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國際採購行為之研究--以資訊業與製鞋業為例 / Foreign Sourcing Strategy of Taiwanese Firm

張銘新, Chang Ming S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是研究台灣廠商進行國際採購時,企業策略對零組件國際採購 策略之影響,進而探討國際採購策略對產品績效的影響,具言之,研究目 的分為下列七項:一.比較製鞋工業和資訊工業的零組件國際採購策略有 無明顯差異。二.探討公司特性對零組件國際採購策略的影響。三.探討 市場特性對零組件國際採購策略的影響。四.探討產業特性對零組件國際 採購策略的影響。五.探討附加價值鏈策略選擇對零組件國際採購策略的 影響。六.探討產品策略對零組件國際採購策略的影響。七.探討零組件 國際採購策略對產品績效的影響。本研究利用路徑分析得到以下結論:結 論一:對企業而言,國外市場的重要性將使得企業為因應國外市場需求而 增加對國外的採購,此外,製鞋業的外銷經驗亦對其 海外採購有 所幫助;企業在國內與外商合作,亦可經由該管 道協助進行國外 採購。結論二:不論是鞋類產品或是資訊產品,其產品生命週期愈長,則 產 品零組件變化程度較小,與供應商維持平均年限較長,且零 組件標準化程度較高。而產品本身改變程度較大,則易採取 零組件外包策略;對資訊業而言,製程改變所造成生產設備 的 改變程度較大,因此易使用海外外部供應商。結論三:資訊業進行國際採 購時並非以接近當地市場為目的,而是以 技術及生產方面為考量 ;製鞋業仍是以採購地點與價值活動 地點之地理距離為考量。結 論四:對資訊業而言,各地的採購比例大部分與採購關鍵零組 傢騿A製鞋 業亦同。 結論五:不論是資訊業 或是製鞋業,兩者創新程度高,則為了維持技 術優勢,將會與海 外供應商進行技術互惠合作;而產品標準 化程度增加,亦將會使 海外採購品的標準化程度增加;值得 注意的是,由於專業分工的 細密,外部海外專業供應商可提 供品質較好之零組件。結論六: 對製鞋業而言,海外採購對產品績效較有幫助。結論七:公司競爭能力及 規模,對於執行國際採購的能力確有幫助。
2

駐台灣國際採購處的國際競爭優勢之研究- 以美國大型通路商之駐台灣國際採購處為例 - / Taiwan 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Office ( IPO )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 A Study on Major US Specialty Retail IPO in Taiwan

王治中, Wang,Daniel C.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之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日益嚴酷,企業母體與全球子公司分工體系緊密結合早已是企業生存與提升競爭力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策略。 跨國公司若要落實執行其全球策略,海外子公司的政策,必需與母公司有密切的動態配合,尤其是企業全球佈局策略演進變化方面,才能達到全體目標一致的加分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跨國公司,尤其是大型通路商,在進行企業內部資源以及分工策略時,以何種策略安排可以達到最佳績效。 通路商的經營模式較品牌大廠複雜,其國際採購處的經營模式,更有別於一般資訊品牌的國際採購的經營模式。 因其面對和管理的供應廠商,為數龐大,產業別多樣,通路商的國際採購處,必需針對不同產業有不同的產品開發模式,這又增加了管理上的難度,再加上產品多樣,非打國際品牌,相對稀釋採購量( Buying Power )。 與供應商的協商技巧和管理策略更形重要。 台灣向來為資訊品牌大廠設立國際採購處的第一選擇。 但是近年來,由於台灣勞力成本增加,產業外移已成生存趨勢,加上兩岸交通成本偏高,各知名國際採購處紛紛將遠東總部移往中國。 駐台的國際採購處要如何保持其競爭優勢為學界與實務界應同時注意的主題。 本研究個案為美國大型通路商在台灣設立的採購處,其在台灣設立三十年餘,由驗貨中心,演變為策略採購重鎮,經歷組織縮編,再因變革成效顯著,得以擴大台灣組織規模,其過程值得深入探討。 本研究透過個案公司之發展,先從國際採購產業界之整體環境機會,繼而分析了解個案公司競爭優劣勢,由外而內探討其企業經營模式並歸納出為來發展之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創新與增加競爭力是企業唯一生存的法則,創新不侷限於產品創新,個案成功於商業模式創新,經營方式創新,以及找到台灣產業與母公司配合的最佳模式,才能在遠東區勝出,勝於香港彈性的經貿制度以及中國大陸低廉的成本。然而,這樣的競爭力能持續多久,除了企業本身必須持續創新與增加競爭力,由於出貨生產工廠大都位於中國,台灣政府對兩岸的政策也會影響台灣的競爭力。 / Globalization, procurement automation, outsourcing, and supply market instability have simultaneously elevated the procurement discipline and increased supply management challenges. Procurement executives recognize that responding to these challenges will require them to upskill their teams, adopt new sourcing, compliance, and supply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improve systems infrastructures to drive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in supply costs and performance and demonstrate strategic value to the enterprise. However, moving from tactical or transactional sourcing operation to a more strategic view often starts with combining buys across divisions and consolidating suppliers can enable better negotiating leverage. Globalization is driving this interest in strategic sourcing operation and analytics because it has vastly multiplied the complexity of supplier relationships. IPOs ( 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Office ) are "dancing with a lot of partners," says Dr. John Vande Vate,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Executive Masters in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rogram at Georgia Tech University. These partners include the contract manufacturers themselves, their suppliers, and third-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 This operation complexity has sourcing managers looking beyond lowering costs to assuring supply. That requires buying organizations to shift methodology. They need to use technology not to beat suppliers up on price, but to get more flexibility. Expect the trend in global sourcing to increase. Driving the trend are cost advantages, best-market capabilities, and shared risk. Leading procurement practices include: * A strong procurement infrastructure that enables strategic supply initiatives. * Rationalization of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supplier base, including supplier-managed inventory and replenishment. * Electronic sourcing to manage requests for information, quotations, and requests for proposal and supplier awards. * Electronic procurement order processing for non-strategic goods and services. * Daily 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supplier scorecards. The case company in this essay, RadioShack Corporation, is executing its Strategic Growth Plan aimed at reinvigorating the retail experience and leveraging the company's sourcing expertise.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discuss how an IPO ( or Global Sourcing ) in Taiwan can lead the way to comply and complement company’s Strategic Growth Plan; how to renew RadioShack Global Sourcing’s vision and strategic focus; how to add value to the products by entering product life cycle at early stage; how to enhance RadioShack brand through third party channels; and how to transform current transaction buying organization to Strategic Sourcing Function Team.
3

全球前四大PC廠商經營策略變化之研究 / The Study Of Golbal Big-4 PC Company's Strategic Managent - 1997~1998

賴淑華, Lai, Shu-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從PC產業環境分析為起點,先了解PC產業環境在1997年至1998年之前後變化,影響PC產業發展之因素:第三章再分別簡介全球前四大PC廠商,包括其營運現況、歷史發展、市場定位與競爭條件,以及面臨的挑戰;第四章則是以司徒達賢老師所著之策略管理一書(1996年遠流出版)中的六大事業策略構面(請參考圖1-1)為分析架構,來了解1997年至1998年之間全球前四大PC廠商的策略形態為何,策略和當時的環境、條件怎麼配合,以及這四家公司功能政策與事業策略之間的配合(請參考圖1-2)。結論部份的分析基礎架構則以策略矩陣(請參考圖1-3)來表達這四家公司的各種策略組合之思考為何,並解說這四家公司的未來發展動向。   在分析了全球前四大PC廠商策略之後,以及在PC產業趨勢為大者恆大的特性之下,雖然大廠的策略動則觀瞻,但是是以全球面來思考資源運用,小廠生活空間雖被擠壓,仍有細縫可據以重點經營;不管國際資訊大廠是不是因為要低價搶佔市場佔有率,而不得不來臺灣大量採購或尋求代工夥伴,以取得價格競爭力;或是要朝高階PC發展以取得較大獲利空間,臺灣電腦系統廠商與代工廠商面對大廠的動作,可採取下列作法因應:   1. 採相關多角化經營策略來分散風險,作法是檢視公司所擁有的有形/無形的資源或資產裡,有那一些可運用在可見的未來環境裡,成為有潛力或發展性的產品或服務,尤其要朝技術升級方向思考。   2. 在PC產業愈來愈成熟的情況之下,產品也會愈趨於標準化,因此為了追求降低成本,需到生產成本較低的地方生產。另一方面,消費者需求多變而複雜,因此為了快速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也必須進行海外投資,以靠近市場,所以必須國際化。   3. 將資源集中在最有把握的領域,以精耕、深耕的方式耕耘市場,提供符合該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採取重點區域經營的策略。   最後以宏□電腦公司與華碩電腦公司作為說明台灣業者在思考其他發展方向時,亦朝此三個方向移動的例證。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研究範圍 2 三、研究方法與架構 2 四、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外在環境分析 7 第一節 1995年至1996年之PC產業環境分析 7 一、1995年至1996年之PC 發展動向 7 二、1995年至1996年之PC廠商的排名 9 第二節1997至1998年之PC產業環境分析 10 一、1997年至1998年之PC 發展動向 10 二、1997年至1998年全球PC市場概況 12 三、1997年至1998年之PC廠商的排名 20 四、1997年至1998年間各區域市場的發展 22 第三節 1998年後之個人電腦產業發展趨勢 27 一、PC未來重要性不變,但走向低價、高效能 28 二、後PC時代 29 三、Y2K、Windows 2000與Intel發表新產品的影響 31 四、網際網路與電子商務發展快速 32 五、3C 整合 33 六、亞太PC市場復甦在望 33 七、移動式運算(Mobile Computing)漸漸盛行 34 第三章 全球前四大PC廠商之簡介與優劣勢分析 35 第一節 Compaq 電腦公司簡介 35 一、Compaq電腦公司現況簡介: 35 二、Compaq電腦公司發展沿革 36 三、Compaq電腦公司營收狀況 38 四、Compaq電腦公司組織與成長 40 五、Compaq電腦公司的條件與目標 43 第二節 IBM 公司簡介 48 一、IBM公司現況簡介: 48 二、IBM公司發展沿革 49 三、IBM公司營收狀況 52 四、IBM公司組織與成長 56 五、IBM公司的條件與目標 56 第三節 HP公司簡介 61 一、HP公司現況簡介: 61 二、HP公司發展沿革 62 三、HP公司營收狀況 65 四、HP公司組織與成長 68 五、HP公司的條件與目標 70 第四節DELL電腦公司簡介 75 一、DELL電腦公司現況簡介: 75 二、DELL電腦公司發展沿革 76 三、DELL電腦公司營收狀況 78 四、DELL電腦公司組織與成長 81 五、DELL電腦公司的條件與目標 82 第四章 全球前四大PC廠商之策略型態分析 88 第一節Compaq電腦公司的策略型態分析 88 一、Compaq電腦公司策略型態 89 二、Compaq電腦公司的功能政策 90 第二節IBM公司的策略型態分析 101 一、IBM公司的策略形態 101 二、IBM公司的功能政策 102 第三節HP公司的策略型態分析 113 一、HP公司的策略形態 113 二、HP公司的功能政策 114 第四節DELL電腦公司的策略型態分析 122 一、DELL電腦公司的策略形態 122 二、DELL電腦公司的功能政策 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6 第一節 各公司之經營策略分析 136 一、產品/價格策略矩陣分析 136 二、各公司之接單生產與通路組裝策略矩陣分析 144 三、各公司之經銷模式分析 149 四、各公司之購併策略與公司整體策略分析 155 五、對各公司在1997年至1998年之營運策略之看法 161 第二節 各公司之未來發展動向 168 一、Compaq電腦公司的未來發展動向 169 二、IBM電腦公司之未來發展動向 178 三、HP電腦公司之未來發展動向 184 四、DELL 電腦公司之未來發展動向 191 第三節 各公司策略動向對臺灣廠商策略之影響與建議 197 一、各公司策略動向對我國系統廠商策略之影響 197 二、各公司策略動向對我國資訊產品代工廠商策略之影響 198 三、臺灣廠商的的優勢 213 四、臺灣廠商的未來因應做法與建議 217 五、例證說明臺灣廠商的做法 218 參考文獻 227 一、參考書目 227 二、期刊 228 三、線上新聞 230 四、網站 230
4

以產品循環理論探討企業產品切入時機之選擇-以行動終端機市場為例

王士章, Wang, John S.C.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產品循環與國際貿易理論提出後, 有許多的相關報告與驗證, 但是甚少是以企業的觀點來切入探討分析。 台灣在過去數十年間快速的經濟發展, 由農業社會轉入工業社會, 對經濟的貢獻上, 也由勞力密集產業轉變為技術密集與資本密集的產業。 而這一切的改變是否有脈絡可循, 我們認為產品生命循環理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理論根據。 因而我們嚐試以企業的角度, 並由手機產業之實務資料與資訊的融合與分析, 套用產品生命循環的理論模型, 同時探討分析國際採購因素, 以相互對照並探討出其關聯性與脈動模式。 論文中, 我們先從行動通訊技術概論開始導入, 以了解行動通訊技術的演進概況。 並藉由全球行動終端機之產業產銷概況, 先了界該產業世界輪廓與局勢。 並對照亞洲主要手機生產國家, 如台灣、中國大陸、日本與韓國等之行動終端機產業與其產銷狀況, 及比較手機之技術領先國近年來在本產業生產的變化, 以該產業的生產國度轉移情況, 驗證產品生命循環理論與國際貿易關係, 同時探討平均國民所得因素對在手機產業之產品生命循環影響的關鍵程度。 同時, 我們也以台灣的手機相關企業為例, 探討其繼個人電腦產業之後, 成功的以技術模仿國的角色接替並取代了領先國的產品設計與生產的成功因素, 並分析技術模仿國的新產品導入時機與關鍵因素。 另外, 我們也企圖分析探討韓國及其相關的企業, 如何以技術模仿國的地位, 運用其所能掌握的優勢及不同的產品策略, 成功的開創出另類的“新產品”定位, 藉以擴大市場佔有並獲取利潤的極大化, 以探討技術模仿國的新產品導入的策略。

Page generated in 0.02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