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廣雅疏證》看王念孫的《方言》學. / 從廣雅疏證看王念孫的方言學 / Cong "Guang ya shu zheng" kan Wang Niansun de "Fang yan" xue. / Cong Guang ya shu zheng kan Wang Niansun de Fang yan xueJanuary 2002 (has links)
張錦少. / "2002年9月" / 論文 (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2. / 參考文獻 (leaves 257-265) / 附中英文摘要. / "2002 nian 9 yue" / Zhang Jinshao.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2.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257-265) / Fu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 Chapter 第一章 --- 引言 --- p.頁1 / Chapter 第一節 --- 王念孫和《廣雅疏證》 --- p.頁1-2 / Chapter 第二節 --- 王念孫治《方言》的情況 --- p.頁2-3 / Chapter 第三節 --- 硏究動機和方法 --- p.頁4-5 / Chapter 第四節 --- 本文內容 --- p.頁5-6 / Chapter 第二章 --- 王念孫《方言》校本硏究 --- p.頁7 / Chapter 第一節 --- 王念孫硏究《方言》的情況 --- p.頁7 / Chapter 第二節 --- 《方言》校本介紹 --- p.頁 8-15 / Chapter 第三節 --- 《方言》校本和《廣雅疏證》 的關係 --- p.頁 15-25 / Chapter 第四節 --- 結語 --- p.頁26 / Chapter 附: --- 《方言》校本書影一至五 --- p.頁 27-31 / Chapter 第三章 --- 《方言疏證補》硏究 --- p.頁32 / Chapter 第一節 --- 引言 --- p.頁 32-35 / Chapter 第二節 --- 《方言疏證補》和《方言疏 證》、《重校方言》的關係 --- p.頁 35-40 / Chapter 第三節 --- 《方言》校本和《方言疏證補》 的關係 --- p.頁 40-42 / Chapter 第四節 --- 《方言疏證補》和《廣雅疏證》 的互補關係 --- p.頁 42-50 / Chapter 第五節 --- 《方言疏證補》校改《方言》異 於戴、盧二家硏究 --- p.頁 50-66 / Chapter 第六節 --- 結百吾 --- p.頁 67-68 / Chapter 附: --- 《方言》校本書影六至八 --- p.頁 69-71 / Chapter 附: --- 附表一 --- p.頁 72-80 / Chapter 附: --- 附表二 --- p.頁 81-82 / Chapter 第四章 --- 《方言疏證》、《廣雅疏證》以《方言》、《廣雅》互證硏究 --- p.頁83 / Chapter 第一節 --- 引言 --- p.頁 83-84 / Chapter 第二節 --- 《爾雅》、《方言》和《廣雅》 --- p.頁 85-86 / Chapter 第三節 --- 戴震、王念孫硏究《方言》和 《廣雅》的情況 --- p.頁 86-91 / Chapter 第四節 --- 《方言疏證》、《廣雅疏證》以 《方言》、《廣雅》互證分析 --- p.頁 91-110 / Chapter 第五節 --- 戴、王以《方言》、《廣雅》互 校之原則述評 --- p.頁 110-117 / Chapter 第六節 --- 《方言》與《廣雅》訓話材料編纂 的關係 --- p.頁 118-120 / Chapter 第七節 --- 結語 --- p.頁121 / Chapter 附: --- 附表一 --- p.頁 122-124 / Chapter 附: --- 附表二 --- p.頁125-126 / Chapter 附: --- 附表三 --- p.頁 127-132 / Chapter 附: --- 附表四 --- p.頁 133-134 / Chapter 第五章 --- 《廣雅疏證》引《方言》考 --- p.頁135 / Chapter 第一節 --- 引言 --- p.頁135 / Chapter 第二節 --- 《廣雅疏證》與《方言疏證》和 《重校方言》的關係 --- p.頁 135-144 / Chapter 第三節 --- 《廣雅疏證》所引《方言》與 《方言疏證》及《重校方言》比較 --- p.頁 144-182 / Chapter 第六章 --- 從校勘和訓詁看王念孫的《方言》學 --- p.頁183 / Chapter 第一章 --- 引言 --- p.頁 183-184 / Chapter 第二章 --- 從校勘方面看王念孫的 《方言》學 --- p.頁 184-207 / Chapter 第三章 --- 從訓詁方面看王念孫的 《方言》學 --- p.頁 206-227 / Chapter 附: --- 附表一 --- p.頁 228-252 / Chapter 第七章 --- 總結 --- p.頁 253-256 / 參考書目 --- p.頁 257-265 / Chapter 附錄一 --- p.頁 1-261 / Chapter 附錄二 --- p.頁 262-324 / Chapter 附錄三 --- p.頁 325-425 / Chapter 附錄四 --- p.頁 426-450 / Chapter 附錄五 --- p.頁 451-459
|
2 |
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簡宗梧, JIAN, ZONG-W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來文人每以漢賦與唐詩、宋詞、元曲分庭抗禮,各據一代之勝。
孫松友四六叢話言兩漢之賦「雖不盡傳,而沈博絕麗之作,至今膾炙,非後世所可及
」。王觀堂亦指此為一代文學,後世莫能繼焉。焦里堂則直指「魏晉以後之賦,為漢
賦之餘氣遊魂也。」是以為謀賦體之正本清源,遂決作漢賦之研究。
然漢賦多矣。若一一推求,勢所難能。今僅就其代表作家加以探索,考兩漢最具代表
性之賦家,厥惟揚馬,後世雖有益以班張,合稱四傑者。然孟堅為史家之良材,平子
為科學之巨擘,其於賦也,並沐揚馬之遺澤,未能更樹一宗,故乃先取此二家,以資
辨析焉。
本文分七章,長卿子雲分論。以評傳居首,賦篇之分析次之,然後殿之以賦篇韻譜分
析。二家之評傳,皆分時代背景,生平評述、著述評介三節,乃先就文學流變、政治
情勢、社會經濟、學術思想各端而探究之,以為評斷其人品及作品之依據。然後考其
先世身家、平生略歷、予以先後,繫以年代,再就其學殖人品、思想主張、與文學地
位等各方面,加以考評。至於著述評介,則將分門別類,述介其內容,勾勒其體貌,
衡量其價值,以概見其成就。
若夫馬揚賦篇之分析,則各立專章,並依篇為節,論其結構,析其內容,究其技巧,
述其影響。此外並依各賦之性質,或定其題稱、辨其真偽;或考其動機、釐其主旨;
或探其體類,繹其思維,皆欲務求深入而詳盡。
賦篇韻譜之排列與辨析,旨在深究馬揚賦篇之體製形貌,明西漢之音韻,以及蜀郡方
音之影響,進而作為探究作品真偽之依據。
末章則在綜述馬揚二家辭賦之特色,並作比較研究。就其組織、修辭、內質、外象分
別考述,大體依友人黃春貴所撰文心雕龍創作論、分謀篇、章法、句式、字詞、比興
、夸飾、用典、隱秀、思想、情感、想像、氣力、辭采、聲律、對偶、風格等子目、
一一品較。 /
|
3 |
揚雄與巴蜀文學. / Yang Xiong yu Bashu wen xue.January 1975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MS.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 288-303).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緒 言 --- p.1 / Chapter 第一章 --- 揚雄與莊遵 --- p.5 / Chapter 第一節 --- 揚雄的出身 --- p.5 / Chapter 第二節 --- 莊遵的德業 --- p.8 / Chapter 第三節 --- 莊遵的著述 --- p.17 / Chapter 第四節 --- 蜀莊沉冥與揚雄立默 --- p.20 / Chapter 第五節 --- 莊遵對揚雄治學的影响 --- p.30 / Chapter 第二章 --- 揚雄與司馬相如 --- p.46 / Chapter 第一節 --- 揚雄賦之模擬相如 --- p.46 / Chapter 第二節 --- 揚雄與相如遭際之異 --- p.56 / Chapter 第三節 --- 宣帝時文人的地位 --- p.67 / Chapter 第四節 --- 揚與巴蜀文學 --- p.74 / Chapter 第五節 --- 揚馬與音樂 --- p.80 / Chapter 第三章 --- 揚雄與劉歆行誼之異 --- p.94 / Chapter 第一節 --- 揚雄與劉歆同任黃門侍郎 --- p.94 / Chapter 第二節 --- 揚劉二人之交誼 --- p.101 / Chapter 第三節 --- 揚雄心路抉微 --- p.111 / Chapter 第四節 --- 揚雄在著述中所表現的心迹 --- p.118 / Chapter 第五節 --- 劉歆與王莽之關係 --- p.134 / Chapter 第四章 --- 揚雄之著述及其成就 --- p.151 / Chapter 第一節 --- 揚雄的著作與專集 --- p.151 / Chapter 第二節 --- 揚雄在文學上的成就 --- p.169 / Chapter 第五章 --- 從法言分析揚雄之文學思想 --- p.189 / Chapter 第一節 --- 論文章法度 --- p.190 / Chapter 第二節 --- 論文道合一 --- p.198 / Chapter 第三節 --- 論文質消長 --- p.203 / Chapter 第四節 --- 論賦之諷諫 --- p.213 / Chapter 第五節 --- 論作賦之方法 --- p.223 / 附羅根澤「賦神論」質疑 / Chapter 甲 --- 司馬相如之「賦心」 --- p.223 / Chapter 乙 --- 揚雄「賦神論」質疑 --- p.227 / Chapter 丙 --- 揚雄「神」之觀念探原 --- p.232 / Chapter 第六章 --- 揚雄對巴蜀文學之貢獻 --- p.247 / Chapter 第一節 --- 文翁與巴蜀文教之關係 --- p.247 / Chapter 第二節 --- 揚雄對巴蜀文學之貢獻 --- p.263 / 參考書目 --- p.288
|
4 |
揚雄賦貌詞研究. / Study of the descriptives in the Fu of Yang Xiong / Study of the descriptives in the 'Fu' of Yang Xiong (Chinese text, China) / CUHK electronic theses & dissertations collection / Digital dissertation consortium / Yang Xiong fu mao ci yan jiu.January 2004 (has links)
吳茂源. / 論文(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4. / 參考文獻 (p. 318-336). / Electronic reproduction.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2] System requirements: Adobe Acrobat Reader. Available via World Wide Web. / Electronic reproduction. Ann Arbor, MI : 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pany, [200-] System requirements: Adobe Acrobat Reader. Available via World Wide Web. / Mode of access: World Wide Web. / Abstracts also in English. / Wu Maoyuan. / Lun wen (Zhe xue b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4. / Can kao wen xian (p. 318-336).
|
Page generated in 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