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韓台半導體與液晶顯示器對中國出口競爭力及貿易型態比較 / The comparison of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nd trade pattern between Korea and Taiwan's semiconductor and liquid-crystal display in China

金慧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韓國與台灣分別在1960年代初和1950年代末採取外向型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迄今依然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為主要策略。199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對外貿易量快速增加,中國佔韓台整體對外貿易的比重日益升高,2004年更取代美國成為韓台兩國第一大出口夥伴。   根據韓台對中國出口產業結構,韓台兩國對中國的出口明顯以生產高附加價值的高技術產業(High-Tech Industries)為主。其中,在雁行模式為主的東亞分工結構下,半導體與液晶顯示器分別為韓台兩國輸往中國的第一、第二大產品,為兩國對中國出口貢獻最大的共同產品。對於這兩種產品,韓台兩國一直以來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關係。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採取家電下鄉及依舊換新等擴大內需政策,使得韓台兩國對中國半導體及液晶顯示器出口依賴度進一步增加,兩國在中國市場競爭更為加深。   國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戰後東亞國家發展的主要動力,韓國與台灣為發展型國家的典範之一。尤其就半導體及液晶顯示器等高技術產品發展而言,政府的支持與推動絕對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此外,目前各國的廠商跨越國家疆界而成為重要貿易平台。政府產業政策及廠商競爭策略對於產業出口競爭力及貿易型態的形成,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以此為基礎,本論文利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CA)及產業內貿易指數(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IIT)與貿易專業化指數(Trade Specialization Index, TSI)等三個指標來衡量2005-2010年期間韓台對中國半導體與液晶顯示器出口競爭力與貿易型態及其變化,進而比較分析韓台兩國政府政策及主要廠商競爭策略對該些產業出口競爭力及貿易型態有何影響。
2

廠商特性和資源配置型態與大陸投資決策及投資績效之關聯性研究

翁鳳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1997至2003年部分產業之台灣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從廠商競爭優勢、公司治理制度及其他公司特性探討影響企業赴大陸投資決策之決定性因素,並分析台灣母公司投資後,兩岸三地母子公司貿易型態、價值鏈、公司內部治理特性與大陸子公司之財務績效之關聯性。 台灣企業赴大陸投資決定性因素之分析結果顯示,廠商之研發密度愈低、廣告投入密度愈高、外銷比率愈高、市場佔有率愈高、成本結構愈高、董事會規模愈小、獨立董事席次比重愈高、廠商成長機會愈低、屬集團企業之一員及為資訊電子產業之公司,赴大陸投資之意願較高。影響大陸投資績效之實證結果顯示,兩岸三地母子公司貿易型態決定是否在母公司帳上顯現大陸投資績效。研究期間赴大陸投資之非資訊電子業將資源投入研發設計活動者,其母公司研發密集度有助於提升企業之大陸投資績效。此外,董事會成員持股比率較高之公司,大陸投資績效較佳。當公司擁有愈多的可支配現金流量,席次控制權偏離盈餘分配權程度愈大、控股結構之複雜度(金字塔結構或交叉持股)愈高,則大陸投資績效愈差。 / Based on a sample of firms listed on Taiwan Securities Exchange over the period of 1997 to 2003,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determinants of investing decision in China. The thesis further examin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investment activities in China.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companies with lower R&D intensity, higher advertisement intensity, higher export ratio, higher market share, higher proportion of raw materials and labor in cost structure, smaller board size, higher independent director ratio, and lower growth opportunity are more likely to invest in China. The empirical findings also indicate that how offshore trading transactions are arranged determines the appearance of investing profits on the book of Taiwanese companies. Non-electron firms with more focus on R&D activities in Taiwan tend to have better financial performance if invest R&D activities in China. In addition, higher the share holdings of the board members, bet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vestment. Companies with lower free cash flow, pyramid and cross-holdings structures, higher deviation in control rights from cash flow rights, tend to have worse investment performance.
3

台灣製造業貿易型態結構轉變之檢定

鄒孟文, ZOU,MENG-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目的在檢定近二十年來生產因素秉賦與台灣製造業的貿易形態及其結構性 的變化。過去文獻中,有關台灣對外貿易形態的實證研究,大都應用生產因素的「投 入產出分析法」與「迥歸分析法」二種,而且皆是單一年的橫斷面資料之分析,然而 卻缺乏長期性的觀察。本文研究之目的的即在於融合橫斷面與時間序列資料,對台灣 自民國55年至75年製造業對外貿易形態的轉變作一分析。 本文可分格為三大部分。首先,依據民國55.60.65.70.與75各年度「工商普查報告」 ,配合「進出口貿易統計月報」,分別以製造業細分類與中分類之資料作「迥歸分析 」。其次,再以上述資料應用「機率模型」之 Probit(或Logit)分析則是由「質」的 觀點來衡量。 第三,根據「勞工統計月報」、「工業生產統計月報」與行政院主計處估計之逐年製 造產業別固定資本存量,配合「進出口貿易統計月報」,融合了民國55年至75年製造 業橫斷面與時間序列之合併資料,應用Multivariate Cusum Test,來檢定台灣地區貿 易型態的結構性變化,並測量個別生產因素對結構轉變的影響程度。 根據橫斷面資料可瞭解生產因素秉賦和貿易比較利益型態,而由橫斷面與時間序列合 併資料分析,能瞭解長期性各產業貿易結構的轉變。
4

Corden-Findlay Paradox之深入探討

郭展銓, Chan-Chuan K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眾所皆知的Harris-Todaro(1970)的城鄉失業模型,以及由Harris-Todaro模型所發展出來的資本可以在兩部門間自由移動之Corden-Findlay(1975)模型中,我們發現當生產函數為固定係數且製造業的資本勞動比相對於農業較大時,城市的最低工資提高會造成製造業的產出以及勞動雇用量增加。即所謂的Corden-Findlay Paradox。而本文計畫將Corden-Findlay paradox做一深入的探討,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於利用嚴謹的數學模型重新驗證Corden-Findlay Paradox是否存在?其次,當體系開放後,會不會有其他的現象是Corden-Findlay當初沒有發現的?而本文的研究動機亦因之產生。經由本文的證明發現:在某些條件下,當製造業的最低工資提高時,除了Corden-Findlay Paradox存在外,國民所得會同時下降;其次,可能會發生貿易逆轉的現象。本文將在下面幾章節中作深入的探討。深入研究Corden-Findlay Paradox 的重要性在於Corden-Findlay 的模型中只提到農業及製造業之工資作政策性的補貼對兩部門間的失業及產出的影響,但我們發現透過製造業最低工資的提高會達到貿易逆轉的現象,也就是說如果政府或雇主想要提高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時,可以依照Corden-Findlay Paradox 的說法並將生產該產品的最低工資提高來達成出口增加的目的(前提必須為該產品的生產函數為固定係數且要素密集度相對較大)。另外,提高最低工資的作法對消費者是不利的,因為國民所得會由於最低工資的提高而下降。國民所得減少,消費自然就下降。這正是我們對Corden-Findlay 的模型做深入探討的兩個重點。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Harris- Todaro城鄉人口移動模型簡介.....2 第三節 Corden- Findlay Paradox之簡介....... 4 第二章 一般模型 第一節 生產面與需求面...............7 第二節 小型開放經濟體系.............13 第三章 小型開放經濟體系下的Corden- Findlay Paradox 第一節 本國的供給面與需求面 -以Leontief生產函數,Cobb-Douglas效用函數為例.15 第二節 Corden- Findlay Paradox..........17 第三節 其它重要發現............... 21 第四節 數值例子................. 24 第四章 結論 第一節 本文結論................. 29 第二節 未來發展方向............... 30 參考文獻

Page generated in 0.026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