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選舉競爭之空間理論梅雪松, MEI, XUE-S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一冊,約五萬餘言,分五章十五節。茲說明如后:
第一章導論,介紹從事本研究之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討論有關選舉競爭
之基本空間理論之建構。從選民理性假定出發,引入加權歐氏距離偏好規則分析選民
對候選人政策議題立場跟投票決定之關係,再設一單選區制二人參選模型,商討候選
人的競選策略。接著併入非政策議題,推估選舉之最適策略。第三章申述選民在面臨
投票成本-效益計算,不確定狀況或多人參選之下所作投票抉選,跟選舉競爭之關係
何在。第四章乃係透過修正假定和建構模型,初步評估我國國會選舉競爭。第五章結
論,總結主要研究發現,提出檢討與建議。
|
2 |
台灣女性小說與都市發展(1960-1980)張珈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戰後台灣由農業社會逐步轉型為工業化社會,因應龐大的就業需求促成居住人口的遷徙與移動,進一步形成自六○年代起,台灣社會都市化加速發展的現象。傳統都市書寫多將都市視為台灣本土的他者、外來者,以負面形象在文本中現身,本研究以「台灣女性小說與都市發展」為題,欲探討台灣社會都市化快速發展的六、七○年代,女性作家如何書寫都市。除了宏觀地看見從政經權力、外資美援等外在勢力影響都市的面貌之外,能不能由女性都市書寫的小說文本中看見更微觀的內在力量?本論文以繁露、孟瑤、郭良蕙、童真、蕭颯五位女作家書寫都市經驗,或以都市為背景描繪人與城市之間關係的小說作品為文本,藉由空間理論的閱讀方法作為文本分析的取徑,並以女性主義者如吳爾芙、西蒙.波娃和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及基進派女性主義為切入觀點,對上述女作家的小說進行文本分析,欲挖掘出六、七○年代女性書寫都市的多種樣貌。期能呈現出台灣都市發展中,女性小說中空間意義和書寫意義的興起與轉型,進而探討女作家筆下都市對女性社會及角色形象的衝突,以及都市興起帶來的經濟繁榮與城市地景變化,對文本的氛圍和小說的形式所帶來的影響。
|
3 |
我國敬老津貼之二維空間模型分析陳佳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空間理論為分析架構,探討敬老津貼議題,自89年立法院第四屆第三會期各黨提出各種立法草案版本起,至92年6月立法院第五屆第三會期完成敬老福利生活津貼暫行條例修法程序之發展過程中,各時期各種立法及修法提案版本的異同處及各黨操縱議題與彼此間角力互動的過程。除了在政治角力面向上,探究敬老津貼如何在國會中被提出、討論,各黨如何協商、讓步、如何改變議題面向扭轉情勢,以及各個立法及修法提案版本的異同比較;有關福利政策面向及預算財源面向的發展情形,亦一併探討,包括經由檢閱敬老津貼之相關文獻,彙整該項議題之發展脈絡並探究各方意見的論述內涵,以及從政府賦稅情形及社會福利預算配置狀況,探究政府是否將有限資源合理分配給需照顧的弱勢族群身上。
本研究發現,在敬老津貼的立法及修法過程中,原住民及台聯立委雖僅占有少數席次,卻擁有遠大於其成員比例的權力,因此掌握不成比例的資源(Disproportional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作為操縱議題空間的籌碼,其所得遠遠超過其所應得之比例;此外,議題操作在理論上雖然可行,然而在實際運用上卻具有高度風險性,包括什麼時候拋出什麼議題等等,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議題操作猶如雙面刃,可以作為進攻的利器,也要慎防它的反作用力,因此,二個議題得以互綁而彼此影響,其基本條件除了合理且關鍵的議題訴求,更要掌握提出的時機,如此才能抓住議題操縱的先機,才有勝算可言。
|
4 |
選舉制度與競選策略的研究-一個空間理論的分析 / Electoral Systems and Campaign Strategies - A Spatial Analysis許超俊, Sheu, Chau Jiun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以空間理論的方法,探討選舉制度與競選策略的關係。即是以形式化的演繹方法,討論候選人或政黨在不同的選舉制度下,各種策略的選擇會導致何種結果,從而推論出候選人或政黨所應採行的最適策略。全文共有五章,分別略述如下:
第一章導論,第一節介紹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節介紹研究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則是選舉制度,競選策略與空間理論基本模型的說明。
第三章討論單一選區制下候選人的競選策略,包括多數決的二人爭一席模式,相對多數決的多人爭一席模式,與絕對多數決二段投票制。
第四章討論非單一選區制下的政黨競選策略,包括頓特最高平均數法名單比例代表制,單記可讓渡投票制,與單記非讓渡投票制。
第五章結論,第一節總節主要的研究結果,第二節則提出研究的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