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4
  • 1
  • Tagged with
  • 5
  • 5
  • 5
  • 5
  • 5
  • 3
  • 3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銀行業發展國際市場策略之研究

陳永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1992年政府開放15家新銀行以來,銀行產業逐漸進入全面競爭的銀行業戰國時期,接著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地雷股、二次金改整併風起、金控公司紛紛成立等事件;旋即又遭雙卡風暴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雷曼風暴肆虐;激烈競爭下台灣的存放利差在全球已是數一數二的薄利。雖兩岸銀行業已正式互相開放設置據點,但還難有實績。看著整個產業不斷在變,唯一不變的是如割喉般的競爭,不禁要問,臺灣銀行業的出路在哪裡? 受限於台灣經濟體的規模小、金融市場趨近飽和、過度而且無法發揮市場機制之不合理競爭環境;海外機會如雨後春筍冒出,又有國際銀行如HSBC、CITI等國際化成功案例可循,進入海外市場尋找春天,似乎成了臺灣銀行業想要有效成長之不二選擇。問題是,如何走出去?這就是這篇論文研究的背後動機。希望這篇研究報告可以提供國內銀行業,欲發展海外市場時,於策略發展、策略選擇、策略執行上,有一個完整的架構作參考。 這篇研究將回答下列問題,供銀行業發展海外市場時的參考: 1. 銀行業國際化時,如何選擇目標市場和進入策略? 2. 銀行業進入海外市場時,配合策略發展之經營模式如何擬定?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是緒論,簡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研究流程與章節簡介;第二章則是引用文獻來探討企業國際化的動機、如何做國際目標市場的選擇、 進入國際市場的進入策略及配合國際策略發展的經營模式設計。第三章研究方法與架構,分別說明研究架構、個案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方式及研究限制。第四章為個案背景與分析:第一節先介紹個案公司的背景資料並分析其所處產業環境;第二節描述個案公司三個階段的國際化動機及過去國際化經驗;第三節探討個案公司因國內無法滿足其成長需求而必須進入海外市場的理由;第四節則闡明個案公司所設定之未來的目標及自身的能力條件;第五節敘述個案公司對可能進入的地主國所做的評比分析;第六節說明個案公司如何透過國際顧問公司協助,由專案小組E-team, 對國際市場的聚焦作出選擇;第七節分享個案公司採取什麼方式,進入所選擇海外市場的進入策略;第八節則檢視個案公司所擬定之國際目標市場的經營模式,包括W銀行選擇什麼業務在當地經營? 如何設計組織架構?採取什麼樣的國際化人力資源政策及財務政策?接著介紹個案公司如何展開及執行策略;第九節則針對個案公司國際化策略執行績效作檢討並對W銀行提出建議。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經個案的探討對W銀行提出的建議包括:國際化的發展首先要建立國際化人才庫;強化國際化管理能力;資源有限,應聚焦專心經營印尼市場,把印尼經營成功,以建立國際化信心及團隊;業務開展前應先將各項支援活動(規章制度、作業流程設計、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系統建置等)準備就緒;目前 W銀行尚不宜採矩陣式組織,建議挑選有能力的CEO,全權負責當地發展,母行合理監督即可;W 銀行也應密切注意國際金融巿場稍縱即逝的機會;此外,W銀行也應該持續尋求國內小型銀行或跨業併購機會,完整其產品線,也累積更多併購經驗及未來國際併購之資本實力。 從本個案研究可以歸納出,W銀行國際化的作法: 1. W銀行有明確的國際化動機與目標; 2. W銀行選擇市場後, 先從既有據點發展, 培養對當地市場的經營能力、並同時關注當地市場可以併購的機會,伺機而作。 3. 經營方式:W銀行以當地市場機會及自身業務能力,做當地目標市場(客群品)選擇;設計國際化組織架構及管理程序、調整人力資源政策、確立國際財務政策及行銷政策(進入之業務)。 4. 就W銀行至目前國際化的檢討歸納下列待改進之處: 5. 經營國際巿場的人才不足; 缺乏對當地市場瞭解,海外發展策略規劃不當; 6. 決心不足( Lack of commitments); 7. 組織設計未因地制宜,失去效率,也失去培養地區總經理人才的機會; 8. 策略選擇後, 未按策略聚焦,未明確取捨。 根據本個案研究:銀行國際化要成功,必須掌握下列因素: 1. 當地客戶的需求及被満足的狀況存在著缺口-機會; 2. 進入地主國,進入者是外來者,在地主國個大、小銀行已滲透市場多年的情況下,在地市場容易獲利之客戶已為當地銀行牢牢掌握,新進入者只能在夾縫中成長 ; 3. 地主國政府是否開放國外銀行進入競爭? 進入門檻能否跨越? 4. 銀行的核心能力及資源在當地市場是否具備競爭優勢? 5. 資源有限,聚焦是絕對必要的; 6. 深度的海外巿場分析與瞭解; 7. 知己知彼,瞭解當地同業的競爭能力及自己的核心能力; 8. 明確選擇利基巿場; 9. 充足的海外人才庫; 10. 有效的多國組織設計架構; 11. 明確的發展策略及長期經營當地巿場的承諾。 個案中W銀行,研究者對W 銀行及台灣銀行業有如下的建議: 對W銀行的建議為: 第一要務是建立國際人才庫;用科學方式( 市場潛力、法令限制、競爭優勢、人才齊備度等)、慎選海外目標市場,選定後嚴格執行;資源有限,尤以人才為甚,先在一個國際市場成功 ( 大陸同文同種,國際化經驗應以印尼為本),累積經驗及人才庫,做為拓展另一個國際市場的基礎 。 對台灣銀行業有如下的建議: 1. 銀行業想長保競爭力,走出台灣已是必要選項; 2. 綜觀全球巿場,根據當地巿場的未來潛力、競爭程度,選定目標市場,俟機取得進入巿場門票; 3. 清楚的價值定位( Value Proposition)與信念(Beliefs); 4. 人才、人才, 成敗關鍵: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才; 5. 國際化標準制度及流程; 6. 有效組織架構設計; 7. 資源有限,策略聚焦,準備好了再進入國際市場; 8. 慎始與堅持:審慎評估及選擇目標市場,貫徹策略執行; 9. 大陸市場要有更廣的視野和更彈性的操作; 10. 台灣銀行業的海外機會點,絕對是在新興市場; 11. 要到海外發展,要設子行或當地只允許設子行,則一定要以經營當地客戶為主的決心; 12. 拋棄台灣是老大的思維,尊重當地市場,適應它,別再以台灣看天下 。 筆者建議關於銀行國際化發展可以延伸下列三個後續研究方向: 1. 尋找條件和背景和台灣的銀行類似的例子,如研究韓國銀行、新加坡銀行的海外發展方式及策略思考邏輯,比較能符合台灣的銀行的立足點及環境,他們走過的路,也許較能讓台灣的銀行參考。 2. 一般銀行國際化的動因,大致都是為了延申對客戶之服務,而花旗(CITI)則是少見以分行直接經營當地客戶。花旗的國際化發展,Alfred Slager 歸類為穩紮穩打型,至於Santander 他歸類為加速型,這兩類型國際化發展的成效孰優孰劣?而兩者不同的擴展模式是時勢、機會使然?還是縝密策略規劃下的產物?而加速型的策略,要具備什麼樣條件才能採行?這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3. 國際化動機中,改善獲利及分散地區風險也是可能決策點。有兩個有趣的問題:(1)國際化是否增進了企業的價值?長期及短期的結論一致嗎?(2)在歐債危機中,Santander 的國際擴張策略是否提升了抗風險能力?
2

德意志銀行國際化演變之研究

李欣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科技的發展與法規的變革為銀行傳統的經營帶來挑戰,再加上全球銀行業的制度改善,帶動了金融的全球化,對銀行業的傳統經營方式帶來很大的衝擊。順應總體環境的變動,許多國際性的大銀行趁此趨勢成為全球性的金融機構,因而為金融業帶來了一場購併風潮,且購併金額越來越大,而購併區域,也漸漸由國內購併走向以跨國購併。 / 本論文以最大的德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為研究的標的,主要分析其國際化的行為。德意志銀行從1870年設立至今已有138年歷史,在這長時期的發展中,總體環境及德意志銀行自身條件的改變,影響了其對外擴展的策略及途徑。 / 面對總體的衝擊,德意志銀行因應銀行中介角色的轉變,在收入結構上由以利息收入為主調整為以非利息收入為主,這也和其併投資銀行的國際化策略有關。另一方面,從德意志銀行的發展軌跡中,也可以發現德意志銀行在國際化的拓展上採用的是先成為一區域性的銀行,成為一個歐洲區域的大銀行,再逐步成為全球性的金融機構。
3

國際化程度對銀行經營績效之影響—以台灣本地銀行為例 /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Taiwan-based Banks

張燕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全球化的時代來臨,產業基於成本、市場、原物料供應以及追隨顧客等因素遂跨國經營,以追求利潤、提升競爭力或生存。銀行業也不例外,本文研究目的即在探討銀行國際化程度的高低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並就相關文獻整理與資料蒐集彙整,研究台灣本地銀行赴海外設立營運據點的過程、背景,以探討銀行國際化程度對其績效之影響。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針對2002年到2005年底全體本國銀行之國際化指標、廠商特性與其財務績效等變數進行研究,以多元迴歸模型計進行實證研究。國際化指標方面,以海外據點占總據點、海外營收佔總營收、海外資產占總資產及海外員工占總員工人數比等國際化變數加以衡量;廠商特性則以代表規模的資產與代表經驗的成立時間衡量;銀行績效則以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Asset,ROA)與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n Equity,ROE)衡量。研究結果發現銀行海外據點比、海外資產比與國外員工比等國際化指標對銀行ROA、ROE均有顯著的正面影響;而ROA較ROE更為顯著,顯示銀行的國際化程度對其經營績效的確有正向影響。本研究結果應可提供銀行業經營策略之擬定與政府訂定相關政策與法規之參考。
4

台灣銀行業國際化與風險之關係探討 / Risk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Taiwanese Banking Industry

鄭宇淳, Cheng, Yu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全球金融市場的開放,多數金融機構開始向海外擴展業務,追求更高利潤並且取得市場領先的地位。在台灣,銀行業者由於市場規模小、競爭激烈加上存、放款利差逐漸縮小的情況下,許多銀行開始往亞洲其他國家擴展,尤其是中國市場與東南亞市場。許多研究顯示,銀行國際化程度與風險呈現正相關,顯示在銀行向海外布局同時將使其風險增加。台灣過去文獻多在研究銀行業國際化程度與經營績效的關係,對於國際化程度與風險的影響較少著墨,本文使用台灣商業銀行之資料,進一步研究兩者之關聯。本研究實證顯示,整體而言,台灣銀行業可透過海外布局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但進一步發現,台灣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大小將會造成國際化與風險的關係有所不同。大型商業銀行,雖然整體風險較小,但當國際化程度越高時,將使得風險提高;反之,小型商業銀行,整體風險較大,但可透過海外布局使其風險下降。 / Global banking system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which make banks encounter difficulties and discover opportunities while developing their business. In this increasingly saturated environment, existing banks start to find a way to expand their territories overseas to set up higher entry barriers. Especially in Taiwan, because of excessive banks, small economic scale and overlap financial services,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s more competitive than in other markets resulting the interest rate spread becomes more and more narrow. Most of research find a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bank risk. However, this paper employs the data of commercial banks in Taiwan,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 bank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for overall banks. Additionally, we find that the bank size has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risk. Large bank tend to have the lower average risk but to increase the bank risk when go abroad. On the other hand, small banks have a diversification effect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but the overall risk is larger and the operation is not as efficient as large banks.
5

國際化程度與銀行經營績效之關係--台灣銀行業之分析

蔡佳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述為找出國際化與績效的互動關係。首先,討論銀行國際化誘因,接著建立一國際化指標衡量台灣銀行業國際化程度,再檢驗兩者的關係。 採取1998年到2007年底台灣銀行業各年銀行資料,共計樣本數達486筆。由於資料為縱橫資料,故一般迴歸方式,加入固定效果與隨機效果以檢視不同的銀行特點是否有影響結果。另外檢驗國際化與績效和其他國際化誘因之間是否有互動的因果關係。 將國際化指標定義為海外資產比、海外營收比及海外費用比三者的一般加權指標。國際化誘因則採取:規模、績效、依循客戶、營收市占率、國內外利差、模仿跟風、市場開放與否等八項。結果發現,規模、依循客戶、國外利差等因素都顯著正向影響國際化程度,其中規模及依循客戶又與國際化程度有顯著的因果關係,故可推論國內銀行業國際化的誘因確實有擴大規模及依循客戶的考量。 以實證結果看來,國際化與績效確實會互相影響。另外,考量個別銀行的特性後,台灣銀行業符合固定效果模型。結果顯示,影響銀行績效的因素在不同銀行間沒有很大的差異,然而各銀行所屬的固定特性不同,確實會深刻影響銀行國際化程度的差異,亦即個別銀行的固定特性是影響國際化的重要因素。可見,銀行利用國際化策略而提升銀行績效的做法是有其前提所在,也就是本身條件要好。 銀行國際化、績效、規模等因素就像是一個迴圈,彼此影響。也可以說銀行要提升績效的方式有很多,國際化、併購、擴大市場都是策略之一,只是目前在國內銀行業市場有限的關係,造成國際化策略的自然形成,銀行國際化是一種過程、是一種手段,並不一定與績效有因果關係,只是現在剛好走到這裡。 /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nk performance and DOI(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We start with explore the incentives for banks to internationalize themselves. Then we structure an index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inally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variables and performance. This study uses unbalanced panel data of the Taiwan bank industry from 1998 to 2007. Besides the often-used regression method, this paper also tests both fixed effect and random effect models with panel data, and examines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performance and incentiv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We find that variables such as scale, customers-following and foreign interest rate spread positively affect 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moreover scale and customers-following factor Granger cause 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So we can conclude that utilizing-economies-of-scale and following-customers are two incentives justify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Taiwan’s banks.

Page generated in 0.02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