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華職業棒球球迷消費行為之質化研究 /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fans' consumer behavior qualitative research李金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使球團能夠永續經營,球迷可以繼續支持職棒運動,本研究希望透過深入了解中華職棒球迷的消費行為以及消費的背後動機,描繪球迷的消費行為輪廓,分析球迷的需求和球迷對於中華職棒各球團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的看法,包含各項軟硬體設施以及行銷活動等,進而提出具體行銷活動的建議,希望能夠提供中華職棒未來行銷上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並且透過定性研究中的焦點團體法以及田野調查觀察法,研究設計是以在台灣北中南三地舉辦4場次焦點團體座談會,以及直接進入球場觀察球迷的田野調查方式進行,廣泛接觸中華職棒大聯盟各球團的支持球迷,希望透過面對面的深入訪談以及從旁觀察來進行研究,獲得主要結論與建議如下:
1.到球場看球的主要動機包括(1)重要他人的影響(2)比賽的重要性與球賽的精彩度(3)社交的場所或戀愛的地點(4)放鬆解壓的場所(5)享受看球的樂趣等。
2.瞭解球迷對各球團宣傳推廣活動的評價。
3.瞭解整體球迷的輪廓及各球團的球迷輪廓差異。
4.瞭解在北中南各主要球場如天母、台中、高雄等地的軟硬體設備差異。
5.瞭解不同球隊的比賽組合下,雙方球迷互動的差異。
根據焦點團體法與田野調查的研究結果針對各球團提出相關具體建議,包括開發女性族群、父子族群及家庭族群等潛在球迷;在行銷策略的部分,透過培養種子球迷、球星的培養與投入、主題日的實施、節日活動的舉辦、具話題性的活動以及現場體驗型的行銷活動來吸引球迷進場看球。而對於中華職棒大聯盟的建議包括舉辦歡迎解散球團的球迷回家活動、針對初次看球的球迷提供快速入門服務、頒獎典禮增設與球迷相關的獎項來增加球迷的參與感、主場球場的認養活動將球場做更佳的規劃等。
|
2 |
台灣廣告音樂拼圖:深度訪談十位廣告音樂人蔡健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沒有音樂,生命是一個錯誤」。尤其,我們正生存在圖像思考的時代裡,影像式資訊充斥溢流,奇特的聲音表現反而令人驚艷,吸引消費者與閱聽人主動收聽。因此,廣告音樂即成為我關注的焦點。然而,在嘗試整理廣告音樂的產製流程時,發現相關的基礎資料相當缺乏。以國內外的研究來說,廣告音樂的研究多偏向量化的研究取徑,雖然我們可以在文獻上、研究成果中獲知廣告音樂的效果、角色、功能,但是它們究竟如何產生?由誰製作?卻是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此外,由於過去的研究方法幾乎都是實證的量化取向,詮釋批判的質化取向相對稀少,文獻不僅在廣告音樂產製面著墨不多,對於我們自身的台灣廣告音樂的來龍去脈也不甚瞭解。為了連結廣告音樂產製面的資料斷層,我嘗試使用深入訪談法,藉由廣告音樂人的觀點與回應,以及既有的文獻資料,重現這一塊過去所忽略的領域知識。
|
3 |
打造一堂理想的廣告創意課:從學界觀點出發林晏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從業界對學校廣告教育的質疑中展開。過去研究指出,大部分的廣告從業人員皆肯定廣告教育的價值,但信心卻不是建立在學校教育上(陳文玲,1999)。另有學者認為,學校是發展創意表現的重要環境,但是不同領域的人都認為學校是抑制創造力的地方(吳靜吉等,2000)。學校教育環境究竟能否激起創意的火花?
過去文獻多採業界觀點探討廣告創意教育。本研究由學界觀點切入,以深度訪談法針對在大學廣告系教授廣告創意課程的八位老師,進行一趟發現之旅。研究目的在瞭解(1)目前國內大學廣告創意課的現況;(2)一堂理想的廣告創意課背後的教學理念、教什麼與怎麼教;(3)大學廣告系究竟能不能教創意。
研究結果發現,創意確實有部分是教不來的,像天才、竅門或靈感。創意教學的成效也非立竿見影。但在能夠教授的範圍內,老師教學生認識廣告本質、教思考方法、教策略、教跨越從策略進入創意的靈感黑洞、教概念的一致性、教如何欣賞與評估作品以及教執行力。教學方式包括:接近廣告作品、與實務界建教合作、從廣告之外尋找創意、多元教材交互運用、創造互動的上課氣氛、模擬正式提案情境並以教學評量掌握學生學習成效等等。此外,在養成未來廣告創意人的態度上,老師也教學生自我配備,進一步發現自己、尋找自己,並且創造開放的環境以建立對事物的觀點。
由此鋪一條通往理想廣告創意課程的路徑。一個具示範性與感染力的老師、一群用回饋為創意課程守門的學生、一個鼓勵創造的整合學習環境,是構成創意互動的三大要素。或許理想的創意課不在教室內,也沒有下課鈴,大學四年就是一堂很大、很久的廣告創意課,學生在不同場合都能與創造力相遇。
長久以來學、業界因缺乏瞭解,造成彼此不信任與焦慮。本研究提供看見學校廣告創意教育面貌的機會,希望能藉此拉近學業界距離,展開更多對話;更期望能夠以此延伸廣告創意研究的軌跡。
|
4 |
正在進行中的革命?-探索知識經濟對台灣企業的影響藍仙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知識經濟在近年來成為研究的熱潮,諸多的學說之中,認為目前的社會處於知識和技術為基礎的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特徵表現為:知識被作為資本用於發展經濟,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知識型的產品大大增加,製造業通過增加知識含量而軟化;諮詢業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加。在知識經濟時代,“製造業工人”減少,“知識工人”強勁增長;軟體的發展、網路的產生、虛擬技術的廣泛應用成為社會的新特徵。
對於當前台灣的產業,知識經濟的發展對他們的經營是否有改變或影響,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本論即探討中小企業比例居高的台灣,在知識經濟衝擊下,產業的實務狀況與現象。
本篇論文從理論的分析當中,就實務面進行深入的探討,論證「知識經濟」與舊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有何差異,釐清知識經濟的本質並提出知識經濟所產生的迷思。再由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觀點,以勞動價值理論來解釋知識經濟下所產生的現象。藉由實務的論證,理解目前產業界,對於知識經濟的認知為何,同時也試圖釐清知識經濟對產業的影響為何?在激烈的競爭情況下,技術與創新是否是影響的關鍵?本文也希望藉由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觀點,解構知識經濟的本質,並以田野調查的實證,點出知識經濟的迷思。
|
5 |
理解科技的後採用困難:實務契合度觀點的質化研究 / Understanding Difficulties of Post Technology Adoption: A Practices Fit Perspective陳信宏, Chen,Shin-Hor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科技的採用問題,一直是資訊管理領域一個重要的議題。而以往研究,為了解為何科技會無法被採用,在研究上會分析科技導入至採用初期所面臨到的障礙與挑戰,以協助組織排除科技採用的困難。然而,對於科技的採用而言,採用困難的發生,並不只局限於科技的「前採用階段」而已,在科技被採用以後,同樣也會面臨到科技因為不適用所帶來的採用問題。為此,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即在於理解科技在「後採用階段」,發生科技採用困難的本質與原因。
在本論文中,作者主要從實務契合度的觀點,來理解供應鏈系統的採用困難。實務契合度的觀點認為,科技具有內嵌「實務」的特性,每一種科技,根據它的目的,都會被植入一些實務,來協助採用者進行組織活動。因此,所謂的科技採用就是將科技所內嵌的實務,轉移到採用者身上。然而,由於採用者處於他們所屬社會/組織系統中,可能也有他們自己一套的實務活動方式,所以科技內嵌實務與採用者實務之間的不契合,就會發生在科技採用的過程中。在本研究中,根據這樣的看法,作者以詮釋性質化研究的方式,分析了一家筆記型電腦公司的供應鏈系統採用問題。從中發現,根據組織結構、產品材料技術與產業網路的條件原因所影響,供應商會和該公司形成出不同類型的採購實務,而供應鏈系統所提供出的「實務」,因為和這些供應商與該公司的採購實務之間,有著全然不同的特性與假設,故導致了系統採用上的困難。本論文相信,這樣的研究成果,將會加深對科技採用問題的理解,並對供應鏈系統的管理,有實務的貢獻。 / Technology adoption has always been a central research issue in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discipline. Despite years of investigative effort, most of past studies primarily focus on the pre-adoption stage, but very few studies examine post-adoption behaviors, post IT application, and consequences of adoption. In this dissertation, unlike the typical studies to analyze adoption difficulties during pre-adoption stage, I focus on the post technology adoption stage and aim to understand why technology adoption may become failures in organizations after effective deployment for a period of time.
In this dissertation, I consider an adoption of supply chain system from the practices fit perspective. The practices fit lens argues that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such as procurement practices) are embedded in the technology (such as supply chain systems), and the technology adoption could be as a transfer of the practices to the recipient’s adopters. However, since adopters lie in their specific social/organizational context over time, they have gradually developed a variety of practices to deal with organizational matters. In this circumstance, after the technology is adopted, the difficulties of adoption may occur because of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adopters’ practices and technology practices. From this perspective, I apply an interpretive stance in the study to report a case of supply chain system, and to analyze how and why practices misfit may induce the problems of the adoption. The case study reveal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procurement practices for an organization to conduct procurement activities with their suppliers. Each type of procurement practices is affected by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industrial network. However, the supply chain system is not to take account of these conditions into the system principles. As a result, the system is considered inapplicable for supporting the procurement activities by adopter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are provided to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doption. Practical insights are discussed with regard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Page generated in 0.256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