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簡宗梧, JIAN, ZONG-W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來文人每以漢賦與唐詩、宋詞、元曲分庭抗禮,各據一代之勝。
孫松友四六叢話言兩漢之賦「雖不盡傳,而沈博絕麗之作,至今膾炙,非後世所可及
」。王觀堂亦指此為一代文學,後世莫能繼焉。焦里堂則直指「魏晉以後之賦,為漢
賦之餘氣遊魂也。」是以為謀賦體之正本清源,遂決作漢賦之研究。
然漢賦多矣。若一一推求,勢所難能。今僅就其代表作家加以探索,考兩漢最具代表
性之賦家,厥惟揚馬,後世雖有益以班張,合稱四傑者。然孟堅為史家之良材,平子
為科學之巨擘,其於賦也,並沐揚馬之遺澤,未能更樹一宗,故乃先取此二家,以資
辨析焉。
本文分七章,長卿子雲分論。以評傳居首,賦篇之分析次之,然後殿之以賦篇韻譜分
析。二家之評傳,皆分時代背景,生平評述、著述評介三節,乃先就文學流變、政治
情勢、社會經濟、學術思想各端而探究之,以為評斷其人品及作品之依據。然後考其
先世身家、平生略歷、予以先後,繫以年代,再就其學殖人品、思想主張、與文學地
位等各方面,加以考評。至於著述評介,則將分門別類,述介其內容,勾勒其體貌,
衡量其價值,以概見其成就。
若夫馬揚賦篇之分析,則各立專章,並依篇為節,論其結構,析其內容,究其技巧,
述其影響。此外並依各賦之性質,或定其題稱、辨其真偽;或考其動機、釐其主旨;
或探其體類,繹其思維,皆欲務求深入而詳盡。
賦篇韻譜之排列與辨析,旨在深究馬揚賦篇之體製形貌,明西漢之音韻,以及蜀郡方
音之影響,進而作為探究作品真偽之依據。
末章則在綜述馬揚二家辭賦之特色,並作比較研究。就其組織、修辭、內質、外象分
別考述,大體依友人黃春貴所撰文心雕龍創作論、分謀篇、章法、句式、字詞、比興
、夸飾、用典、隱秀、思想、情感、想像、氣力、辭采、聲律、對偶、風格等子目、
一一品較。 /
|
2 |
馬融之經學李威熊, LI, WEI-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在彰明馬氏於東漢經學之地位:如馬氏所注諸經皆為古學,故為東漢古學之集大成
者,此其一;以其精於訓詁,實為後世所謂漢學派之大家,其其二;馬氏說經兼採緯
書及陰陽五行之說,乃附和時代之習尚也,此其三;其雜糅今古文之學,為鄭氏注經
融會今古文之先導,此其四;馬氏博通群經,郊氏偏注諸經,亦得馬氏之啟示,此其
五;其注經兼引群書,後世之注疏家遂並相效之,此其六;其說經歸本人事,以發經
義之微旨,繫儒道於不墜,此其七;其解經,驗諸史實,以證經義之不誣,此其八;
馬氏不囿於師法、家法,使後人能放手研經,而無所拘泥,開後世經學恢宏之局,此
其九。
二在明馬氏經學之源流:如易本費氏,書從西州杜林,詩傳毛氏,三禮、春秋多遵賈
逵、鄭眾,孝經從劉歆校定古文,論語則從古論。
三在明馬氏之生平:誦詩讀書,不可不知其人,故列作者生平年譜一章,以明馬氏年
里、才學、性格、仕宦、交遊、著述之大略。
四在分述馬氏訓釋各經之略例,及其要義,以明馬氏經學之梗概。
五在比較馬融、鄭玄、王肅三家經說之異同,以明鄭、王經學之淵源。
六在校輯馬氏經注佚文,以便學者參稽焉。 /
|
3 |
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孫廣德, SUN, GUANG-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於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主要資料,多散見於此一期間的各書之中,且多零碎片斷
、不成系統,本文的骨幹即由整理連綴此諸零碎片斷的資料而成。
本文的內容,共分六章。第一章討論陰陽五行說的來歷與發展,先說明陰陽五行說的
成立,乃由語義的演進,官職的轉化,與有關思想的烘托三途而來。就語義的演進說
,「陰陽」與「五行」、本是分頭發展,各由具體粗淺零散、漸至抽象高深系統,以
至於二者合流。
第二章討論陰陽五行說的政治原理與政制禮儀,綜觀所有材料,可以歸納出陰陽五行
說的政治原理,一是法天,二是尚德;自鄒衍創說之始,直至東漢之末,始終如此,
此乃陰陽五行說在政治上的根本主張,也是其全部政治思想的主旨,因為陰陽五行說
的其他理論,不是與法天尚德相配合,就是以法天尚德為依據。
第三章討論五德終始與朝代更替,分為五德終始,受命改制,與封禪告成三個部分。
所謂五德終始,是朝代的更春,依五行生勝的關係與順序而輪轉,當德而王,德衰而
亡。
第四章討論時序輪轉與政治措施,說明四時八風十二月,各有宜忌,為達成國泰民安
的政治目標,須求得風調雨順,欲求風調雨順施政便須依照時序,行其所宜,避其所
忌。
第五章討論災祥與政治責任,說明災祥說設計的原意,是將天地間的種種變異,依天
人感應之理,說成災異與祥瑞藉而課君主以政治責任,依其不敢濫權妄為,或及時修
德改政,補救缺失。
第六章為結論,依四個問題為線索,對全部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作一總括地檢討。
一則說明鄒衍創立陰陽五行說的動機,一方面在利用其關於自然界的知識,對自然現
象作合理的解釋,一方面在利用其對自然現象的解釋,於政治上推行其節儉仁義的主
張。 /
|
Page generated in 0.026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