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金元之際中原知識階層及其對蒙古汗廷之影響郭慶文, KUO, GING-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元之際的中原知識階層所處的是一個大動盪的時代,一方面漫天戰火奪去了無數生
靈性命,破壞了政治、社會秩序;一方面蒙古接替女真,成為中原新的統治者。由於
起初蒙古人並未大幅施行漢法,因此這已不是單純的朝代更替,而是整個政治、經濟
、社會制度的轉變。處於此一時間的中原知識階層他們如何自處、有那些一般性質、
如何協助蒙古可汗治理中原並保存漢文化,這些問題便是本論文探討的核心所在。
本論文研究的時間範圍是從衛紹王即位的大安元年(一二0九)至元世祖建國號為元
的至元八年(一二七一),共計六十二年。凡在大安元年以後去世,並在垤元八年以
前已有所成的中原士人(亦即成長在原金朝統治區域內的土人),恂是本論文研究的
對象。
法國年鑑學派史學家布勞岱將歷史分為三個層次﹕最表層是短期「事件」;中層是持
續較長的「時間」;最底層是綿延可達數世紀的「長時期」。就社會的結構而言,「
事件」只是在社會表面的人文現象;「時期」是數十年就可能改變的社會中層結;「
長時期」則是灴易改變的社會深層結構。就本論文的研究主題而言,金元之際中原知
識階層的言論、作為、以及當時個別的政、經、社結構屬於「時間」的層次;秦、漢
以後古代中國的政、經〉社模式則屬於「長時間」的層次。本論文的研究係從「事件
」層次著手,而逐漸突顯出屬於「時間」的中層社會結構,至於「長時間」層次的探
討,僅略有所及。
金元之際蒙古、西域、中原三大文化和他們的承傳者,彼此間相互的激盪,而中原文
化並未佔盡優勢,但對於元初政體的建構亦有其不可忽視的貢獻。
|
2 |
偽「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背景之研究李俊熙, LI, JUN-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乃希望透過對清末民初的外蒙情勢,以及在外蒙中國、俄國、日本
等國際勢的抗衡,分析、探討,讓吾人瞭解外蒙脫離中國轉為蘇俄附庸的共產國家的
歷史背景。
在參考資料方面,以中文資料(其中包括英、日翻譯本)為主,加以英、日文資料來
補充。但在現實環境的限制下,蒙文資料的蒐集十分困難,而且本人的蒙文造詣不深
,故不得不參考西方學者及日本學者相關翻譯本和著作。而本文研究方法上,主要是
採用歷史學的架構,予以分析、比較、綜合,尤其因資料上的史事記載有所不同,所
以經由分析比較,加以推論,最後提出定論。
本文研究內容,除緒論和結論之外,共四章十一節。概分為民族主義之抬頭﹕俄國的
策動以及中國的失策激起蒙古人的民族意識。革命集團之誕生及其活動﹕蘇俄十月革
命對外蒙部分民族主義者的影響,及與蘇俄共黨及第三國際人士的接觸,以擴張其革
命力量,其結果遂組成臨時政府。外來勢力之變化﹕首先探討中國內部之宜皖戰爭,
以至引起在外蒙外來勢力的變化,即白俄溫琴在日本的支持之下占領庫倫,嗣後蘇俄
赤軍藉口討伐白黨而侵入外蒙,並在蘇俄的指使之下建立人民政府。保守勢力之衰退
﹕由於神權及封建特權之限制,青年團之組織及其在政治上所扮演的角色之影響,且
保守派與急進派雙方激型之鬥爭,至使保守勢力逐漸衰退,而以活佛哲布尊丹巴之逝
世為最明顯之象徵。
結論則是闡述,十九世紀末開始抬頭的蒙古民族主義,在俄國慫恿之下,並一九一0
年清廷對蒙政策的轉奱,以及一九一九年徐樹錚的武力撤治而被激起,加上蘇俄十月
革命的影響,終致外蒙出現革命集團。嗣後在第三國際的支使以及赤軍的武力援助下
,建立人民政府。再經過數次流血肅清民族主義者,以及蒙人的精神領袖活佛哲布尊
丹巴的逝世,最後成立了附庸蘇俄的「蒙古人民共和國」。
|
3 |
清太祖太宗時代之滿蒙關係研究王琦, WANG,Q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清太祖太宗時代之潢蒙關係,計一冊,約有九萬字,研究重點在於探討明
代對滿州(女真)、蒙古之失策,及滿蒙在此影響下所產生的相互關係,全文共分五
章,玆簡述如下:
第一章:共分四節。論述明代初期中期對滿洲(女真)、蒙古的失策,及在此影響下
而促成滿洲真)於明未的崛起。
第二章:共分四節。論述滿洲(女真)興起後,明採「以夷制夷」之策,款蒙古制衡
滿洲(女真),及滿蒙民族間在此政策下所產生的衝突關係。
第三章:共分三節。論述清太祖為不被蒙古所制,而採行各項策略利用蒙古以抗明,
蒙古在滿明衝突中所持的態度,及太祖在與明衝突中的因應。
第四章:共分四節。論述清太宗即汗位後之集權,為加強滿蒙關係所採行的策略,蒙
古對太宗的因應,及太宗對明的和戰關係。
第五章:結論。綜合以上各章之研究,檢討明代治邊政策之失當試作一結論。
|
4 |
清代台灣理番政策之研究卓宏祺, ZHUO, HONG-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清代台灣理番政策之成敗得失,而殷盼吾人之有心于邊政
事業者,皆能以台灣理番事業之興衰為鑑鏡,而致力于研究當今台灣山地之種種問題
,以期使我國之邊疆政策與社會,能臻于郅治。
本論文之研究方法,係就歷史學、政治學、民族學之觀點,以分析、歸納、比較、綜
合之方法來詮釋清代台灣之理番政策。
本論文之研究,所需之文獻資料甚多且雜,如官方之地方志、檔案、秦議及私人傳記
、遊記,例台灣府志、宮中檔案、劉銘傳撫台前後檔案、台灣日記與稟啟、道咸同光
四朝秦議、裨海紀遊……等等。此外,尚參考眾多之近人著作、期刊及外文論著,例
台灣番政志、台灣文獻、台灣
番族研究、台灣文化志、台灣志名研究……等等。因而,于蒐集、處理資料之時,深
感繁蕪冗亂,所以,本論文若有遺漏不足之失,尚祈請諸位先進惠予指教。
本論文共計九萬餘言,分為六章,凡十三節。第一章緒論,係在說明筆者研究之動機
與目的、範圍、限制、方法。第二章旬在介紹台灣番的界說及其早年之生活習俗。第
三章探討清代台灣理番政策形成之背景。第四章說明清代台灣理番政策之內容與項目
。第五章分析清代台灣理番政策蛻變之原因。第六章綜合清代台灣理番政策施行後之
利弊,提出感想,作為結論。
經由本論文之研究結果,得知清廷甫平復台灣之初,因囿于主事者之保守心態,致使
台灣早期之理番事業,實無多少積效可言,迨日軍侵台後,清廷始積極經營開山撫番
之工作,欲令台灣內地化,成為中國國防之一要環,但,因為政策之偏差,終使理番
事業宣告失敗。
|
Page generated in 0.02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