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1
  • Tagged with
  • 7
  • 7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ECFA簽訂與中共對台政經策略研究 / ECFA signing with communist Chin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高文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對台政策,牽涉到統一與國家建設的優先次序問題,毛澤東時期主張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先求統一再建設;鄧小平強調和平統一,但不放棄使用武力;「十六大」之後仍維持這個基調,只是更強調自我發展的重要性,認為只要把自己實力提升,台灣問題就能順利解決。但其基本立場始終如一,那就是要「統一」。即便60多年來,兩岸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及文化等方面已有相當落差,但是中共方面始終以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認為雖然台灣方面繼續使用「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政府」的名稱,但它只是已消亡的舊政府在中國主權地域內的台灣這一局部地區的非法延續,台灣從來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政府」也只是中國領土上的一個地方政府 。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認為,「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三大歷史任務之ㄧ。」 中國大陸自2001年起正式加入WTO成為會員之後,隨著其經濟實力增強,積極推動與各國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尤其不斷提供各種優惠措施,企圖以其經濟實力整合東亞區域貿易體系之政策日益明顯,使得近些年來東亞經濟板塊逐漸移轉,有取代日本成為東協國家出口產品最重要的吸納市場之趨勢。此外,2002年11月與東協(大陸簡稱東盟)10國間所簽署之「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亦即東協加一),業已自2010年元月1日起生效,預估可能至2015年時東協加三(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完成時,其將可能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板塊。 很顯然地,近些年來在東亞區域經濟逐漸整合發展趨勢下,對於仍依賴進、出口貿易帶動經濟成長的台灣而言,將可預見的是,今後產業所面對的環境勢必較前更加嚴峻。台灣在全球化的國際經濟環境中,面對中共強大經濟吸引力,為免未來遭到經濟邊緣化、產業空洞化,政府乃將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作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最重要的政策目標,發揮經濟「軟實力」站穩國際舞台。亦即希望透過兩岸資金、技術、貿易、投資等資源整合、分工,持續海峽兩岸關係正常、穩定發展,以及提高台商對於東亞及全球市場佈局之競爭優勢,所以簽署此一協議的確有其迫切性與必要性。 在全球化理念下,追求和平,發展經濟是各國領袖的共識,也是人類追求的永久目標。經濟富庶,人類和平共存,自然不會發生戰爭,沒有安全的威脅,世界長治久安,和平共存。所以,對於台海兩岸關係發展,在兩岸領導人及人民均有共識的前提下,應以共謀經濟發展、維持和平穩定。
2

春秋戰國之巴蜀文化

鄭月梅, ZHENG, YUE-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中華文化分流支派中之巴蜀文化,其發展與流衍之情形,藉以窺探我中 華文化形成之經過,亦所以窺知我古代文化百花競放、多彩多姿之景況,及其萬流歸 宗之發展,因而形成我中華文化豐富內涵之歷史發展。前段首明巴蜀民族之由來,以 探尋其文化之根源;中段則論春秋戰國之巴蜀及其文化,以明其政治背景與文化內涵 ;末言秦漢之巴蜀,由其政治形式之改變及文化之發展,以論巴蜀由一獨立文化,而 與中原文化交流,終而化歸於中原文化之經過。文凡五章,約十萬言。各章大要如下 : 第一章:緒論。首明研究動機,以見研究之旨趣;次言研究方法,以見研究之經過及 其之重心,末語研究之期望,以知本研究之旨意。 第二章:巴蜀釋名及其民族之由來。先說巴蜀名義,再尋□其民族之源流,以明巴蜀 民族之由來與發展。 第三章:春秋戰國之巴蜀。先說春秋戰國巴蜀之政治、並其與楚、與蜀之關係,以及 其疆域變遷之情形:再明春秋戰國之政治、並其與楚、與秦之關係,以及其疆域變遷 之情形;由之以知春秋戰國巴蜀之政治背景。 第四章:春秋戰國之巴蜀文化。首輸春秋戰國巴國之生活習俗、藝術與技術、語言文 字、音樂舞蹈等;末論春秋戰國蜀國之生活習俗、文學藝術、水利技術、音樂舞蹈等 ;及其與楚文化之關係;因以知其文化之內涵及發展。 第五章:秦漢之巴蜀。先明有秦一代,巴蜀既歸秦後,其政治、經濟與文化之改變與 發展及巴蜀對秦之貢獻;後論有漢巴蜀政治、經濟與文化之發展,及其對漢之影響與 貢獻;藉之以明巴蜀由一獨立之文化,而與中原文化交流,終而同化於中原文化之經 過。 附錄:檢討。(對本文寫作之總檢討。)春秋戰國巴蜀年表。文物圖表。
3

突厥與中原朝廷和戰之研究-和戰因素之探討

林靜玉, Lin, Ji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對突厥與中原朝廷在時間空間的界定,並說明研究架構、動機及參 考資料。 第二章 突厥與中原朝廷互動的類型-分二節,第一節為戰的類型;第二節為和的 類型。將史籍有關和戰之資料加以分類並做成突厥入寇三年平均長期趨勢 圖以供後面諸章分析之參考。 第三章 突厥前期與中原朝廷和戰之因素-共分四節,第一節歷史的因素,第二節 政治的因素,第三節經濟的因素,第四節心理及文化的因素。 第四章 突厥中期與中原朝廷和戰之因素-共分三節,第一節政治的因素,第二節 經濟的因素,第三節心理及文化的因素。 第五章 突厥後期與中原朝廷和戰之因素-共分三節,第一節政治的因素,第二節 經濟的因素,第三節心理及文化的因素。 第六章 結論。
4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初探 / Szu-Ma Chung-Yuan's folk legend research

黃瓊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的龐大數量等於他的濃厚鄉愁。筆者發現,司馬中原之父吳隱觀在他生命中雖僅存留短暫光陰,卻是他創作的泉源、思想的開端,無怪乎小說中處處可見吳父的身影。鄉野傳奇可謂吳父不死的象徵。 故鄉景物同樣使司馬中原魂牽夢縈。靈河不斷出現在不同的篇章,如拼圖般,漸次拼貼出河岸全貌與得名傳說,顯示他對於生命之河那份猶如小溪流為大川的深厚眷戀之情。筆者相信《靈河》實是他鄉愁集大成之作。 痛失家國使司馬中原思考文化意識對民族盛衰的影響力,乃在鄉野傳奇進行去蕪存菁的工作。儒家思想的真諦經由鄉野人民看似愚昧的舉措而獲得彰顯;「因果報應」不再是迷信,乃中華民族對善的堅信根基與承受苦難的耐力來源;「狐仙崇拜」非荒謬無稽,應轉化為像對「關、岳精神」的景仰,才不致落入神棍的宗教迷宮。 另一個「鄉思」呈現在司馬中原的歷史書寫。他認為民間歷史並不弱於正史,極力刨出蘊含在傳說裡的歷史真質。透過平民生活書寫與俠士塑像,期望讀者以史為鑑,避免下一個悲劇,也使每一個生民具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同時對於大歷史敘述下忽略的邊地生活與捻亂,作歷史情境上的補充,可謂十分了不起。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膾炙人口,得力於其引人入勝的敘事功力。筆者發現司馬中原採用「新說書人的敘事方式」,以多元的形式展現他的「司馬氏曰」,調配鮮活又飽含瑰麗詩情的語言,建構鄉野傳奇的廣袤世界。 統整研究所得,筆者認為司馬中原鄉野傳奇的意義有四:建立通而不俗的敘事風格、說話與志怪傳統的繼承與革新、豐富臺灣通俗文學的內涵與保存中華民族文化。筆者賦予「現代說書人」的稱號,表明其文學成就與社會貢獻。
5

中共對台統一戰略—從中共國家安全戰略角度研究

王正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問題」關係到中共未來國家戰略發展的核心,並涉及民族尊嚴的維護。所以中共無論基於區域博弈、國家安全、利益、發展維護等戰略需求,「台灣問題」勢將為中共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自1978年以來,中共領導人受到內外在安全戰略因素影響,其統一戰略思維與策略運用,不斷的進行調整,逐漸由武力解放轉變為和平統一。當前中共國家戰略雖以「國家發展」為優先,但發生對主權原則的挑戰,勢被迫將統一問題提前解決。中共迄今不願承諾放棄武力主因,即基於國家安全戰略考量,以確保對台政策的靈活性與主動性。 基於整體情勢,中共體認「談判會比透過戰爭獲益更多」的戰略思維。當前中共對台策略係採取「政經分離、先經後政」柔性作為。依國際情勢、綜合國力及軍事能量而言,整體優勢明顯傾斜於中共,故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情況,勢將大部份取決中共的戰略走向。更值得重視的是,中共確實有武力犯台能力與決心。 中共當前對台的經貿策略,無論基於全球化需求,或是中共所佔有的戰略優勢,對於台灣而言,乃勢之所趨,與其採取「抗衡」策略,不如運用擁有的籌碼,積極與之建立依存關係,進而在未來無可避免的政治談判中,爭取國家最大的利益與安全保障。 / The Taiwan issue sits at the center of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It involves both China’s national dignit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Therefore, no matter in terms of its development projects, regional arrangements, or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es, everything related to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has to do with the Taiwan issue. This is the reason why we have to address the cross-Strait situation from the angle of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concerns. Since 1978,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ecurity conditions, its leaders have been adjusting constantly its strategy to unify Taiwan: from military liberation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peaceful co-optation. As a result, China can reserve more energy for its economic catch-up. But still,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once sovereignty being threatened or challenged, China will consider the use of force without any delay. And, this is exactly why China has always been reluctant to denounce the use of force against Taiwan. For the moment, however, China prefers the unification through peaceful means and this lead to a strategy of “separation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with economy gong first and politics being last.” But, gradually, as Taiwan becomes more dependent on China economically and loses its advantages to China militari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China would gain more confidence over unifying Taiwan. Such confidence, if backed up by its physical strength, would very likely lead to a military confront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Facing such circumstance, more challenges against China’s determination of defend its sovereignty would add to the likelihood of the above-mentioned scenario. Thu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Taiwan’s best strategy might probably be avoiding “balancing/confrontation” for now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ing be best use of our economic advantages and bargaining chips to build up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rdependence across the Strait, which shall be the most reliable guarantee of Taiwan’s national security.
6

中原朝廷對北亞游牧民族和親公主的政治角色研究-以漢朝到唐初為中心 / Th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role of the central China dynasti's politically marry princess to the north Asian nomads - centre from Han dynasty to the early Tang dynasty .

孫治安, Sun, Chih 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古中原農業民族與北亞游牧民族之間便是關係密切,本質是經濟性、文化性的,而非軍事性的。和親是一種典型的間接路線戰略。和親公主則是影響和親成敗的關鍵人物,可藉由對其政治角色的研究,進而探討彼此的互動模式、政治運作,以及對民族問提的省思。   本文的和親是指:中原朝廷與少數民族之間為了結盟、賄賂、賞賜、離間、……等目的,所行的一種非常態性的政治婚姻,開始在春秋戰國時代,被系統化成一種政策、戰略,是漢高祖時由劉敬提出。   本文範圍以漢到唐初為中心,主要的和親公主有王昭君、細君公主、解憂公主、馮嫽、千金公主、義成公主等人。研究方法以史學為基礎,著重政治學、軍事學、社會學、民族學的分析。內容分為六章十七節,以及緒論、結論,127頁,約廿萬餘字。   本文的主要限制在於缺乏北亞游牧民族自身的史料。未來的發展則可繼續研究其他和親公主的政治角色,以及歷代在歷史、政治環境變遷下,而封和親公主所產生的不同評價及傳說。最根本的仍是去了解中原農業民族與北亞游牧民族的彼此關係與相處模式。
7

竹久夢二の人形制作活動

王, 文萱 24 September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19330号 / 人博第749号 / 新制||人||180(附属図書館) / 27||人博||749(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32332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人間学専攻 / (主査)教授 篠原 資明, 教授 岡田 温司, 准教授 桒山 智成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Page generated in 0.017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