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1
  • Tagged with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原會與經濟發展策略(1949-1953)--以公營事業為中心的探討

陳思宇, Chen, Szu-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大陸的內戰失敗後,被迫率領大量的軍民移入臺灣,當其企圖在臺灣重新建立其國家體制時,也開始了國民黨政權對臺灣社會進行統治的歷史過程。 在此時,國民黨政權面臨各種政經問題的挑戰。政治上,國共內戰尚未結束,移入臺灣之政權的基礎尚未穩固,尤其在國際上更面臨被孤立的危機。經濟方面則有通貨膨脹、外匯短缺與生產不足的問題。 1953年,臺灣經濟出現了重大的轉變,農業生產能力恢復到戰後的水準,惡性通貨膨脹開始趨於平穩。國民政府的財政與經濟狀況好轉,並在美援的支持下,著手推動第一期的四年經濟計畫。6月13日,臺灣與日本間簽訂了〈中日貿易協定〉,此一協定的訂立,不但重建了臺灣與日本的經濟分工關係,同時肯定了臺灣做為一國民經濟體的獨立地位,〈中日貿易協定〉的訂立,象徵戰後1949年~1953年經濟混亂時期宣告結束。 同年,7月1日,行政院會議依據簡化組織、集中事權、分明責任的原則,決定將行政院與臺灣省政府各項財經審議機關加以調整,訂立〈調整各項財經審議機構實施辦法〉,依據上述實施辦法,將行政院財經小組,改組為「經濟安定委員會」,作為財經政策的決策機構。而將其他財經審議機關分別改組與撤銷。在這波機構調整過程中,最受矚目的是原本主導財經發展的「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也遭到裁撤,其原具有職權與經辦的業務,分別被併入新設立的「經安會工業委員會」與「臺灣省政府外匯貿易審議小組」。生管會成立於1949年6月,其設立是由於「時代的要求」,但又因「時代的要求」而裁撤。經安會的成立與生管會的裁併,也正象徵國民政府中央已將國家機器內部的各種分歧加以整合,使政府機制順利運作,而且更進一步能夠利用生管會所發展的公營事業體系,充分動員本地社會的經濟資源以投入國家的政策目標。 本論文之目標正是要以此一時期代表國家權力主導經濟事務的「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做為切入點,從經濟層面整理與分析此一時期臺灣國家、社會的互動關係,以及國家本身性質轉化的歷史經驗。
2

《食貨半月刊》與現代中國史學

烏惟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介紹陶希聖的背景與《食貨半月刊》的基本資料,並透過論文回顧的方式整理對於現代中國史學以及本論文相關研究主題的研究成果,說明研究架構。第二章敘述北伐之後對於革命與社會性質的討論,以《新生命》雜誌為主要史料,瞭解陶希聖如何運用歷史資料解釋革命性質,並敘述陶希聖研究社會史的淵源,解釋其解釋歷史之主張。第三章分析陶希聖與中國社會史論戰的關係,討論其於研究歷史的觀點轉變,導致創辦《食貨半月刊》,並整理《食貨半月刊》的創立過程、參與成員、其間的活動與刊物主題走向之演變;其中第三章第四節分析《食貨半月刊》的內容,依據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五個歷史時段歸納整理,說明《食貨半月刊》在學術層面的貢獻整理。第四章藉討論《食貨半月刊》在現代中國史學發展上的意義,分析這份刊物對於現代中國史學發展的影響,釐清對於社會史及經濟史的貢獻,說明現代中國史學於抗戰前後已經逐漸將研究焦點從以往的上古史轉移至中古史(魏晉南北朝到宋遼金元),並進一步討論《食貨半月刊》所著重之研究中國歷史整體發展為何無法成為現代學術的主流。第五章一方面總結第一章到第四章內容,另一方面從整個現代中國史學發展的角度探討《食貨半月刊》與其他史學家及史學流派之間的關係,並說明《食貨半月刊》與台灣史學發展的關係,以較長時間的視野思考對這份刊物在現代中國史學及台灣史學上的定位與意義。
3

近代通商口岸硏究 : 以廈門城市發展為個案之考察 (1900-1937) = Treaty ports in modern China : Xiamen's urban development as a case study (1900-1937)

周子峰, 01 January 2003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1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