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庇護工場轉型社會企業之探究 -以伊甸基金會烘焙事業部為例

黃品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庇護工場的成立初衷是以協助弱勢團體為主,通常是提供中重度身心障礙者完全的保護以及安全調整過的工作環境,在工場裡他們可以體驗模擬式的工作訓練並獲得少許的產能報酬。但是當台灣的「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將庇護工場歸勞政主管時,許多庇護工場因為庇護性員工的高照護與訓練成本、低產能,加上缺乏專業經營管理團隊,而有經營不善的問題發生。為了要實現其社會與經濟目標,庇護工場開始朝著社會企業的方向發展。 本研究採用文獻回顧分析結合非結構式的訪談,首先回顧美國、歐洲以及台灣關於庇護工場與社會企業的文獻,作為主題探討背景的了解,並介紹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和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並將社會企業定義為遵循企業途徑來達成其社會使命,並追求財務上自給自足、永續發展的組織。 接著以伊甸基金會烘焙事業部作為個案訪談對象。分析後發現,伊甸基金會烘焙事業部發展情形和台灣多數庇護工場的現況十分相像,正處於由庇護工場過渡到社會企業的階段中,目前規模甚小,弱勢案主群能獲得的工作薪資水平也不高,但在財務上還是有某種程度上依賴政府的直接或間接的支持,只有部份達到其社會目的,尚未完全達到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永續發展。 推究其原因,伊甸烘焙事業部在一開始發展庇護事業的時候,缺乏專業的管理知識與能力,導致在事業規劃上缺乏全面、長期眼光。在一開始向社會企業發展時,只能模仿其他的社會企業。其中並沒有考慮到其組織使命與特色、沒有可行的企業經營模式,導致組織定位不明確、無法達到財務上的自給自足、也模糊或抹滅組織原有的特色。 若希望能夠達到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本研究提供給伊甸基金會烘焙事業部如以下。組織使命方面:(1) 凝聚機構共識(2) 解決溝通問題。專業人才方面:(1) 專業人才的吸引、留任與支持(2) 提升技術與工作技能。產品與服務方面:(1) 提升產品與服務品質。網絡合作方面:(1) 發展組織內部合作關係(2) 發展外部合作關係。其中需要特別強調的則是適當投資以及結合社會面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2

非營利組織推動多元化管理之研究-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 / A Study 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romote Diversity Management:The Case of Eden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黃欣儀, Huang, Hsin 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焦點為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而在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以第四章規範及引導政府、民間企業一同促進就業。但身心障礙勞工,無法只仰賴政策保障,緩不濟急,其需透過特殊職業訓練來融入社會,並渴望有一個機構能作為和雇主、政府間的橋樑。在新的全球治理觀念下,這個要角當為非營利組織,該等組織除了在國內蓬勃成長外,還拓展至其他國家。而在台灣推動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當中翹楚就屬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該基金會並把台灣經驗傳遞到如馬來西亞、越南、中國四川等地區,其中馬來西亞的双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是伊甸的第一個海外姐妹會。 本研究區分出多元化管理的學術內涵:人力資源層面、組織建制層面、文化價值層面,和實務內涵:法案政策層面,即美國發展的四階段—平等就業機會、弱勢優先、重視差異性、多元化管理。運用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個案研究法,分析我國目前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政策,包含:個別化職業重建服務、支持性與庇護性就業服務、定額進用政策、設置與運用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視覺功能障礙者之工作權優先保障等。並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作為個案主體,觀察其推動國內及跨國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的各層面策略、現況、困境,跨國部分以馬來西亞双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為代表。 本研究發現:一、我國多元化管理的學術及實務內涵仍待更多文獻及研究補充;二、我國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法令精神和政策發展與國際接軌,雖然腳步較美國緩慢,但已從「重視差異」邁向「多元化管理」階段;三、政策需仰賴更密集人力資本的投入來從事推廣;四、政策單從公部門角度思考籌劃有其侷限性,缺乏創意與彈性;五、伊甸基金會的職業與能力訓練計畫,是整合身心障礙者生活與就業服務的全方位體系,從該計畫所呈現的人力資源策略、組織建制策略、文化價值策略、法案政策創建策略中均發揚出多元化管理的精神;六、伊甸基金會推動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對身心障礙者、雇主、政府均有正面影響力,但資源困窘與補助縮減讓服務工作變得吃力;七、馬來西亞双福發展協會以伊甸的基督教精神與服務模式立基並傳承延續;八、馬來西亞双福發展協會揉合台灣經驗與馬來西亞本土特色,發展出嶄新的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策略,不同分會自主運作落實在地深化服務;九、馬來西亞欠缺保障身心障礙者的完整政策法案,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態度,還有對相關福利的重視程度,是未來多元化管理發展能否漸臻成熟的關鍵;十、多元文化與族群是馬來西亞最珍貴的資產,但也加深推動身心障礙者之多元化管理的挑戰性。 依據上述研究發現,茲歸納本研究建議如下:一、未來相關多元化管理研究,可針對其他多元化表徵、身心障礙者政策、研究主體、國家地區做研究;二、期許我國政策,應追求實現各層面環境的無障礙化,並確保不同障別之身心障礙者,皆能獲得資源使用、就學機會、生活及職業重建、輔導創業等服務;三、伊甸基金會在國內應加強輔導身心障礙者、雇主的心態調適,還有倡議改革社會福利資源的配置;四、伊甸基金會在國外可參考扶植双福發展協會的做法,讓其他海外分會各自成長獨立;五、双福發展協會可藉由與其他鄰近國家非營利組織的交流與合作,聚合成積極鞭策政府的力量,並累積資源,朝專業化組織發展,成立更多分會以服務到不同地區的身心障礙朋友。
3

非營利組織在服務過程中的文化衝突與適應—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

楊玉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研究主體為文化衝突與適應,並以伊甸基金會作為主要觀察對象,故研究主軸便是自伊甸基金會的服務過程中,來探討組織與其服務對象在面對文化衝突時的適應情形。伊甸的文化衝突問題,又可以其服務據點分為海外與國內兩個案例。海外的部分則以2005年在泰國蘭塔島成立的分會為例,國內的部分則以志工發展中心為例。這兩者分別突出文化元素中,語言和宗教的重要性。伊甸在蘭塔的服務過程裡所遭遇的文化衝突問題,分別自語言困境、宗教差異與民情步調三方面切入。結果顯示服務過程裡的困境與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衝突,其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志工發展中心是伊甸最具基督教色彩之中心,且中心同工又是志工主要的接觸對象,故基督教與同工志工的關係便更顯重要。結果顯示一個人接觸宗教的環境與時間,是決定其對該宗教態度的關鍵。同工宣揚福音的態度與方式,以及志工本身對宗教信仰的看法,也都影響志工對基督教的接受程度。最後回歸到文化衝突現象的分析,並以此呼應文化變遷理論與文化間傳播。得知衝突的形成難以簡單歸納至單一因素上,其背後往往藏有許多複雜的緣由。是否能達成跨文化適應,就得看能否找出形成衝突的原因。

Page generated in 0.02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