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37
  • 504
  • 296
  • 28
  • 13
  • 7
  • 5
  • 4
  • 2
  • 1
  • Tagged with
  • 861
  • 495
  • 229
  • 198
  • 190
  • 160
  • 156
  • 130
  • 125
  • 122
  • 120
  • 118
  • 115
  • 112
  • 10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91

冷戰後「日中」外交關係之分析與展望

柯玉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後的日本與中共的外交關係一直是東亞地區國家的關注焦點,本論文從國際體系變遷、國家利益面向切入探討兩國關係的現況與問題,希望藉以部分解釋緣何當前兩國關係陷入低潮的現象。筆者認為冷戰結構崩解雖未徹底改變東北亞的體系結構,卻是促動日本與中共外交關系出現變化的動因,而中共及日本兩國在冷戰後時期間缺乏互信且互將對方視為潛在威脅的事實則使兩國形成當前的競爭與合作並存的關係。 本篇論文的基本研究理念為:「體系變遷的影響促成各國國家利益變化,致使外交政策必須調整,進而影響對外關係」,而研究者可從「國家對於體系變遷所感受到的國家力受損度」與「國家貫徹政策的決心與力度」搭配體系變遷程度的顯著與否,來區分國家政策(決策)類型,並據此列出四種類型:驚動的強硬式、活潑的促進式、審慎的保護式、及慣性的默認式,以政策類型的選定作為判斷國家在雙邊關係的地位。 在章節安排方面,本篇論文分成兩大部分,前三章將從體系變遷與國家利益變動對日中關係的影響作理論性分析,後兩章則將以焦點分析的方式,來探討日中關係中的爭議點,以及日本對中共經濟援助的梗概。
92

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

崔末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硏究目的是以現代性爲媒介,考察臺灣現代文學的發展經過及其動因。現代性是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以及人的自我發展爲核心內容。因此,本文試圖透過過去臺灣文學所指向的內容,來預期正在進行和將來也會持續進行的資本主義的現代,對文學如何的影響,以及文學又應如何的因應等問題。另外,透過這樣的考察,期望能化解現今臺灣文學硏究所面臨的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分歧現象,以及因意識形態的不同,在整體臺灣文學的理解上所造成的障礙和過度的主觀性問題。 本論文的硏究範圍設定在1920年到1949年。這期間涵蓋將近一半的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可說就是臺灣現代文學的初期階段。這兩個時期雖然歷經被殖民和解放的歷史變遷,在自主發展上多少受到限制,但從意識的覺醒、資本主義的發展、都市化的進展,到現代文學的開始,在在都說明這個時期是臺灣現代的開始,同時也是開啓自主發展可能性的時期。第一、所謂「現代」問題,最早卽是在這個時期被提出來,成爲具體且具有現實性的討論對象;而且在社會各個層面,也都面臨著現代化的各種挑戰。亦卽,在政治上,處在帝國主義殖民地的局面下,以提出議會設立請願運動的形態,謀求政治自決;在經濟上,尋求對現代産業體制的適應;在社會上,則面臨到身分社會及家族觀念的挑戰;而在文化上,開始流入了標榜理性和進步的啓蒙主義。雖然這些現代的徵兆,在被殖民的環境下,它的發展普遍受到壓抑與限制,但是它仍然透過多樣的現代性論述,試圖爲確立現代化以及民族主體性付出努力。第二、這個時期企圖把有關時代變革的討論重點,透過文學性論述來進行傳播,而其具體形態就是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新文學運動是以追求現代文化的新文化運動之一環展開,因而在內容方面不只包含追求文學本身的現代性,還企圖把時代變革的觀點注入到新文學裡。總而言之,這個時期比起任何時期,都要强調文學的社會效用,同時也非常重視時代精神和文學發展的關聯性。 本文硏究範圍分成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兩大部分。第二到四章敍述日據時期部分,第五章則敍述戰後初期部分;然後再就各個時期的時代精神、文學理論和批評,以及小說作品,考察其所反映的現代性,並進行分析與評價。章節安排方面,第二章爲「日據時期的時代精神與現代性」;此章就文化啓蒙、社會主義運動,以至皇民化時期的時代精神和現代性論述,進行審視評論。在第一節中,考察了文化啓蒙運動的理論根據,並從中分析當時新興知識分子所接受的現代價値和評價;第二節探討社會主義發展所意味的殖民處境及現代性特徵;最後,對日本殖民主義的本質和皇民化運動所帶來的現代性歪曲和挫折,進行分析論述。 第三章爲「日據時期文學理論與現代性」。此章第一節,首先就新文學運動中所提出的主義和主張,試作一番整理,並找出其中的文學現代性成分;第二節除說明社會主義左翼文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的經過外,設法整理出透過文藝大衆化、鄕土文學論爭和臺灣話文論戰中,確立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接著,在第三節中,檢視代表右翼民族主義立場的葉榮鐘和張深切的文學觀;最後則對身陷日據末期皇民文學的澎湃浪潮中,爲擁護文學主體性而努力的記錄-寫實主義論爭,進行考察與評判。 第四章爲「日據時期小說所反映的現代性」。此章依據日據時期主要小說作品所要傳達的內容,分成初期的敍事樣式和啓蒙論述、殖民統治帶來的現代性問題、殖民資本主義的弊病和現代性、現代化眞相和人的疏離現象、個人的主體性自覺和慾望、對皇民化的文學對應等小節,探討其所反映的現代性內涵。 第五章爲「戰後初期的時代精神及文學所反映的現代性」。此章主要是討論從日帝手中獲得解放,對當時知識分子所帶來的希望及意義所在。在第一節中,就當時民衆對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期待,以及對民主主義的渴望,擧出實例來加以論證,並討論現代國民形象與民族認同問題;在第二節中,論述戰後初期重建臺灣文化和臺灣文壇的問題,以及寫實主義人民文學論的內涵; 在第三節中,則把戰後初期的小說內容,分成光復的喜悅與歷史的方向、批判殖民統治及其留下來的問題、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狀況等三個部分, 針對光復帶來的希望未能落實在臺灣的原因,作一深入的探討。 本文希望藉由上述的討論,能使我們對現代初期臺灣社會所反映出來的現代性思考,有較全面的掌握,同時也希望能對現代文學理論和小說中的現代性思考,有所了解。如前所述,「現代性」是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以及人的自我發展爲核心內容。臺灣在殖民地狀況之下進入現代,因此這些現代性內容的進展,一開始就面臨了許多困難。帝國主義日本在以自國利益優先的前提下,强制臺灣實施資本主義及現代社會體制,在這過程中,大部分的臺灣人民無法自主的參與自我民族的歷史發展,甚至還面臨到生存的危機。因此,西方現代的核心課題-個人自我和個性發現,更是難以實現。而且這種狀況還延續到光復後,回歸祖國懷抱的短暫喜悅,很快的變質爲同民族之間的對立,而且在反共意識形態的統制下,民衆追求自主性現代的希望,同樣落空幻滅。 不過,儘管如此,現代初期的知識分子和民衆,透過文化啓蒙運動、社會主義運動、新文學運動,仍然努力的摸索著適合自我民族現實的現代性-抵抗的、民主主義的指向。所以,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個時期,看成是資本主義的現代和代替方案的現代,技術的現代性和解放的現代性,這兩者的相互作用所産生出來的歷史空間。而這些現代性樣貌,透過文學理論、批評和小說作品,形成了現代性論述。在資本主義全球化已成旣定趨勢的現在及未來,這個現代性論述,仍然是有效的硏究課題。個人至爲期盼本硏究能作爲將來硏究二十世紀臺灣文學全面的一個基礎。
93

冷戰後中共因應美日安保同盟之對策

翁昇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時期中共對美日安保由敵對轉為合作的一項重要因素,即為美日中三方視蘇聯為共同的敵人;再者,抑制日本軍事大國化的「瓶蓋效用」論,也為中共認可美日安保存續提供了另一項認知基礎;歷經一連串政治運動鬥爭後,以經濟建設為優先、營造穩定外部環境的論調,則成為了中共對外關係的中心思想。在上述內外因素的交錯考量下,中共與美日安保同盟體制自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出現了一段罕見的蜜月期。 美日安保同盟體制在冷戰告終後的1990年前半期出現了「漂流」現象,而「安保與經濟不可分」的論調,則又為重新檢討美日同盟體制的存續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再定義後的美日同盟,除了因應北韓可能在東北亞爆發軍事衝突之外,台海問題亦為其關注焦點,也因此在戰略上與崛起的中共產生摩擦,將其視為假想敵並形成軟性圍堵。中共在美日同盟再定義的過程中,對「週邊事態」是否涵蓋台灣甚為關切。此外,日本透過一連串的國內立法,重新確認在衝突發生後與美軍的實質合作,此舉在中共眼中具有企圖突破其「專守防衛」及「和平憲法」架構之意,「瓶蓋效用」論之基礎因此受到撼動。此外,中共更是對美日共同研發TMD所引發的後續效應,以及此一系統是否納入台灣保持高度關切。美日安保同盟體制與中共之間的戰略衝突不言而諭。 為突破遭到軟圍堵的不利態勢,中共因而加強與週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除了重視雙邊關係外,中共也開始關注區域多邊安全組織的作用,並公開提出「新安全觀」以積極行動主導並影響其發展方向,除消弭「中國威脅論」的負面效應外,也對美國所主導的安全同盟體制做出因應,以排除在崛起過程中的種種不例因素,背後具有維護其國家利益的高度戰略意涵。九一一事件後,中共對美國在全球的戰略部署表示肯定,對美日安保則採取消極不反對的態度,「合作不搞對抗」將成為中共尋求和平崛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戰略出發點。
94

戰後台日經濟發展史─以日本旅客結構變化為例

杉本房代, Fusayo Sugimot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二次世界大戰後,來台日本旅客結構變化為研究對象。由於台灣與日本在歷史上及經濟上有深厚的關係,因此來台旅客中,以日本旅客的占有率最高。本文先探討台灣與日本兩地之經濟狀況及觀光市場,並對兩者之共通點與相異點加以探討,進而分析來台日本旅客的Outbound與Inbound的狀況。 以日本的經濟狀況來看,GDP、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均逐年增加。從觀光市場來探討,發現戰後初期以來日旅客較多,但1964年日本政府開放出國自由化之後,日本出國旅客開始增加並超越來日旅客人數。台灣方面,從經濟狀況來看,戰後在中國與共產黨持續內戰時期,經濟情勢較為混亂。但內戰結束後,GDP及平均每人國民所得開始逐年增加。在觀光市場方面,1979以前受到政府禁止出國影響,此時觀光市場主要以吸引旅客來台灣中心,但1979年旅客出國開放自由化後,出國人數急遽增加且超越來台旅客人數。由來台日本旅客來看,雖旅客來台的目的、平均年齡均隨著不同年代有所變化,但是近年來台日本旅客有逐漸減少之趨勢,針對台灣的觀光市場需要如何改變現在出國旅客超越來台旅客的現狀而蓬勃發展,本研究亦提出相關建議。
95

改革開放後中共媒介市場化之分析-以上海解放日報為例

顧秦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一九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施行改革開放至今,不僅在經濟上造就舉世矚目的經濟成長,相對的也對中國大陸的傳播媒介造成衝擊。在改革的過程中,被中共稱為「黨在政治上、理論上和思想上領導戰鬥的武器」的傳播媒介,隨改革範圍的擴大與深入,產生了顯著的變化。 一九九二年鄧小平視察南方經濟特區,發表宣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南巡講話」。緊接著,中共在十四大確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市場機制的引入,使中國大陸的新聞媒介,置身在和以往迥異的環境,新聞媒介組織和從業人員捲進市場經濟中,媒介的內容和形式,發生根本變化。 本研究想要了解「解放日報」如何一方面扮演中共黨報的身分,另一方面又如何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上海報業中,謀求生存與發展,藉由一份黨報的轉型,來了解中國大陸媒介如何走向市場化?如何在國家堅持傳播仍是「黨的宣傳機器」與喉舌論之下,自謀生路,並在政治與經濟的角力中,呈現的面貌與發展,期能了解中共未來媒體的發展與動向。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分析上海解放日報市場化後在新聞報導內容、新聞寫作方式、廣告內容的轉變;以文獻分析法分析解放日報改革因素、市場化後廣告量、發行量與方式、以及經營方式轉變。 研究結果發現,解放日報,改革因素包括:受到黨中央的政治生態,要求新聞報導相適應變革、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進而客觀的要求新聞媒介發生變化。社會因素,社會逐漸多元化,民眾對於各種資訊的要求增多。媒介本身的因素,來自新聞從業人員觀念的轉變,促使新聞產生變革。 市場化的解放日報,在內容上經濟新聞增加,.新聞照片、圖表次數增加,版面趨向活潑、豐富。在新聞寫作方式上,評論類新聞減少、專欄增加。在寫作內容方面,強調與讀者的貼近性,但是市場化對新聞時效性影響不顯著,與市場化前相同。市場化對寫作目的影響不顯著,依然以宣傳性新聞為主。在廣告方面, 廣告量逐年增加,同時廣告內容反映市場經濟發展,家電用品、旅行社廣告增加, 廣告位置在報頭、報紙左下、右下多方並陳。在發行方面,由以往的郵局發行轉為郵發、自辦發行並存,並在各地設有分印點,發行量隨市場經濟轉變。在經營上,解放日報成為多角化、多元化經營,「以報業為主的多元化發展戰略佈局」的集團公司。 解放日報走向市場化的結果,從一個純粹靠黨養活、替黨宣傳的「宣傳喉舌」,轉變為一個在經濟上必須自負盈虧、自謀生路的商業機制。同時又必須扮演引導大眾輿論、傳播黨的資訊工具。因此將政治資訊軟化吸引大眾,或者將此類信息與其他信息分開,並提供政治新聞之外,多樣、多種類的信息。藉由滿足市場需求,營造政治輿論、提高黨的形象,使解放日報成為強調中國共產黨統治合法性的「黨營輿論公司」。
96

日本對中華民國之經濟援助 -1960年代至70年代- / JAPAN'S ECONOMIC AID TO REPUBLIC OF CHINA 1960'S-1970'S

東條雄隆, TOJO TAKATOK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便將對外政策確立在經濟外交(Economic diplomacy)的方針上,善用經濟外交,不僅使日本在短時間内得以重回國際社會,廣結與國,並穩定經濟發展所需資源的供給與輸出,從而發展工業,再增國力,蓄積了經濟實力,同時也使日本回復其國際地位。 在戰後日本的外交分析過程中,隨著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大國地位,年年巨大的政府開發援助資金(ODA)也在日本政治外交領域上成為重要的分析對象之一。尤其是日本對中華民國經濟援助是1964年日本加入OECD,透過專門處理日元貸款的國際協力機構「海外協力基金(OECF)」的設立,台灣乃是第一個透過日本的專門援助機構所處理的受援國。因此回顧對華援助意味著填補日華關係上的歷史空白兼日本的國際協力史。 本論文研究戰後自1960年代至1970年代,日本對中華民國經濟援助之動機與施行結果。
97

日內技術交易系統之獲利性研究 / The profitability of intra-day technical trading systems in Taiwan futures market:Taiwan stock exchange capitalization weighted stock index

郭修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篇文章主要是利用三種交易系統測試 2003 年台灣股價加權指數期 貨的日內資料:移動平均穿越法、賽塔支撐壓力策略、K-D 隨機指標。 站在當沖者的觀點測試歷史資料的表現,並分別建立停損與停利點控 制交易中所發生的損失與利得。研究結果發現,在調整交易成本後, 順勢系統的表現的確可以獲得顯著的利潤且多頭的利潤多於空頭;而 逆勢系統則無法獲得顯著的利潤。 / This paper tests three kinds of trading strategies: two of them are momentum strategies-MA, Support and Resistance and the other is contrarian strategy - Stochastic Indicator by utilizing the futures contracts on Taiwan Stock Exchange Capitalization Weighted Stock Index in 2003. We test their historical performances of these three strategies in view of the day traders who must close out their positions before the closing in every single trading day. In addition, we combine each of these rules with the so called stop-loss-point and take-profit-point to control our gains and loss on the positions. For the momentum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eturns following buy signals are higher than following sell signals. For contrarian strategy,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the returns are positive across all rules. In sum,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it still has the possible to gain significant profits in the futures market for the day traders, even after adjusting the transaction costs.
98

新聞框架與"符號秩序" : 對中國"勞工新聞"之框架演進的個案研究, 1979-2003 = News frames and the "symbolic order" : a cas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framing of workers in China, 1979-2003

金秋, 01 January 2006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99

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政府發展援助:援助國與受援國互動過程研究

陳致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00

中日關於山東問題之交涉(1921-1922)

吳沛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39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