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冷戰後印巴關係之研究,1991—2004

葉建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南亞係指印度半島和其鄰近之島嶼而言,位於印度洋北岸,為亞洲大陸的南方門戶,有次大陸之稱。區域內國家計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及馬爾地夫等七個國家。自古以來,南亞地區就是扼控歐、亞、非三大洲的海上通道,也是連接阿拉伯地區、非洲地區、歐洲地區與亞洲地區各國的一個海上樞紐。 印度、巴基斯坦兩國的恩怨情仇,可說是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她的癥結始於16世紀歐洲殖民主義開始入侵印度,1813年英國擊敗法國獨自使印度逐步變為英國的殖民地,並採行分而治之政策所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人民民族獨立運動高漲,1947年6月英國公布了「蒙巴頓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實施分治獨立,使得印巴兩國間的仇視和對立的立場,更加尖銳和具體化。 印巴兩國自1947年脫離英國獨立建國後,於1947年雙方於喀什米爾爆發第一次衝突,經由聯合國安理會居中調停下,雙方同意在喀什米爾地區劃定一條停火線(Cease-fire Line),其後復於1965、1971年於此地發生兩次戰爭,並造成雙方的大量損失。雖然雙方在1972年達成西姆拉協定,將原先的停火線轉化為雙方實際控制的界線,不過彼此間的衝突卻未因此而獲得解決。此後雙方雖不再發生如前次大規模的衝突,但低強度的區域衝突仍然不斷,尤其是雙方在80年代中期於錫亞琴冰川的爭端,90年代的卡吉爾衝突,更造成雙方人員與資源的損傷及兩國關係的低迷。 1991年蘇聯解體後,印巴兩國間的對抗並沒有因冷戰的結束而獲得平息,反之於1998年5月後更演變為核武競賽的局勢。歸咎其根本的原因,除了喀什米爾爭端的問題外,尚包括有區域外強權的介入因素、印巴政治因素及核武軍備發展等影響,使得南亞地區一夕之間躍升為世界火藥庫之一。 2001年911事件後,南亞地區雖然不是大國爭霸的重點,但自美國小布希總統對恐怖主義宣戰後,一夕之間南亞地區遂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2004年1月4日,第12屆南亞區域合作聯盟領袖高峰會議後,印巴兩國基於國內宗教極端主義的緩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國際強權的干預等因素,雙方同意在2004年2月開始展開兩國間的全面對話,以進一步的推動兩國間的關係正常化。同時,印度從中國厚植綜合國力、經濟發展支持國防建軍中得到啟示;唯有消弭印巴兩國的爭端,維持南亞地區的和平,才能創造印巴兩國雙贏的局勢,並加速達到印度成為世界大國地位的目標。
2

新保守主義與美國外交政策

林昌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九一一」事件後,新保守主義陣營利用這個歷史的契機趁勢主導美國相關的中東政策,從小布希政府對外政策的主張中也可以發現不少新保守主義理念運作的軌跡,而新保守主義對於美國對外政策的影響也獲得不少學者的討論。一般來說,新保守主義在當代的理念中以外交政策的主張最為突出。而本文主要探討新保守主義與美國外交的關聯性。 美國的新保守主義形成於一九六○年代,主要形成的原因在於對當時美國社會的變遷做出回應,故將中心多放在社會運動及政府制度方面;而後在雷根政府上台後,則開始轉向外交政策方面。在美國已故總統雷根以及現任小布希政府執政期間,分別為新保守主義受到重用的兩個時期,新保守主義的理念由於符合若干政府的對外政策,因此對於許多重大的外交政策產生影響。 本文主旨在討論新保守主義的發展背景與淵源,以及其與美國當代外交政策的關聯性,主要討論的主題有三: 一、 何謂新保守主義?其發展背景及構成內涵為何; 二、新保守主義與美國當代的外交政策; 三、新保守主義在運用在外交層面的獨特性及侷限性。 而本論文即在以上假設的架構下進行研究,希冀對新保守主義與美國當代外交政策的關聯性進行詳盡的探討。 關鍵字:新保守主義、單邊主義、先制攻擊、雷根主義、布希主義
3

小布希政府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 以伊拉克戰爭為例 / A study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Bush’s Administration:analyzing from the Iraq War

呂學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家安全戰略」是美國國家政策的核心,在冷戰時期,面對蘇聯及其共產集團對美國安全的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態勢是「圍堵加嚇阻」。冷戰結束後,美國的國家安全進入一個調整的時期。一方面,冷戰在全球層面的終結及其在區域安全引起的反應,動搖著40年來支撐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原則,美國必須用新的理念來指導其國家安全;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影響及911恐怖攻擊事件的發展也給美國帶來了新的挑戰。 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之前,美國國安機構就已開始研究在新環境下的國家安全戰略。從波斯灣戰爭及柯索沃危機,或是北約東擴,在在顯示出美國已將戰略重點放在遏制地區性挑戰及國際體系多極化的形成上。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之後,小布希政府重新審視國際環境,強調本土防禦的安全政策。美國調整全球戰略的根本出發點是加強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反恐及安全則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首要目標。 由於911事件造成美國國內保守主義情緒的上升,促使小布希的安全觀趨向更保守方向發展,並提出以「政權更替」、「先制攻擊」、「單邊主義」及「絕對安全」等戰略為要點的「布希主義」(the Bush Doctrine),而「伊拉克戰爭」正是小布希政府貫徹上述安全戰略的試驗。然而,當美軍於2003年3月以海珊政權構成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威脅為由出兵伊拉克,在歷經徹底搜索上述武器未果後,才發現小布希政府所聲稱之伊拉克威脅似為空穴來風,而伊拉克戰爭之正當性遭受到嚴厲抨擊。 2003年以前,國際各國普遍都還十分信任美國所作所為,然而,就在小布希政府不顧國際社會甚至盟友的反對,採取預防性戰爭的先制戰略的軍事行動,出兵攻擊伊拉克,美國單邊作為的反恐戰略證明不得人心,整個中東地區的局勢動盪,伊拉克的重建過程障礙重重,國際範圍內的恐怖主義愈加猖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並未獲得有效抑制,加上美軍虐俘事件曝光等,使得美國國際地位嚴重受損。 本論文主要探討小布希政府時期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發展,特別是在美國遭逢911恐怖攻擊事件後,面對國家安全情勢的巨變,安全威脅的增加,以及不確定因素提高而所提出的安全戰略的調整特點,並以伊拉克戰爭作為個案研究,小布希在採取單邊行動、先制攻擊、政權更替等戰略作為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對國際關係及美國在國際體系的領導地位造成之影響。

Page generated in 0.019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