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論戰國時期的推卸責任-攻勢現實主義的觀點及分析 / Buckpassing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view and analysis from Offensive Realism

黃柏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本文最主要討論的核心在於研究國際體系中,國家在何種情形下會偏向抗衡,何種情形下又會偏向於推卸責任?由此本文從攻勢現實主義出發,列出主要三大要素:極性、相對地理位置、有無潛在霸權,針對戰國時期各主要大國的互動行為觀察。本文利用個案分析法,透過控制類比與個案內比較的方式進行研究,總共整理戰國時期的兩百次戰爭紀錄,並且區分為四個主要時期:BC419-360、BC359-318、BC317-260、BC 259-221。藉由衡量潛在霸權國,並且分析各時期的聯盟、戰爭參與國家,證明:一)戰國時期的主要大國如理論所預期,傾向於選擇推卸責任;二)戰國時期的主要大國在多極體系下,其戰略選擇會受潛在霸權國、相對地理位置的影響,在有潛在霸權國、地理位置接近時,大國會選擇抗衡,其餘則傾向於推卸責任。本文同時發現,潛在霸權國的存在不影響戰爭發生的頻率。 關鍵詞:攻勢現實主義、推卸責任、戰國、相對地理位置、聯盟
2

中國大陸開發區發展差異:山東濟南的個案分析

鍾詠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目的,在於解釋在中國大陸眾多開發區之間,為何有些開發區發展相對成功,有些開發區卻成為閒置土地、基礎建設落後、外資裹足不前?造成開發區發展差異的誘因究竟為何?本文認為由中國國務院批准的開發區,享有國家級開發區的「閃亮招牌」,並且在法律上,其稅收優惠政策,相對比省級開發區來了更為清晰、更有保障。同時,開發區所在地是否位居沿海、鄰近國際大都會,或者是建立在城市市區,開發區的地理位置,也是造成開發區發展差異重要因素之一。此外,開發區的產業群聚現況,以及開發區與當地大學的結合,都深深影響著開發區產業群聚效應的發展。最後,對於開發區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關係,本文認為,若開發區能獨立運用財政收入,包括土地出讓金與稅收收入,甚至管委會可以設立財源獨立的投資總公司的話,開發區基礎建設經費來源,將相對獲得保障,開發區因而更具發展潛力。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文獻分析法外,作者以山東濟南作為個案,透過為期兩個月的實地田野調查,對當地開發區官員、濟南市政府相關部門進行了深度訪談,藉此比較並歸納造成開發區發展差異誘因。
3

德 (1919-45) 蘇 (1945-91) 海軍思想發展與比較研究

王俊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透過歷史、戰略理論的哲學層次、以及海軍戰略等角度,藉由分析歷史文獻,研究德國與蘇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海軍思想發展過程,並比較兩者的異同。本文的目的在探討地理位置極為不利的陸權國家海軍思想特色所在,瞭解德蘇海軍發展的動機、矛盾、關鍵、結果,並發現兩者的異同。 本論文認為,德蘇海軍思想雖因國情與時代不同,使其內涵有所差異,但是受惡劣地理與艦隊數量劣勢兩因素的影響,使德蘇海軍思想的發展過程與其實際結果很類似,不過蘇聯海軍對傳統海軍戰略理論比德國海軍有較好的理解,也沒有受到基本性質不同的陸戰觀念的太大影響,再加上核武的幫助,因此其對傳統海權強國造成的威脅也就比德國更為嚴重;此外,兩者的結束方式不同,係因核武的嚇阻效果阻止了雙方真正爆發全面性衝突的緣故。 上述假設命題可以進一步解析為下列邏輯相關的子命題: (一)戰略思想的發展,與該國的地理位置有密切關係,陸海軍皆然。 (二)與假想敵軍事力量的強弱對比,可決定一國採取戰略攻勢或戰略守勢。 (三)古典海軍戰略理論雖有部分過時,但精華部分仍有永恆的價值,若不予重視,新戰略思想的發展容易往錯誤的方向邁進: 海軍戰略理論的重點在「制海權」這一至今仍為世界各國海軍尊奉的觀念,古典制海權理論經歷了近現代科學技術對戰爭造成的巨大變動仍為海軍界奉為圭臬,證明具有重要性與不可替代性,在發展新理論時必須對其有正確的瞭解,才有助於理論的正確性。 (四)陸戰觀念應用於海軍戰略理論的方向與程度,對於海軍戰略理論發展的正確性有很大的影響: 陸海軍戰略理論確有共通之處,但並不表示二者完全相似。過份應用陸戰觀念於海戰理論只會導致錯誤的結論,有害海戰理論的發展。
4

具地理位置訊息之無所不在行動協作數位敘事平台 / Ubiquitous mobile collaborative digital narrative platform with location information

林思采, Lin, Si C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科技的演進可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行為。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快速成長,數位敘事將會以一種嶄新的方式產出行動內容。我們透過互動設計的元素以及「行動敘事」的特性為依據,設計了一個無所不在的「行動協作數位敘事平台」,以促進這個改變能實現。利用這個平台,使用者根據他/她的所在地,不僅可以下載閱聽附近的行動內容,並且可以增修或記錄周遭的事物後上傳。我們並加進「協作」的功能到此平台,以提昇內容的多元與豐富,使得閱聽者,更能夠沉浸在敘述的內容當中。除此之外,本平台也增進網路技術,使其可以在離線時仍然可以持續記錄與協作內容,不受時空限制。 我們建置了這個平台以APP的型式在Android系統上呈現,並作田野實驗,以研究此新的行動協作敘事型態。我們針對平台進行兩個部分的評估與分析,其一為使用者介面的評估,我們以放聲思考法進行,並隨後對介面做出修正;其二為平台系統使用評估,此部分以訪談法進行,並同時與系統Log作比對驗證。平台實驗發現的設計元素以及使用行為,希望可以在未來對此領域欲進一步研究者,提供很好的建議。 / Technologies could change users’ behaviors. As the recent growth of mobile smartphones, digital narrative would have a new way to create mobile content. Through interactive design components and features of “mobile narrative”, we design a "Mobile Collaboration Digital Narrative Platform" to facilitate this change. A user can retrieve nearby mobile content, and also have the ability to add, edit or record what is happening at his/her present location. By adding the feature of “collaborative content creation” to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can be made more diverse and rich and the reader can better immerse him or herself in it. Moreover, by the enhanced network technology, the platform can also work in offline mode to make it function ubiquitously. In order to study the new type of mobile collaborative narration, we develop the system (an Android App) and do field trial. We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system for two parts: one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user interface, and the other for system usage evaluation. We use the think aloud method for the former to amend interface design. For the latter, we interview with users, which are also compared with the system log for justification. The design components and the results for usage behaviors that we found from the new platform will provide a good recommendation for future further study in the field.

Page generated in 0.018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