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
  • 13
  • 1
  • Tagged with
  • 14
  • 14
  • 5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初探 / Szu-Ma Chung-Yuan's folk legend research

黃瓊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的龐大數量等於他的濃厚鄉愁。筆者發現,司馬中原之父吳隱觀在他生命中雖僅存留短暫光陰,卻是他創作的泉源、思想的開端,無怪乎小說中處處可見吳父的身影。鄉野傳奇可謂吳父不死的象徵。 故鄉景物同樣使司馬中原魂牽夢縈。靈河不斷出現在不同的篇章,如拼圖般,漸次拼貼出河岸全貌與得名傳說,顯示他對於生命之河那份猶如小溪流為大川的深厚眷戀之情。筆者相信《靈河》實是他鄉愁集大成之作。 痛失家國使司馬中原思考文化意識對民族盛衰的影響力,乃在鄉野傳奇進行去蕪存菁的工作。儒家思想的真諦經由鄉野人民看似愚昧的舉措而獲得彰顯;「因果報應」不再是迷信,乃中華民族對善的堅信根基與承受苦難的耐力來源;「狐仙崇拜」非荒謬無稽,應轉化為像對「關、岳精神」的景仰,才不致落入神棍的宗教迷宮。 另一個「鄉思」呈現在司馬中原的歷史書寫。他認為民間歷史並不弱於正史,極力刨出蘊含在傳說裡的歷史真質。透過平民生活書寫與俠士塑像,期望讀者以史為鑑,避免下一個悲劇,也使每一個生民具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同時對於大歷史敘述下忽略的邊地生活與捻亂,作歷史情境上的補充,可謂十分了不起。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膾炙人口,得力於其引人入勝的敘事功力。筆者發現司馬中原採用「新說書人的敘事方式」,以多元的形式展現他的「司馬氏曰」,調配鮮活又飽含瑰麗詩情的語言,建構鄉野傳奇的廣袤世界。 統整研究所得,筆者認為司馬中原鄉野傳奇的意義有四:建立通而不俗的敘事風格、說話與志怪傳統的繼承與革新、豐富臺灣通俗文學的內涵與保存中華民族文化。筆者賦予「現代說書人」的稱號,表明其文學成就與社會貢獻。
12

西施故事源流考述

葉仲容, YE,ZHONG-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西施惑吳興越是人們都早已耳熟能詳的一段歷史,然而,遍查歷史,卻未曾見有這段記載。本文即是在考證西施其人的真實與否,及其與吳越歷史之間的關系,進而歸納出西施故事演變的緣由及過程。 二、文獻:西施二字最早出現於先秦諸子中,而故事初型起自吳越春秋及越絕書。此后,歷代的文學創作及地理方志均續有所見。直到明浣紗記傳奇,西施故事可謂成熟定型。接下來的倒浣紗及東周列國志等,或可視為故事的再創造。故本文的文獻資料,起於先秦,迄於明代,上自經史諸子,下至札記方志,涉獵廣博。 三、研究方法:本文以人物主題及故事情節的溯源及演變歷史為主,屬於「主題學史」方法的運用。因故事的發展是隨著歷史的脈絡前進,故全文結構也是循著歷史的軌慫,做縱盄的探討。但遇關鍵性問題時,則暫時跳出時間的先后次序,而加以橫向的分析,可說是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的交錯方式組成。 四、研究內容:全文除首章緒論、末章結論之外,再分六章。第二章述正史中所呈現的吳越歷史。第三章探討西施其人之起源及故事初型。第四章由魏晉至元明的文學作品中有文人士夫對西施故事的推動創造。第五章則由歷代方志看民間傳說的因襲附會。第六章專就浣紗記傳奇,看西施故事的成熟與定型。第七章探討故事定型后的承繼與再創造。 五、研究結果:西施乃是先秦時即廣受歡迎的美女代稱,到了東漢,才在稗官野史的附會中成為吳越歷史的一部分,而美女故事一直是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西施故事於是在文人士夫及地方傳說的創造因襲中,漸漸孳乳壯大,終於由一虛構體變成動人凄美的成熟故事。
13

明末清初傳奇多元對應關係研究--以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為主

鄺采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古典戲曲,不是一開始就以萬事皆備的形態出現。它是結合詩歌、小說、講唱、雜技、音樂、舞蹈等多項淵遠流長的系統慢慢演化而成的,其中任何一項都各自有其演進的過程。來自不同血統的元素在融合時難免會有相斥的現象,這也是戲曲先天體質的原罪。縱然戲曲的多元性顯而易見,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作品自身內部的各種藝術因素還是必須建立一種有機的和諧關係。 若將戲曲元素作整合分類,可分立出「敘事—抒情」、「雅—俗」、「文學—舞台」三個對應組。這三個對應組雖彼此存在著相反的特質,但並非是絕對「對立」關係,而是相對的對應關係;而其彼此分流、對峙、滲透、轉化的現象,則是切入戲曲發展值得探討的議題。因此,本次論文將戲曲的對應關係,分別為這三組對應面,並由此延伸至劇作家與作品,劇作家與觀眾,劇作家與演員等多元對應關係,期待釐清戲曲運轉軌跡。 另一方面,明末清初,由於政治社會大環境的變動,以往戲曲由文人全面主導的現象逐步鬆綁,戲曲本質的缺點逐漸顯露。此時戲曲環境中的作者、導演、演員、觀眾,都發生相當大的變化,於是劇作家遂面臨更大的考驗。這個時期在戲曲創作及理念上有極高成就者,當推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四家。此四人於明末清初之際致力於戲曲創作,李漁與李玉生卒年相近,代表文人以作劇為生,視戲曲為商品的新形態作劇態度。洪昇與孔尚任則常被聯袂並稱,展現傳統文人以詩文思惟經營長篇劇作的寫作功力,並造就後來文人難以逾越的高峰。 論文分五章敘述。第一章介紹傳奇由湯顯祖等所建構的審美風格,及由阮大鋮、馮夢龍、潘之恒所另闢的戲曲審美視角,並引出明末清初四大劇作家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之劇作的時代定位。第二章分析四位劇作家作品的抒情、敘事表述手法。第三章探討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從語言、人物、題材到主題的雅、俗審美傾向。第四章描述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平面的文學手法與孕育其中的立體舞台表現風貌。第五章則將上述分析結果置於戲曲發展的時代軌跡上,看待四位劇作家作品於戲曲傳播、文本創作及對戲曲規範的態度。期能賦予其更精確的時代意義,並為清中葉後的戲曲發展現象,作更具體的背景解析。
14

梁啟超劇作及其戲劇觀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drama and drama views of Liang Chi-Chao

林豐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以梁啟超戲劇觀和劇作為中心,但是牽涉的領域擴及梁啟超政治、歷史、教育、文學等思想觀念,也包括他的政治活動、報刊事業。對照探索的還有晚清的戲曲發展、報刊時事劇發展、戲曲改良運動和時事新劇搬演的論題。因此本論文預期的成果有三大方向: (一)、探討梁啟超戲劇觀與劇作的形成背景與發展過程。 (二)、梁啟超戲劇活動概況與近代劇壇中的位置。 (三)、梁啟超戲劇觀對近代戲劇發展的貢獻與延續發展。 各章論述重點如下:首章論述晚清局勢與學術思想概況,並介紹梁啟超個人生命幾個重大階段,包括進入政治活動前的接受傳統教育階段、與康有為師生積極參與政治階段、維新運動後逃往日本辦報階段,以及辛亥革命之後到去世前的學術階段。另外介紹影響其文學主張的重要師友,探討其戲劇改良理論形成的背景。第二章則以晚清劇壇發展與小說界革命為論述重點,以明梁啟超「戲劇改良」主張在近代戲劇中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位置。並且考察其戲劇改良理論的形成過程,從報刊與戲曲的結合中,尋找出戲劇新變之處。第三章,進一步探索本論文中心文本《劫灰夢傳奇》、《新羅馬傳奇》、《俠情記傳奇》、《班定遠平西域》等重要作品的取材、情節與主題,並且深入討論其創作藝術特色。第四章則綜整其戲劇相關論述,並參照其作品特色,歸納出梁啟超的戲劇觀。第五章從梁啟超創作現象延伸思考,探討其創作文本與搬演性、創作中斷等論題。歸納其對於近代戲劇的貢獻,並從戲劇改良運動的發展,觀察其戲劇觀的延續發展。 梁啟超不僅是從傳統科舉士子過度到新時代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他更身兼政治改革推動者和報刊界領袖的身分。梁啟超的戲劇觀與時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連,其各種文學觀點更建立在「維新運動」的理論之上,而近代文學運動又受到梁啟超的啟迪極深。他以「小說界革命」包舉其「戲劇改良」理論,另外從他認為「革命」包含Reform和Revolution兩個概念來論,梁啟超的「戲劇改良」具有兩個層次,一是對於原有的文學體裁和劇種體製僅作修正,真正徹底翻新、變革的是其所承載的主題思想與內容。而以「舊瓶裝新酒」作為比喻,「舊瓶」指戲劇原有的體製形式,「新酒」是梁啟超真正要全面變革的「主題思想」。 梁啟超親自示範「新傳奇」的創作,為了將新思想帶入作品,因此援引西史「意大利建國三傑」傳記作為題材,不僅「援史作劇」還「以劇喻今」,將劇中「紫髯碧眼兒」充作「優孟衣冠」,達到醒民、教育、宣揚愛國精神的「政治功能」。梁啟超創作的劇作包括傳奇劇本《劫灰夢傳奇》、《新羅馬傳奇》、《俠情記傳奇》另有《花木蘭傳奇》殘稿五頁;另有為學生演劇創作的廣東戲劇本《班定遠平西域》。這些劇作所傳遞的主題思想包括一、揭露社會的頹敗現況,喚醒群體憂患意識。二、讚揚英雄與游俠「捨己無畏」的精神,召喚救國志士。三、強調國民教育與國民責任。四、闡揚尚武精神,革去「疲弱」的民族形象。五、灌輸女子平權與新社會觀念 。六、表達對國家改革的殷切盼望。雖完整作品僅《班定遠平西域》一部,但透過劇作實踐,可以使其歸於「小說界革命」中的「戲劇改良」主張能夠展現「獨立」的樣貌。 在劇本的藝術表現方面,梁啟超仍依照傳奇體製進行創作,但在舊有形式上稍作變革。除了因應故事跨時之久、史實人物眾多,因此在腳色出場次序、行當安排需作權變之外,仍運用上場引子、賓白、曲文、科介、曲牌聯套、淨丑科諢、下場詩等傳統形式進行創作,雖偶有出律犯規之處,但仍保留了傳奇的樣貌。在劇本形式上的變革,主要是在曲文賓白與人物塑造這兩方面。梁啟超將自創的「報刊體」風格運用在曲文賓白的撰寫上,包括使運用新語詞和口語化的書寫風格,尤其利用淨丑科諢,大量使用新詞彙還加入了外國語,做了全新的嘗試。而主角賓白唱詞,仍維持「典雅」風格,點染新語詞、新概念之後,形成一種新意境。在人物塑造方面,除了利用賓白曲文表現之外,透過全新的「穿關」、「砌末」塑造出「西洋人物」形象,另外還利用「演說介」、「讀新聞紙介」、「宣誓介」等動作指示,不僅塑造人物形象,也以「置入性行銷」的方式,向讀者宣傳參與政治活動的方式。歸納綜整梁啟超的戲劇觀包括:一、以「新小說」概念統括「小說」與「戲劇」。二、以「文學進化論」為戲曲定位。三、吸納「文學啟蒙」觀念的戲劇功能論。四、「援史作劇,以劇喻今」的創作理念。五、「以俗載道」的傳播觀念。六、 以多元式評論「現身說劇」。 雖然梁啟超參與戲劇活動時間不長,但他對於近代戲劇的重要貢獻包括:一、戲劇改良的先行者。二、創造文人劇與報刊緊密結合的成功範例。三、使「小說戲曲」在文學中的位階逆轉。梁啟超不但是晚清民初舉足輕重的政治家與輿論界領袖,同時身兼文學家、史學家、報刊主編、教授等多種身分。對於「戲劇」領域來說,因為推動「文學革命」,將「戲劇」與「小說」以「小說界革命」口號一起推動,加上與「報刊」的傳播相結合,響應者紛紛提出各種改良主張。梁啟超戲劇觀的延續與發展可概括為:一、戲劇有益社會的概念逐漸普及。二、從報刊到新式劇場─戲劇改良的多元詮釋。三、戲劇成為「政治宣傳利器」。四、「惟新至上」的劇壇風潮。因為梁啟超的鼓吹與示範帶動,「戲劇改良」的範圍從報刊擴展到「新式舞台」上的京劇與話劇演出,真正達到了「寓教於戲」的目標。

Page generated in 0.02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