分析的來源主要以2007年IPCC發表第四次報告後,全球暖化科學知識的發展成熟、確定人為造成暖化及國際社會採取行動等社會氛圍為觀察點,以臺灣出版市場為選材來源,蒐集13本以圖文共構為主的科普文本,取徑符號學並應用家族相似性觀點於圖像再現的分析主軸。 研究者立論與分析思維的處理方式,是以宏觀的知識社會學理論視角,先行探索全球暖化知識的認識論及其在臺灣產製的研究議題,以及科學哲學、風險社會對此知識觀點的探討,再以社會建構論的角色切入,梳理社會建構論者如何分別從規範建構與權力建構的詮釋,分析全球暖化議題與社會間的互動發展關係,並與先前闡述理論形成辯證過程。研究者接著再從媒體再現全球暖化議題的相關研究,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討論過去在風險議題下圖像被賦予的角色與功能。最後,研究者據成因面、影響面與解決面為圖像所依附的敘事架構,整理分析出各面向下圖像家族再現的論述主題、議題與意義,將其結果分析與處理後,再與先前的學理對話,形成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 本研究發現成因面圖像多再現科學共識,影響面圖像側重全球暖化帶來的災難事件及不確定性,解決面圖像則再現技術與行為規範的論述。在圖像輔助文本論述的角色界定下,各方面有以下特徵與意義: 首先,文本在描述科學事實與因果關係時,圖像再現會顯示科學文化圈的慣用符碼,如模型、數字、圖表、科學家研究的歷史相片等融入圖像再現,形塑能摒除懷疑、建構嚴謹可信的知識論述。 其次,解釋全球暖化影響時,圖像再現則傾向表現災難正在發生,在各地不斷游移與變動的不確性,來表徵全球暖化風險的系統性與連鎖效應。圖像再現會善用人們認知習慣上的比較手法、恐懼符碼來建構意義:直接影響面上,會以比較法配合描述改變中的自然景觀(融冰、海平面上升),或是各地災難事件的受創場景,以輔助闡述暖化持續進行的現象,並構連宗教文化的神話系統,象徵人類的罪與罰,以激起行動與重生的意念;衍生影響面上,圖像再現則以恐懼相反的修辭策略,如美麗、平和與可愛的動植物圖像及依賴自然生活與生存的人們、文化古都等景觀,搭配控訴暖化破壞的書寫,以建構等待救援受難的他者,圖像在散發出美感外隱藏生命共同體的道德訊息。 最後,文本在議論如何解決風險社會中複雜的系統性利益與需求問題時,再生能源的技術就在其中扮演著關鍵性的工具角色,其中又以太陽能、風能等圖像較常被引用。圖像再現則以車、房為載體,將回收技術、再生能源科技、生態技術的想像與論述置入其中,提供接受科技治理而無須改變現有生活的價值與態度。但是,風車圖像所再現的風場與發電廠,隱藏高技術門檻及科技專家治理的形態,隱藏由政府、產業與科技專家共治的大治理論述;而方舟圖像再現意指科學或科技行動須集思廣益才能事竟其功。在行為規範面,圖像再現節能減碳、綠化環境的行為圖標,輔助個人參與適應暖化行動論述,抗爭與遊行圖像的再現則指涉公眾參與科技民主的一種形式,卻忽略其他多元參與論述的圖像。上述研究發現與學理概念對照與分析後,本研究從公眾參與角度提出以下科普圖像設計的實務建議與創新見解: (一)圖像設計可減少註解式的圖文關係,以故事發揮圖像敘事潛能。 (二)公眾涉入感為理念,設計與公眾生活脈絡相關的圖像與論述。 (三)公眾能動性為理念,邀非專家設計圖像,建立情感與認知連接點。 (四)圖像用以轉化公眾的願景,專家與公眾共構小治理規劃的實踐。 公眾解讀科普與參與傳播,則能豐富媒體素養教育的理論的實踐範疇,圖像則發揮圖像激勵公眾參與的潛能。 /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oles, the function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mages fo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ublic on global warming issues by analyzing image representations of popular science publications on global warming. The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between image desig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udy’s findings of popular science images, "cause images" represent scientific consensus, "effect images" correspond to catastrophic events and uncertainties resulting from global warming, and "resolution images" signify the descriptions of technologies and the norms of behaviors. Under the current defined role of images for the supporting text, we obser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 when describing scientific facts and the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s in the content, the representing images of the symbols commonly used by the science culture circle, which include models, numbers, figures/tables, and historical photos, eliminate doubt and allow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ignificant and credible knowledgeable narratives. Second, when explaining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the representing images often lean towards showing the shifting and changing uncertainties caused by disasters that are occurring in order to signify the systems and the chain reactions produced by the risks of global warming. Third and lastly, the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key roles of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complex systems and the needs of society. The most common images cited are those of solar energy and wind energy. After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abovementioned findings and the concepts of various theories, we provide practical suggestions and innovative insights for a scientific image design from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perspective as follows. (1) Image design can reduce the needs for image annotation, and story-centered images retain great potential for illustration. (2) Public participation shall be considered as the basis for designing public life-correlated images and narratives. (3) Experts should design imag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ublic dynamics so as to establish a connection between emotion and recognition. (4)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thought using images, experts and the public should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mall plan together. The public perception of science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cation can enrich the practical areas of the theories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mages can additionally generate potential benefits through desig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1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