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0
  • 30
  • Tagged with
  • 30
  • 30
  • 19
  • 12
  • 11
  • 10
  • 7
  • 7
  • 7
  • 7
  • 7
  • 6
  • 6
  • 6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俄羅斯政治菁英流動之研究(1991-1996年)

許峻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是探討從一九九一年到一九九六年俄羅斯政治菁英變動的情況。俄羅斯菁英的變動主要是根基於兩個主要的因素,一為戈巴契夫的改革,另一則為九一年的蘇聯解體。本篇文章主要是利用兩個面向去探討俄羅斯菁英變動的情形,一為菁英結構的分化,另一則為菁英政治態度的凝結度。同時我們認為利用職官名錄身份來測量新菁英是否為重製的標準是不妥當的。我們認為職官名錄應視為一政治階層,而非菁英團體。本篇論文研究的結果顯示,現今俄羅斯菁英的組成已經與過去蘇聯時期的菁英有所不同,尤其是新進角色—專業人員的加入更是重要。由此,可以得知俄羅斯菁英已經產生循環的現象。 / In this thesis we want to find out the situation of the change of the Russian political elite from 1991 to 1996. The change of Russian elite is influenced by two causes: one is the Gorbachev’s reform, the other is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t Union in 91’. In this thesis we use two dimension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elite’s structure and the unity of elite’s political attitude, to find out in Russia the circulation of elite happens or not, and meanwhile we also argue the nomenklatura is used to be as a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reproduction of elite is not appropriate. We think the nomenklatura is a political stratification, not a political elite group.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the Russian elite has been changed,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Sovit Union. The character of New Comer, has been joined in the Russian elite group is the evident of the circulation of Russian elite has happened.
2

外來政權與地方菁英——以1950年代農會改組為例

黃仁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過去的研究上,對於台灣本土菁英的連續性是否受到政權轉移的影響而有所變動,咸認為本土政治菁英的大規模變動可以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作為分水嶺。然而仔細探究其研究樣本,係以議會政治菁英作為對象,而非全面性地論述「政權替換與菁英流動性」兩者之間的關係,因此除了議會政治菁英之外,二二八事件是否也對其他領域的菁英流動造成影響,值得進一步深入分析。根據既有研究,農會被視為地方領導層級中對地方施政影響力最大的團體,而農會理、監事及總幹事則在地方上具有相當政治力量,因此農會可說是地方「重要權力人物」聚集的團體,因此本研究欲從戰後初期農會之接收迄1950年代農會三次改組之情形,比較農會領導人物的組成份子與改組前的差異,以探討「政權替換與菁英流動性」兩者之間的關係。 日治末期為求統制經濟物資,台灣總督發佈「台灣農業會令」,成立三級制農業會,將產業組合與農會兩大組織合併於同一系統。由於這些發展於市街庄的產業組合係地主仕紳階級出資組成,因此農業會成立之後,這些地方菁英遂被聚集至農業會組織之內。1946年,重新選舉各級農業會理監事,地方菁英重新掌握農業會組織,取得原本受官方統制的農業會的主導權。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並未改變農會組織,分析戰後初期各縣市農業會的領導幹部名單及經歷,其延續率高達81%,未因二二八事件產生中斷。 1949年台灣省主席陳誠下令合併農會與合作社,嚴格限制農會會員資格及各級農會理監事比例,進一步排除舊地主仕紳階級之勢力。經過台灣省參議會的反彈,非農民以外之地主仕紳階級仍得為會員,但在各級農會代表及理監事名額中,最多只能佔有1/3。1950年韓戰爆發,在美國反赤化及國民黨脫動員化的內外雙重因素下,國民黨利用農復會的支持,展開對農會的組織變革及農會人事改選,不符合會員資格者一律改為贊助會員、僅能擔任農會監事一職,並不得超過1/3,達到淨化農會的目的,舊地主仕紳階級逐漸被排除於農會系統之外。其遺留下來的空位,部份由新崛起的地方派系以自耕農或專業技術人才的身份進入填補,成為農會系統的新菁英;部分則就原有農會系統中扶植新勢力,而經過土地改革之後,地主雖然仍持有地主保留地,得以自耕農身份留在農會系統,但其影響力於農會淨化之後大不如前,農會改由地方派系以及國民黨培植的新勢力所掌握。 總的來說,從擔任縣市級農會幹部的地方菁英的流動性而言,1953年可視為一個分水嶺,地方派系競爭越激烈的縣市,其斷裂性越高。同時,國民黨藉由重新修改農會組織制度、會員資格認定及透過選舉與提名的方式,順利將農會系統內新崛起的地方菁英收編在國民黨之下,建立起國民黨的統治基盤。
3

女性菁英政治參與之分析—以第五屆女性立委為例

王名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女性菁英政治參與之分析—以第五屆女性立委為例 摘 要 在歷史的洪流中,女性長久在政治場域缺席,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女權才逐漸受到重視。當今世界各國,除了北歐五國以及其他少數歐美國家之外,台灣女性參政表現相當的亮眼。在中央級民意代表選舉上,2001年第五屆女性立委選舉,首次達到五十位女性進入國會殿堂。愈來愈多的優秀女性投入政治領域,也代表著今後權力的分享與資源的分配,必定要顧及性別的均衡。 本研究旨在結合菁英理論、民主多元理論與女性主義的視角,來探究台灣女性菁英在當前政治環境的從政優勢為何,及獲得政治權力之女性是否仍會受到性別歧視。 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以及文獻分析法同時進行,透過文獻分析可以初步建構女性菁英的社會背景及參政行為模式,而深度訪談法,直接與女性政治菁英面對面訪談,一方面補書面資料之缺漏,一方面可瞭解女性從政者更為細膩之心境轉折。訪談對象為第五屆女性立委,受訪者共計17人。 根據文獻探討以及深度訪談的結果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本文從女性政治菁英的教育程度、家族、婚姻關係、政黨以及派系五個面向切入,發現教育程度對於從政女性是明顯加分因素;家族與婚姻對於從政女性來講,有時是參政的阻礙,但家人若擁有相當的政治資源,女性當選的機率便大大提升;政黨相互競爭,可增加女性選民的發聲能量,對提升女性地位有正向影響,但隨著選舉制度的改變,政黨在選戰的重要性大增,政黨是否能夠真正落實婦女相關政策,將有待觀察;以往,女性從政者多是在執政黨與地方派系協調下進入政治領域,較無個人意志,但研究發現女性政治菁英不僅能善加利用當地勢力增加自己勝選機會,甚至成為地方派系的領袖。總之,女性如欲踏入政治領域,依附男性價值的情形已大為減少,且多已具備相當的性別意識。 二、社會對女性的刻版印象,相當程度仍影響女性的從政意願。首先是家務的勞動,讓許多女性從政者深感疲憊;婦女組織在每一次選戰中的動員力量愈來愈受矚目,但現階段仍不足以支持一位立委進入國會殿堂;隨著SNTV制度的改變,女性如欲投入政治,將更依賴政黨的提名,但筆者檢視各政黨第六屆不分區提名名單,各政黨仍有待改進。 總而言之,與以往相比,女性紛紛在政治領域上展露頭角,從政模式也與以前大不相同。以台灣政治生態的演變來看,女性政治菁英與政黨的關係將愈加密切。
4

政黨菁英甄補之研究-以國民黨中常委為例(1993-2008) / The research of party elites recruitment-the members of KMT central committee as an example(1993-2008)

賴名倫, Lai, Ming Lu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學理中,將政黨定義為「具相同利益,以爭取政治權力為目標的團體」。政黨壟斷政治精英的甄補,藉由對公職候選人的提名競選以獲取權力。政治菁英透過黨公職歷練,形塑並推動黨綱的政治主張,並經由選舉取得政治權力。由此觀之,政黨菁英對政黨與政府決策發展、以及「認同政治」等研究議題而言,具有重要的關鍵影響力,也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議題。   是故,那些人能為菁英?菁英如何獲取權位和政治權力?臺灣政治菁英的背景與甄補途徑,從威權至民主轉型以迄兩次政黨輪替至今又有何發展?本文嘗試從菁英理論出發,以國民黨籍第十四屆中常委至第十七屆中常委(1993-2008)為研究對象,藉由釐清民主化後至今的菁英甄補發展之脈絡,以分析國民黨籍菁英特質與甄補方式。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國民黨政治菁英甄補來源由早期黨職、公職選舉、考試、軍隊等四種途徑,隨本土化政策於1970年代轉變為本省籍技術官僚,至1986年民主化後在黨內權力鬥爭和在野黨競爭下,漸由民選政治菁英入主決策核心。政黨輪替後,國民黨中常會更由中央民代藉選舉實力及換票聯盟的運作而掌握多數席次,並漸有第二代繼承家族事業的發展趨勢。然而在菁英甄補來源日趨多元化的同時,其準黨國威權體制架構下的甄補機制民主化程度依然有限,促使國民黨將持續推動後續的改革。 / The political Elites obtain the power by elections through promoting the political opinion of the party platform and operation of the leading factor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ce of the Elites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ch issue. Therefore, who will be the Elite? How do the elites take the power? What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ites of Taiwan from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to now? Rested on the theories of Elite Recruitment. The thesis try to explore and analysis the background of the member and the recruitment mechanism of the members of the Kuomintang central committee form 14th to 17th (1993-2008). After The Party Transformation, the KMT legislators gain the most committee seats by their strength of electing and strategic alliance. There also have a transition within Political Family, However, as the more pluralism the member was, the demarcations of internal-party and the mechanism of recruitment wa insufficiency, by the way , the democratically reform of KMT both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l election and recruitment is necessary.
5

有限活化:中國黨國體制下的菁英流動,1978-2008 / Limited Renewal: Political Elite Mobility in Chinese Party-State, 1978-2008

黃信豪, Huang,Hsin 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改革開放以來,哪些菁英受到中共高層的重用?菁英流動的特性為何?背後是否具有一致的運作邏輯?本論文主要目的在於探索與釐清中國大陸菁英流動演變的型態,以及背後運作的邏輯。 在理論上,本論文從共黨政權演變的視角出發,採用組織理論的脈絡建構中共的菁英甄補邏輯。在組織邏輯下,本文認為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路線,是中共為維持「專政」生存的工具性目標。而由於江澤民、胡錦濤依序接班後仍依循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這使得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大陸政治菁英甄補與流動模式具有相當一致性的邏輯:即彰顯「專政」生存目的與「發展」工具性目的的政權演變特性。中共將依外在環境與組織目標的改變來調整內部成員,但調整的幅度與廣度將不會危害其執政地位,使得菁英流動呈現「有限活化」(limited renewal)的特色。 為了檢驗中共「有限活化」菁英體制的研究假設,本研究針對1978年3月至2008年3月曾任黨政正省部級職務(含以上)政治菁英進行系統性的實證分析。實證結果發現中共黨政菁英在納入新甄補元素的過程裡,的確具有專政地位維持的生存考量,符合本研究的理論預期。另一方面,雖然近年來外界強調中國菁英技術官僚的特質,但本文發現能夠在黨政領導職務任職時間較長,以及較快晉升至領導人職務的政治菁英,大多是前一個層級出身或具有黨職領導經歷者。這表示中共透過各級黨職歷練的規範,來確保這些領導菁英與黨意識型態路線或利益一致性。值得注意的是如此的甄補邏輯,改革開放至今並無系統性的改變。 最後,本論文也嘗試以菁英途徑解釋中國大陸未來的政體發展走向。透過有限活化菁英體制的現象檢證,我們認為菁英甄補的組織邏輯,應是中國大陸自80年代以來之所以能在快速經濟發展下維持共黨專政的重要因素。以此,本文認為中共在發展出以「黨職經歷」為重要資格的更替與晉升遊戲規則,短期內高層領導人應不至出現菁英分裂與衝突。而本文透過菁英流動課題來釐清中共「專政」與「發展」目的之邏輯本質,或許也能作為外界進一步闡述中共推行政治改革措施的思路。 / What kinds of political elites have been recruited and promoted by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in the Reform Era?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mobility in China? Is there a consistent inner-logic governing the selec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elite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continuity and change of political elite mobility in Mainland China, from 1978 to 2008. Theoretically, the author reveals the inner-logic of elite recruitment throughout China’s reform era by using the explanatory 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al theor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ommunist regime transition. According to the organization logic,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erely a functional tool serving the higher ends of “one-party dictatorship” - the survival prerequisite for the CCP. Therefore, due to Jiang and Hu’s succession of party courses set by Deng, China’s elite recruitment and mobility have consistently embodied this organizational logic: While balancing between the survival prerequisite of one-party dictatorship and the functional targe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CP has, on the one hand, adjusted its membership configuration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environment and organizational goals; whereas on the other hand, controlled the adjustment to a degree posting no threat to its ruling position, hence p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mited renewal within China’s elite mobility. To attest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of limited renewal, the author conducts the systematic empirical studies on all the political elites who have worked on province and ministry level positions (and above) withi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communist party from March, 1978 to March, 2008. As the empirical result shows, and consequently, confirms the hypothesis: the CCP did have assigned significant weight to the survival consid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lite recruitment. At the same time, despite the recent scholars focus on the rise of Chinese technocrats, the author however finds that, among the rising elites, those who worked longer in, or promoted faster to, the government and/or party positions, the crucial similarity they share lies not in the technocratic background but their party-position appointments on a lower level immediately before their promotions to leadership positions. This pattern of promo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CCP has been using the party-positions experience as a required qualification for promotion, so as to ensure the elites’ alliance with party interest and loyalty to party ideology. Moreover, these recruiting and promoting principles have undergone no systematic changes throughout the period of the Reform Era.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lite mobility, the author attempts to depict the potential direction of China’s regim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Having approved the pattern of limited renewal in China’s elite configuration and mobilit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current recruiting criteria and the underlying organizational logic hav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success of the CCP in maintaining one-party dictatorship ami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author predicts that the likelihood for elite conflicts would remain fairly low, if the promotion requirement of party-position experience continues to function. But nevertheless, the research of elite mobility would uncover the inner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pparently-contradictory goals of dictatorship and development, which paved the way for the survival and the success of the CCP.
6

馬來西亞人民聯盟崛起之研究 / The Rise of the Malaysian People Alliance Research

張可盈, Chong, Ker 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背負著馬來西亞改朝換代希望的反對政黨聯盟——人民聯盟於2008年首次共同參與選舉,便一舉贏得在國會過半的議席,並奪得五個州屬的執政權;緊接著在2013年的全國大選,更是獲得超過全國過半的得票數。這不禁讓人好奇:三個政黨性質和人員組成不同的反對政黨,何以能夠一連的突擊歷史悠久的國民陣線? 為了解決這個疑惑,本文欲檢視聯盟內政黨、菁英以及選民三者之間的互動,並對三者進行探討分析,試圖了解聯盟內政黨菁英之間以及政黨與選民之間的互動,以便能找出近年來反對政黨聯盟在馬國的政治和社會等各層面的影響因素。 在經過深度訪談分析以及一些量化資料的佐證後,本文發現:聯盟是否能夠長久發展,三者之間的緊密互動均起著關鍵性的影響。在進行分析的同時,本文將三者分別以橫貫面和縱觀面的面向進行剖析:在橫貫面上以聯盟內菁英之間的互動作為問題思考;縱觀面上則以聯盟內政黨與選民之間的互動作為問題思考。最後,透過訪談資料整理,本文歸納出三者在橫貫面和縱觀面的面向上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在橫貫面以種族與宗教因素、聯盟內部的選區協調以及公正黨安華在聯盟內的角色作為分析的主要因素;而在縱觀面上以淨選盟社會運動的崛起以及網際網路的串聯為主要的研究因素,希望藉由此項研究分析能夠更為釐清反對政黨聯盟從90年代開始至今的發展過程,讓讀者更為了解馬國反對政黨聯盟的歷史與發展。最後,本文以選民態度與行為轉變分析馬國未來的政黨政治。
7

台灣勞工在職災制度的困境之研究

溫任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8

清末廣東政治變遷之研究(1861∼1911) / The Political Chan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Late Ching Dynasty

張長壽, Chang,Chang-Sh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廣東一地在中國史上可謂無絲毫之價值者也,自百年以前,未嘗出一非 常之人物可以為一國之輕重;未嘗有人焉以其地為主動,使全國生出絕大 之影響。崎嶇嶺表,朝廷以羈縻視之,而廣東亦若自外於國中,故就國史 上觀察廣東,則雞肋而已。雖然,還觀世界史之方面,考各民族競爭交通 之大勢,則全地球最重要之地點僅十數,而廣東與居一焉,斯亦奇也。 」 ── 梁啟超廣東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佔有極重要地位的省分。 從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的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英法聯軍、 甲申中法戰爭到甲 午戰後發韌的改革與革命活動,無一不是與廣東有密切的關係; 無一不 為中國近代的政局帶來鉅大的影響。準此以觀, 廣東實與中國近代史的 演變有著相當密切的互動關係。然而,衡諸國史,廣東雖自秦漢時即已納 入中國版圖, 但誠如梁啟超所言,在前此二千年的中國政治史上, 廣東 向來只居於「雞肋」的地位而已。兩相比較後, 不難察覺廣東遲至十九 世紀時已由過去的政治邊陲角色轉變為中國政治發展史上的重要省分。廣 東在中國政治史上具有如此奇特的轉折過程, 這應是她最引人注意之處 。 但廣東地位轉變的原因何在?其變化的程度如何?對中國近代史的發 展又有何等影響?這些都是探求轉變過程中值得思索的問題。 蓋歷史所 值得探究者即在於觀察各種現象間的差異,而後探尋出肇致轉變的原因、 影響並予以適切的闡釋而已。準此,本文即依循這三個層面, 嚐試將廣 東置於中西勢力交互影響的背景中,敘述其間史事的發展, 而後針對省 內菁英分子角色、觀念的轉變過程及其對中國近代政治史上的影響做探討 。 藉此,希望能對清末五十年間廣東政治變動的情景做一詮釋。
9

近代豐原地區地方菁英影響力的形成與發揮 / Construct and exercise their influnence: Local elites at Feng-yuan during modern times

陳世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的地方社會,特別是在中華帝國晚期的統治之下,國家權力只能達到到縣級行政單位,而無法完全「控制」地方社會,似乎已成為研究者們的普遍共識。在此情況下,國家權力統治地方社會的過程中,部分必須仰賴地方上的士紳、耆老等菁英分子的協助。也因此,研究者逐漸開始正視地方菁英在地方社會與國家之間所扮演的角色,並注意其間具有特殊身份者,如士紳等菁英分子的研究。正因為國家對地方社會的「控制」並不徹底,在國家權力之下,臺灣的地方社會幾乎形成了國家統治權力的半真空狀態。首先填補此一半真空狀態的力量,即是在過去的研究中,最受到研究者所重視的士紳菁英。 研究者們紛紛接下去問,在地方社會中,究竟有哪些人可以算是地方菁英?除了成為士紳之外,還有那些方法可以成為菁英?他們與一般人究竟存在著哪些差異?他們究竟如何建構、維繫他們特殊的身份、社會地位與影響力?他們在地方社會裡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他們有沒有能力與國家權力進行互動、競爭,甚至是抗爭?如何互動?本文的目的,即是嘗試以臺灣的豐原地區作為研究的基礎,從事小區域、長時段的微觀研究。筆者嘗試分析與討論不同時間中地方菁英的定義與結構的變化、菁英參與國家或地方社會的管道與方式;同時,也將探討他們如何與國家權力、地方社會進行互動等議題。 臺灣地方社會中的地方菁英,不僅具有身分上的多元性,連衡量菁英的標準都會變動,這也就更增加了研究上的複雜性。有關地方菁英既有的研究,起源於國家控制論,且隨著研究的累積、議題的擴大與深化,以及資料運用的多元性,已經累積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不僅擴大了地方菁英的定義、釐清菁英的種類與角色,更闡明菁英中介於國家與地方社會之間的重要性,提供學者研究地方菁英在國家與地方社會中建構與維持身分、地位的更多可能性。然而,由上而下的的視角,卻常將菁英視為補充官僚階層的社會基礎的士紳,或是協助官方控制地方社會的領導階層方面,基本上都是將地方菁英置於國家控制的脈絡下進行討論。簡言之,社會領導階層的社會地位、身分來是來自於國家權力的賦予、承認與控制;對於社會領導階層而言,與官方有密切的關係、受國家權力的支配,這樣的觀點並非錯誤,因其身分、地位與力量確實源自於國家權力。然而,根據本文所蒐集的資料,卻可以清楚的見到,社會中的菁英不只有領導階層。地方社會之中,除了從事政治活動、文化活動、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的領導人物之外,還有許多未參與任何團體、未擔任任何領導責任的菁英,他們也不一定會被地方社會、國家權力期待一定要扮演什麼角色。這些地方菁英,也都應該被注意。
10

中共軍事路線的轉變─黨內鬥爭所扮演之角色(1949-1976) / The transformation of CCP military line─ the role of inner-party struggle(1949-1976)

黃宇松, Huang, Yu S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古田會議之後明確了「黨指揮槍」的原則,在黨軍一體的情況下,中共的黨內鬥爭或多或少地對軍隊造成影響;也因為黨與軍隊高階領導人存在著「雙重菁英」的身份,軍隊往往被捲入黨內鬥爭之中,這都為中共的軍隊建設造成深遠影響。而中共建國後為改善軍隊長期存在的山頭主義、游擊氣息,致力於軍隊管理、訓練納入統一的制度下;同時1950年中共參與韓戰,體驗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運用現代武器所帶來的震撼。這些狀況都讓中共開始思考開展軍事現代化、正規化的問題。此外,革命化的建軍路線,並未隨著共軍開展軍事現代化、正規化而被揚棄,政治工作仍是共軍建軍路線的重要環節。因此毛澤東時期共軍的軍事路線,呈現出現代化、正規化、革命化三者並行的現象,但這三者比例,随著彭德懷、林彪與葉劍英先後主掌軍委日常工作,而有不同的偏重。

Page generated in 0.058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