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求助於內外團體垂直與水平關係對象的事件與感受---以大學生為例黃怡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目的在於探索求助者面對多種求助情境下向「不同關係對象」求助的意願與求助感受。研究者選取大學生為樣本,研究問題為一、一般大學生求助於五個重要關係對象的事件是否不同?二、一般大學生求助於五個重要關係對象時,所產生的感覺是否不同?三、影響「選擇特定求助對象」的因素是否不同?
研究者於前置研究中以開放性問卷收集24名大學生對「重要關係對象」的求助事件與求助感受,並根據前置研究的資料編製量化問卷施測於266名大學生。
研究結果顯示,向重要關係他人求助時,「感恩與情感」、「自尊感受」與「負欠感」是求助者感受的重要面向。求助感受經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後顯示,一般大學生需要求助於五個重要關係對象時,在三個感受面向上的強度確有不同:向「家人」求助時「感恩與情感」和認為「負欠感」相較於向「家庭外關係對象」求助時要低,而面對「地位較尊」的關係對象,喚起的「自尊感受」比面對「地位較平等」的關係對象要高。
關係對象是否可提供適當資源或是生活場域的相關性初步決定了受試者可選擇的求助對象,而對「雙方交情的考量」僅影響受試者向「家庭外關係的好友和師長」求助的機率,也支持了華人因關係區分而影響互動法則的論點。
此外,同是向好友求助,不同事件所引起的感受強度亦有不同,求助事件是否涉及個人能力的評價和施助者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可能是區分求助事件性質的重要向度。
本研究亦支持林宜旻(2004)對負債感內涵的區分,但對於不同對象的負債感受,僅得到對於「家人」的負債感低於「非家人」的結果,「孝道規範」的影響在「家庭內」似乎使得對父母的負債感受更高於對手足,但在家庭外則看不到「地位尊卑」所造成的差異。
|
2 |
影響高中學生心理求助過程的決定因素 /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seek school counselor's help for their 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s吳志祥, Wu, Chih-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在了解主客觀上對心理困擾的評估, 自我與社會資源, 對輔導過程和結果的預期及對求助時要付出之代價的評估 ,對高中學生向輔導老師求助意願的影響. 並了解是否有求助障礙存在, 使有求助意願的高中學生無法順利求助.
本研究以臺灣北十五所公私立高中高職學校之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為受試 ,實得有效樣本1259人. 研究的工具包括 ,身心症狀量表 ,自我與社會資源量表 ,輔導預期量表, 及自編之, 自我評估量表 ,求助意願量表 ,求助代價量表, 再加上基本資料問卷研究的主要發現有: 影響高中學生求助意願的主要因素為預期是否喜歡輔導老師, 對輔導老師角色的預期, 對時間代價的在乎和對接受輔導之負向感受的預期, 其解釋力佔總解釋量的36.1%主客觀對心理困擾的評估和求助意願沒有相關, 其次, 曾主動向輔導老師求助者對接受輔導之負向感受的預期和輔導非專業的預期要低於未曾求助與曾被動求助者, 曾主動求助者對於是否喜歡輔導老師的預期要高於未曾求助與曾被動求助者.
另有28.2% 的受試者曾有向輔導老師求助的意願, 卻因自己沒有時間, 覺得輔導老師沒有時間, 不知道如何和輔導老師約時間或沒有勇氣等求助障礙而未去求助.
依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對輔導工作的建議: 1.加強學生對個別輔導的認識, 使學生了解個別輔導進行的方式 2.輔導老師應主動積極的接觸學生, 給予學生真誠親和的印象, 使學生對輔導有正向的預期 3.了解學生對輔導的認識儘可能的澄清學生對輔導的誤解 4.輔導老師應讓學生能透過更多元的管道得到幫助, 並教導學生如何覺察自己的心理困擾及心理健康對個人的重要 5.教育行政人員應協調提供輔導老師和學生有進行輔導或輔導活動的時間並考慮開設心理衛生等相關課程供學生選修。 /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understand if the evaluation of 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s, the social surport and self copying resources, the expectation about counseling, and the evaluation about help seeking cost will influence the help seeking inten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is there any obstacle that make students not to seek help, even thay have strong help seeking intention.
The subjects came from 15 senior high schools. The total numbers of subjects are 1259.The study used questionaire which edited by researcher. The main found is :"the expectation about if students will like the school counselor" , "the expectation about the school counselor's role", "concern aboutthe cost time " and "the expectation about the feelings of receive counseling" will influencd students' intention of help seeking. And "the evaluation of 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s has no relation with help seeking intention. students who had seeking school counselor's help have more positive expec-tation about counseling than students who had not and students who was forced to receiving help.
there are 28.2% subjects who had tried to seek help and because of some obstacles thay did really go to seeking help. The obstacles are: subjects hadno time ,subjects felt that school counselor will have no time, subjects did notknow how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school counseling, and subjects had no encour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the resarcher proposes that: 1.School counselorsshould help students to know what is counseling and how it proceed.; 2.Schoolcounselors should contact to students more often ,and make students have positive expectations about counselors.; 3. School counselors should correctstudents understanding about counseling.; 4.School counselors should help students to get help from more ways, and teach students the importants of seeking help.; 5.All teachers should make sure that students would have time to seek help ,and school should think about provideing mental-health education.
|
3 |
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之因素探討董華欣, DONG, HUA-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Fishbein和Ajzen (1975,1980)的理性行為論為依據。此模式認為一個人
是否會採行某一特定行為乃決定於其行為意向,而行為意向則同時受到態度(包括情
感性與認知性)與常模(包括主觀與認知性)的影響。本研究之目的除了驗證理性行
為論應用至預測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之適切性外,並探討大學生之求助意願
及其影響因素。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十二所公立大學院校二、三、四年級學生為受試對象,實得有效樣
本為1386人,其中男生638 名,女生748 名。研究工具為「鄭氏憂鬱量表」,自編之
「求助意願量表」,包含「認知性態度」、「情感性態度」、「認知性常模」、「主
觀常模」和「行為傾向」,以及受試的性別、有無求助過專業心理輔導的經驗、求助
時間、求助次數、求助時數,及對諮商結果的評價等基本資料。
主要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常模、認
知性態度、情感性態度、有無求助經驗及性別,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41.6% 。對有
求助經驗的大學生而言,影響其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態度、認
知性常模及對諮商結果的評價,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45.5% 。對無求助經驗者而言
,影響其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態度、認知性常模、及主觀常模
,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21% 。
其次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的意願相當低。受試中有求助過專業心理輔
導的經驗者佔20.6% ,而其中對諮商結果的評價為「有效」的佔67.3% ,且求助意願
較高。
根據本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輔導機構應加強宣導,建立一般人對心理輔導的正確觀
念外,並加強與學生老師、親人、同學及朋友聯繫,提供大學生更多傳遞輔導訊息的
管道,對學校輔導工作之推展將有所助益。
|
4 |
我國大學生求助態度與求助行為之研究朱娟瑩, ZHU, JUAN-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約五萬餘字,共分五章十八節。
研究之目的乃在瞭解大學生的困擾、求助偏好對象、求助態度傾向,同時探討性別、
性別角色與求助態度,求助行為之關係。本研究之受試樣本為台灣地區八所私立大學
院校學生共計八八六人。研究與實際問卷調查方式進行,並以二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
析、區別分析、X□ 考驗、賀德齡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對數直線模式等統
計方法分別探討之。
|
5 |
大學一年級學生危機程度、歸因與求助態度之研究 / The level of crisis,attribution and help-seeking attitude in college freshman吳東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的危機程度、歸因及求助態度之現況及變項間的關係,並探討在性別及危機程度之下,歸因與求助態度之關係。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蒐集國立政治大學一年級學生,共2066位學生之資料。使用工具為「政大學生生活適應與健康量表」、「求助態度量表」及自編之「大學生歸因型態量表」。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卡方、變異數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在面對負向事件之歸因傾向作內在、穩定及可控制的歸因。
二、依性別分組,顯示男女性在穩定歸因及求助態度有達顯著差異;在危機程度、內在及控制歸因則無顯著差異。
三、依危機程度分組,顯示高低危機程度組在穩定、控制歸因及求助態度有達顯著差異;在內在歸因則無顯著差異。
四、同時考慮不同性別及危機程度,性別的主要效果被削弱,僅危機程度之主要效果達顯著差異,而高低危機程度組在穩定、控制歸因及求助態度達顯著差異;內在歸因則無顯著差異。
五、性別、歸因及危機程度均能顯著預測求助態度,其中在全體學生組,危機程度中的精神疾病最能預測求助態度;在男生組,危機程度中的精神疾病最能預測求助態度;在女生組,危機程度中的憂鬱最能預測求助態度。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level of crisis , attribution and help-seeking attitude in college students , as well as ,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variables. Two thousand and sixty-six college freshman i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and responded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naire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Students’ Adaption and Health Questionnaire , Inventory of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s , College Students‘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 Discriptive statistics , chi-square ,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ata.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ings :
I. In negative events , college students had internal , stable and control attribution.
II. Grouped by gender , male and femal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stable attribution and help-seeking attitude.
III. Grouped by the level of crisis , low and high level crisi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stable , control attribution and help-seeking attitude.
IV. Consider gender and the level of crisis , only the level of crisis main effect was significant.
V. Gender , attribution and the level of crisis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help-seeking attitude.
|
6 |
澳門中學生學業求助行為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 Study of academic help-seeking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Macao洪盈惠 January 200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
7 |
「道德臉面」威脅對選擇求助對象及考量因素的影響韓貴香, Han, Kuei-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採情境實驗法,探討具有「道德臉面」威脅的請託情境,如何影響個人選擇不同的求助對象。研究一操弄請託情境為「有關」vs.「無關」道德臉面的威脅。結果發現:在「無關」道德臉面威脅的情境,絕大多數的問卷填答者,選擇向情感性關係的家人求助,這時個人決定找家人幫忙的主要考量,是希望獲得「較好的協助」;反之,在「有關」道德臉面威脅的情境下,絕大多數的問卷填答者,選擇向工具性關係的陌生人求助,而此時個人主要的考量,是為了「維護面子」。不過,在「有關」道德臉面威脅的請託情境,又無陌生人可以求助的情況,問卷填答者選擇向家人或朋友求助的人數,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研究二操弄威脅「道德臉面」的請託情境,事件當事人和請託者之間不同的自我關聯程度(自己vs. 家人vs. 朋友),以及此失面子事件的發生,是否有一可被接受或同情的「合理藉口」。研究發現:當「自己」就是事件當事人,且沒有合理藉口時,問卷填答者傾向選擇工具性關係的陌生人求助。反之,如果事件的發生有一可解釋的外在理由,則問卷填答者選擇向陌生人和朋友求助的人數沒有顯著差異。當事件當事人是「家人」且沒有合理藉口時,填答者同樣會選擇向陌生人求助。不過,當「家人」有可被同情的藉口時,則絕大多數的填答者,選擇向朋友求助。在當事人是「朋友」的情境,則不管事件發生的理由為何,大多數的問卷填答者,均選擇向混合性關係的其他朋友求助。與研究一相同的是問卷填答者在選擇向「朋友」求助時,考量的因素是希望能獲得「較好的協助」,反之,當其選擇向「陌生人」求助時,考量的因素則是希望能「維護面子」。
研究三則設計在威脅個人「道德臉面」的請託情境中,有一些可以讓事件當事人覺得不會沒面子的可幫助熟識者(同事)。並操弄讓當事人感到「沒面子」程度不同的求助對象選擇(同事vs.陌生人vs.家人vs.朋友)。研究發現:當有不會讓當事人覺得沒面子的對象存在時,問卷填答者多優先選擇向此對象(同事)求助。只有在沒有此對象可以選擇的情況下,填答者才會退而求其次地選擇向「陌生人」求助,在連陌生人也無法選擇的情況下,問卷填答者選擇向家人或朋友求助的人數則沒有顯著差異。分析研究的資料則發現,影響問卷填答者分別選擇向「同事」、「陌生人」、「家人」或「朋友」求助的主要因素,是因為相對而言,在該不同求助對象的選擇下,問卷填答者對該對象比較不會覺得「沒面子」。
整體而言,在威脅「道德臉面」的請託情境中,最能預測問卷填答者,選擇哪一種關係對象求助的預測變項,是其「沒面子」的感受,而非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中強調的「自尊」。同時,當個人因覺得「沒面子」而選擇向陌生人求助時,其考量的主要因素是希望能「維護面子」。換言之,在會威脅自己面子的情況下,是否能獲得對方「比較好的協助」,則不是那麼重要。
|
Page generated in 0.01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