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戴季陶反共思想之研究

朱容德, ZHU, RONG-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目的與方法及戴季陶的生平與志業。第二章民初戴季 陶對社會問題的研究:敘述民國初年的社會思潮、戴季陶對社會問題的研究與主及戴 季陶與中共成立的關係。第三章:戴季陶反共思想的來源與政況背景:敘述共產國際 與中共關係、聯俄容共與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及早期國共的對立與衝突,並探討戴季陶 對聯俄容共的態度。第四章戴季陶的反共言論:研究戴季陶對中山先生思想的闡揚及 其反共的言論與著作。第五章戴季陶對反共事業的影響:敘述戴季陶的反共言論對國 民黨人反共行動之影響。第六章結論。
2

祭祀公業產權治理之研究-以管理人問題與反共用地悲劇為中心

余采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現存之祭祀公業年代均已久遠,然因歷史、政策及社會變遷等因素,導致多數祭祀公業日益沒落,並衍生地籍管理困難、土地利用無效率、派下員間糾紛不絕等諸多問題。本研究則針對祭祀公業管理人侵占公業款項、盜賣土地、怠職等不正行為,以及祭祀公業之運作與財產利用上之無效率現象,從代理理論及反共用地悲劇治理之角度予以探討。 透過相關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之結果,得知祭祀公業在沒有監督與激勵管理人機制之下,管理人有偷懶或自利之動機,進而影響祭祀公業之正常運作,甚至損害祭祀公業之財產;祭祀公業因其財產之公共同有特性,以及政府於行政管理上之困難,形成「反共用地之悲劇」,而民國97年施行之祭祀公業條例,雖限期祭祀公業辦理申報,簡化內部議決門檻,降低其決策成本,惟該條例亦改變派下權之認定資格,申報所需成本仍未減少,使該條例解決既有問題之成效有限。是以,為健全祭祀公業與祭祀公業法人內部之經營運作,以及政府之行政管理,祭祀公業應建立管理人的監督機制,給予其剩餘索取權;行政機關則應調整其政策方向及簡化程序,提供調解與諮詢服務,並限縮派下權之取得資格,避免加深反共用地悲劇。
3

《新文藝》研究(1962-1983)

楊淳卉, Yang, Chun-H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文藝》由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於1962年3月至1983年6月間發行,共發行了256期,歷時久遠。這部雜誌呈現、反映出官方對文藝的見解、訴求以及創作成果,在臺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佔有一席之地。是故,本論文以《新文藝》為研究對象,聚焦於「內容的演變」、「黨國文藝政策」、「與臺灣文學發展的關係」以及「連載傷痕文學的策略」等四個部分進行討論。第二章主要說明雜誌發行時「文藝到軍中去」的時代背景、雜誌發行的因果以及黨國文藝政策,並概略介紹《新文藝》之前的《革命文藝》、《軍中文藝》以及《軍中文摘》等名稱的變化;第三章為內容分期,將《新文藝》分為三個時期:戰鬥文藝時期、純文藝時期以及綜合性文藝時期,分別說明三個時期雜誌內容在排版形式以及作品、專欄的消長情形;第四章將焦點集中在三個部分:第一是雜誌的「文藝政策論述」以及對「鄉土文學論戰」的看法;第二是「外國文學的引介」;第三則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引介」,說明內容的變遷;第五章則以小說為主題,討論《新文藝》中小說作品題材如何從戰鬥精神與戰爭描寫、愛情婚姻與家庭鳩葛,隨著臺灣經濟起飛,逐步擴大到經商貿易與奮鬥致富,充分呼應了臺灣社會的發展。此外,289期之後更增加了「大陸小說選」,介紹了36篇中國的「傷痕文學」,凸顯出了鮮明的反共立場與反共策略。過去未曾有論者針對《新文藝》的內容加以討論,而軍隊的文學亦是臺灣文學發展中重要的一環,當中仍有許多可加以探討的材料與問題,值得深入挖掘。
4

徐志摩在台灣的接受與傳播

葉淑美, Yeh, Shu 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若要在台灣票選一位最著名也最受歡迎的五四文人,徐志摩必是得票率最高者。何以一個距今已逾近八十年的民初文人,於台灣至今仍享有高知名度?且每提及徐志摩,總自然讓人聯想到其轟動一時的婚戀故事?徐志摩在台灣究竟是基於何種傳播機制及時代背景的因緣巧合,而得以享有盛名?為解上述層層疑惑,乃由此展開此論文的研究。在台灣新文學運動初期,由《台灣民報》上轉載的中國新文學作品可知,徐志摩一開始是以其獨特的散文風格被引介至台灣文壇,其次才是其新詩作品,而由當時轉載的極少數散文作品看來,可謂是對徐氏散文成就的肯定與推崇。 1949年後,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隨即展開反共文藝政策。左翼作家的作品遭到查禁,具右傾思想的文人學者來台後則身居要職,主導當時台灣的學術、文化發展方向,而原本即對左翼思潮採取批判態度的徐志摩,其作品自然能於台灣廣為流傳。此外,由官方所掌控的中、小學教科書編審,由過去的統編制到近年來的開放民間各家版本,徐志摩的作品始終佔有一席之地,透過教科書的推廣,也形成了一股莫大的傳播力量。 徐志摩一生從事文藝工作雖僅有短暫的十年(1921~1931),但卻對後世有著極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新詩史上,徐志摩為新月詩派的主將,而在現代散文發展史上,其散文亦是五四抒情美文的典範之一。二O年代於中國盛極一時的格律詩,於五O年代初期的台灣詩壇,猶可見其延續的痕跡;徐志摩浪漫的情懷及穠麗的抒情美文,於台灣文壇上亦隱約可見其沿襲的軌跡:遷台女作家張秀亞自徐志摩散文習得如何鍛鍊字句,再加上她自己的文學觀,進而將美文帶入一個新境界;艾雯善用排比、類疊以創作詩化的散文,而楊牧早期的散文作品,其浪漫唯美的情調及對自然的崇拜、歌詠,更可見濃厚的徐志摩風。 自六O年代起,即有多種版本的一冊《徐志摩全集》在台灣出版,但多屬斷簡殘編,未能盡窺徐志摩創作的全貌,若將較完整的版本(蔣復璁、梁實秋主編的六冊《徐志摩全集》)與梁錫華編著的《徐志摩詩文補遺》及2005年韓石山主編的八冊《徐志摩全集》並陳、對照,則可知早期一冊全集中所收錄的散文,多為徐志摩生前已發行的文集選文,偏屬抒情散文之作,而大量刊載於報刊雜誌的議論性的雜文,多未見於一冊全集及蔣復璁、梁實秋主編的六冊全集中,致使多數人對徐志摩只知其浪漫抒情的詩文創作,而忽視其理性批判社會文化及政治局勢的自由主義者形象,經由各版本選文內容的對照,可知徐志摩除了是傑出的詩人及散文家外,他也是一個深具批判精神的政治社會評論家。 早期於台灣流傳甚廣的諸多一冊《徐志摩全集》中,因選錄內容殘缺不全,而難以掌握徐志摩創作的全貌,但徐志摩經典的抒情詩文,多能見於此一冊全集中,因此其「濃的化不開」的詩文特色,早已為人所熟悉。若以這些抒情濃烈的詩文為起點,結合廣為流傳的《小曼日記》、《愛眉小札》及《眉軒瑣語》合而觀之,則一個勇於突破禮教束縛,追求真愛的浪漫詩人,乃成為眾人對徐志摩基本的認識,而這樣的形象,經由多年來談論、探討徐志摩愛情史的專書及期刊論文的流傳,也難怪徐志摩的文名會為其風流韻事所掩。時至2000年公視推出以徐志摩愛情故事為主軸的連續劇「人間四月天」,又再次掀起一股徐志摩熱潮。須知劇中徐志摩所被刻意凸顯的形象,只是人們所熟悉、樂道的局部真實,其崇尚民主,深富人道精神的自由主義者形象,更是吾人不能忽視的面向。

Page generated in 0.01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