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變遷與發展-波士尼亞案例之研究

戴慶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無休止的區域衝突,和平維持成爲聯合國最關心的問題。在國際衝突頻繁的今天,聯合國的維持和平行動十分引人矚目。因此,筆者希望能從研究聯合國的維持和平行動中,發現其中所可能存在的問題或相似處,做為將來研究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參考資料。 由於世界上仍存在著各種衝突及複雜的利益糾葛,因此,維持和平行動已經成為聯合國維護國際職能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手段,以使國際關係正常化。為此,其行動已從傳統的監督停火、居中斡旋,擴大到開展預防性外交、維持和平與重建和平,相關的行動也為之擴大,更引人注意的對於和平維持觀念的修正。如擴大的維持和平部隊及第三類的維持和平行動,同區域組織的維持和平部隊合作,監督和平協定的執行;維持和平衝突後的「締造和平」;而維持和平行動所執行的任務範圍,除了傳統的軍事觀察任務外,更大幅擴張了。 國際社會只相信實力,這種調整在國際上有其行事模式,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和國際社會的需要而有所改變。維持和平行動的任務增加,目的改變,進而執行和平協議,強制恢復或重建和平秩序,已成為聯合國維持和平的新趨勢,但無論聯合國維持和平如何變遷與發展,它還是需要依靠各會員國支持的。 我們了解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演變過程,有利於準確把握維持和平行動的走向。由於,聯合國宗旨為: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並爲此目的:採取有效集體辦法,以防止且消除對於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爲或其他和平之破壞;因此,應規定聯合國與區域組織的合作應在《憲章》的框架內解決,聯合國應發展出屬於聯合國自己的「固定模式」與反應,以維持國際的安全與和平。 然自波士尼亞內戰爆發後,聯合國必須在大國一致下作成決議;必需靠調解、談判的進行及協議來達成目標;維持和平與調解應該是同步進行和平解決衝突的;但是,波士尼亞危機還是變成戰爭了,這顯示主要問題出在調解、談判及協議的進行,而不是維持和平行動失敗。 以本論文波士尼亞個案而言,聯合國介入波士尼亞問題的過程中,制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因素之所以會發揮作用,主要還在於美國缺乏足夠的意願去協助解決紛爭。事實上,這些制約因素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國際環境的變化及聯合國內外在因素的變化,無疑會使一些制約因素變的不再重要。但是,一些重要因素在今後仍然存在;所以,從整體上考察美國外交政策,對美國維持和平政策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2

後冷戰時期聯合國維和任務與預防外交

藍天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探討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安全與和平目的時,由原先所構思的集體安全概念,來確保不再發生世界大戰,到發展出維持和平行動及預防外交的前因後果。   聯合國於一九四五年成立後,由於東西雙方兩大集團採取對抗方式,冷戰於焉形成,集體安全概念除了在韓戰及波灣戰爭發揮維護國際社會安全與和平應有的功能外,面對其餘各項衝突均無法發揮其功能,維持和平行動乃因運而生,並延伸出預防外交的概念。   聯合國於一九四八年第一次實施維和行動,開啟了維和行動的新頁。在冷戰的四十幾年間,維持和平行動及預防外交確實發揮穩定國際安全與和平功效。隨著冷戰於一九八八年結束,國際間採取以合作代替對抗,同年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及美國於一九九一年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授權下組成多國聯軍,將伊拉克從科威特逐回其本土,以及蓋里秘書長在一九九二年向安理會所報題為和平議程中,重新賦予預防外交新的定義及做法,因而引發國際間對於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安全與和平上的厚望,預防外交頓時成為當時流行的口號,而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   聯合國對於國際間的期望也確實給予具體的回應,維持和平行動從冷戰前四十三年間執行十三項任務,激增到冷戰後短短十五年內的四十三項任務,介入處裡的衝突,也從國際間的衝突到國家的內戰等,範圍較前廣泛;而其所執行的任務更從早期監督停火及擔任軍事緩衝者到維護人道救濟及人權,並進而協助國家重建工作等,不一而足,可說加大了預防外交的廣度與深度。維持和平行動及預防外交實施以來,雖有長足的進步,但本身仍有問題需要去面對及克服,聯合國因而成立小組研擬改進之道,逐一加以解決,然仍有部分問題未能完全解決,尚待克服。雖然聯合國仍有待精進,但是其作為國際及國內爭端的最佳仲裁機構,是無庸置疑的,這也是為何在海地任務中,由美國領軍組成的多國部隊仍須經聯合國授權,才具正當性。目前維和任務及預防外交仍是聯合國維護國際社會安全與和平的最佳方法。
3

從路徑依賴探討後冷戰時期的北約組織發展 / Path dependence and NATO after the Cold War

莊景名, Chuang, Ching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於後冷戰時期的發展。由於北約組織在冷戰期間的主要功能為防止蘇聯與共產勢力在歐洲地區的擴張,因此於冷戰結束後,許多學者紛紛預測北約組織將會走向衰敗的道路。過去國際關係學界皆以傳統的國際關係理論來檢視北約組織的發展,儘管各家學說皆有其獨到之處,然而仍缺乏較具說服力的定論。而本文採用歷史制度主義(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中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概念來探討此議題,並將發展的範圍限定於北約組織於後冷戰時期的延續以及轉型這兩個方面。路徑依賴下包含的兩個重要概念:「報酬遞增」 (increasing returns)以及「關鍵節點」 (critical juncture),則將分別用來解釋北約組織於後冷戰時期的延續與轉型。經過研究後證實,歷史制度主義的路徑依賴概念可以用來解釋北約組織於後冷戰時期的延續與轉型,但此種分析途徑仍需要對組織的發展歷史掌握得更加詳細明確,才得以在論證組織的發展演變時,更具說服力。

Page generated in 0.0205 seconds