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5
  • 20
  • 5
  • 1
  • Tagged with
  • 26
  • 26
  • 26
  • 26
  • 25
  • 14
  • 9
  • 9
  • 8
  • 8
  • 6
  • 6
  • 5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北市政府組織及其職權之研究

董樹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的台北巿,由於政府在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的大目標下,銳意經營,各界通力合作,因而經濟日趨繁榮,工商企業發達,民生樂利,生聚芸盛,於是都巿發展所產生的種種需要,亦與日俱增,在這過程中,適應現實需要的一切建設,已遠非一個普通地方政府之建制、財政、權限所能負擔,是以要求台北巿改隸之議,久為舉國上下所關心,亦為台北巿民之殷望。 按直轄巿設置之條件,依據巿組織法第三條規定:「凡人民聚居地方,具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設巿,得直隸於行政院:一、首都。二、人口在百萬以上者。三、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有特殊情形者」。就此而論,台北巿人口數量,根據巿政府民政局民國五十五年底的統計,已高達一百十七萬四千八百八十三人,加以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都有長足進步,而其地位又是中華民國事實上的戰時首都,可謂完全具備了設置直轄巿的條件。行政院為尊重民意,順應輿情,在該院第一千次院會中,採納了台北巿議會第六屆第六次大會所提改制建議,通過將台北巿升格為直轄巿,並呈請總統於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核準明令實施。中央政府此項明智措施,實為台北巿政建設,帶來了光明遠景。 台北巿升格改制後的首要工作,即為依據「台北巿各級組織及實施地方自治綱要」與「台北巿政府組織規程」之規定,建立直轄巿政府,使其成為一個健全進步的行政機構,得以致力巿政建設,以加速發展成一個現代化的國際都巿。 筆者鑒於現代化都巿建設,關係國家強盛,與民生福祉,至深且鉅,而都巿建設之先決條件,實為健全巿政府的組織,與乎合理分配其權責。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若組織就是一架大機器,唯有機器靈活有效,始能產生無比力量,製造偉大產品。故而如何健全巿政府的組織結構?如何發揮巿政府的組織功能?如何使其權責分配得當?允屬研究行政學或巿政學者所當注意之課題之一。筆者不敏,選定本題研究;一則藉此將行政組織的學理,與現行制度互為印證,冀企得以探其根源,認識真相,再則從此奠定爾後進一步研究巿行政問題之基礎。 本論文,共分三篇十二章,分別就台北巿政府的歷史背景,台北巿政府升格改制的經緯,台北巿政府組織的地位依據,與理論型態,及台北巿政府現行組織和職權,以及台北巿政府組織功能和職權行使所發現之問題,加以充分研究與探討,從而提出筆者對台北巿政府組織及職權的檢討與改革意見,舉其要者而言: 一、巿政府所設單位,不宜過於繁多,庶巿長能作適當監督,設相類工作歸併,機能一致,事權統一,主管可免無謂勞瘁,機關組織亦因而得以健全運行。 二、巿政府內部各單位之職權,應針對巿政建設實際需要,隨時注意研究調整,俾使事權稱適,責任確定,行政效率,當可提高。 三、巿政府責任艱鉅,業務繁雜,故而巿政建設,宜掌握重點,從速擬訂一套完整的都巿計劃,逐次推進發展,以期完成現代化大都巿建設。 四、巿政管理,須充分運用科學管理方法,使人力、財力、物力、發揮最大效用。 此四者,乃為筆者研究本文所獲心得,將其作為本文結論綱目,逐一進行檢討,提出改革意見二十三點(詳見本文結論),若能供給有關單位作為將來改進之參考,因而得使台北巿政府組織更加健全,職權更為完整,工作更是有效,此可說是筆者研究本文的一點貢獻。 本文之研究,理論與實際並重,歷史敘述與現狀分析兼顧。在現狀分析中,又著重於巿政府組織結構及權責分配體系的靜態研究,與巿政府組織功能及職權行使問題的動態研究。在靜態研究方面,乃是根據現有法規、公報、政府檔案等原始文獻,就巿政府組織制度及實施等情形,作法理上的分析與研究,俾自法的觀點,探索巿政府組織及職權上的諸多問題。至於在動態研究方面,筆者曾製成問卷表,就巿政府現職人員中,作抽樣調查。凡須經訪問而知的問題,不畏勞頓親赴巿政府訪問有關人員,總使得到正確答案為滿足。此種實地調查訪問,不是任意而為,乃是根據行政學及巿政學上的若干觀點,進一步研究分析,以期瞭解巿政府組織功能及職權行使方式上的實像。 本文於撰寫期間,承蒙內政部民政司官員借閱檔案,台北巿政府餘秘書長鐘驥供給有關法規文獻,使筆者受益非淺,調查訪問期間,復蒙台北巿政府諸位先生,熱忱匡助,盛情可感。謹此一併致謝。 台北巿政府組織龐大,職權繁雜,倉促之間,自難免掛一漏萬,舛誤之處,尚祈諸師長賜予指正。銘感不已。
2

非政府組織國際參與之研究-以中華民國基督教女青年會協會(YWCA)為例 /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 of a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 A Case Study of Young Women Christian Association of Taiwan(YWCA of Taiwan)

李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就研究發現: (一) 在國際救援工作的技術、能力、人力與物力各方面之欠缺,國際性婦女團體少有國際救援與國際援助之直接參與。 (二) 憑非政府組織一己之力,要永續參與國際,在組織財力及物資上是一負荷。 (三) 參與國際事務所面臨之組織治理問題:非政府組織在參與國際運作時,管理之內容較單一機構更為複雜,其面臨之管理問題如募款能力薄弱、財務規劃不足、人力配置管理不當、總管理處與分支機構之分工是欠缺效率、每一層級及相關工作有無評核計畫、資訊管理及設備不良、行政管理是否已邁向現代化? 國際計畫執行之深度、延展性與持續性等接皆需更長遠的規劃。 (四)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事務,是否有自籌經費的能力?政府是否可以經費或人力支持非政府組織對國際事務的參與?以共同達成效益。 (五)政府組織欠缺鼓勵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的明確政策,且政府部門間缺乏橫向協調機制。 (六)政府、企業界和非政府組織如何協力成為夥伴,大量引介國際新興議題,讓台灣不因為非聯合國一員,或任何政治因素而仍然在國際間具備一個長溝通、能對話、可協商的角色。 因此本研究之建議為: (一)政府應積極投入資源,支持民間團體參與國際事務 (二) 在女青會的國際參與方面:    女青年會(YWCA)因有著國際母組織(World YWCA)的根源,得天獨厚即是個國際性的組織,在後繼領袖的堅持下,中華國基督教女青會協會仍認為國際參與是其最具特色,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使得台灣女青年會成為台灣地區歷史悠久,國際參與根基最深厚的組織。但如何加強國際議題的討論、深化;在國際連結上更主動擴大,以期更有力於未來之發展。同時更要善用新興科技,無論以實體或虛體廣於連結其他國際組織,發揮綜效,帶領運動,成為國際間的領頭羊。
3

中國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的角色與功能

王宗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中國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在北京舉辦奧運期間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本研究的範圍包括探求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的興起、發展與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以及在全球環境治理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的發展。此外,也深入訪談專家學者,瞭解申奧前後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為何。本研究是以非政府組織概論、國家組合主義及全球化、全球治理等角度作為理論基礎,並以文獻檢視、深度訪談與德菲研究法等作為研究方法,探析中國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在北京奧運期間的發展概況與影響。 研究發現,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已成為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的代言機制,政府應將一些環保事務委託民間團體來做,及讓NGOs參與政府環保決策,而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也應走向專業化與網路化,才能發揮參與政府諮詢與決策的能力,不過大陸學者與環保非政府組織人士對於大陸環保非政府組織要由「政府主導,民間參與」的角色轉型為「民間主導,政府支持」的環保非政府組織,則持保留的態度。
4

國際非政府組織與發展援助—樂施會案例研究

呂榮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南方國家與北方國家於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嚴重落差,是當前國際社會相當重視的問題。生活在相互依賴的時代,如何有效分配全球資源,使南方國家的人民可以脫離貧窮、疾病與飢餓,已經不能將它單單劃分為「南方國家發展問題」,而是一個全體人類應該正視的「國際發展問題」。 對於國際發展問題,傳統行為者如國家與政府間組織(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 IGO),顯然目前所做的努力仍然不夠。而另外一方面,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INGO)作為國際社會的新興行為者,在發展援助領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展型國際非政府組織具備下列優點,包括採取「由下而上」(bottom-up)的援助型式,其發展援助能深入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真正瞭解人民的需求;此外,強調所謂「參與式的發展」(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有助於受援國公民社會之建立;以及國際非政府組織專業性、志願性、非官方性的特徵,使其發展援助成果更有彈性與效率。 然而作為國際發展援助新興的行為者,與傳統援助行為者的互動關係對於發展型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援助成果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本文藉由樂施會的案例研究,驗證發展型國際非政府組織與國家、聯合國、南方非政府組織等相關援助行為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並提供對於國際發展議題有興趣者一個觀察的角度,瞭解國際非政府組織從事發展援助之特徵與得失。希望藉由本文拋磚引玉,能夠提昇國人對於國際發展議題與重要發展型非政府組織之認識,進而對國際發展問題出一份力。
5

我國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賑災對第二軌道外交之影響 / The Influence of NGO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Disaster Reliefs on Second Track Diplomacy-A Case Study of Taiwan

侯佳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我國非政府組織表現越來越突出,政府亦逐漸重視民間團體的軟實力,設立外交部NGO委員會,企圖整合民間力量,提高臺灣在國際的能見度,尤其我國邦交國有限,與非邦交國之受援國接觸更必須透過民間組織為臺灣發聲,讓國際社會正視臺灣存在之事實。又因為非政府組織的加入,過去不受正式外交所重視的議題已逐漸顯得重要,例如人道救援,因為較不受到爭議,具潛力發展為一個較佳的議題,尤其是地球暖化後,氣候異常變遷,大型天災不斷,國際賑災將是未來常見的議題之一,馬政府更提出要將臺灣打造為「人道援助的提供者」,讓國際社會感受臺灣的愛心善舉,進而提高道德上的國際地位。   本研究針對個案以深度訪談法去探究這些從臺灣民間所發出的資源與愛心,是否有能力長期因應大型國際賑災,抑或僅限於某些規模龐大的慈善機構或宗教團體;其次,亦思考這些臺灣非政府組織歷年在國際賑災的耕耘,其人道救援的理念是否與帶有外交色彩的任務衝突,有違其非政府組織秉持中立之立場,或民間團體亦樂於藉此為臺灣拓展外交空間,而此種國際賑災行為之短期效力,是否足以建立與受援國的友好關係,獲得外交附加價值,皆是本研究重點所在。
6

反販賣人口行徑在拉丁美洲: 私營和公共伙伴關系瓜地馬拉 / Anti-Human Trafficking practices in Latin America: Private-Public Partnership in Guatemala

卡如絲, Calderon, Rut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口販運是一個已經全球化大大增加了全球性的問題,非法貿易的興起,以及冷戰的結束. 販毒後. 販賣人口是脖子到脖子軍火工業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犯罪行業. 其目的是研究拉丁美洲的人口販賣情況和瓜地馬拉的公私營界別合作推行的反人口販賣活動. 由於在該區域的有限調查, 這項研究將是讀者不知道在拉丁美洲人口販賣的情況作出了貢獻。這項研究將使用輔助數據,如多邊組織的報告,政府機構,而且最重要的進行了訪談,以非政府組織。PPP的工作經歷在瓜地馬拉的兩個信道是積極的。政府機構間和打擊販賣人口的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組成的網絡。這項研究描述了從政府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在打擊人口販運瓜地馬拉非政府組織的知識和專長。 / Human Trafficking is a global issu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with globalization, the rise of illicit trade,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fter drug trafficking, human trafficking is neck-to-neck with the arms industry as the second largest criminal industry in the world. The purpose is to study Latin America’s human trafficking situation and Guatemala’s Private-Public Partnership in implementing anti-human trafficking activities. Due to the limited investigations in the region, this study will be a contribution to readers that do not know the situation of human trafficking in Latin America. The study will use secondary data such as reports from multilateral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most importantly conducted interviews to NGOs. The PPP work has been positive through two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in Guatemala. The interagency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the network against human trafficking composed of the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INGOs, IGOs and NGOs.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efforts from the government side as well as the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on NGOs in combating human trafficking in Guatemala.
7

國際環境建制中非政府間組織角色探討 三次聯合國環境會議之研究

張嘉慈, Chia-Tzu,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全球生態體系的共享以及解決全球環境問題必須要相當的資金、專家、技術,國家發現他們無法憑藉一己之力處理問題,因此在面臨全球環境威脅所帶來的壓力下,國家必須尋求國際合作以解決共同的問題。國際環境建制提供了國家進行合作的空間。雖然持續的發展突破了新現實主義理論的限制,但事實上提卻是仍無法屏除在多邊體制內尋求國家利益以及國內政治因素對國家參與國際環境建制時所造成的影響。因此非政府組織有了發揮的舞台,他們藉著提供專家、技術;扮演監督者檢視國家履行承諾的進度與狀況;對國家政府代表進行遊說;提升知識基礎等等方式,來促使更有效率的國際環境建制形成與運作。 綜觀三次聯合國環境會議的發展,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非政府組織具備多元化的角色。從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始,由於聯合國憲章第七十一條的規定,非政府組織自會議的籌備過程中開始擔任的諮詢以及資訊得提供者的角色;隨後的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以及2002年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中,非政府組織不但在籌備過程中發表報告,提供決策過程所需要的知識與資訊,在官方正式會議進行時,非政府組織也同時舉辦研討會等活動,藉以隨時監督會議的進行。某些國家的代表團中也會邀請非政府組織擔任成員,協助進行決策。除此之外,自1972年聯合國人類與環境會議的會議文件中,便特別提出,非政府間組織具有教育大眾與宣揚理念的功能。總括來說,在三次的聯合國環境會議中,非政府組織扮演起了教育者、資訊提供者、國家代表以及監督者的角色。 關鍵字:國際環境建制、非政府組織、聯合國環境會議
8

台灣新移民非政府組織及反人口販運之研究 / On New Immigrant Protection NGOs and Anti-Human Trafficking in Taiwan

袁力強, Yuan, Li 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According to Taiwanese official data in 2008, there are estimated 450,000 new immigrant women came to Taiwan for marriage; who are usually called “foreign brides.” Most new immigrant women come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and they have become the fifth largest ethnic group in Taiwan in the past decade. However, new immigrants are the vulnerable and disadvantageous minority groups in Taiwan’s society. They have often been ill-treated and suffered social discrimination; thus creates many social problems. New immigrant protectio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with their dedication, passion, and flexibility, help resolve numerous plights and problems for new immigrants. Another emphasis of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GO’s campaign for anti-human trafficking in Taiwan. Human trafficking is a serious and intolerable crime which the efforts of countries worldwide to combat human trafficking are watched and evaluated by U.S. In June 2008,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announced the Trafficking in Persons Report 2008; in which Taiwan was ranked “Tier 2,” indicating that more anti-trafficking efforts need to be made. NGOs around the world are engaged in combating human trafficking in variety activities including prevention, prosecution, protection, rescues/raids, reintegration, and repatriation. NGOs often work with few resources yet can be effective in complimenting the activities of governments, or even taking the place of government efforts. To combat human trafficking, Taiwanese NGO such as Taipei Women’s Rescue Foundation is inquired by international NGOs about Taiwanese government’s strategy. The roles of NGOs in resolving social problems are getting stronger and thus can not be ignore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paper addresses and examines several issues on new immigrant women and human trafficking in Taiwan; also, how new immigrant protection NGOs in Taiwan deal with those issues is discussed.
9

非政府組織與女性議題:以尼泊爾販運婦女為例 /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women issue- the case study of trafficking in women in Nepal

周欣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十年間南亞—尤其是尼泊爾—販運婦女與兒童議題不論在國家或國際領域,都受到詳盡的討論。貧窮、識字率、失業率和對婦女與兒童歧視等問題皆被提出為可能的原因,部份國家反販運計畫方案也在政府和NGO部門之下發展與實施,且已達到可觀的進展。由政府和NGO部門所採取的舉措促進釐清許多此議題的相關概念。這亦有助於將聚焦在婦女及其移動性、性工作的反販運行動轉移至更臻成熟的觀點,包括販運男性與兒童以及各種目的的販運行為。持續的倡議導致形成對抗商業性剝削販運婦女與兒童的區域性公約,最為人所知的乃南亞區域合作聯盟販運公約(South Asian Alliance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Convention against Trafficking)。幾乎所有南亞國家皆漸漸認可此議題應受到關注,尼泊爾和孟加拉甚至發展出一套打擊「性剝削目的的婦女與兒童販運」的國家計畫。 雖然人口販運在尼泊爾並不是一個新現象,但是1990年之後才被提出討論。婦女團體提出在性產業中遭販運婦女的議題,爾後才得到人權團體的支持。 儘管國家針對反販運行動實施配套計畫,但過去六年,政府並未成功地為販運婦女的形態帶來任何重大改變或對遭販運者提供援助。因此非政府組織成為主要行為者:本文將討論尼泊爾販運婦女的問題與現況,以及非政府組織是如何以一個非國家行為者的角色著手販運議題。 /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trafficking in women and children in southern Asia, especially in Nepal has been discussed explicitly during last ten years. Poverty, literacy, rate of unemployment,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and children are all possible factors. The anti trafficking programmes of some countries are conducted under the governments and NGO sectors, and reach to some extent of progress. The government and NGO leading action help forward rectifying many related concepts of this issue. This is also helpful to focus on the shift from women and the anti trafficking action of their mobility and sex work to mature viewpoint of trafficking including trafficking in men and children. Sustaining advocacy leads to a regional convention against exploiting and trafficking in women and children, the most well-known one is “South Asian Alliance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Convention against Trafficking”, which gradually made almost all southern Asia countries approv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issue. Nepal and Bangladesh even develop a programme against “exploitative trafficking in women and children.” Trafficking in human is not a new phenomenon in Nepal, but it was addressed and discussed after 1990s. Women groups addressed the problem of trafficking women in sex industry and then the issue were supported by human rights organizations. The states implement sets of programmes against anti trafficking, in the last six years, governments did not bring any important change to the forms of trafficking women and did not offer supports to trafficked ones, so the NGOs became the primary actor.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problem and present status of trafficking in women in Nepal, and how NGOs as a non-state actor do with the trafficking issue.
10

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關係研究

曾文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在國際組織的研究領域中,非政府組織的重要性已逐漸提升,並提供學界觀察國際組織活動的新思考方向。文中針對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關係為主軸,從非政府組織的定義及起源談起,推演至在國際各行為者中,以國際組織為非政府組織的主要交往對象,而聯合國為國際組織的龍頭之一,故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的交往模式及影響層面,可為研究非政府組織的重要指標。   非政府組織在聯合國各機構的地位及互動,包括經社會、大會、安理會等。以及如何參與聯合國舉辦的高峰會為文內詳述之核心問題。從非政府組織在聯合國的活躍程度來看,非政府組織已不僅是被動的參與聯合國事務的地位,已成為積極透過各種策略影響聯合國決策的重要角色之一,聯合國也由於包容非政府組織的在各議題及行動的參與,獲得世人更多認同,擴大了其組織的合法性。   而非政府組織在2003及2005年聯合國為解決數位落差的高峰會「世界資訊社會高峰會」(World Summit of Information Society)的表現,顯示非政府組織在聯合國的地位確有攀升,且包括非政府組織參與的全球治理型態已然成型。 / In recent years, NGO is not only getting more important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research field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cholars. This dissertation aims at NGO and United Nations relations. Starting from NGO’s definition and origins, deduces tha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 that NGO should engage in. Among thos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United Nations is one of the biggest one so that how NGO participates in United Nations and what influences NGO could affect United Nations become a key issue. In United Nations, including ECOSOC, General Assembly, Security Council, and Summit held by United Nation, NGO’s status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ose bodies are the core aspects here. From the achievements that NGO now reaches, it is no more than just play a passively character in United Nations. It has aggressively used lots of strategies to influence the decision making authorities. United Nations also benefits from NGO’s participation. More world citizens are considering that United Nation partly solves the democratic deficit problem and becomes more legal. NGO’s contributions in World Summi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held to solve digital divide in 2003 and 2005, reflect NGO indeed play important part in United Nations. Global governance with NGO is now forming.

Page generated in 0.05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