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杭辛齋易學研究張耀龍, CHAN , YEW LO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 辛齋其人與其易學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們幾乎不可能離開杭氏其人來理解他的易學;同時,除了「理解之同情」外,就沒有法子認識並契入其易學之根本精神與價值了。本論文在這一點上欲著重指出的是,杭辛齋先生乃不是為了易學而易學,而是為了人生而易學,甚至要指出,在這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彷若是一種宗教式、信仰式的的強烈情感與使命感,而非易學內容上的針對種種枝節問題的「客觀的學理式的論究」,一切主題圍繞在「復興大易,綿緒聖學;弘道救世,安身立命」十六個字上,此乃是「杭氏易學」的大本大根之所在。
二、 「杭氏易學」的本質就是杭辛齋這麼樣一個極富使命感的易學家將其精神折射且寄托在「易學」之中的一種展現,抽去了這個最關鍵的本質因素,就不會有《杭氏易學七種》這一整個龐雜的體系;所以「杭氏易學」最根本的價值倒還不在其內容之種種,而在於貫徹其中的「精神」,而這於其後起著貫徹作用的精神、動機與豐沛的使命感,乃是偉大的,悲壯的,而辛齋其人是令人萬分欽佩的;正是在清末民初那樣一個大時代的激蕩之下,杭辛齋在晚年將他的一生全部的徬徨與憂患、追索與寄托、激情與忿慨乃至於一種宗教式的信仰,都投注貫徹到易學之中;面對過去與未來,舊學與新知,承先與啟後這樣一個傳統中國與世界文化大轉變與大合流的交界面上,在回顧與前瞻之間,奠定了他在易學史上影響一時的獨特的地位。
三、 「杭氏易學」屬於傳統圖書象數易學派中尤為典型的一例。杭氏甚為推崇,且時時申述其意的端木國湖及沈善登等人,也是象數易派發展到清代中、末期時的典型;杭辛齋在他們的基礎上再往前走的這樣一種傾向與實踐,可以說是圖書象數派發展到後來幾乎趨於極端的一種典型了。因此,進入「杭氏《易》學」的具體內容,就彷若進入一座無比繁複,「參伍錯綜」的圖書象數名物之迷宮。
四、 杭辛齋是把「易道」視為「聖道」,視為「信仰」的,將一股豐沛的使命感貫注其中,使《杭氏易學七種》充滿了講論、弘揚與闡發的熱忱、激情;就本人來說,他這種對「易道」的信仰般的激情與熱忱,無疑是可愛復可敬的;然而,也正在這樣一種信仰般的激情與熱忱之下,成就了他全部易學的這樣一個龐雜的內容。其中,讓本人所深切感受到「可愛者不可信」的,也正就是針對《杭氏易學七種》中的這樣一個龐雜的內容部分及其詮《易》傾向。杭辛齋既把「易道」視為一種宗教式的信仰,自然就會賦予它一種「至高無上,無所不包」的高度。
五、 正因為對「易道」懷著這樣一種宗教式的信仰,杭辛齋就必然前題性地、公理性地將易學 (相當於我們今天依歷史層累的眼光所區分的「經」、「傳」、「學」三大部份) 看作一個內外圓滿、融通自洽、無所不包的有機整體系統;因此,他對經傳文辭、卦爻象數等的所有詮釋,皆無不由這個無可懷疑的(在杭辛齋確是如此)、公理性的前題出發;而其詮釋的目的,主要就是(用盡一切方法)去滿足那樣一個無可懷疑的,公理性的前題,因為這正是作為一種宗教式的信仰的前題。順理成章地,杭氏既在傳統的認知下深信作《易》者為自遠古伏羲以迄於孔子的「歷代聖人」(以孔子為中心),其中綿緒、蘊藏且寄托了聖人們「歷代相傳的心法」,因此自然也就將這些歷代的聖人們,隨著《易經》一起神化了
六、 正是這樣一種在信仰式的激情下將《周易》與作《易》之聖人「神化」的大前題之下,自然就會把把中西歷代,自古迄今所增累下來的種種,當作是《周易》所固有,聖人所固知的了,因此我們會發現,杭辛齋在詮釋經傳文辭等各方面的的時候,幾乎可說是沒有任何界限或限制的:──「辭」與「辭」之間,「辭」與「象數」之間,「辭」與歷代「易例」(自伏犧劃卦的神話以迄於清代端木國瑚、沈善登乃至辛齋自創的心得,通通包括在裡面,跨時數千年)之間、「辭」與「各種古今中外龐雜的文化內容」之間…等,都可被「各隨所需」地取了來「相互參證」,這樣就把《周易》的外延無限的擴大,無論怎樣都可以「參伍錯綜」地說得很「圓滿」;在大多數情況下,還往往牽合幾乎想得到的方方面面,明顯地把許多《周易》中原本沒有的東西給強加上去,比附上去,再曲折地說成是《周易》本身所固有的,結果把雪球滾得愈來愈大,愈來愈繁複與龐雜;而這種作法,我們今天會覺得它實在是近於某種圖象游戲和文字游戲,且往往得出極為牽強乃至荒誕、令人不可究詰而不可置信的種種「想當然耳」的「推論」過程及其結論來。總之,杭辛齋的目標就是努力要達成上述那種信仰式的「圓滿」,也就是要滿足以上那個無可懷疑的,具有公理性的前題。
七、 杭氏易學的內容及其詮《易》方式的主要特徵就正如論文本文中所指出的,要求牽合幾乎任何跟易學有關(或其實根本無關)的所有可能的要素,來談論任何一個具體的易學問題;反過來,每一個具體的易學問題,往往又可以牽連到幾乎任何的易學要素或項目。這些要素或項目,包括兩漢易學的各種易例(卦氣消息、八宮飛伏、納甲納音、五行九宮、爻辰升降、半象兩象…等等)、宋代易學的各種新說創見(如河圖洛書、先後天方位、周子太極圖說…等等)以及漢宋而降,以迄元、明、清各代易學家們所新提出來的易例、易說、易論;還有古今中外,有始以來的各種名物制度、風俗典章、神話傳說等等,用以上所舉的種種共同雜揉起來來講論《易經》,又處處強調必須貫合舉凡氣、心、象、數、卦、爻、辭、徵、傳、傳文的音韻之陰陽… 等等,以觀易之象數,詮易之文辭,論易之微旨。總之,就是相信且要求一種諸項目之間「全方位」的綿密無間的「互通、互證、相發明」,以呈顯出「易道」作為「聖學」的那種「至高無上,無所不包」的宗教式的、信仰式的高度。總之,杭辛齋就是這樣「前題性地」把通過《周易》所體現的「易道」,視為「所有一切的中心」,從這個中心可以導出一切,解釋一切,而此「中心」與種種龐雜的內容,共成為一個內外圓滿、融通自洽、無所不包的有機整體系統,試圖體現「易道廣大,無所不包」的執著,且處處要展現其「兼包漢宋,囊括古今,橫通中外,融於一爐」的某種使命感,凡易學中所涉及到的幾乎一切條目,都是不可相分離而言之,企圖貫通「古今中外,世界所有」的「一切」來講論《易經》;舉凡涉及其中一個項目的詮釋或講解,則必須聯繫起其他所有與之相關的項目一起來加以「參證」它,才能為這個被詮釋的對象,找到最熨貼也最圓滿的定位及瞭解認識。
八、 「杭氏易學」的龐雜內容及詮《易》傾向是「可愛者不可信」的,正是基於本人對「杭氏易學」的理解而言。在本人看來,所謂「杭氏易學」中的大部份內容及其當時被推崇、被認可的所謂的易學「新論」或 種種具體的主張與詮釋方法 ── 經過這80幾年的歷程,無論從今日「地球村」時代的科學認知水平或這80幾年來,國內外世界性的、後出轉精的種種易學研究最新成果的比對,襯映之下,則我雖然作為辛齋易學的研究者,也得要發自內心深處,老老實實地說一句心平氣和的話 ─── 大半都已經被後來易學發展的新成果與新認識給超越了。且不說「杭氏易學」對《周易》的認知依舊局限於傳統的「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孔子作《十翼》」、「經傳不分地將兩者視為一體」、「聖人則河圖洛書畫八卦」、「將漢代以迄於清末的大部份因時代需要創發而來的各樣易例,當作原《周易》所固有」等完全忽略「歷史發展性」這樣一種框限之下,其嚴重的更在於舉證及立論方面,往往有「實證性論據」與「推論嚴謹性」不足的缺憾,譬如「神話傳說與歷史真相雜揉不分混為一談,經不起起碼的究詰」、「因推論邏輯的飛躍而來的,無限制的發散性表面類比思想」、「西學中源」的迷思、「易道」外延的無限擴大,以及與此「無限擴大」相適應,相終始的,對《周易》象數及文辭的「過度的詮釋」等等,【以上這些都是本人在研讀與思索之過程中,經過重重的困頓、徬徨、迷惑與多重的反復曲折之後終於確定下來的由衷之想法與定論,不敢試圖為賢者諱, (雖本人自始自終乃深自欽佩,杭辛齋真是中國近現代的一位非常之志士,偉大的豪傑也!) 或為之曲為迴護乃致於作無謂的溢美之言,以免於「自欺欺人」也。】平心而論,應該都不再能贏得我們大部份人的相信或贊同了。
九、 廖名春先生等人從對後世「科學易派」的影響,來看待「杭氏易學」,認為它正是「傳統象數學向科學易過渡的橋樑」,歸之為「新象數派」,與尚秉和、黃元炳二先生所歸屬的「傳統象數派」相區別開來,個人認為這種論述跟劃分是很有啟發性的;然而「杭氏易學」既作為「傳統象數學向科學易過渡的橋樑」,這「過渡的橋樑」之本質究竟是甚麼呢?本人在此論文中嘗試提出「廣義的廣象」這一概念,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所謂「廣義的廣象」的來源及其涵意,就正如本論文第四章第一節的〈「廣象」論〉中所提到的,是本人通過相對比較於杭辛齋在《易楔》卷三的「卦象」這一部份,其中針對〈說卦傳〉篇後部份中的一百多個八卦之象所作的命名與歸類,即把〈說卦傳〉中這一百多個八卦之象歸之於「廣象」一詞;本人以「狹義的廣象」來稱呼、標示以上這種原初意義(如《易楔》中所定義的「廣象」,主要針對固有的傳統文化內容)上的廣象,而以「廣義的廣象」來稱呼、標示那種於內容上越出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而以「西學」之種種文化內容為對象的「廣象」;並指出這兩者除了有廣狹之分外,都不過是「廣象」的體現而已,並沒有本質上或實質上的不同。因此,本論文在這個問題上提出的主要觀點就是要指出,「杭氏易學」中所涉及的種種「西學」之內容,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就以其與種種「易象」互為「參證」,相互「發明」,以突顯「易道廣大,無所不包」這一點而言,這些「西學」內容亦無非是另一種形式的「廣象」而已,是原來「廣象」意義的一種推廣,還不足以說得上是後來一般所稱謂的「科學易」也!所以本論文的立場在於給出 ──「杭氏易學」之被看作是「傳統象數學向科學易過渡的橋樑」,而這「過渡的橋樑」之本質」,就是將「西學」中的種種文化內容(尤以「西方自然科學」中的具體之名詞、學科、原理、觀念等最為凸顯),作為《周易》的一種「廣義的廣象」;而這種「廣義的廣象」是因為杭辛齋及其易學著作對當時及後來者的影響較大,所以才會成為後世「科學易的橋樑」,而《杭氏易學七種》中這種「廣義的廣象」,還不足以稱為「科學易」也。
|
2 |
宋代的西湖與杭州宋仁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湖既依附於杭州而隨之發展,則杭州在整個宋代的歷史轉變(由北宋時期的南方都會轉而成為南宋時期的全國首都)必深深影響了兩者間關係在宋代的發展,而其間發展的歷程更值得進一步的審視。本文乃擬自此一角度出發,分別從三個面向來討論西湖與杭州之關係在宋代的的發展。
西湖對於杭州在水利民生上的重要性顯是二者關係的基礎。僅以水資源而言,城市所在地區能提供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制約著城市的發展規模, 易言之,杭州城之所以存在,乃至於能夠成為南宋的首都,西湖水所提供的民生、經濟功能正是最基本的條件之一。因此,要了解宋代西湖與杭州間的緊密關係,杭州城民生水利上對西湖的倚賴乃是最為基礎的入口。
其次,西湖之所以名聞遐邇,最主要的便是其湖山美景。闕維民指出在杭州的發展歷史中,西湖與杭州城區乃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城區是杭州的人文載體,而西湖則是杭州城市的自然載體,人文與自然的水乳交融構成了杭州的誘人魅力。 由此可知,西湖麗景的聞名實與杭州的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此,要了解宋代西湖遊賞之風的盛行,便須從宋代杭州歷史發展的角度著眼。
最後,伴隨著西湖在宋代成為重要遊賞勝地而來的另一影響,便是西湖在宋代文學作品中愈形常見。所有的文學藝術樣式均是社會文化活動的產物,是某一特定社會文化生活的載體, 因此以西湖為題詠對象的文學作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時西湖與杭州間關係的現況。雖然西湖與杭州之間的聯繫在這一方面的呈現或者無法如水利民生或遊賞等方面明顯可見,但是這樣的關係卻是基於上述水利民生及遊賞等面向衍生而出的。故要了解宋代西湖與杭州間的緊密關係,則宋代的西湖題詠作品將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線索。
|
3 |
節杭を用いたプレボーリング杭工法の根固め部における杭体構造に関する研究今, 広人 25 March 2013 (has links)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7528号 / 工博第3687号 / 新制||工||1561(附属図書館) / 30294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社会基盤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木村 亮, 教授 岡 二三生, 准教授 岸田 潔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4 |
耐震補強を有する地下構造物の安全性照査に関する研究常井, 友也 25 March 2013 (has links)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7510号 / 工博第3669号 / 新制||工||1558(附属図書館) / 30276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都市社会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清野 純史, 教授 小池 武, 教授 三村 衛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5 |
杭-地盤系の強非線形性を考慮した杭基礎の耐震性能評価法に関する実験的研究 / クイ - ジバンケイ ノ キョウヒセンケイセイ オ コウリョシタ クイ キソ ノ タイシン セイノウ ヒョウカホウ ニ カンスル ジッケンテキ ケンキュウ柏, 尚稔 23 March 2009 (has links)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4608号 / 工博第3076号 / 新制||工||1458(附属図書館) / 26960 / UT51-2009-D320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建築学専攻 / (主査)教授 中島 正愛, 教授 林 康裕, 准教授 吹田 啓一郎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6 |
上部構造物固有周期と杭の損傷が液状化地盤における杭と構造物の地震時挙動に及ぼす影響肥田, 剛典 23 March 2010 (has links)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5361号 / 工博第3240号 / 新制||工||1487(附属図書館) / 27839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都市環境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田中 仁史, 教授 竹脇 出, 准教授 田村 修次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7 |
パイルド・ラフト基礎の常時及び地震時の挙動と杭の最適配置設計に関する研究中西, 啓二 24 January 2011 (has links)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5756号 / 工博第3345号 / 新制||工||1506(附属図書館) / 28317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都市環境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竹脇 出, 教授 上谷 宏二, 准教授 田村 修次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8 |
群杭基礎の水平および鉛直力学挙動に関する研究寺本, 俊太郎 23 March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8957号 / 工博第3999号 / 新制||工||1616(附属図書館) / 31908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社会基盤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木村 亮, 教授 三村 衛, 准教授 岸田 潔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
9 |
911之後美國反恐戰略與文明衝突論之研究蘇巧芳, Su, Chiao-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檢視的中心命題是:911事件後美國認知到異文明對美國的威脅有強化的趨勢,是否造成美國在短期之內以文明威脅做為政策制訂之主要考量,企圖透過鞏固西方文明團結,削弱其他文明之發展與相互聯繫,以達到維持西方文明(以美國為首)優勢地位之目的?
本論文運用杭亭頓的「文明衝突」理論,評估文明衝突論的觀點對於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之影響深度,發現:911事件改變美國對於本土及國際安全環境的認知,美國重新重視非國家行為者所造成之威脅,開始著重美國本土防禦,並繼而調整其全球戰略、亞太戰略以及國防組織結構與建軍思想。美國與傳統盟邦的關係,乃至與非盟邦國家的關係,也隨之發生轉變。911事件提醒美國:「文明的衝突」的威力不容小覷!因此,挾著國際輿論對「恐怖主義」的廣大批評聲浪及仇視情緒,美國藉機加速後冷戰時期就一直在進行的戰略部署,趁機大舉整頓具有威脅性的伊斯蘭文明,以確保美國本身的絕對安全,並穩固其優勢地位不受動搖。「反恐怖主義」的口號不僅增加美國在戰略部署和行動上的靈活度及空間,也給予美國介入他國事務時的正當性。
除此之外,美國更利用911之後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以反恐為藉口將勢力伸入中亞與中東,除了受到該地區廣大的石油利益吸引之外,美國的戰略目標亦希冀確立在這個地區的領導地位。在不穩定弧形地帶上(與杭亭頓所指稱的文明斷層線重疊)部署軍事力量,不僅能夠扼制潛在敵手的發展、防止一個反美聯盟的出現,還能擴大民主價值的推動,改造整個伊斯蘭世界。
綜合上述內容可以看出杭亭頓在文明衝突論中提出的政策建議與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之發展方向,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吻合。然而美國在伊斯蘭世界強硬的軍事部署與移植西方民主的戰略規劃,卻與杭亭頓提出文明衝突論的旨趣大相逕庭。美國諸多戰略規劃背後的動機不見得僅以文明威脅作為考量,以出兵伊拉克為例,背後就包含了取得能源利益、維持區域穩定、推廣民主價值…等考量。因此可以說:911事件後美國雖然認知到異文明對美國的威脅有強化的趨勢,也確實因此造成美國在短期之內將文明威脅視為政策制訂之重要考量,企圖透過鞏固西方文明團結,削弱其他文明之發展與相互聯繫,以達到維持西方文明(以美國為首)優勢地位之目的,然而從美國部分戰略規劃之要點中亦可看出,文明威脅的考量並不能完全主宰美國國家安全之戰略思維,在文明威脅的考量之外,仍有其他重要戰略因素影響著美國的國家行為。
|
10 |
RC造連層耐震壁構造における壁、基礎梁及び杭の相互抵抗機構に関する研究 / RCゾウ レンソウ タイシンヘキ コウゾウ ニ オケル カベ キソバリ オヨビ クイ ノ ソウゴ テイコウ キコウ ニ カンスル ケンキュウ坂下, 雅信 24 March 2008 (has links)
本研究では、RC 造中高層集合住宅の張間方向構造要素である連層耐震壁と杭基礎の地震時水平力抵抗機構を解明する事を目的としている。骨組解析で用いられる線材置換法等の耐震壁の置換モデルでは、耐震壁下基礎梁は剛として扱われるのが一般的である。しかしながら、耐震壁の破壊形式を耐震壁脚部の曲げ降伏に設定した場合、耐震壁脚部と基礎梁の間には離間が起こる。離間が進展すると、耐震壁による拘束が期待できなくなる為、基礎梁には変形が生じ、連層耐震壁と杭は互いの挙動に影響を及ぼし合う事になる。このような両者の相互連成挙動の再現には、基礎梁を含めて架構全体を適切にモデル化する必要があり、その為には、各部材が地震時水平力に対してどのように抵抗するのか把握しておかねばならない。本研究では、連層耐震壁と杭基礎によって形成される地震時水平力抵抗機構を「相互抵抗機構」と定義し、これを解明する。研究手法としては、まず、耐震壁と杭基礎の部分架構を取り出したモデル試験体を4 体製作し、相互抵抗機構の実態を把握する事を目的とした静的載荷実験を実施した。また、実験試験体を対象としたマクロモデルによる数値解析を行い、載荷実験において確認された相互抵抗機構の再現を試みた。実験結果及び解析結果より、相互抵抗機構を簡単なモデルによって説明できる事を示した。また、実験試験体において確認された相互抵抗機構が実構造物に与える影響を解明する為、連層耐震壁-杭基礎-地盤の連性系の数値解析を行った。最終的に、既往の耐震壁の置換モデルの代わりに導入し、本研究で明らかになった相互抵抗機構の再現が可能な簡易的なマクロモデルを提案した /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3810号 / 工博第2914号 / 新制||工||1431(附属図書館) / 26026 / UT51-2008-C726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建築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渡邉 史夫, 教授 井上 一朗, 教授 田中 仁史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Page generated in 0.01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