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國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2001-2009) / China's Strategy of Peripheral Diplomacy(2001-2009)楊宗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外交戰略屬於總體戰略下的一項分類戰略,而周邊外交戰略則構成外交戰略中的一環。當前中國的周邊外交戰略,是採「以鄰為伴,為鄰為善」為精神的「睦鄰外交」,屬於周邊外交戰略模型中「有所作為」的型態。睦鄰外交的內涵已由早期單純強調政治層面的「睦鄰」,擴充為今天同時兼顧經濟層面的「富鄰」及安全層面的「安鄰」,其特點包括了尋求與周邊國家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廣泛參與區域性多邊外交機制、以談判手段解決領土紛爭、加深與周邊國家的經貿聯繫、降低周邊國家對中國軍事威脅的疑慮等。影響周邊外交戰略形成的因素可分為內在的思維及外在的環境兩部分。中國周邊外交的戰略思維歷經了「和平共處」、「革命輸出」、「和平發展」、「和諧世界」四個階段,當前的周邊外交戰略思維,即是在這些概念下一脈相承的產物。中國周邊包括了東北亞、東南亞、中南及南亞四個次區域,而每個區域中的地緣政治因素、區域整合因素、以及美國的因素等,構成了影響周邊外交戰略的外在環境因素。在這些內、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今天的周邊外交戰略。透過中日的「暖春之旅」、中緬的新經濟合作關係、中俄的「和平使命」聯合軍演三個案例的印證,可幫助我們觀察及評估睦鄰外交戰略在政治、經濟、安全三個領域的發揮及成效。
|
2 |
中共改革開放後之對外經濟援助 / Foreign Economic Aid in Communist China's Open and Reform Policy陳松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外經濟援助,又稱對外援助,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國家形象的展示。中共對外經濟援助起始於1950年,其對外援助政策是為國家利益服務的,並以和平共處五原則、萬隆會議十原則,貫穿平等互利等援外八原則及援助非洲四原則所執行的對外經濟援助的理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出現不同的內容。本文以回溯中共改革開放前的二十八年(1950-1978年)的對外經濟援助起步與發展時期述說起,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殖民體系瓦解前,援助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亞非拉國家爭取與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嗣後受到外交戰略的影響,呈現「反對帝國主義」、「兩面開弓」、「以蘇劃線」的特點,支持全世界的「反帝反殖鬥爭」,其受援國數目增加,援助金額較大,援助內容採取提供受援國無息貸款或無償援助。至1980年代以後的對外經濟援助改革與調整時期,中共為促進與第三世界國家的互利合作,共同發展,透過對外援助來達到「南南合作」與國內經濟建設。其援助方式為繼續深化調整改革,除傳統的無償援助與優惠貸款外,政府貼息優惠貸款成為對外經濟援助的主要形式。到了1990年代後半期,隨著中共國際地位的提高,影響力的增大,為因應猖獗的恐怖主義,重視通過援助來幫助受援國減輕貧困、振興經濟,以及向遭遇戰亂與自然災害的國家,提供了大量的人道主義援助。
本研究在探討中共以改革開放前處於國際社會中窮國援助富國的做法,依循國際關係對外援助理論尋求依托。同時擷取中共三代領導集體的國際戰略理論及外交政策演進,發掘對外經濟援助經驗,還原中共對外經濟援助的軌跡。進而驗證改革開放後,中共經濟發展、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變動,其對外經濟援助的體現,型塑國際政治與經濟新秩序之戰略目標具體作為。再者分析經濟因素在中共外交政策體系,以及中共對外經濟援助的角色定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內經濟體制的轉軌及政府職能的轉變,如何建立一整套的援外機制,合理配置資源,與受援國互利合作,共同發展。
|
Page generated in 0.03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