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多邊主義:以歐盟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為例 / Multilater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EU’s 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as an Example

吳慧真, Wu, Hui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今的國際社會中,多邊主義儼然已經成為大多數國際建制的運作模式。然而我們必須瞭解的是,多邊主義作為一種國家間關係運作的模式,它所代表的意義不只是許多國家聚集在一起,更蘊含著參與國必須遵行共同的遊戲規則、並且各自有著自視為成員的向心力等重要的意涵。因為其運作存在著這些特性,全球性的多邊主義機制大大裨益國際秩序的建立。儘管這個重要的概念直至九O年代才被真正突顯出來,但從過去國際關係的發展經驗來看,多邊主義早已運作良久,而其強調的概念也可詳見於各種國際關係理論之中,因此,此概念的提出,重要性可見一斑。 本研究先從歷史脈絡找出多邊主義的相關概念,再以魯傑的多邊主義概念出發,做一理論性的概念分析。而為進一步瞭解多邊主義機制及其內含概念的成形,本研究以歐盟的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作為實例,從其演進的過程中循線找出多邊主義各個概念的蹤跡。從一開始的歐洲政治合作演變成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歐盟試圖建構出高階政治領域中歐盟國家所應遵行之普遍行為準則,其後又因為共同安全暨防禦政策以及《歐洲安全戰略》的出現,使得歐盟國家逐漸體認到歐盟在國際社會上所應該扮演的角色,因而找出自己的認同,進而強化機制的向心力量。顯然,歐盟的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正在朝著成為一個多邊主義機制的方向邁進,如此進化的動態過程可進一步幫助我們理解多邊主義機制的形成與演化,進而使我們更加瞭解多邊主義的概念。 / Multilateralism is a kind of institutional form and now exists in most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However, for this term “multilateralism” not only the gathering of many states, but also the common rules all the participants need to follow and the centripetal force from the member states who think they are bound together have to be understood. With these characteristics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are really contributive to the forming of international rules. Though this important concept was not much discussed until the 1990s, we could see it from the working of many international regimes for a long term. Besides, the concepts it stresses were also scattered in all sorts of international theories. Therefore, it must be understood that multilateralism is now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stitutional concepts for international regimes and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re should be more understanding in its meaning and its internal workings. The main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this research starts with John Ruggie’s perspective and some more exploration was made from this viewpoint. To know more deeply the formation of multilateralism and its interior concepts, EU’s 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CFSP)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see the evolutional process of a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 and to find how those above-mentioned concepts emerge in such an institution. From the European Political Cooperation (EPC) to CFSP, European states tried to build up some common rules for high politics. The European Security and Defense Policy and the European Security Strategy then helped them to realize the role European Union should play in the world, to find their identity, to strengthen the centripetal force of this institution. Apparently, this institution is tending to become a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 This active development aid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 and the concepts of multilateralism as well.
2

瑞典加入歐洲聯盟之研究

陳盛鵬, Chen Sheng-p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50年代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之初,中立國家並未急著趕搭歐洲統合列車,其理由除與當時冷戰方熾之國際大環境有關外,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的宗旨與中立國家所追求之政策相牴觸亦是主因。   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十二國領袖在荷蘭馬斯垂克高峰會議中通過一項以三個柱石(Pillar)為主要架構之「歐洲聯盟條約」。其第二個柱石,即條約中第五章「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條款」,尤可視為歐洲統合運動史上另一個突破。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之形成,不僅是建立「政治歐盟」的重要基礎,對於歐洲國家推動政治統合亦有鼓舞作用。此外,後冷戰時期之國際權力結構丕變,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之形成,對歐洲國家在國際政治事務上之影響力必有所助益。依據該章條款的規定,歐洲聯盟未來勢必將統合工作拓展至安全防禦方面,這是歐洲統合運動發展的一大進步,惟亦將加深中立國家加入歐洲聯盟之困難度,因為中立國家不應參與任何軍事防禦聯盟。儘管如此,瑞典卻仍在歐體全方位進行整合之際提出入會申請,而歐盟也於1994年3月間批准其入會申請。瑞典並發表宣言,表示願意遵守及推動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   瑞典對於加入歐體與否態度轉變之快實令人矚目;其從表示加入的意願到正式提出申請,費時僅一年,且選擇加入之時機正值歐體成員國決定大步邁向整合,進一步展開經濟及政治整合之際,因此瑞典入會的動機尤值吾人研究。   究竟那些原因促成瑞典忽略其引以為傲的中立政策,不顧民意分歧而執意提出入會申請?冷戰結束之後,國際局勢巨幅變動,「中立」真如部分學者所稱已經過時,且從國家眼中珍惜的資產變成負擔了嗎?中立國家加入歐盟是否會拖累歐盟統合的腳步,造成歐洲統合過程的質變呢?這些問題正是作者撰文之初心存的疑問,而或許可從本論文中陸續找到答案。 目錄: 緒論 一、研究動機及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範圍 第一章、瑞典之中立政策 第一節:中立之意義 第二節:瑞典中立政策之特色 第二章、兼顧中立之另一種選擇─歐洲經濟區 第一節:瑞典早期與歐洲經濟共同體之關係 第二節:瑞典之第三條路-歐洲經濟區 第三節:瑞典對「歐洲經濟區」之失望 第三章、瑞典申請加入歐體之因素 第一節:加入歐體之中立問題 第二節:決定加入歐體之外在因素 第三節:決定加入歐體之國內經濟因素 第四章、加入歐體之正式談判與結果 第一節:加入歐體之談判 第二節:瑞典公民投票決定加入歐盟 第五章、瑞典入會後與歐盟之互動 第一節:瑞典與歐盟之關係: (1995年至1999年) 第二節:瑞典入會後對歐盟之影響 第三節:瑞典加入歐盟利幣得失之探討 結論
3

芬蘭中立政策研究:中立與不結盟

廖琬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討芬蘭中立政策。首先說明中立意涵以界定芬蘭中立政策的特質。芬蘭中立政策一直是安定與經濟並重,一面與蘇聯/俄羅斯維持良好關係,一面爭取進入西方市場,確保經濟利益。因此,芬蘭所採取的政策為平衡策略。二次大戰後以中立政策為優先,實為考慮到國家利益與國家生存。後冷戰時期,蘇聯瓦解,限制芬蘭與西歐整合的因素不再,芬蘭因經濟需要,選擇加入歐洲聯盟。成為歐盟會員後,芬蘭必須重新調整中立政策,以因應歐盟的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要求歐盟會員國必須接受歐盟制定的共同外交政策,甚而共同防衛。這是測試芬蘭等中立國對歐盟承諾的最大極限。芬蘭的外交政策因而逐漸不談中立,但仍維持中立的核心-軍事不結盟與可信的防衛。芬蘭採行不結盟政策,避免參與集體防衛的行動,嚴格區分防衛與危機處理任務,不參與軍事層面的活動。芬蘭利用北約組織架構進行國際合作,參與非軍事行動,增加本身危機處理能力。此外,在西歐聯盟的機制下,也提倡危機處理與維持和平任務,謹慎選擇參與的行動。本論文的結論為芬蘭的中立政策保有其彈性與靈活性,以符合東西集團的要求,隨著國際情勢的轉變與國內的要求,調整中立政策。冷戰時期芬蘭在安全需要與經濟需要間取得平衡;後冷戰時期,因國內經濟考量加入歐盟,不再採取中立政策,外交政策調整為不結盟政策,不參與軍事聯盟,因此沒有加入西歐聯盟與北約組織。但並不意謂芬蘭將來不會放棄不結盟政策,仍舊保有政策的彈性,若情勢變遷,芬蘭可能會選擇加入軍事聯盟,捍衛本身的安全需求。
4

歐體之集體外交--歐洲政治合作的探討(1970-1993) / The collective diplomacy of EC--European political cooperation (1970-1993)

劉政鑫, L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歐洲政治合作(European Political Cooperation)為歐體自1970起實施之一制度,以便各成成員國討論及協調對外交事務之立場,並在適當之情勢下採取一致行動,以確保各國之共同利益並對抗來自外部之壓力,此種各會員國聯合模式之集體外交,迥異於傳統以個別國家為主體之外交行為,而其後續之演進--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更是研究歐洲統合不容忽視之重要範疇,故值得加以進一步之探討.歐洲政治合作係與共同體平行的行動,它溯自1970年迄至1993年,歐體藉此一架構採取共同外交政策之協調,並由其會員國制訂及實施. 本論文首先將當前歐洲政治合作文獻作一初步整理,隨後探討相關問題,包括歐洲政治合作理論之建構,其次為自其發展過程及個案研究評估歐洲政治合作的實際成效與影響. 綜合研究之初步成果,目前國際關係理論尚不能完全解釋歐洲政治合作此一現象,有待學界進一步之努力. 其次,歐洲政治合作此一政府間本質之架構,在實施上僅能達到有限之效果,檢視其以往記錄並無一項明確之共同外交政策存在,所謂歐洲政治合作的協調映象僅建立於次要的議題,包括共同宣言及部份的制裁與援助措施,但若與個別成員國利益衝突或面臨國際危機時,則其所能發揮之效用最小,因此歐體各國對個別的國家利益及國內政治的認知仍優於對共同體,而從歐洲政治合作演進至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的發展過程來看,各國真正能讓渡主權而實施一項共同外交政策,仍有一段漫長的路途.

Page generated in 0.02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