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七○年代的西歐經濟與政治統合之關係

林啟銘, Lin, Q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九萬字,分導論、本論、及結論三分,本論分三部分,本論分為五 章十七章。 道訥簡述西歐統合之問題之概況。 本論第一章:探討國際統合之意義、發展過程、及目前統合之理論策略。 第二章:說明西歐統合前歐洲共同市場成立之因素、目標與策略、及實質進展。 第三章:討論七○年代西歐統合的內外因素、目標與策略、及實質進展。 第四章:述述七○年代西歐統合之發展,包括經濟與貨幣同盟之建立、共同體機關之 加強、及其他目標的發展情形。 第五章:則就西歐統合狀況加以評估,包括原訂目標達成之程度與目前仍存在的困難 ,將來的狀況(政治形式、新形象),西歐統合中政治與經濟的關係、及國際統合理 論及實際之評價。最後,將本論作一簡單總結。
2

芬蘭中立政策研究:中立與不結盟

廖琬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討芬蘭中立政策。首先說明中立意涵以界定芬蘭中立政策的特質。芬蘭中立政策一直是安定與經濟並重,一面與蘇聯/俄羅斯維持良好關係,一面爭取進入西方市場,確保經濟利益。因此,芬蘭所採取的政策為平衡策略。二次大戰後以中立政策為優先,實為考慮到國家利益與國家生存。後冷戰時期,蘇聯瓦解,限制芬蘭與西歐整合的因素不再,芬蘭因經濟需要,選擇加入歐洲聯盟。成為歐盟會員後,芬蘭必須重新調整中立政策,以因應歐盟的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要求歐盟會員國必須接受歐盟制定的共同外交政策,甚而共同防衛。這是測試芬蘭等中立國對歐盟承諾的最大極限。芬蘭的外交政策因而逐漸不談中立,但仍維持中立的核心-軍事不結盟與可信的防衛。芬蘭採行不結盟政策,避免參與集體防衛的行動,嚴格區分防衛與危機處理任務,不參與軍事層面的活動。芬蘭利用北約組織架構進行國際合作,參與非軍事行動,增加本身危機處理能力。此外,在西歐聯盟的機制下,也提倡危機處理與維持和平任務,謹慎選擇參與的行動。本論文的結論為芬蘭的中立政策保有其彈性與靈活性,以符合東西集團的要求,隨著國際情勢的轉變與國內的要求,調整中立政策。冷戰時期芬蘭在安全需要與經濟需要間取得平衡;後冷戰時期,因國內經濟考量加入歐盟,不再採取中立政策,外交政策調整為不結盟政策,不參與軍事聯盟,因此沒有加入西歐聯盟與北約組織。但並不意謂芬蘭將來不會放棄不結盟政策,仍舊保有政策的彈性,若情勢變遷,芬蘭可能會選擇加入軍事聯盟,捍衛本身的安全需求。
3

俄國知識份子的崛起與沒落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ussian Intelligentsia

凃苑容, Tu, Yuan R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分五章,第壹章介紹論文研究途徑—新歷史主義。第貳章說明俄國知識份子的定義與特質,更介紹了俄國知識份子誕生的背景。彼得大帝的西化政策為俄國第一次與西方文明之衝突,其改革不僅為俄國帶來進步的正面影響,亦為百年後俄國知識份子分為兩派(斯拉夫派與西歐派)之肇因。彼得以外,凱薩琳大帝崇尚啟蒙思想,將自由開明之風氣引進俄國,卻因見法國革命而心生畏縮,旋即全面箝制國內思想,造成知識份子反彈。1825年知識份子起義要求改革,起義之敗導致沙皇高壓統治人民,卻意外使知識份子奮起討論救國之道,遂出現三代知識份子。 第參章討論三代知識份子思想之演變與代表人物。十九世紀俄國知識份子先接觸法國啟蒙思想,後又領受德國浪漫主義,以及多位德國哲人如康德、黑格爾等人之影響,此流變可由三代知識份子身上窺見端倪。知識份子發展到後來,出現激進的民粹主義份子,此一力量對推翻帝俄,建立蘇聯政權貢獻不小。 二十世紀初期,由於革命、內戰、世界大戰等因素,俄國知識份子不僅分為國內派與僑民派,各自亦有獨立的文化發展。此為第肆章討論重點。留在俄國境內的知識份子歷經白銀時代的璀璨、蘇聯文藝政策的限制,以及三○年代的大整肅,文化發展欲趨呆板僵化,直至戈巴契夫改革始恢復生氣。僑民知識份子一流亡時間不同又分三代,在蘇聯文化因迫害而沉寂時,僑民不僅負起保存傳統之責,亦各自在國外大放異彩。布寧(И. А. Бунин, 1870-1953)、夏卡爾(М. З. Шагал, 1887-1985)、茨薇塔耶娃(М. И. Цветаева, 1892-1941)、納博科夫(В. В. Набоков, 1899-1977)、索忍尼辛(А. И. Солженицин, 1918-2008)、布洛德斯基(И. А. Бродский, 1940-1996)等,皆為代表人物。 第伍章為結論。俄國知識份子在彼得大帝與凱薩琳大帝的西化努力下,正式崛起於十九世紀。然二十世紀因政治影響,其擁有的社會力量與地位漸趨沒落。解體後,此一力量雖力圖復甦,但短時間難恢復以往影響力。

Page generated in 0.018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