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44
  • 211
  • 195
  • 40
  • 16
  • 4
  • 1
  • Tagged with
  • 500
  • 140
  • 97
  • 95
  • 84
  • 83
  • 81
  • 65
  • 56
  • 54
  • 54
  • 52
  • 52
  • 52
  • 4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永續性水源區土地使用管理制度之研究

許淑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滿足灌溉、公共給水、發電、防洪等多項功能,同時達到涵養水量、維護優良水質及確保水土保持工作等目的,便有水庫集水區、水源保護區的劃設與管理,並附帶對區域內的土地使用與開發行為加以限制。然而現階段水源保護區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卻存在著許多問題,不但無法有效達到保護水源各目的,更使區域內的住民抱怨與抗爭不斷。 本研究以永續發展之「經濟效率」、「注重公平」與「環境整合」三理念出發,運用德爾菲技法--專家學者問卷調查與分析,歸納出現階段水源區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的相關課題,並以國外水源保護相關制度為借鏡,研議出符合永續發展理念的水源區土地使用管理制度,據此提出下列相關的改進策略作為政策上的建議: (一)土地使用管理方面 1、檢討現行水源區劃設方式。劃設方式應考慮各種有關土地使用的利益與需求,並將水源區置於國土計畫中合理位置,以進行保育方案的研擬與管理。 2、檢討現行水源區土地使用管制方式(管制事項內容、水源特定區土地使用管制要點等)使之臻於合理。 3、長遠而言,應以分級分區方式管理,並結合國土綜合開發計畫下的開發許可制進行管理。 4、研究訂定各分區之管理程度與等級,以績效標準、污染總量管制、水質監測等措施進行之。 (二)法令及管理機關方面 短期內應以修法方式檢討現行法令體系與管理組織機關的設計。長期而言,則應以訂定水源保護區管理專門法規(並考量與現行法規之整合)、設置水源保護專責管理機關(亦應考量與現行機關、地方政府之權限劃分)。 (三)回饋補償措施方面 1、水源保護既為必要,對於水源保護區居民土地使用受限之「特別犧牲」情況,必須給予合理補償。 2、修改《自來水法》12條之1,釐清回饋與補償的意涵。並將回饋金成立為基金、協助民眾參與地方建設。 3、協助地方建設的內容範圍應廣泛,且顧及水源區居民所需,考量社會福利、水源區振興及重建計畫。 (四)建立水源保護區廣泛與開放的民眾參與管道。
52

俄語「水」的語義場研究 / Semantic field of "water" in Russian

李佳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水在各個民族、各個語義之中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詞彙量及隱含意義上都可找到豐富的語料進行研究。本論文從水語義詞下手,分析水語義詞的義素,歸納出六大類的詞組,再依其直義與轉義進行研究與歸納,整理出俄語當中水語義場的主要意義及形象,期能讓非俄語母語使用者更能了解水在俄語當中的意義與主要形象概念。
53

淡水市街觀光地景環境體驗之研究 / A Study on Visitor's Touristic Environmetal Perspectives of Tamshui's Landscape

陳蕙菱 January 1990 (has links)
觀光地區就遊客而言,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遊客到一個觀光地區遊玩時,其動機、目的為何?想要獲得什麼樣的收穫呢?本研究欲以淡水市街作為觀光地區之地景環境,瞭解遊客對淡水市街之環境體驗,藉由遊客特性不同探討是否影響淡水市街觀光地景之整體環境體驗,期能以遊客對於觀光地區不同地景環境的感受及體驗,提出有利於日後經營管理與規劃設計上之建議。因此將針對以下幾個方向進行探討:1.瞭解遊客對於淡水市街觀光地景之環境體驗;2.探討淡水市街之地景元素與環境體驗的關係;3.探討遊客特性不同對淡水市街之地景元素與環境體驗是否不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經過問卷設計與抽樣調查得到有效樣本341份,並依研究分析中得知的結果與差異,以作為淡水市街規劃設計之因應。經由本研究討論分析得知: 1. 遊客對淡水市街之地景知覺以「氣候因子」、「建築」、「交通運輸」、「古蹟」與「河川」元素最強烈。體驗感受則有「感到輕鬆自在」、「消除緊張壓力」、「親近自然感」、「感到熱鬧有活力」體驗收穫項目。 2. 地景元素與環境體驗之關係,經多元迴歸之逐步分析法檢測結果顯示,各項體驗項目均會受到部分地景元素影響。 3. 針對遊客特性不同對地景元素項目與體驗收穫項目之假設。結果顯示,遊客之基本屬性與活動特性不同對淡水市街之地景元素知覺程度與體驗收穫認同程度亦有所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遊客到淡水市街遊玩的同時,心裡所想要的不外乎是自然地景、人文地景的每一部分,同時達到放鬆自我心情、消除緊張壓力的效益。而淡水市街也正面臨社區積極發展、新舊建築物去留與休閒遊憩工程的開發等問題皆影響遊客的感受。所以必須由點(景點)連結線(旅遊路線)擴大至面(淡水旅遊網)的經營管理方式與利用淡水獨特的水體、地理歷史空間等地景風貌規劃設計,以期能帶給淡水更大寬廣的觀光發展空間。 / none /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與問題陳述 1.2 研究目的與內容 1.3 研究範圍與對象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第2章 文獻回顧 2.1 觀光地景之概念探究 2.2 環境體驗之理論探究 第3章 淡水市街地景環境 第4章 研究設計 4.1 研究架構與假設 4.2 問卷設計 4.3 抽樣設計 4.4 分析方法 第5章 資料分析結果 5.1 遊客之基本資料分析 5.2 地景元素與環境體驗之關係分析 5.3 遊客特性與地景元素及環境體驗之差異分析 第6章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6.2 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一:問卷
54

清末中國城市生活的轉變的及其衝突--以用水、照明為對象的探討

周春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用水及照明為中心,探討清末中國城市生活的轉變情形,及轉變時所引發的種種衝突。論文大致上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傳統面的探討(即第一章);第二部分則介紹新式照明及新式供水方式的引入過程(即第二、三章);第三部分則討論這些新式設施被引入中國後,中國人的適應情形(即第四章)。 第一章〈傳統的照明與用水方式〉,主要介紹傳統中國城市居民所使用的照明燃料及水資源的類型,同時也探討城市居民如何獲得這些生活資源,以及在獲得這些生活資源的過程中所受到的干擾。探討的結果顯示:清末期間,中國城市在傳統的照明及用水方面,就使用的種類而言,城鄉的差距並不大。但就都市民生問題的角度來看,由於照明燃料與水資源多半仰賴城外供應,因而兩者的價格,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外,也經常面臨商人的居中剝削。其中,水夫對於都市用水的壟斷,更是嚴重,即使是北京也不例外。不過,清代官方對於水夫或油商這種居奇、壟斷的行為,似乎並沒有實際而有效的管理措施。因而從某種層面來看,不論是用水或照明,城市居民可能經常必須面對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古人所云:「都市居大不易」,其實不只表現在柴米貴,也呈現在照明燃料及用水方面。 第二章〈煤油、煤氣燈與電燈〉討論清末新式照明方式傳入的情況。清末是中國城市照明材料的重要轉變期,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火油、煤氣燈與電燈,相繼引進中國,使得中國城市的照明材料發生重大的轉便。不過,若就普及的程度來看,清末所傳入的這三項新式照明,只有煤油才真正打開當時的中國市場。煤油大約在1863年開始進口,由於價格便宜,且亮度為傳統燈盞的4-5倍,再加上又不需要特別的技術與設備,因而很快地便佔有廣大的市場。而其傳播的路線,主要是以沿海的各大口岸,如煙台、青島、天津、上海、寧波、福州、廈門、汕頭、廣州等地為據點,其後再沿著交通便利(沿江、沿海)的路線向四周及內地擴散。 至於煤氣燈及電燈,則清末時的使用情形並不普遍。尤其是煤氣燈,由於所涉及的技術及設備較為複雜,所需資金亦較龐大,因而除了上海曾普遍使用外,其餘地區則並不多見,且用戶也不若上海普遍。就筆者所掌握的資料而言,當時中國本土設有煤氣局供氣的地區,似乎僅止於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其他地區則未見記載。至於電燈,在當時主要的用途是公共照明,至於一般家庭用戶,僅為少數。電燈的普及,主要是民國以後的事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些新式照明材料的傳入,使得原本照明方式差距不大的城鄉之間,逐漸有了明顯的差別。這是由於這些新式的照明材料,都是透過幾個大城市傳入中國的,因而其最先使用的,自然是這些城市的居民了。另外,早期這些新式照明的使用者,除了廉價的火油以外,多半是從上層社會開始流行,其後才普及到廣大的平民社會,煤氣燈如此,電燈也是如此。至於火油,由於當時其價格多半要比傳統的油、燭來得低廉,因而其使用者幾乎遍及所有階層。這或許也正是煤油能快速、普遍、且長期地佔有中國照明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雖然煤氣燈和電燈都在十九世紀末就傳入中國,但這兩項照明材料在當時並不普及,煤油才是清末各個城市照明的主要燃料。 第三章〈新式供水方式的傳入〉,主要探討自來水的引入。由第一章的討論可知:水質不良一直是中國大部分城市所共同面臨的難題之一,十九世紀末,中國第一個自來水供水系統出現在上海。從此,城市居民的用水環境,開始有了些微的改善。不久,自來水清潔衛生且有利於消防的優點,逐漸受到一些開明的華人所重視,而在其他的城市倡辦。不過,創辦自來水廠畢竟不易,因而在清末期間,自來水廠只分佈在某些大型的通商口岸或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島、北京等地;而其使用情形也並不普遍,真正接管至家中的用戶則更是少見;大多數使用自來水的民眾,不是由自來水公司僱用水夫挑送到家,就是自行到公共水龍頭購水使用。至於其他的城市,或由於資金籌措不易,或由於技術、經驗不足,或礙於水夫的抗爭,最後都未能成事。故清末時期,大多數中國城市的居民,仍是從江河、土井中汲水,自來水的普及程度並不高。其實這種情況也同樣發生在新式照明上。清末,除了不需特別技術、以及價廉光亮的火油外,自來水、煤氣燈、電燈等,在當時整個中國的分佈情況,不僅並不普遍,同時,其存在的地區也多半是以通商口岸為主,尤其是外人集中、資金充裕的上海與天津,更往往是全中國最早出現的地區。 第四章〈轉變與衝突〉則是本論文的重點,主要在探討新式照明及新式供水被引入中國後,城市居民的使用及適應情形。分析的結果發現:就清末而言,除了煤油以外,大部分的華人在面對這些新事物時,其心態上多半歷經了排拒、適應、接受三個階段。不管是自來水、自來火,或是電燈,當華人首次接觸之時,由於陌生,因而通常都帶著一種排斥的態度,或附之以謠言,或不願意(不敢)使用。其後在經過業者的廣告,及開明華人的鼓吹使用等適應期之後,民眾逐漸見怪不怪,進而視之為理所當然,並加入使用的行列。此外,這些新事物的引進,也對傳統的相關產業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例如自來水就使傳統的挑水夫感到其生計受到威脅,因而在自來水引進之初,曾引起不少挑水夫的抗爭。不過,由於當時接管到家的用戶並不多,故有不少挑水夫反而成了自來水公司的員工,負責挑送自來水至未接管的用戶家中。相較之下,傳統照明產業可就不這麼幸運了。鄭觀應就曾指出:「煤油、洋燭、洋電燈入中國,而東南數省之?樹棄為不材。」而其中,煤油更是造成打擊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情形下,再加上自強運動的影響,清末大部分的官員,在面對這些新事物時,與當時中國境內方興未艾的軍事工業及礦業相較之下,其態度多半是消極被動的。以自來水為例,當時雖然有不少官員私底下認為自來水具有清潔、便利,且有助於消防的優點,但因創設自來水廠所涉事務過於繁雜,資金籌措又甚不易,因而大部分的官員均採取一種「官不與聞」的態度。至於廣受一般民眾愛用的煤油,雖然具有光亮價廉的優點,不過,卻因為其延燒性強、容易致災的缺點,而一度成為某些地方員禁用的對象。另外,上海電光公司初建之時,也曾引起上海道台的疑慮,而「函請西官禁止」。可見,當時大部分的官員,寧願採取消極的禁止措施,也不願積極地去思考如何了解、預防,或改良新式物品缺點,以便用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末時,煤氣燈、電燈、自來水等的分佈,其實還不太普遍。至於曾一度受到官方排斥的煤油,由於其外觀及使用方式均與傳統燈油相差不多;再加上煤油自進口伊始,即以賤價在市場中行銷,因而煤油自始即在廣大的平民階層中流行,而非像自來水、煤氣燈、電燈等,是由上層社會開始使用。正因為如此,煤油始終是清末多數城市居民照明燃料的主要內容。 最後,〈結論〉則指出:傳統上,中國城鄉居民在居家照明及生活用水上,本無太大的差別;但到了清末時期,隨著新式照明及新式供水在一些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出現,「城鄉分離」的情形也逐明顯。另外,這些新式物品在當時中國的土地上,除火油的使用較為普遍外,其餘三項設施的普及率並不高,只是零星地分佈在幾個通商口岸間,其情形頗如西方學者R.H.Tawney所形容的:就像是「老式長袍所鑲飾的新式花邊」。而在這轉變的過程中,中國人的腳步雖然有些遲緩、猶豫,但畢竟還是向前走了。雖然步伐走得相當緩慢,但現在我們所認為的一小步,在當時卻已經是一大步了。[參考文獻]
55

治水経済便益の評価手法の高度化に関する研究 - 流動性被害と精神的被害に着目して - / チスイ ケイザイ ベンエキ ノ ヒョウカ シュホウ ノ コウドカ ニ カンスル ケンキュウ : リュウドウセイ ヒガイ ト セイシンテキ ヒガイ ニ チャクモクシテ

湧川, 勝己 26 November 2007 (has links)
学位授与大学:京都大学 ; 取得学位: 博士(工学) ; 学位授与年月日: 2007-11-26 ; 学位の種類: 新制・論文博士 ; 学位記番号: 論工博第3972号 ; 請求記号: 新制/工/1423 ; 整理番号: 25648 /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工学) / 乙第12136号 / 論工博第3972号 / 新制||工||1423(附属図書館) / 25648 / UT51-2007-S506 / (主査)教授 小林 潔司, 教授 細田 尚, 教授 多々納 裕一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56

The art of Irene Chou (Zhou Luyun, 1924-2011) : a case study of ink painting

SHENG, Hung 01 January 2013 (has links)
Ink Painting was first initiated by Lui Shou Kwan (1919 - 1975) in the 1960s and it had a significant and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Hong Kong painters. It aimed to revitalize Chinese painting as a reaction largely triggered by the dominant trend of imitative practice of the Lingnan School in Hong Kong at the time. Lui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gen (根 root) and shi (適 adaption) and signaled many possibilities of ink painting as a new category. Gradually, a group of artists pursuing the same goal gathered and made the Ink Painting Movement possible. Irene Chou was one of the prominent and dedicated artists involved in the Ink Painting Movement. She demonstrated a lifelong exploration of art and the expression of her inner self to art.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nalyze how Chou’s art manifested the core values and concepts of Ink Painting. Born in Shanghai, Chou moved to Hong Kong in 1949. She did not commence painting until her mid-thirties when she studied with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Lingnan School master Zhao Shaoang (1905 - 1998). Her artistic career began with imitation. However, after she met and was inspired by Lui in the mid 1960s she soon realized art was about self expression. Her art evolved from representation to abstraction and eventually developed into her own style which is very distinct from other Ink painters. After her stroke in 1991, she immigrated to Australia. Despite the unfamiliar environment and poor health, Chou did not surrender herself to these physical challenges. In contrast, her spirit elevated and she continued the exploration of self through her creations. By using Chou as a case study, the research aims not only a scrutiny of Chou’s artistic pursuits and innovation, but also a juxtaposition of her pursuits among a few link painters of her time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ome crucial and complex concepts of Ink Painting.
57

シロイヌナズナを用いた排水組織の多面的解析

八木, 宏樹 23 March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理学) / 甲第23046号 / 理博第4723号 / 新制||理||1677(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生物科学専攻 / (主査)講師 嶋田 知生, 教授 松下 智直, 教授 鹿内 利治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58

歩行者と自動車行動を考慮した水害避難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モデル

花島, 健吾 25 November 201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7959号 / 工博第3807号 / 新制||工||1583(附属図書館) / 30789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都市社会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堀 智晴, 教授 角 哲也, 教授 戸田 圭一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59

送配水システムに流入する浄水中懸濁物質による配水管内環境の形成とその実態に関する研究

中西, 智宏 26 March 2018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21095号 / 工博第4459号 / 新制||工||1693(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都市環境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伊藤 禎彦, 教授 米田 稔, 准教授 小坂 浩司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60

限外ろ過膜を用いた下水再生処理プロセスにおけるウイルス除去に関する研究

李, 善太 23 March 2015 (has links)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8975号 / 工博第4017号 / 新制||工||1619 / 31926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都市環境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田中 宏明, 教授 清水 芳久, 教授 伊藤 禎彦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Page generated in 0.43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