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
  • 13
  • Tagged with
  • 13
  • 13
  • 13
  • 13
  • 6
  • 6
  • 6
  • 5
  • 5
  • 5
  • 4
  • 4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中共與蘇聯在安哥拉的競爭

張炳玉, Zhang, Bi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中共、蘇聯對非洲政策 第一節 中共對非洲政策 一、中共對第三世界外交政策的理論基礎 二、中共對非洲政策的運用 第二節 蘇聯對非洲政策 一、蘇聯對第三世界外交政策的理論基礎 二、蘇聯對非洲政策的運用 第二章 安哥拉概況 第一節 安哥拉危機的背景 第二節 安哥拉主要民族運動組織 第三章 葡萄牙政變與安哥拉的獨立 第一節 葡萄牙政變的背景 第二節 安哥拉的獨立 第四章 中共、蘇聯在安哥拉競爭的要素 第一節 政治要素 第二節 經濟要素 第三節 軍事要素 第五章 安哥拉內戰與中共、蘇聯的對立 第一節 蘇聯與古巴傭兵參與安哥拉內戰 第二節 中共參與安哥拉內戰 第六章 中共、蘇聯對非洲政策的檢討 第一節 中共對非洲政策的檢討 第二節 蘇聯對非洲政策的檢討 第三節 展望
12

中共對港政策之研究:1997∼2000 / The Research of People of China's policy to Hong Kong: 1997-2000

施逸銘, Yi-Ming S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論文中藉由整合理論探討中共對港政策的緣起、決策的黨政結構、影響決策的因素、政策執行概況、實施效果評估等層面。歸納出: 一、 中共對港政策反映中共領導人對香港的政治考量。 二、 中共對港政策受國際、大陸本身、香港本地政經結構以及對台統戰考量等因素之影響。 三、 以「一國兩制」模式整合大陸與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面,至目前而言,大致順暢,惟有些許個案對未來整合的影響,有待觀察。 四、 國際對「一國兩制」香港模式,大致持正面評價,惟較擔憂司法獨立遭破壞。 五、 港人對「一國兩制」模式雖不滿意但無奈地接受。 六、 在中共對台統戰考量之下,台港關係易因政治議題受阻,經貿往來較易合作。 七、 多數國人對「一國兩制」模式適用在台灣仍持反對,惟台灣及大陸的經濟發展情況、大陸對香港及台灣的友善與否,影響台灣居民對「一國兩制」模式的支持與否。 亦即中共領導人對香港的政治考量主導對港政策的制定。這些考量包括大陸對本身政經結構是否能吸納香港不同體制的衝擊、大陸在國際社會中欲扮演的角色、香港在大陸國力發展進程的角色與作用、香港在兩岸關係的角色與作用等層面。 而政治考量主導中共對港政策最明顯的當屬對台統戰考量因素。中共領導人不諱言香港採一國兩制是要給台灣作為垂範的樣板,也因而在台灣未與大陸統一之前,香港的一國兩制模式應仍是中共對港政策的主軸。惟論文中也藉由實例舉出一國兩制在理論設計上及實務執行上的缺失。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理論與研究機構……………………………………………………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第二章 中共對港政策之歷史背景……………………………………………… 10 第一節 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時期:一九四九~一九七九…………………… 10 第二節 「一國兩制」理論形成時期:一九七九~一九八四………………… 13 第三節 組織推動時期:一九八四~…………………………………………… 17 第三章 中共對港決策過程與機制……………………………………………… 21 第一節 參與對港決策的黨組織系統…………………………………………… 21 第二節 參與決策的政府組織系統……………………………………………… 23 第三節 黨政組織的權力運作…………………………………………………… 45 第四章 影響中共對港政策之因素……………………………………………… 51 第一節 國際政經結構因素……………………………………………………… 51 第二節 中共政經結構因素……………………………………………………… 55 第三節 香港政經結構因素……………………………………………………… 62 第四節 對台統戰考量因素……………………………………………………… 68 第五章 「一國兩制」實施的評估………………………………………………… 72 第一節 政治社會面的整合……………………………………………………… 72 第二節 經濟文化面的整合……………………………………………………… 97 第三節 國際對香港移交後情勢之評估………………………………………… 107 第四節 港人對香港移交後之民意趨向………………………………………… 119 第六章 中華民國對「一國兩制」香港模式的反應: 對台統戰之評估………………………………………………………… 123 第一節 中共處理「九七」後香港涉台問題原則……………………………… 123 第二節 中共利用香港對台統戰之原則及管道………………………………… 126 第三節 我方對一國兩制之評估………………………………………………… 144 第七章 結論………………………………………………………………………… 146
13

中共的民族主義--對港政策之個案研究 (1978-1997) / Chinese nationalism--China's policy toward HongKong(1978-1997

林孟和, Lin, Meng-H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深入了解中共的民族主義,本文從人類歷史面著手探討以下主題-- 1.最初起源於歐洲時的民族主義之意義為何?而民族主義在中國又代表著什麼含義? 2.以「工人無祖國」為號召之馬克思主義建黨的中國共產黨,如何合理化本質為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與民族主義間的關係,以建立政權並建設國家? 3.以上述問題之探討為基礎,來解讀中共當局為何提出「一國兩制」為理論根據,以及如何透過「一國兩制」將民族主義運用在其對港政策中. 全文共有七章二十節.第一章「導論」;說明全文的研究目的、範圍、方法與架構,以及研究限制. 第二章「民族主義相關概念的定義」;先以起源於歐洲的現代民族主義為主軸,對貫穿全文的重要概念,包括「民族」、「國家」、「民族主義」予以定義,並從民族國家出發,探討民族主義可為國家達到什麼目標與功能,民族主義常以何種形式運作,和具備那些特質.再從世界史的範疇進入中國史,分析「民族」、「文化主義」等概念在帝制時期中國的意義,以及孫中山在十九世紀末引進現代民族主義時,如何詮釋並加以運用. 由於現代民族主義主要是一種基於特定區域和文化歷史結構下,對民族國家之安全與繁榮產生的情感和認同,以及為了達到民族國家之目標的意識型態和政治運動.又基於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思想在中共政權的意識型態中占有決定性的歷史地位,故第三章「民族主義在中共意識型態中的定位」,擬從這三個向度,來討論民族主義觀從中共建政前到建政後意識型態層面上的演變. 第四章「中共民族主義的運作方式」;筆者限於能力,僅以民族主義的目標與功能為分析主軸,概略歸納1949年後的中國,在種族性民族主義、文化性民族主義和政治性民族主義方面,以情緒、意識型態和政治運動為表現形式的運作. 分析過中共民族主義的整體理論與整體運作後,第五章「鄧小平時代民族主義的政策體現:主權宣示的『一國兩制』」,探討的主題是:以「實事求是建設 有中國特色之社會主義」與「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其意識型態核心理論的鄧小平思想,如何替其民族主義觀建構一套總體政策,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來銜接鄧小平時代民族主義觀與個別政策的實踐. 第六章「改革開放後民族主義在中共對港政策中的角色」;以香港問題作為中共當局落實 修改「一國兩制」的機會,視國內政經體系與國際體系為中共決策者同時面對的整體情境,並從其對情境因素的認知出發,檢視其透過那些行動、手段,以達到其民族主義的目標. 第七章「結論」;即歸納全文研究發現,從毛澤東到鄧小平的中共民族主義,對於民族主義主觀條件的「社群成員」,一再更動認定標準,導致中國人民對於國家機器的恐懼遠多於認同,並且基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國傳統,必須建構理論概念,來合理化其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意識型態間的矛盾.而從改革開放後中共對港政策中民族主義的運用,可以發現中共當局在政治性民族主義上,仗恃其與日遽增的國力,雖然試圖對人民塑造一種休戚與共的民族歷史認同感,但實際運作上卻只將香港人民視為和平收回主權的工具,並自法律層面防範香港人民,及剝奪香港人民的個人權利,因而喪失香港多數民心,故又尋求對香港人民訴諸於文化性民族主義.最後並就本論文主題未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反思與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2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