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3
  • 1
  • Tagged with
  • 4
  • 4
  • 4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發行指數化公債對社會福利之效果

林祐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根據Calvo and Guidotti(1990)的公債管理模型做修正,探討在不考慮所得分配面,純就資源配置效率面考慮之前提下,本期政府如何透過控制指數化公債之多寡,影響繼任政府之行為,以極大化社會福利。指數化公債數量之控制對社會福利之影響是透過兩個層面,第一種層面稱為「平滑動機(smoothing motive)」,即本期政府藉由減少指數化公債之數量以增加繼任政府融通公共支出之彈性。質言之,政府支出往往有時間上之變異性,為保持預算平衡,各個融通財源工具之數量亦伴隨著產生變異性,然而扭曲稅之變異性會造成效率面之損失(超額負擔),必須做到扭曲稅之跨時平滑才可降低超額負擔,此時為維持預算平衡,必須增加公債之融通彈性,亦即發行名目公債,使繼任政府可發動通貨膨脹以侵蝕名目債務,才能克竟全功。第二種層面稱為「反誘因動機(anti-incentive motive)」,即減少繼任政府偏離本期政府已宣告政策之誘因,例如發行指數化公債以抑制繼任政府發動通貨膨脹,使通貨膨脹率跨時平滑,以維持政策一致性。 由於平滑動機和反誘因動機之政策工具是相衝突的,便本期政府對最適指數化公債比例之選擇問題複雜化,端視經濟環境之背景而定。此外,若加入Friedman(1968)提出之菲力蒲關係,進一步將降低失業率此一實質變數做為政策目標時,本期政府對最適指數化公債比例之選擇又會有所改變。
2

匯率目標區下的政策效果-雙元匯率制度的應用

曾必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擬將雙元匯率的動態調整與目前熱門的的匯率目標區題材加以結合,明確的說,以往的雙元匯率文獻幾乎皆假定:央行將商業匯率釘住在某一固定的水準,金融匯率則任其自由浮動;本文則以實施雙元匯率制度國家的觀察結果為依據,合理的假定央行於商業外匯市場採行目標區政策,將商業匯率安定於某一區間內,金融匯率則任其自由伸縮。藉以瞭解央行於商業外匯市場實施的目標區政策將如何主導商業匯率及金融匯率的走勢;同時也可觀察Krugman (1991)所提出的蜜月效果(honeymoon effect)是否同時存在於商業外匯市場及金融外匯市場。 1970及198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所帶來的全球性「停滯膨脹」(stagflation),均造成石油價格的巨幅高漲,由於石油價格的變動係屬供給面衝擊(supply shock)因子,因此引發了總體經濟領域對於供給面干擾的重視,有鑑於此,本文也針對該項干擾進行討論;此外,為免於膨脹之苦,各國政策當局莫不尋求一解決之道。譬如:為因應勞動者工資所得購買力因物價的揚升而受到侵蝕,遂採行"工資調整指數"(wage indexation)制度;本文也擬從「名目工資僵固模型」、「實質工資僵固模型」與「充分就業模型」做一探討。有別於以往的是:本文擬以一般均衡的總體模型做分析,因此本文延伸Sutherland (1995)與Froot and Obstfeld (1991)的概念,建構一實施雙元匯率制度的一般均衡總體模型,分別引進總合供給面、商品需求面與貨幣需求面的隨機干擾衝擊,據以探討貨幣當局於商業外匯市場的目標區政策,將如何影響相關總體變數的走勢。 從本文的討論中,可得到以下的結論:我們發現經濟體系無論遭逢來自總合供給面或貨幣需求面的隨機干擾,貨幣當局均需面對總體經濟變數得失取捨的問題, (i) 在總合供給面的隨機干擾下,經濟決策者將面臨一「價」與「量」的 抉擇和取捨,因此貨幣當局可視其所追求與設定的「目標函數」,進而決定該維持物價、利率的穩定抑或選擇產出作為安定的目標。 (ii) 在貨幣需求面的隨機干擾下,匯率目標區的實施雖然帶來商業匯率、產出、物價的安定,卻也付出利率與金融匯率波動更為劇烈的代價。 (iii) 只有當經濟體系面臨來自商品需求面的隨機干擾時,方可獲得匯率目標區下完美的結論,即所有的總體經濟變數都具蜜月效果,沒有 變數取捨的問題。
3

利用企業投資指標建構投資組合 - 以台灣科技業為例 / Portfolio Construction Using Corporate Investment Metrics - An Empirical Study on Taiwan Technology Sector

吳永丞, Wu, Yung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985筆台灣科技業公司為樣本,並且使用企業投資指標作為指數加權基礎,探討以有形和無形資產投資規模進行基本面指數化的績效表現與可行性。我們發現即使在考慮了價值風險和規模風險之後,以研究發展費用相關指標建構的基本面指數仍可以產生超額報酬。此外,研究結果顯示部分的基本面指數具有市場擇時能力,能避免投資組合績效受到價格不效率的影響。在對樣本進行流動性的篩選以及考慮投資組合的交易成本之後,我們仍得到一樣的結果。 / We employ 985 companies i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Taiwan to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and feasibility of the fundamental indices constructed by corporate investment metrics (including both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investment). We find that the fundamental indices constructed by R&D expenditure-related metrics generate significant Fama-French alpha. Besides, evidence shows that parts of the fundamental indices have market timing ability to prevent performance dragged by price inefficiency. We draw a same conclusion after weeding out the companies with low liquidity and adjusting for transaction costs.
4

所得稅指數化的穩定及分配效果之研究

郭瑟珠, Guo, Se-Z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通貨膨脹厲害,在稅制規定中,均以名目所得表示,造成人民實質稅負上升, 尤其是寬免額及稅率級距問題更受重視,本文對此問題加以研討。討論所得稅指數化 之穩定面及公平面。研究結果,所得稅指數化並不會加重經濟之不穩定且其可達到租 稅中立原則。 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學者對所得稅指數化的穩定分析。第三章所得稅指數化穩定分析 之模型設立。第四章各國實行所得稅指數化之狀況。第五章個人所得稅指數化對所得 分配之影響。第六章通貨膨脹對我國所得分配之影響。第七章所得稅指數化之特殊問 題研究。第八章結論與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15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